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三年王世襄先生出版《说葫芦》,中英对照,图文并好,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辉煌钜着,英文书名是The Charms of the Gourd。书中所刊葫芦器彩照,不少都是王老自己的藏品,范制葫芦,燃香火画,煮红刀刻,几乎都是清宫里的御用珍玩。葫芦要上百年才泛红。葫芦器要高手精工才养性怡情。山东文化市场那些葫芦工艺品大半是应市的新作品,俗气的多,古雅的少。王老书中那些精品现在既少且贵,不如碰运气找些素身的老葫芦,玩形态,玩色泽,玩岁月。
屠隆罗列的四十五种文房器具我集藏的顶多只有十一、二种。他说的秘阁是臂搁,是写字枕着手腕的腕枕,竹制木制玉制我玩了好多年。《Arts from the Scholar's Studio》里那件清代楸木雕古琴式臂搁兰石写铭文,实在清雅,不知道藏家是谁,前两年听说拿去北京拍卖我竟错过了。伦敦出版的《Documentary Chinese Works of Art in Scholars' Taste》里另有一件兰石铭的琴型臂搁是Paul Moss的藏品,我打电话到他的古董店去问说是转手了。兰石是清代福建莆田的郭尚先,精书法,精鉴别,精画兰竹,臂搁该是艺匠做好了找他写字刻上去的。我苦等多年才找到的一件兰石古琴臂搁是上佳的楠木,金光水纹柔得浪荡,敷上一层岁月的包浆,彷佛栉发的村姑竟然熟成了绾髻的少妇。经眼的这三件琴型臂搁,兰石的铭文都正气得教人有点泄气。我这件写的是「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横扫千人军」:文章果真写出那样的气魄,那一定是论政的如椽大笔了,不是屠隆汤显祖乃至近代周养庵烟水空灵之笔甘心修练的火候。老天爷发个慈悲,难得楠木凝然结出一波波似水的柔情,臂搁刻上两句温存的话该多么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