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

楼主: 玉龙雪山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夏代有工的玉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4-4-13 11:28 | 只看该作者
玉龙雪山 发表于 2014-4-13 02:03
就算俺为师傅着想,给他及自己有个回复吧。
  不论对错,届时都不要换马甲。

问题没那么复杂,您把玉鱼发在自由讨论区,俺跟着参与讨论,就这么简单。是否涉及您和您师傅之间的关系,俺一无所知,您师傅不允许您出来讨论吗?
俺在猫坛就一个号,没想出什么道理要换马甲。俺在任何百度贴吧、任何古玉论坛都没有号。古玉吧曾经浏览过,没有注册号,听说以前有很专业的前辈,后来一文博专业人士被骂走了,其他几位也不去了,真威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14-4-13 11:36 | 只看该作者
玉龙雪山 发表于 2014-4-13 01:30
沁色吗,就不多说了,因为你说的1234全是眼力感觉,比如看风景,看懂就是看懂,看不懂还是看不懂,各 ...

沁色不多谈了,道理您说了。
那么,您能否找到一件公认为真的高古玉,不论是蛇纹石玉还是透闪石玉的,有这样就着器形、这样有型的沁纹的?找一例足矣
个人觉得这样的沁色,玉料尤其大块玉料的局部可能,成器后在墓葬中几乎不可能。


您要的划圈圈的图如下,具体可以站短逐条探讨。

0058154llfzll6qpfoef660.jpg (40.35 KB, 下载次数: 18)

0058154llfzll6qpfoef660.jpg

0103317gzw2jj7zf8caij20.jpg (21.33 KB, 下载次数: 26)

0103317gzw2jj7zf8caij2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14-4-13 11:51 | 只看该作者
玉龙雪山 发表于 2014-4-13 01:30
沁色吗,就不多说了,因为你说的1234全是眼力感觉,比如看风景,看懂就是看懂,看不懂还是看不懂,各 ...

钻孔的道道很多,都是从出土物总结出的,有合理解释的,应该是专业人士和藏家的共识,有些藏家只看孔就能对一件古玉做出基本判断。
1。前面俺关于钻孔的论述,主要对您的判断表示异议。红山、良渚管钻的使用都常见了,桯钻为什么作为夏代特征;这条玉鱼不是桯钻钻孔;不是您说的斜钻孔。
2。关于您要求的桯钻图片,下面的学习图片挺典型,俺前面提到的基本特征都有表现,您对比一下。
3。个人判断钻孔是现代工具先钻孔后修的,这也是看仿古的依据之一,要把判断点准确表达出来,还得费些文字。

一面桯钻.jpg (48.44 KB, 下载次数: 20)

一面桯钻.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14-4-13 11:58 | 只看该作者
嗯,俺觉得您还是找二班的人上手判断比较了当,不知他们用什么新法则判断。不论东西对错,请您到时公布一下他们的观点及依据,就算猫坛玉友着想,给他们及自己有个回复吧。
就此,还请上心,一直期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14-4-13 17:12 | 只看该作者
hope 发表于 2014-4-13 11:36
沁色不多谈了,道理您说了。
那么,您能否找到一件公认为真的高古玉,不论是蛇纹石玉还是透闪石玉的,有 ...

补充一张砣痕

0103317gzw2jj7zf8caij23.jpg (10.31 KB, 下载次数: 19)

0103317gzw2jj7zf8caij2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14-4-13 22:51 | 只看该作者
横向的螺旋痕,纵向超长的打磨痕,已经说明了问题,只有现代工具能做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00:1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都很认真,君子不器,以求道为上。
  真不知道论战对我有什么好处哈,又是超长贴,最近懒惰,反正俺得空上来交流。
  转篇文章,可以先对这篇文章讨论一下。
    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发明了砣具,到了晚期,还出现了金属砣具,这是不争的事实,很多考古发现已经证明.这在很多玉器的孔洞加工工艺可以体现。
    从很多玉器孔内的旋纹看,当时的打孔肯定使用砣具带动锥形的桯钻加工而成,否则,手工加研磨砂加工留下的旋纹一定细小,杂乱无章,抑或是孔内相对平滑。那是因为手工钻孔的力度不够,要钻成一个孔,钻具在孔内来回转动的时间,次数肯定比用砣具加工时要多的多,孔内的磨损也会增大。
    既然古人发明了砣具是为了完善加工工艺及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加工阴线也会使用砣具的。加工阴线既然使用了砣具,至于加工的方式(横向或是纵向使用砣具)那就取决于加工者的操作习惯和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加工的玉器部位上,所以,纵向阴线里有横向旋纹(或横向阴线里有纵向旋纹)有它的必然性!
    再补充一点:阴线里是否有旋纹还要看加工后是否又进行过打磨,如果没打磨就会很明显,反之,则不明显甚至没有。

请看下图,是台湾一个摄影师拍的“内蒙赤峰地区巴林右旗博物馆藏”红山玉器细图,大家可以清晰的看见纵向的粗阴线里的横向旋纹.(为了更具说服力,所以引用此图,望原作者谅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00:46 | 只看该作者
花斑熊 发表于 2014-3-29 17:41
一楼最后一图,

  鱼尾巴反光处,

斗胆回您一张图吧。
内蒙古敖汉旗份子地遗址出土,现藏于敖汉旗博物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14-4-14 21:31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故事还算是个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14-4-17 09:13 | 只看该作者
二班的人说我们还没开高古课嘞,向一班学习。 Y(^_^)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14-4-17 10:18 | 只看该作者
觉得此痕非彼痕,赞同hope兄说的,上图,也是馆藏的,大家比较下痕迹和包浆

21231935_29.jpg (54 KB, 下载次数: 21)

21231935_29.jpg

21231935_30.jpg (42.93 KB, 下载次数: 21)

21231935_30.jpg

21231964_5.jpg (147.68 KB, 下载次数: 21)

21231964_5.jpg

21231966_8.jpg (50.94 KB, 下载次数: 20)

21231966_8.jpg

28029654_12.jpg (37.74 KB, 下载次数: 19)

28029654_12.jpg

28029654_29.jpg (42.52 KB, 下载次数: 23)

28029654_29.jpg

psu (1).jpg (43.41 KB, 下载次数: 19)

psu (1).jpg

psu (2).jpg (30.23 KB, 下载次数: 23)

psu (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14-4-17 18:02 | 只看该作者
桂林0773 发表于 2014-4-17 10:18
觉得此痕非彼痕,赞同hope兄说的,上图,也是馆藏的,大家比较下痕迹和包浆

   谢谢这位道友把螺旋痕的图片也一并放上来。管钻和桯钻打的孔要分别说明一下。
   我在考虑要不要再发资料图,吹牛说:在中国制玉史上极具重要研究价值的玉器不容易见到,二班的那些人老是把图片藏着掖着,图片俺也不愿发,可能会大幅度提高仿品质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14-4-20 00:23 | 只看该作者
    再次谢谢各位掌眼!
  见到螺旋痕就枪毙,大概问题的焦点在这里。而我担心的攻击点是放在砣具工有的无及表现上面。
  结论就是没有结论,老土大红,搁谁谁信,还夏代呢。
  反方胜了,证明不了假,正方胜了,证明不了真。东西传下来的,不计成本,就是一个准确定位的问题,也许像华豫之门之类的节目得上,可车马费咋报销啊。
  自己之前是做了准备功课的,把资料放上来,见仁见智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14-4-20 00:27 | 只看该作者
下图反映了远古先辈的郁闷。连打两孔,玉都是开裂了,郁闷之下,胡写乱画一番,草草收场了事。看来打个眼也是个技术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14-4-20 00:29 | 只看该作者
下图是一篇考古报告里的图,借用过来,燧孔打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14-4-20 00:34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图变形了,再发一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楼主| 发表于 2014-4-20 00:37 | 只看该作者
下图是未打磨抛光的一件玉器,远古先辈让她穿越过来了,桯钻、砣具还是。。。。。。,谁知道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14-4-20 16:58 | 只看该作者
虽然先说了见仁见智的,但是看到说用棉绳切割(有没有想过到什么时候才有棉绳?),粗、中、细抛磨工序(相当于现代的打磨工序吗?),俺还是很不合时宜地要表现出些许怀疑。
有太多理不清脉络泛泛而谈的资料,从来没见完整清楚地论述过一个问题。没看懂过,俺看一眼飘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14-4-20 17:04 | 只看该作者
桂林0773 发表于 2014-4-17 10:18
觉得此痕非彼痕,赞同hope兄说的,上图,也是馆藏的,大家比较下痕迹和包浆

桂林兄的微距图有管钻的,有桯钻的,挺不错的学习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14-4-20 21:48 | 只看该作者
不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猫坛客服秋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13609933592|09916641055
猫的微信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 新ICP备19000534号-2 )

新公网安备 65010602000597号

GMT+8, 2025-8-3 22:12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