新疆的猫

楼主: 花斑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何申先生小文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4-9-23 12:15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帖子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4-9-23 13:58 | 只看该作者
看了很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4-9-23 14:23 | 只看该作者
复制下来慢慢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4-9-23 16:32 | 只看该作者
我现在很浮躁。看着密密麻麻的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4-9-23 17:08 | 只看该作者
不知怎地,现在看到大段的文字就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4-9-23 17:08 | 只看该作者
afaf 发表于 2014-9-23 17:08
不知怎地,现在看到大段的文字就晕

还是心浮气躁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17:13 | 只看该作者
noodles 发表于 2014-9-23 08:23
这文比较接地气。小时候还去过二池游泳呢,好像现在也有,还没拆呢。


现在还有,有时去河东经常路过,里面像荒了十几年一样,估计这几年也得拆了 —— 对面那楼盖起来,对面地皮也值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17:14 | 只看该作者
hello0001 发表于 2014-9-23 12:15
这个帖子不错


  多谢,兄慢慢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17:17 | 只看该作者
afaf 发表于 2014-9-23 17:08
不知怎地,现在看到大段的文字就晕


  我这也是大轰炸式发帖,人家老头儿从零几年发的小豆腐块,我一口气发上来十几篇,看着自然晕,我昨儿发着都晕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17:56 | 只看该作者
hty11 发表于 2014-9-23 10:49
先谢后看。


  老哥客气了,都是比较琐碎的小文,说的是老头儿这辈子经历的事,跟说单口相声似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19:14 | 只看该作者
kingofking2012 发表于 2014-9-23 13:58
看了很感动


  king兄能喜欢就好,还没说到老头和小寡妇、先前处的对象种种轶闻,等会儿发上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4-9-23 19:50 | 只看该作者
通俗,易懂。比某些玄玄乎乎的作家强老鼻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4-9-23 20:33 | 只看该作者
花斑熊 发表于 2014-9-23 19:14
king兄能喜欢就好,还没说到老头和小寡妇、先前处的对象种种轶闻,等会儿发上来。

熊哥,这个来劲,在线等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21:50 | 只看该作者
kingofking2012 发表于 2014-9-23 20:33
熊哥,这个来劲,在线等哦


    好,我尽快发。

    上礼拜,其实就是前天,我爹突然说想黄金周去西安玩~~~~   这不是玩,这是他喵的玩我,黄金周啊,能把我挤得怀上孩子,别说怎么去了,就是找旅馆都够费劲。  刚才一直在网上折腾,找住的地方,太他喵刺激了,全满员,等我再找找,然后就把小寡妇发上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21: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4-9-23 21:53 编辑




    一手好字


    看电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很感兴趣,也拿笔考自己。原以为写小说没少用那些犄角旮旯的字,然也不过写出七八个,就败下阵来。于是就佩服那些中学生不简单,如喷嚏的“嚏”字,真就能一笔一画给写出来,字又工整,这在电脑独大的当下,实属不易。我见过几位大学生,打字行,写字?没法看;握笔?大拇指盖住食指,遮没笔尖,惨不忍睹!


    我上小学时,有二年曾开大字(毛笔)课,可惜是体育老师代课,他的理论写字就是画圈,球样。那时要研墨,教室成磨豆腐坊,墨点子乱飞,下课有一半男生长了黑胡儿戴了眼镜(画的),别说,眼镜画得倍儿圆。那体育老师还说不错,误人子弟。


    倒是在家我老爸让我照着字帖写大字,还说你能写一手好字,将来就不愁没有饭吃。还拿我三姐当榜样,我三姐的钢笔字写得又漂亮又快,一路保送,学机电,留校干文秘,就跟她字写得好有关。


    话是那么说,但能写一手好字谈何容易。那年月没有庞中华也没有书法班,就有《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能跟着喊就不错了。你还想学王羲之?不打你个东南西北分不清才怪。


    后来,我三姐“四清”到邢台,五姐分配到江西,再往下老爸上“学习班”,大姐成“黑校长”,二姐上“干校”,四姐下放“东郊”,就差我待命去下乡插队,一时间,念信、写信的仼务就历史性地落在我头上。我妈不识字,但记忆力极好,所有信件都码在一边,说谁的哪封信,一拽,准是。来信了,她盘腿坐好,抽着烟,说念,听一遍,连文字背后的事都能听出来。然后回信,口述,我写,速记一般。这时,就跟写作文不一样了:我妈一说就是好几页,短篇小说,得用横条纸,或十六开白纸,还得密着写,不然信件超重。白纸没个规范,写写就不成行了。我妈能瞅出来说:写乱了是不是?字如人,不乱才好……


    我何尝不知。天下大乱,乱得有今儿没明儿的。有一天,我妈病了躺床上,老爸又去街道“学习”,我不能出去,抓过白纸就抄什么。书是《小英雄雨来的故事》,抄呀抄呀抄,忽然发现字有变化,流畅、成行。歇一会再写,坏啦,又回去了。那时也没人指导,就只能用笨法,趁着热乎劲,找感觉,猛写。整整一个星期,也不知抄了多少遍,到了,我把我的钢笔字彻底变了个样,以至五姐回信,上来就问那信是你写的吗?


    1970年夏天县里开知青会,会将散,“安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办公室)老主任找七八个人去抄材料。老主任念过私塾,“水笔字”写得好。他叼着小旱烟袋来回转悠,最终停在我身后说:你的字写得挺好呀,先别走了。结果就留下我一个人“帮忙”,“误工补贴”每天五毛钱。往下,从抄材料又发展到写材料,一来二去,县委报道组、县广播站、文化馆等就都知道我能写,隔三岔五就抽我去帮忙。虽然是短期,但我也就有幸混迹于县城机关干部中,能吃上几顿馒头大米饭。更重要的是开阔了眼界,人一下长大了。后来我的一个同学说:我们还在为谁多吃个饼子干架,你都出去干了大人的事了。细想想,这源头就是从写好字开始。回家见老爸说,真叫您给说中了。老爸难得高兴,说当初我就是写一手好字,才当了掌柜的。说完立马苦笑:早知当掌柜惹这些麻烦,不如不会写字……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命中注定,我这辈子就跟字打交道了。直到2000年前,我写小说都是手写,写长篇一天写一万二千字,上午四千下午五千晚上三千,字在稿纸上跟抄出来一样,最后稍微修改,勾勾补补,原稿就去了出版社,连底都不留。后来使电脑,打五笔,打拼音,最终使汉王笔,选毛笔方式,等于天天在屏幕上写行草。这些年返璞归真,又研习书法,朋友戏言,老何一不留神,又成了书法家。我倒没觉得自己是什么家,就是喜爱,特别是自己写的词赋,还是自己写出来的好。


    最近在室外悬挂最大的字,是京承、承秦高速路旁的若干巨型广告“京北草原,大汗行宫”八个大字。那是我的一位卖酒的朋友为他的朋友求的。有人以为我的润笔费少不了,实际上当初把字给了,就落了一句话:想喝酒来拿!偏偏我对酒喜爱有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21:56 | 只看该作者


    没心没肺



    我的外孙大林子,今年小学毕业。前些时归来兴奋异常,说毕业典礼上女同学都哭个稀里哗啦,男生则高兴得手舞足蹈,老师说我们是些没心没肺的家伙!我问他,要离开学校留恋不?大林子说:“留恋?六年啦,可累死我们了,终于要离开了……”一句话表明,虽然六年级,其实还是孩子。


    早年间初小是四年级,完小有五年制的,六年级就是正宗的高小毕业。一般人家能把孩子供读下来,就相当不简单了。我父亲15岁外出“住地方”(东北学买卖当店员)前,才读了三年冬学(农闲读书)。去了掌柜的问念过书吗?答念过三年。不赖,那就帮着记账吧。好家伙,跟招个本科生似的。就凭那三年冬学,我父亲受尽苦累,最终也熬成掌柜的。“文革”把他划到资本家行列,他说幸亏念了三年,革命群众眼睛贼亮,说没想到你也是穷苦人家出身,这要是念了六年,一场批斗就完了。


    我1964年小学毕业,那时没有升初中一说,得考,考完报三个志愿,再写是否服从分配,跟考大学一个程式。考上就上,考不上再不服从分配,就回家待着。天津市当时新建不少中学,而我们争着去的是十六中(耀华中学)、男一中、女一中、女四中等名校,一旦被什么道什么路中学录取,就很没面子。家长也会数叨:“瞧瞧你姐十六,你哥男一,你呢?考这破学校,将来也就能蹬三轮!”


    太伤自尊了。但当时的家长少有温存的,不动手给你两下子,就算不错了。而且,知道逼你要考个好学校,还都是有点文化的家长,换了家里孩子多,日子紧巴的,没考上?正好:念什么念,找活干,挣钱去吧。


    大城市如此,中小城市更不必说。承德市是原热河省会,说来也是北方重镇,但市区早年也不过有一中二中几个中学,考上实属不易。我老伴家住宫墙下的一条沟(街道名)里,左右邻居我也都熟,闲聊起来才知,好多人学历最高就是小学毕业,有俩“牲口”(爱称),才念到四年级,就因为打架被开除了。问不上初中干什么?答:挑沙子。


    日子困难,你是老大,一帮弟弟妹妹,明明能上中学,想想父母太难,算啦不念了,挣钱养家吧。有的进工厂学徒,有的跟谁学手艺。白铁社、裁缝铺、烧饼炉,“文革”前多是个体,十来岁的孩子,正好跟大人学起。一朋友现在是一级演员,问怎么想起学戏,苦笑:小学毕业,听说戏校管吃管住,能给家里省出一个人开支,就去了。如果是女孩子,个子高些,就去哪个商店卖货,男孩子矮壮,进饭馆先打杂,将来学厨子……


    《城南旧事》里小学生毕业,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俨然一群心忧天下志在报国的热血青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学毕业生,起码也是“懂事”的大孩子;现在的小学毕业生,女孩子发育早,心细心软,想想就要与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分手,眼泪就流下来;男孩子光想考完试要大玩一场,哪里还有心思去动感情?


    不过,我倒觉得男孩子有时没心没肺也挺好。像我家大林子,这小学六年,跟斗把式地下来,平时挨批评挨罚无数,但练出了很强的抗击打能力,还练出了到关键时刻不掉链子,考试成绩总比预料的要好许多。我想,将来他走向社会,应该能较快地适应环境,健康成长。


    其实,老师说他们没心没肺,也是喜爱的另一种表示。现在这里小学的班主任一跟就是六年,比家长与孩子接触时间都长,学生哪能真的没心没肺没点感情,只是男孩子性格使然,不会表现出来罢了。大林子期末考试那天还要去做卫生,我说都要毕业了还做?大林子说:这不还没毕业吗,就得做,还得做好。


    遥想五十年前,我班六年换了七个班主任,其中一位壮汉武功盖世,不动手不说话;一位慈祥大妈,整天迷迷糊糊,还教算术;还有一位闽南口音,整堂课他嘴不闲着,我们却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也幸亏没有毕业合影,没有毕业典礼,估计要是有又有人哭,哈哈,那才真是没心没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21:59 | 只看该作者




   《落花生》与染色花生米




    听说生吃红皮花生米有益,逛早市,见一中年男子有卖。花生粒很小,但红得诱人,遂高价购二斤。待欲煮时,用水泡,不及两分钟,水色通红,堪比国画颜料。于是有些生气,再往下不由得就想起那篇课文《落花生》。


    “文革”前初一语文第一课,是许地山的《落花生》,至今六十多岁的人,几乎张嘴就能背出开头那段文字:“我家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吧……’”


    我初中时语文女老师年轻时尚,大波浪披肩发,乳白色半高跟船鞋。声音很标准地念“落花生”,全班静静地听,隔一阵讲台后就叭地响一声。坐前排边上的同学发现,这老师习惯将一只脚后跟抬起,鞋大?后跟落下就出这声。后来背地就称这老师 “妥协(脱鞋)主义”。她课讲得很好,许多年后校庆见面,她很自豪地说,看看我的学生成了作家,当年上课净偷看闲书。但我绝不敢说她那个“主义”。


    那时难得吃到花生,所以一念这段儿,好似记住就能吃着,就记牢了。而后面“爹爹”教育子女的话却记得含糊,背课文到这里就爱“打奔儿”。同学们私下里说这爹爹真啰嗦,没看见孩子都急着吃,还说个没完。


    许地山小时候生活在台湾。想必老爸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过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于是才写了《落花生》。许地山后留学美国,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教,又致力于文学创作。“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终因劳累过度于1941年病逝。


    《落花生》的意义,在于告诉学童长大要做一个不图虚名不炫耀自己的人。这篇文章很短,但意义不可低估。“文革”中搞“活学活用”,又称“讲用”,其实就是把一些该干的事,在前面套上一段语录,然后往上硬拔高。有一次公社开会,革委会主任引导知青说:干活干到中午,又渴又累,你们为啥能坚持干下去?大家说:队长没说收工,谁敢走。主任说错!你们应该是想到全世界还有三分之二的劳苦大众没解放,所以不能下战场。


    哪对哪呀,那会儿光想早点收工回去喝粥,哪顾得上什么三分之二。如此拔高,让学过《落花生》的我等无地自容。但在那个发疯的年月,渐渐的却让人习以为常。这很可怕。我也曾代表知青小组出去开会,吃饱了也得发言,但我总是想方设法回避“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这词,用“好好接受再教育,当好小学生”这类话替代。因为“扎根”实在不是发自内心的话。


    1970年冬河北省开知青会,大会典型是一个来自北京的女知青,大礼堂里,细声嫩语娓娓动听,尤其有一句“看到节日的礼花,在夜空中骄傲地放着”,着实打动人。但她“扎根一辈子”的誓言,又说得人肝颤。会下就近看她一眼,文净净一小姑娘,腰身不及我们生产队铁姑娘的二分之一,我就断定这稿子肯定是别人写的,不是她心里话。果然,昙花一现,会后知青中就不见这人,“一辈子”变成“一次会”。


    最有意思的是1975年,我在大学中文系念二年级,还有一年毕业。忽然刮来一股“哪来哪去”强风,让表态毕业回村当社员。三年级有一男生还就乘风直上,大会发言披红挂花,“染色花生米”一般真就回村了。众人目瞪口呆,真不知是咱家思想落后,还是他吃错了药。转年轮到我们,尤其我们几个知青学生压力更大。倒不是咱看不起社员,问题是人家社员都能出来招工上学,凭啥让我们当起社员来没完。谢天谢地,临近分配,这股风过去了。有一天,忽然发现头年的“染色哥”来了,一打听笑出眼泪,这哥们反悔了,找学校要求重新分配工作。


    现在的语文课好像没《落花生》这文章了,如果还有,估计也起不了太大作用。眼下“炫富”之风越刮越盛,连一个残次花生米,都要染色包装蒙事,何况大活人。时过境迁,科技发展,将来是不是花生也要改变结果方式:不长在土里,而顶在枝头,红灿灿胜过鲜桃赛过牡丹。由此环境成长起来的“爹爹”或许早改了教育子女的词:时代不同了,花生也不一样。男孩要学谁谁谁,女孩,先学一把郭美美……


     这是不是更可怕?好在这个世界上还是脚踏实地的人多,由此社会才能安宁平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22:04 | 只看该作者




人生有路书为径



    每次回天津上街,路过黄家花园时,都要在长沙路、西安道走上一遭。那是老何少年生活的地方。


    如今西安道上的大楼原址是小学,早先旁边的胡同叫临河里,胡同口有一家小人书铺,是我最爱去的地方。此外,潼关道口求志里的楼洞下也都有小人书铺,但都不如临河里这家生意好,这家好在总有新书。


    看小人书二分钱一本。当时小豆冰棍三分,剩下一分,跟老头说点好话,老头高兴了,一分也让看一本,但得是页数薄的。老头就是店主,坐在小柜台后,居高临下,不时用“膀胱”(旁光,我们起的词)扫着读者。不是怕丢书,没人偷,翻页都轻轻的,弄破了得赔。他盯的是:你不能看第二遍。这条件说来可够苛刻,但也没法,就那么点个屋子,几条矮木凳,人总是满的,你看起来没完,别人就进不来,他就得少挣。


    既然如此,就都看得格外仔细,恨不得把画面都印在眼里。说来那也是当时小孩的“高消费”,大热天的到下午西红柿才五分钱一堆,但我找母亲要几分钱看小人书,她从不说什么,于是我几乎每天放学都来。二年级,字还认不全,那也去硬看,连字带画倒也能看懂七八分。有一天来了新书,“东周列国系列”《烽火戏诸侯》,人呀马呀画得真好,一遍实在不过瘾,趁老头找钱,赶紧翻回一半再看。


    这也算是个心结吧,等老何工作了有钱了,不光买名著,还收藏连环画,《三国演义》就买两套,心说这回我翻来覆去地看,看了这套看那套,看十遍看谁管?看看自己又乐了,两套是一个版本,一模一样,就送人一套。此外还有《水浒传》、《岳飞传》等等都买。那天我好心拿出来给外孙子看,说这可是好东西。他翻两本就扔一边,还看他的什么《查理九世》。


    黄家花园这地方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应该说是文化环境很不错的地方。电影院、体育场、游泳池,以及很好的中小学。这样的氛围,可能有利于出作家吧。据我所知,冯骥才先生家就住这。最有意思的是,我家住的长沙路上的那套房子,竟然出了三个作家:我、李志邦、李青。


    事情是这样的。1959年春天我家搬去,前面住的是谁并不知道。前些年我和李志邦碰上面,聊小时住哪,他说哪哪儿,我一听这不也是我住的地方嘛。然后就弄清,是他家搬走我家搬进。


    再就是李青,李青是我外甥,现在已走入当红编剧之列。他写工厂、情感方面的作品,如《我们的八十年代》 、《继母后妈》、《媳妇》等,已经写了20多部本子。李青的母亲是我三姐,与我三姐夫都是原天津工学院(位于丁字沽)的干部。李青1960年出生,1964年我三姐去邢台搞“四清”,三姐夫工作忙,李青就来我家,从上幼儿园到小学(西安道一小),都在这边。李青小时也酷爱看小人书,每天去幼儿园必须带一本,而且还得是没看过的,要不就不去。那时谁家里有那么多新书,我妈我四姐可费了劲了,哄来哄去才能哄着去,那幼儿园的房子现在还在。


   以前回天津多是我请大家吃饭,现在李青请。他说现在拍电视剧的钱多花在演员身上了,所以拍的就不理想。至于编剧挣那点钱,你若看了剧本一遍遍改个没完,您就得说,这活可不好干,挣那钱,大不易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22:05 | 只看该作者


“孙大林”同学



    我的外孙,小名叫大林。行文时我曾写:“我的外孙大林……”天津老友到承德打电话说:“过来吃螃蟹,别忘了让孙大林来……”身份变化比猴脸还快,在别人眼里成孙大圣他弟了。


    话说“孙大林”一晃六年级了,快乐少年一个,追时尚,穿高帮白底球鞋戴宽带大块电子表,还自我解嘲:“其实戴也白戴,这表功能太多,我还没弄明白,瞎戴吧。”


    在学校开大会,校长在台上喊安静,电视镜头可操场摇,最后停在他脸上,他还叨叨叨说呢。从小就因为管不住嘴,没少罚站。


    前年春节电视台做节目,我主持,有一集是他和老师说压岁钱,他可捞着了,小嘴巴巴说起没完,我偷偷踢他一下才打住,不然老师都没时间说了。录后他跟摄像说:“还有段精彩的,能补录吗?”他要说的是:“小孩不容易,你们大人是月薪,我们是‘年薪’。”他的压岁钱、过生日钱等全自己掌控,放在我家。他说放在自家不安全,会被妈妈借走买衣服,借了还不还,大人有时很不讲理。他说:“自己喜爱的东西,说买就买,爽!”但隔一阵清点一下,又喊:“哪位行行好赞助点吧。这钱真不禁花呀!”


    “孙大林”学习还行,成绩不错。但从不严格要求自己,放寒暑假,任何课外班一概不参加。就愿意和同学逛书店逛小摊,撮上一顿,再去谁家聊聊天,玩玩电脑,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他姥姥说,你这样长大了难有大作为。他说你倒是用过功,有啥大作为了。他姥说看你姥爷写字都卖钱,他说:“那好,请有作为的姥爷给我写一百幅字留着。将来困难时,就卖字。”你还别说,他还真有心眼。后来我给别人写时,就有意多写两张存着。隔些日子他还问:“够一百张了吗?抓紧写呀,不要歇着啦。”拿我当摇钱树了!


    “孙大林”是热心肠。上学期期末考英语,为落实一人一桌,他和三年级的一个女孩同桌(不同卷)。大林英语好,很快写个差不多,忽然女孩小声说:“大哥哥,这题怎么做呀?”事后大林说:“一声大哥哥,叫得我心里那个热乎!”于是,他就帮女孩做,“差不多有多半篇子”,结果,人家一题不差,他自己剩下的题忘做了,没得满分。我问那女孩后来谢你了吗,大林说:“谢什么,考完就走了,再没见过面,算啦。就当学雷锋做好事了。”


    “孙大林”同学最不爱背课文。老师问谁会背,有些同学举手,老师说那好,就由你们监督别人背。大林一看有门儿,再问他也举手。老师偏就让他背,三次“打奔儿”,没过关。大林说:“怎么政策还变了?”接着又一次,又没过。大林说:“我是屡战屡败呀,看来只能拿出杀手锏。”按他们班里的行情,他私下给同学一块钱,打几次奔儿,过关;给三块,能提醒;如给五块,不背就过。大林就花一块,过些时,他又给挣回来,这回他真会背了。


    “孙大林”同学非常刚强,自第一天上幼儿园哭过,从那时到现在,我再没见他流过眼泪。从两岁半开始,我们经常带他外出旅游,现在出门到宾馆,对外联系吃饭点菜等事,都由他负责。买东西各花各的钱,钱少了可以借,回来还。有的共同买,先议谁出多少。这两年大林常有违规行为,他的对策是:趁姥爷喝酒时说好话,姥爷会很大方;对姥姥是强行摊派,这东西一百,请姥姥赞助九十。不行,那就八十……他现在很有劲,跟他姥姥一亲热,他姥姥就得躲着。那天在家,他把他妈给撞哭了。


    眼看就要升初中了。我们在新区买的房子,那边新建了中学,住校。我们很高兴,可要解放了。但最终弄清学校建得很远,看来还得在市内上初中。他姥姥跟他商量,这三年,每年在你奶和我家各一学期如何?答:“不行!”“那我们偶尔想外出旅游,你去‘小饭桌’如何?”答:“没门。”


    他姥姥:“哎呀,又得跟你熬三年呀……”


    “孙大林”喊:“忍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22:07 | 只看该作者


         可怜天下“隔辈”心
                                          
 


  我外孙大林子(乳名)属蛇,12岁,五年级。他说最近一跟他爸上街吃饭,他爸就总有破事,把他一个人留在饭馆里,然后就有生人问小孩你多大了在哪上学等等,弄得他有些紧张。他姥姥我老伴听了勃然大怒,说你那狗爹太不像话,下回他走你也走!大林子说对,月亮走我也走。咋不说太阳?大林子说我家我妈是一把手,是太阳,最近太阳有点忙,顾不上给我们做饭。
  

  说来大林子是比较能“闯”的,上下学早就不用接送,还和同学参加夏令营,让我赞助数百。他给自己买了不少纪念品,给他姥姥花五块买个手帕,我啥也没有。但毕竟还是孩子,咱当“隔辈人”想得就多:有案例,家长看孩子都进了楼口,半道上还被绑架;当妈的在发廊做头发,孩子在一边竟让人领走。当然,这类事不是很多,可让谁家摊上了,就是百分之百没法承受。所以,应告诉年轻的父母,所谓“隔辈人”的“瞎操心”,不仅应该理解,还应该支持。
  

  老话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这话永远在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更该可怜的,我看是“隔辈人”的心。就说学校门口等着接孩子的吧,多一半是“隔辈人”。那活儿看似简单实则不易:风雨无阻不说,成百上千的学生潮水一般呼啦出来,一样校服一样个头,跟企鹅群似的,都一个模样。咱老家伙再头昏脑涨血压高,也得练就一眼望见“小主人”的功夫;要么就“定点站桩”,唐僧似的站在孙猴子指定的位置等着,下雹子下刀子都不走动。一旦接到了,老脸淌汗,老肩背包,逢车开路,遇狗上前,人家要好吃的赶紧付费,见了孩子爸妈,立马退一边让人家一窝子乐和……
  

  这是什么精神?这是爷爷心甘情愿给孙子当孙子的精神,是姥爷出自内心把外孙当姥爷的精神!我看了五千年“爷孙”史,绝对前无古人。为何呢?生活富足,不愁生计,独生子女(的子女),二线,早退,以及好学校多集中在老城区,多种千百年不遇的原因,才绘就了当今“清明上河图”里独有的情景。放在先前,五六十岁还得出去挣钱,孩子一大帮,谁顾得上你;将来新城老城上下学开车几十里,你想帮也帮不上。而眼下正是咱“隔辈人”发挥余热的时候。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我一朋友的儿子一家在美国,孙子还是混血。他先前可自豪了,说儿子住别墅有汽车。这会儿一看我家就有三辆车,再也不说了。有一天看我带大林子吃肯德基,他还挺认真地跟我商量:能否一个月把大林子借给他一天?大林子想吃啥都行。我说你有洋孙子,把他接回来呗。他说可别提了,后悔了,那洋孙子小时还行,现在大了让回来度假都不回。我说你去美国,他说去过,可洋孙子喜欢的都是洋玩意儿,给他讲《三国》《水浒》,他说怎么这么乱,受不了,请不要打扰,拜拜,关门。朋友说这洋孙子可不是东西呢!
  

  我劝他,其实现在大林子他们这一代个性也极强。咱对他们可谓掏出心都行,可他弄个手机在那戳呀戳,叫八遍也不答应。那天我老伴说我们老了你得知道孝顺,大林子说应该是我妈我爸孝顺你们,我再孝顺他们才对吧。我说对个屁,这不是排队,是我们把你从一岁带这么大。大林子说那好吧要我孝顺不难,但有个条件,姥爷的毛笔字现在挺值钱,放到我有儿子时更值钱,姥爷你先给我写一百幅字吧……我真想给他两脚,但舍不得,往下还就隔三岔五写两幅放一边存着。
  

  现在孩子又贼精,大林子敢跟他姥姥使横,跟我一亲热,特别是我喝多时,没别的,一准是要“赞助”,并屡屡得手。这次他姥姥一发火,他还教训他姥姥:你说你这个当妈的怎么给你闺女找的破对象,带孩子吃饭他自己出去,把这么好看的孩子弄丢了咋办?太不像话了!
  

  正说着,他爸来了按门铃,大林子挠挠头自言自语:这事闹的,说曹操曹操到,说人家坏话,都不好意思开门了。等他爸进屋说起这事,他爸说就想锻炼锻炼他,大林子说是啊锻炼一下也挺好,姥姥姥爷你们甭瞎操心,就凭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谁骗得了我!
  

  话音未落,人蹿楼下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猫坛客服秋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13609933592|09916641055
猫的微信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 新ICP备19000534号-2 )

新公网安备 65010602000597号

GMT+8, 2025-8-2 00:45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