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

楼主: 驴牙医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博 上博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3-2-8 00:35 | 只看该作者
下一页,接着贴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13-2-8 00:4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13-2-8 00:43 | 只看该作者

     
盘丝前传


   《酉阳杂俎》中记叙了一个叫苏湛的士人被蜘蛛精迷惑的故事:


  元和中,苏湛游蓬鹊山,裹粮钻火,境无遗址,忽谓妻曰:“我行山中,睹倒岩有光如镜,必灵境也,明日将投之,今与卿诀。”妻子号泣,止之不得,及明遂行。妻子领奴婢潜随之,入山数十里,遥望岩有白光,圆明径丈,苏遂逼之,才及其光,长叫一声,妻儿遽前救之,身如茧矣。有黑蜘蛛,大如钴鉧,走集岩上,奴以利刀决其网,方断,苏已脑陷而死。


  唐宪宗元和年间,喜欢求仙问道的苏湛正在河北内邱蓬鹊山游荡,他带着干粮,钻木取火,仿佛山人,但所游之处,并未发现得道之士的踪迹。一天黄昏,他正在山中行进,发现远处峰岩上似有光芒闪烁,于是大喜,以为那里必是仙境。但考虑粮食将尽,体力也差不多透支,只好暂时返家。


  此日,苏湛对妻子说:“前两天,我在蓬鹊山旅行,此山为古时名医扁鹊的封地,我早就料到会在山中有奇遇。果然,在一处峰岩上,发现有光芒如镜,那里必有得道异人,明天我将再向此山行,若那里真是仙境,我恐怕就不再回来了,现在与你们诀别。”他的妻子和孩子听后哭泣不已,想阻止他的这种疯狂的行为,但没成功。转天,苏湛带上粮食,背了个包就上路了。他妻子是个明白人,曾闻此山中有怪,屡次害人,此番丈夫莫不是被妖魅迷惑?于是带着孩子和仆人悄悄跟随。进山数十里后,苏湛遥望那处峰岩,白光闪烁依旧,直径大约有一丈,圆整明亮。


  苏湛一路山行,终于接近了那处闪烁着百光的峰岩,刚走到跟前,就大叫了一声。他的妻儿和仆人闻声后,跑过去营救,此时苏湛的身体已像蚕茧一般了。与此同时,两只铁锅大小的黑蜘蛛显身于岩石上,而蜘蛛网如大如篷帐,苏湛的妻儿和仆人全被罩在网里。有一名仆人挥刀割那蜘蛛,最后带人破网而出,但那两只巨大的蜘蛛已不见踪影,而苏湛也死去了。


  明朝吴承恩酷爱《酉阳杂俎》,写作《西游记》时多有参考,盘丝洞一段显然受本则故事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13-2-8 00:45 | 只看该作者

     蜂国

   你的想象力有多广,世界就有多大。《酉阳杂俎》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东都龙门有一处,相传广成子所居也。天宝中,北宗雅禅师者,于此处建兰若,庭中多古桐,枝干拂地。一年中,桐始华,有异蜂,声如人吟咏,禅师谛视之,具体人也,但有翅长寸余。禅师异之,乃以卷竹幕巾网获一焉,置于纱笼中。意嗜桐花,采华致其傍。经日集于一隅,微聆吁嗟声。忽有数人翔集笼者,若相慰状。又一日,其类数百,有乘车舆者,其大小相称,积于笼外,语声甚细,亦不惧人。禅师隐于柱听之,有曰:“孔升翁为君筮不祥,君颇记无?”有曰:“君已除死籍,又何惧焉。”有曰:“叱叱,予与青桐君弈,胜获琅纸十幅,君出可为礼星子词,当为料理。”语皆非世人事。终日而去。禅师举笼放之,因祝谢之。经次日,有人长三尺,黄罗衣,步虚止禅师屠苏前,状如天女:“我三清使者,上仙伯致意多谢。”指顾间失所在。自是遂绝。


  东都洛阳龙门有一住所,相传是仙人广成子的旧宅。唐玄宗天宝年间,有一法号名为雅的高僧,收购了该处地皮,将其改为寺院。庭中多参天古桐,枝干拂地,甚为幽静,禅师一人居住修行。


  有一年,梧桐树花叶始展,突有异蜂现于其中,仔细倾听,一如人在吟咏。禅师于树下观看,异蜂皆是人体模样,只是多了一对翅膀而已。他深为诧异,也觉好奇,于是悄悄地以网具捕获一只,置于纱笼中,悬挂庭前,与自己为伴。禅师觉得那异蜂应嗜好梧桐花朵,所以就采了一些,放在笼中相喂。


  可笼中蜂似乎不想吃。这被捕捉而失去自由的家伙,是在绝食吗?这一天,禅师在庭下打坐,忽听笼中蜂似乎发出叹息,不一会儿,有多只异蜂飞至笼子周围,发出声音,似乎是在安慰笼中的同伴。又过了一天,已有数百只蜂集于笼子周围,其中一只异蜂还乘着车舆。这是它们的国王吗?


  禅师算是修行高深之人,却也未见过如此奇象。他移步隐于庭柱之后,侧耳倾听。其中,有一只异蜂说:“前些天,孔升翁为你占算,说你会遇见不祥之事,还记得吗?”


  又有异蜂说:“你已经被除去了死籍,还害怕什么呢?”


  还有异蜂说:“呵呵!我与青桐君下棋,赢了它琅纸十幅,你可在上面作礼星子词。”


  众蜂所语,皆非人间之事。直到暮色将至,那些围在笼子外的异蜂才渐渐离去。禅师感叹不已,从柱后转出,打开笼子,将那只异蜂放去。后者并未马上飞走,而是一度停于空中向禅师道谢:“谢谢啊!”


  禅师答:“你我也算是有缘分吧!”


  转天,有一美丽女子于门外拜访雅禅师,其人身高三尺,身着黄罗衣,风姿绰约,脚步飘然,来到禅师近前,说:“我是上天三清宫中的使者,奉上仙之命向您致谢。”


  禅师微笑。


  禅师大约早已相信:这纷繁的世界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那么多的空间。而每一类族都有独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在它们的世界里,同样有着雕刻着光阴痕迹的故事发生。《酉阳杂俎》中还曾记载了类似的故事:长安一处街区,生有槐树,树上有洞穴,大如铜钱,每夜月圆,有为首蚯蚓二尺多长,一如巨臂,白颈红斑,带领数百条小蚯蚓爬至枝条上,集体鸣叫,其声如曲。又有人言,曾目睹一户人家的庭院中,在月圆之夜,“忽有一树从地踊出,蚯蚓遍挂其上……”可谓奇象。所以,对于本条中的:“前些天,孔升翁为你占算,说你会遇见不祥之事,还记得吗?”“你已经被除去了死籍,还害怕什么呢?”“呵呵!我与青桐君下棋,赢了它琅纸十幅,你可在上面作礼星子词。”如此等等,我们不必再去追问其意了。


  禅师转身回庭,轻轻掩上寺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13-2-8 00:50 | 只看该作者










































下面是书法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13-2-8 00:5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13-2-8 00: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2-8 00:58 编辑


   我了个叉嘞,会长啊,八大山人的画,你怎么能开闪光啊,我都没好意思开的,那可是宝,下次别开了啊,心疼死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13-2-8 01: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2-9 01:43 编辑

  说到前面的镇墓兽,其实唐朝就有关于盗墓的故事,千年以前的鬼吹灯……{:soso_e137:}


古墓惊魂

《酉阳杂俎》中记载了很多诡异恐怖的盗墓故事,下面这则最具代表性,读来令人毛骨悚然:

  刘晏判官李邈,庄在高陵,庄客悬欠租课,积五六年。邈因官罢归庄,方欲勘责,见仓库盈羡,输尚未毕,邈怪问,悉曰:“某作端公庄客二三年矣,久为盗,近开一古冢,冢西去庄十里,极高大,入松林二百步方至墓,墓侧有碑,断倒草中,字磨灭不可读。初,旁掘数十丈,遇一石门,固以铁汁,累日洋粪沃之方开。开时箭出如雨,射杀数人,众惧欲出,某审无他,必机关耳,乃令投石其中,每投箭辄出,投十余石,箭不复发,因列炬而入。至开第二重门,有木人数十,张目运剑,又伤数人,众以棒击之,兵仗悉落。四壁各画兵卫之像,南壁有大漆棺,悬以铁索,其下金玉珠玑堆集。众惧,未即掠之。棺两角忽飒飒风起,有沙迸扑人面。须臾风甚,沙出如注,遂没至膝,众皆恐走。比出,门已塞矣。一人复为沙埋死,乃同酹地谢之,誓不发冢。”


  刘晏是中唐时期人,官至宰相,领度支、铸钱、盐铁等使,是唐代最著名的理财能手。安史之乱后,唐朝百废待兴,幸有刘晏梳理,掌握财政,才使得帝国有回升气象,但最终唐德宗信任奸佞,构陷刘晏,终被赐死。

  刘晏幕府中有个判官,也就相当于助理,叫李邈,其庄园在陕西高陵县。刘晏身死,殃及池鱼,李邈也被罢官,退隐庄园。李邈回到庄上的第一件事,就是查账,不愧在刘晏幕府中做事。查着查着,发现问题,有个庄客X,似乎已欠了好几年的租子了。李邈把仆人叫来相问,仆人说这个X已寄居庄上多年,但行为奇特,好像没怎么见他经营过农田、果园,而是昼伏夜出,干的似乎是道上的事,但又没证据,虽已欠了多年租子,但态度还好,说只要主人一到,定会还上。李邈于是前自去仓库查看,果见仓库充盈,经核对,X该交的租子都交上了。李邈奇怪,叫来X相问。

  X说:“我做您的庄客已有几年,但实话跟您说吧,我暗地里一直从事盗墓工作,所以有些余财,听说您回来了,于是给您补上。”

  “盗墓?”李邈好奇地问。

  “是的。”X说。

  李邈说:“关中帝王贵族的陵寝甚多,盗墓之事亦猖獗,没想到我这庄上也有盗墓者。我听说干你们这行的经历都很离奇,不妨给我讲讲,放心吧,我会给你保密的。”

  X说:“还是从不久前的一次经历说起吧。那座古墓是我的一个弟兄发现的,大约是魏晋南北朝时的墓穴,离咱庄子有十多里地,隐匿在荒山深处的一片松林中,墓身特别高大,侧有石碑,断倒草丛,因年代久远,上面的字迹已磨灭。当时我带了好几个人去,挖掘了数十丈后,才遇到一扇石门,很是坚固,是用铁汁封上的。由于从事这行久了,很多盗墓技巧我了如指掌,这难不倒我,我叫人用热粪汁浇灌,对墓门进行腐蚀,几天后终于将墓门打开,我有几个弟兄刚进去,就被里面设置的暗箭射杀了。当时正是黄昏,墓中飞箭如雨,挡住了我们的路。我身边的人都很害怕,想退出来,被我制止,这只不过是墓主当时设置的机关,可以破解。随后我叫人往里面投掷石块,每一次投掷,都有一束飞箭射出,共投了十余块石头,暗箭才射完,于是我们举着火把,进入古墓。


顺着幽暗的甬道,走了不远,发现了第二重门,刚把门弄开,我身边又有两个兄弟倒在血泊中,在幽暗中我看到那门后有数十个巨大的兵士,身着锦衣,圆睁双目,舞动着利剑,挡住了去路。因为恐惧,我身边幸存的两个弟兄已扔了火把和手中的刀枪,跪在地上求饶了。当时我也被吓了一跳,我曾挖掘过很多陵墓,遇到并破解无数机关,但还没见过墓内有活人把守!惊恐间,我仔细观看,发现那一排锦衣兵士站在那里只是舞动利剑,并不行动,再仔细观看,发现它们并非活人,而是巨大的人形木偶。我估计是我们打开第二道大门时,触动了机关,导致那木偶运剑如飞,伤了我的弟兄。于是我把那俩哥儿从地上吆喝起来,一起以大棒击之,那木偶们手中的兵器才落地。



穿过第二道门,我们三个人这才进入主墓室,幽暗中见四壁上绘有武士的画像,恍惚如真人一般,令人顿生畏惧。南壁上,有一口漆以彩色的棺材,用铁索悬于半空,棺材下的石台上,金银珠宝堆积如小山,在上方形成一圈诡异的光晕。有时候就是这样,珍宝越在眼前,你越不敢伸手去拿,我和我的几个弟兄都很害怕,可以说这是我从事盗墓工作几十年来遇到的机关最恐怖、氛围最阴森的墓穴。



有个兄弟自告奋勇欲上前取宝,快至石台时,被什么绊倒,还没等我们回过味来,就感到悬棺两角处忽然生风,有沙子猛泻下来,扑人眼面。风越来越疾,沙出如注,一会儿就到我们的膝盖处了,我们恐惧至极,艰难地拔腿往回跑,我和一个兄弟从第二道墓门侥幸逃出,该门很快就被狂泻不止的流沙堵塞,可怜我刚才被绊倒的那个兄弟,脱身不及,被活埋在里面。我和那唯一幸存的兄弟总算逃上地面,已是后半夜,松林间磷火点点,老枭长鸣,我们惊魂未定,在墓前洒酒叩头,发誓永不再做盗墓贼。”


唐朝的夜晚。阴森的松林。久远的古墓。隐约的碑文。摇曳的荒草。坚固的石门。玄妙的开掘。如雨的弩箭。杀人的木偶。恐怖的悬棺。炫目的珠宝。无尽的黄沙……这所有的一切,都令人充满想象,把人带回那个黑暗、恐怖、诡异的唐朝之夜。顺便说一句,在开启第一道被铁汁封堵的墓门时,盗墓者用呈酸性的粪液进行浇灌,引起化学反应,进行腐蚀,从而开启大门,可谓深得科学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13-2-8 01:03 |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13-2-8 01:05 | 只看该作者

    墓毒

  在《酉阳杂俎》中,另一则关于盗墓的故事如下:


  贝丘县东北有齐景公墓,近世有人开之,下入三丈,石函中得一鹅,鹅回转翅以拨石。复下入一丈,便有青气上腾,望之如陶烟,飞鸟过之辄堕死,遂不敢入。


  贝丘县在今天的山东淄博市淄川区,唐时属河北道贝州清河郡。这里是春秋战国时的齐国故都,境地多齐国国君及贵族墓穴。其中,齐景公墓在淄川区九顶山上。在唐朝时,有人曾开其墓,顺着墓穴的甬道,入墓穴三丈深,于石函中发现一只活鹅,该鹅扇动翅膀,四下石块皆落,响彻地宫。盗墓者又深入一丈,发现有青气升腾,望之如烧陶时的烟雾,直冲上空,空中经过飞鸟,闻之都中毒而坠落,盗墓者惊恐不已,再不敢深入。


  墓穴中有毒气,是入墓后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关于毒气来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墓主灵魂不散,以毒气诅咒毙杀盗墓者;有人认为,是墓主在建造陵墓时设置的机关,专防备盗墓贼,比如为了保存尸体不使之腐烂以及毒杀盗墓者,而大量应用水银,使水银这种极易挥发的剧毒物在墓中形成一个毒气层。《括地志》记载,齐桓公的墓内就大量使用了水银:“齐桓公墓在临淄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亦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堈,一所二坟。晋永嘉末,人发之,初得版,次得水银池,有气不得入,经数日,乃牵犬入中,得金蚕数十薄,珠襦﹑玉匣﹑缯彩﹑军器不可胜数……”   《史记》则如下记载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还有人认为,墓中的毒气是一种伴随墓穴特殊环境而生的天然瘴气,因为古代帝王生前为求长生,多服丹药,有的更是直接死于丹药(如唐朝宪宗以后的多个皇帝)。而丹药的成分多是有害的矿物,聚集在体内,慢慢挥发,自然使墓穴里充满毒气。


  本则故事,墓主为齐景公,他是春秋时代齐国国君,在位58年,好打猎,风格奢侈,但由于能以小个子晏婴为宰相,国家倒也太平无事。除齐景公等齐国君主的墓穴外,贝丘境内还有苏秦、庞涓、蒲松龄等名人墓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13-2-8 01:06 | 只看该作者

   
下面一楼是民族服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13-2-8 01:1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13-2-8 01:10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13-2-8 01:15 | 只看该作者



      好了,为了打开方便些,下一页我再贴,后面全是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13-2-8 01:16 | 只看该作者


   下面全是为了凑楼层的故事,不喜欢可以翻篇儿,第四页全是玉的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13-2-8 01: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2-9 01:44 编辑

七剑

    下面的故事,仍是关于剑客的,文中主人公的剑术之精湛,随读而知之。在《酉阳杂俎》中是这样描述的:

  黎干为京兆尹,时曲江涂龙祈雨,观者数千,黎至,独有老人植杖不避,干怒,杖背二十,如击鞔革,掉臂而去。黎疑其非常人,命老坊卒寻之,至兰陵里之内,入小门,大言曰:“我今日困辱甚,可具汤也。”坊卒遽返白黎,黎大惧,因弊衣怀公服,与坊卒至其处,时已昏黑,坊卒直入,通黎之官阀,黎唯趋而入,拜伏曰:“向迷丈人物色,罪当十死。”老人惊起,曰:“谁引君来此?”即牵上阶,黎知可以理夺,徐曰:“某为京兆尹,威稍损则失官政。丈人埋形杂迹,非证彗眼不能知也。若以此罪人,是钓人以贼,非义士之心也。”老人笑曰:“老夫之过。”乃具酒设席于地,招访卒令坐。夜深,语及养生之术,言约理辩,黎转敬惧,因曰:“老夫有一伎,请为尹设。”遂入,良久,紫衣朱,拥剑长短七口,舞于庭中,迭跃挥霍,换光电激,或横若裂盘,旋若规尺,有短剑二尺余,时时及黎之衽,黎叩头股栗。食顷,掷剑植地如北斗状,顾黎曰:“向试黎君胆气。”黎拜曰:“今日已后性命丈人所赐,乞役左右。”老人曰:“君骨相无道气,非可遽教,别日更相顾也。”揖黎而入。黎归,气色如病,临镜方觉须剃落寸余。翌日复往,室已空矣。


  黎干为唐朝中期大臣,喜欢左道旁门之术,唐代宗时任京兆尹即长安市长,其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年入夏,长安无雨,黎干组织人在曲江畔祈雨,观者有数千人。怎么那么多人呢?因为作为长安市长的黎干,将亲自扮演巫师,登台求雨。当黎市长的车队开到时,众人皆躲避,唯有一老人拄着拐杖站在那里。黎干大怒,叫人打了那老人二十棍子,那老人似乎没什么反应,转身而去。

  后施刑者向黎干报告,棍子打在老人身上,就如同打在柔软的皮革上。黎干怀疑老人不同寻常,于是叫身边的老卒去查访。至长安兰陵里,左寻右觅,入一小门,听到那老人的声音:“我今日受辱,你们给我打点热水去。”

  老卒回去后把事情告诉黎干,后者很害怕,穿了便衣与老卒赶至兰陵里,其时天色已昏,黎干入得院内,拜倒于老人面前。老人大惊:“谁把你引到这里的?”

  黎干再拜,也为自己开脱了一下:“我为长安市长,若威仪尽失,也不是为官之道。您混迹于众人间,除非有慧眼而不能识。现在,我已知罪,您若不原谅我,也非拥有义士之心。”

  老人笑道:“那是老夫之过了。”

  黎干没答茬儿。老人也不再问,随后设酒席,一起喝起酒来。至夜深,老人纵论仙道侠义,黎干敬畏。老人说:“老夫有一技,请允许我为您表演。”遂入屋中,良久而出,已换上一身紫衣,双手竟拿着长短宝剑七把之多,舞于庭中,腾步飞跃,上下挥动,剑光一如星月闪烁,劈斩所至,自觉裂盘断石。只见那老人,飞速旋转,一如陀螺,只见剑光而不见其人。其间,有剑不时掠过黎干的面前,使后者战栗不已。最后,老人掷剑于空,落下后,七把剑插于地上,呈北斗七星之形。老人对黎干说:“我只是试试你的胆气,还不错。”

  黎干又拜,说:“我命为您所赐,希望能拜您为师。”

  老人说:“你骨相无道气,我不可收你为徒,有什么事以后再说吧!”说罢,转身进了屋子。

  黎干在惊悸中回到家,照镜子时,发现自己的胡须被老人剃掉了一寸多长。转天,黎干再去兰陵里寻找那位老人,但屋院内空无一人。

  黎干是唐朝时担任首都长安市长时间最长的一个官员,先后八年。对于他,人们的评价是毁誉参半。此人仕途之路甚为奇怪,既非进士出身,也不是以顶级大族的后代接班,而是靠其所擅长的星算占卜之术,被聘为翰林学士,在唐代宗时颇为受宠,升任京兆尹,封寿春公。这也是为什么在曲江求雨时,作为首都的最高行政长官,黎干自己登台扮演巫师的原因。当然,这也是导致他口碑不好的一个原因,史上的评价是:性情险涩,好旁门左道之妖术。但也有人说黎干不错,在长达八年的长安市长任期中,其人虽刻薄,但办事效率颇高,把长安治理得井井有条。

唐代宗在时,黎干与受宠的宦官刘忠翼交往密切,德宗即位后又多次化妆秘密与刘会晤,也不知道想要干什么,终被告发,被贬流放。黎干市长出发之日,“市里儿童数千人噪聚,怀瓦砾投击之,捕贼尉不能止。”也就是说,当日长安儿童好几千人冲着黎干扔石块。可见其人缘确实不佳。代宗时,黎干与刘忠翼曾欲改立太子,后德宗想起此事情,觉得流放黎干实在是便宜他,于是又追加了一道命令:赐死蓝田驿。我们不知道在被赐死时黎干是否会想起当年兰陵里的一幕:那位剑仙老人又去哪里了?能否会神奇地出现在他面前将他拯救?那老人终于没来,但他最后说的一句话,黎干还记得:“你骨相无道气,我不可收你为徒,有什么事以后再说吧!”这“以后”竟是阴阳永绝,只有那七把宝剑在生命最后的光阴中惨淡地飞舞。其中一把,终于属于了他。这一次,不是割他的胡子,而是要他的命。

  黎干生时不受长安市民待见,但他的一位部下没有忘记他,在路过长安开化里黎宅时,写有一首《至开化里寿春公故宅》:“宁知府中吏,故宅一徘徊。历阶存往敬,瞻位泣余哀。废井没荒草,阴牖生绿苔。门前车马散,非复昔时来……”这位部下是唐朝著名的山水诗人韦应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13-2-8 01:21 | 只看该作者
  隔一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13-2-8 01: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2-9 01:45 编辑


唐玄宗学隐术

      罗公远是鄂州人,唐朝时著名的魔法师,此人虽一把年纪,但面容却如十六七岁的少年。据史上记载:罗公远身怀奇技,唐玄宗曾求其施法,让自己到月亮上走一圈儿。一天晚上,罗公远站于后宫,将手中竹杖抛向空中,顷刻间化作一架长桥。唐玄宗登桥而行,走了大约十多里地,感到面前月光夺目,寒气侵人,抬头望见是一座宫殿。罗公远说:“此即月宫!”唐玄宗很高兴,溜进宫中,见有仙女数百,皆着素练霓衣,舞于庭下,影姿曼妙,美丽异常。唐玄宗问其舞曲为何名,一名仙女回答:“《霓裳羽衣》也。”皇帝深晓音律,默记音调于心。及至归还,回望那长桥,随着自己每走一步而消失一点。转天,他招集乐工,依其音调,创作出唐朝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同时,皇帝还从月宫里带回了一种烧饼,其形如月,这就是月饼的由来。本故事讲的是皇帝向罗公远学习隐身术的故事。据说,掌握隐身术的人,如心存善念,二十年后可变化形体,这在道术领域被称作“脱离”。再过二十年,可跻身“地仙”行列:

  玄宗学隐形于罗公远,或衣带、或巾脚不能隐。上诘之,公远极言曰:“陛下未能脱屣天下,而以道为戏,若尽臣术,必怀玺入人家,将困于鱼服也。”玄宗怒,慢骂之,公远遂走入殿柱中,极疏上失。上愈怒,令易柱破之。复入玉磶中,乃易磶观之。玉磶明莹,见公远形在其中,长寸馀,因碎为十数段,悉有公远形。上惧,谢焉,忽不复见。后中使于蜀道见之,公远笑曰:“为我谢陛下。”

  罗公远本不欲传授,但最后被逼无奈,只得从命。于是,玄宗皇帝好奇地学了起来,但隐不利索,总露出点什么,皇帝很不愉快,就责问为什么。罗对皇帝进行了一番劝讽:“陛下,您是一国之尊,不治理国家,却忙着学我们道家这些小法术。如果您真的想全部学会,那一定将怀揣着玉玺走进平常人家,被困于百姓生活中。”玄宗听了特生气,破口大骂。罗毕竟是当时顶级的法师,于是遁形于殿柱中,继续揭露皇帝的过失。玄宗更怒,叫人把柱子砸开,罗又跑到柱下的玉石里。玄宗又叫人劈开玉石,碎成十几块,每块上都有罗的人形。玄宗一下子害怕了,于是认错。

  在这里,罗公远把玄宗皇帝戏弄一番,施展了奇异的道术。不过,在此之前的一次斗法中,他却败给了唐朝的密宗大师不空和尚。不空是天竺人,少年时跟随师父来中土大唐传教,修行高深,为玄宗、肃宗和代宗三代皇帝所尊崇,圆寂后朝廷赠司空、封肃国公,这在中国高僧中绝无仅有。有一天,玄宗皇帝无聊,将罗公远和不空请至后宫,让他们较量法术。比赛开始后,罗公远不断反手挠背,不空说:“借一下您的玉如意。”当时后宫殿上有光滑的花石,不空挥舞玉如意,击碎了块块花石。罗公远找不空要那玉如意,不空说:“你来取。”罗公远见那玉如意就在不空手中,于是出其不意猛地一够,却没够着。又够,还是摸了一把空。罗公远这才知道不空和尚确实不简单,他明明看到那玉如意在不空手中,怎么摸上去却空空如也?此时玄宗急了,欲帮罗公远去抢不空手里的玉如意。后者说:“李三郎请不要起来!你现在看到的不过是如意的影子!”随后,不空又朝罗公远挥了挥手,那意思是,你瞧:玉如意还在我的手里。

  显然唐朝最著名的道士之一罗公远败在了佛门不空的手下。

  后来,在《西游记》中,作者参考上面的传说,设计了一场车迟国僧道斗法的故事。我们这里只说罗公远。在离开玄宗后,他就再也没回来。后有朝廷使者在四川的蜀道上看到罗公远,罗笑对使者说:“为我向陛下道歉!”据说,后来在天宝年间,安史之乱起,玄宗到四川避难,罗公远在剑门迎接,将皇帝安全送到成都后才悄然离去,不白拜陛下一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13-2-8 01:23 | 只看该作者
隔一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13-2-8 01:25 | 只看该作者
仙书天卷
《酉阳杂俎》中的这则故事甚为古异:


 
 建中末,书生何讽尝买得黄纸古书一卷,读之,卷中得发卷,规四寸,如环无端,何因绝之,断处两头滴水升余,烧之作发气。讽尝言于道者,吁曰:“君固俗骨,遇此不能羽化,命也。据《仙经》曰:蠹鱼三食神仙字,则化为此物,名曰脉望。夜以规映当天中星,星使立降,可求还丹。取此水和而服之,即时换骨上宾。”因取古书阅之,数处蠹漏,寻义读之,皆神仙字,讽方叹服。


  唐德宗建中末年,有书生名何讽,曾于长安的古玩市场买得黄纸古书一卷,夜读时,在书卷中得一发卷,长四寸左右,呈环状而无端头,何讽不知其为何物,于是将其裂开,随后奇怪的事发生了:在断处,不停地滴水,一直滴了一升多。何讽怪而烧之,闻到头发的气味,其化作白气而消失在唐朝的晚上。

  后来,何讽在一个夜宴上将此事告诉一道士,后者听后感到十分惋惜,说:“你真是天生俗骨,白白丧失了羽化成仙的机会!真是命啊!”

  “机会?什么意思?”何讽感到不解。

  道士摇头道:“我道门《仙经》中有记载,蠹鱼即书虫连续三次吃掉书页中的“神仙”二字,则化为你先前看到的发状物,名为‘脉望’。入夜后,拿那发卷映照黑夜之星,则星使能立即降临,可向其求丹药,随后就着从那发卷中滴下的水吃下,可立即羽化飞仙。”

  何讽再也没心思参加什么夜宴了,赶紧折回寓所,取出那古书翻阅,发现书页间确实有三处字迹被书虫啃掉了。按照前后文的意思进行推测,所被啃掉的三处,皆“神仙”二字。

  何讽悔恨不已,坐在自己的书房里,对着那卷泛黄的古书发呆,直至天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猫坛客服秋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13609933592|09916641055
猫的微信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 新ICP备19000534号-2 )

新公网安备 65010602000597号

GMT+8, 2025-7-30 13:52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