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兄的质疑,呵呵,探讨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知识。
这块料子我上过手,当时觉得价格不高,油性还算不错,虽然肉浆混杂,但是当作一个皮色的标本还是挺好的。所以拿下来了。
先说说我判断这块料子是真皮的根据吧。我在图中标注了号码。请朋友们对照着看。
1、图中3号标识圈内,浆和肉的混合的地方,肉处染皮而浆处无皮。这个和一般籽料长皮的特征是一致的,造成的原因是,浆的部分质地疏松,虽然“疏松的浆”比“致密的肉”更容易沁皮,但是沁皮之后质地更疏松,在河道的冲蚀中,疏松的部分被磨去,造成了肉浆结合部分,肉上有皮而浆上没皮的情况。当然,高仿的皮色,有时候也能在浆上涂蜡之后再染色,或者染色之后把浆上的颜色磨掉。遇到这种高仿,一是看有皮色和没皮色的交界处是否过渡自然,二是看浆的部分有没有打磨。这块料子可以用放大镜观察浆部表面的毛孔,看有没有打磨的痕迹?另外这里有个细节是,浆上的小裂隙处也没有皮。如果是染色的料子,小裂内会沁积颜料如丝状。
2、图中4号标识圈处是玉的水线。水线是透闪石结晶排列更有序,更紧密的部分。硬度比玉石的其他部分大,所以也不容易沁上皮色。这一点在比较薄的皮色(比如撒金皮、桂花皮)中表现得更明显,我们常常看到皮色中贯穿一道水线。这一点也与真皮色是一致的。
3、图中1号和5号标识圈内可以看出,皮色是一沁到底的。不管是黑皮(一般是草叶皮,主要是金属矿物盐析出,通过小裂隙的毛细作用聚集并结晶),还是色皮,都很深入。绝大多数假皮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假皮的染色时间远远短于真皮,沁不深。
4、图中2号标识圈的小裂里没有皮色,可能是因为这道裂形成的时间比较晚,是玉石后来在河道运动的过程中,受到撞击沿着旧裂继续裂开,所以没有沁上皮色。一般老裂处茬口起伏变化大,新裂处更细密一点。兄可以对照看看实物是不是这样的?
如果有不全面的地方,希望玉友补充~~呵呵~
谢谢guo兄提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