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

楼主: 花斑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来个格调高的 —— 《旧时风物》 翻页更新

[复制链接]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01:54 | 只看该作者




     尺书鲤素的落寞  ——   有感于书牍时代的消逝






     偶检旧箧,翻出不少近二十多年往来的书信,寄信人中不少是已作古的老先生,纸墨依然,斯人去矣,令人有不胜依稀之感。许多往事,犹如昨日,大抵这就是书牍留给我们的忆念。


     在这些书信之中,有二十多年前上海陈声聪(字兼与,当时已九十高龄)前辈给我的手书,有施蛰存、朱家、郑逸梅、邓云乡、王锺翰、周绍良、刘叶秋、顾学颉等先生的来函,有周一良先生病中用左手写给我的便札,也有台湾学者逯耀东先生在骤然去世前的华翰。至于在世师友和同辈朋俦的往还云笺就更是充盈箧中。每一封书信的背后都会有一段往事,那些活跃的、充满着不同风格的文字,就像一串记忆的锁链,将写作者的音容笑貌带至目前,一些若隐若现的生活场景在脑子里也被重作复原了。


     自从电脑进入人们的生活,写作者纷纷换笔,于是手书的信札就越来越少,而以旧式八行笺和行楷书写的信件更是日渐稀少。但在我的一些年轻朋友中,也总有那么几位仍不弃此道,不但字体秀美,行文驾驭的功力也是卓而不凡。每当收到他们的来信,总令我兴奋,感到亲切,当然也会珍藏起来。曾有人说,总觉得汉字应该是手写的,电脑似乎破坏了文气。在今天的电子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达到空前的便捷,然而作为物象的书牍却离我们越来越远,不能不使人感到一种失落与遗憾。


     书牍又称尺牍,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书以代言,言以达意,记事陈情,抒发胸臆,都将书牍作为载体。于是性灵溢于纸上,笑语生于毫端,对于接受书牍的人来说,开函诵读,又有一种无比的亲切之感。此外,中国的书牍又讲究称谓不讹、行款无误、封缄有法、纸墨相宜,达到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与完美。因此可以说,书牍是具有文学、史学、文献学、社会学、美学与艺术价值的综合体。


     书牍不仅有尺牍的别称,千百年来还被誉为尺素、雁书、雁帛、雁音、鱼雁、鱼书、鱼素、鱼笺、鲤素、尺书、尺简、尺翰、尺函、玉札、玉函、玉音、瑶函、瑶草、瑶章、瑶札、华翰、朵云、云笺、芝函、云锦书、青泥书、飞奴,等等,至于对他人书札的敬称,更是不胜枚举。





     书牍的起源,以清代姚鼐的观点,是周公的《告君》。书牍的最早形式,应该是春秋战国时代国家之间和上层贵族往来的公书,后来在此基础上,逐渐完成了公书的私人化和尺牍由贵族向平民的发展。明代被人们称为尺牍的辉煌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既有关注时政、针砭世事的淋漓之笔,又有论及学术、探究艺事、怡情山水、寄托情思的性灵之作,所涉猎的范畴极为广博,兼及历史、文学、哲学、思想、艺术等各个方面,如王世贞、屠隆、归有光、李贽、袁宏道、陈继儒、徐渭、汤显祖等人,都可谓文风迥异的尺牍大家。像为人所熟悉的《玉茗堂尺牍》,就是汤显祖的尺牍专集。清代秉承了明代的尺牍风格,有钱谦益、顾炎武、洪亮吉、吴锡麒、袁枚、李渔、俞樾这样大家的作品。清代中叶以后,开启了家书的兴盛,例如最为今天读者追捧的《板桥家书》和《曾国藩家书》等,这种家书中阐述的训诫已远远超出家庭的范围,而得到了社会的认同。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八年抗战,大后方与沦陷区音信阻隔的艰难,一封能够知悉骨肉亲人生死存亡的家书,其价值又何止万金?前时接到南京卞孝萱先生的书札,提及他在抗战期间曾函请邵祖平教授为母亲做寿赋诗,此函经一年时间辗转万里竟未失落,邵教授接到信时卞先生高堂的寿诞之期早已过了。于是回信中才有了“缄书秦蜀惊遥远,万里云飞一鸿”的感叹。其实抗战期间这样的事例很多。更遑论古代通讯不发达,即使在平时,云山睽隔,借寸楮以报平安也不容易,一封书信可以上清末开办邮政之前的信柬,信封左上角的“酒资例付”即是邮资已付的凭证纾父母之远念,下慰儿女之孺慕,鱼鸿尺素也就成了维系人们思想情感交流的唯一介质。说到情,书信尺牍中最能够表达各式各样的情,诸如亲情、爱情、友情、柔情、豪情、闲情,等等,于是尺牍书信也就成为这种情感宣泄的载体。尺牍书信也不仅仅作用于异地的音信互通,即使是近在咫尺,有时也能传布不便于交谈中直接表达流露的感情和语言。






     尺牍与文章的区别大致在于前者是写给特定对象阅读的,而后者是写给大众看的。旧式文人的书札互往,除去礼节之外,还有一种情调,或者说是一种文化底蕴形成的情致。尺牍虽只言片语,也可见其心绪与忧患,人情冷暖也隐含其中。以诗词代书的形式也是中国尺牍常见的体裁,例如广为后人传颂的李商隐《夜雨寄北》,顾贞观《金缕曲》等,都是情真意切、极为感人的诗词尺牍。明清以来还有大量的书札尺牍论及学术,直抒个人的学术观点和见解,成为治学论艺文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明代董其昌关于书画方面的论述,就多见于与友人的往来书信之中。清末缪荃孙的《艺风堂友朋书札》,收录了当时著名学者一百五十七人的数百通论学书札;《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则容纳了极为丰富的版本学资料。因此可以说,历代尺牍的内容之中,绝对不止于音信传递、事务往还、道德训诫等,我们可以从尺牍中了解世情实事、学术动态、掌故轶闻等诸多信息,搜寻到前人生活最可靠最真实的轨迹。


     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体的尺牍别开生面,将这一沟通人际关系的媒介赋予更多的文学色彩,例如胡适、俞平伯、朱自清等人的书札言简意赅,极富当时的时代气息,少了几分旧时的繁文俗套,多了几许新的思想和真情。二三十年代的文化人书札,可以说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还有著名的傅雷家书,虽然是写于思想受到禁锢的年代,然而透过父母对子女的谆谆嘱咐和无尽关爱,展现出的却是写作者自身博大丰富、细腻深邃的感情和思想境界。


     书牍之美,在于不受任何形式的束缚,可以任意挥洒,可以倾诉己所欲言。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情感的宣泄。六十年代末,我在北疆大漠,偶尔收到远方亲人和挚友的来信,当时那种兴奋、感动和快乐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天涯咫尺,似乎一下子缩短了距离。近些年来,每逢春节,总会收到不少贺卡,虽然用料奢华,印制考究,终不及在元旦时收到几封贺年的彩笺来得高兴。那笺纸是精心挑选的齐白石人物画,憨态可掬,生动传神;抑或是浅红色的云笺,也给人一种温馨与和煦之感,写上几句不落俗套的寄语,着实增添了些许年意。


     在我保留的信札之中,有数通上海金云臻先生寄给我的诗札。金先生是满族贵胄,后半生一直寓居上海,我们虽然书信来往很长时间,但从未谋面。1987年我去上海,才与老先生见面,那时我住在上海文联的美丽园,每天下午总与他相约园中茶室,品茗清谈,甚为愉悦。我回来后,老人常常来信,并有诗札附于函中。一些日常琐屑细事,诸如他赴真茹(上海郊区)买菜,等等,也有小诗叙述其详。那诗词是用他保存多年的旧时彩笺书写的,诗好,字好,纸也好。金老先生并非从事学术研究者,却有一肚皮的掌故旧闻,从书札也能见其旧学功底的深厚。






     旧时的书札也有很多格式上的讲究,如上款的各种不同称谓、敬辞,正文后的各种申悃和请鉴、问候,下款署名前的各种谦称,等等。这些东西距离我们今天的时代已经是那样陌生和遥远。我们今天互通音信,可以不再讲究这些繁文缛节,但对这方面的知识还是应该有所了解的。尤其是在不甚明白之前不要随便乱用,以免闹出笑话。五十年代,许多邮局的门前还有代写书信的,那时我还小,也喜欢站在背后看人写信,那写信人起始的第一句话总是什么“父母大人尊前敬禀者”或“父母大人膝下敬禀者”之类,让我感到十分困惑和不解。其实这种程式化的虚套在现代社会就大大可以废除了,书牍留给后人最珍贵的当是真挚的思想情趣和自然流露的性灵光辉。


     书牍的讲究不仅在行文的流畅、文辞的典雅、称谓的得体,还要讲究法书的艺术。一般来说,法书宜用楷书或行楷、行书,尤其对尊长或新交,忌用草书。原因很简单,是让人一目了然,阅读便利,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信笺的式样虽多种多样(旧时公文多用十行笺,而私牍多用八行笺,根据笺纸大小不同,分为大、小八行),但对尊长或新交则宜用朱丝栏的八行笺,而用于吊唁或自己在服中(即为父母长辈戴孝期间)的信札忌用朱丝栏而改用乌丝栏。笺纸的折叠应是字迹向内,先一直叠,次一横折,大小略如信封。这是最为礼貌的式样。若是字迹向外则是反折,用以报凶或表示绝交,最应避忌。


     一通书札能反映出人的个性与文化、审美与情趣,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大背景,难怪周作人认为尺牍是“文学中特别有趣味的东西”。对书信尺牍的收藏与研究近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作为传达信息和沟通感情的形式却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和悲哀。当我们坐在电脑前打开自己的邮箱,看着荧屏上过往即逝的Email邮件时,是不是还能想起那旧日韵味深远的尺书鲤素而多少产生一些怀恋之感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01:58 | 只看该作者



    椟中万象



     韩非子有一则 “买椟还珠” 的故事,讲的是郑人从楚人那里买了一个极其精致的木盒,内盛珍珠,郑人喜其木盒却还其珠,而珠的价值却远在盒之上,后来喻以去取不当,成为人们熟悉的成语。


      精确地说,“椟” 就是木制的盒子或函套,当时又称“柜”。如果单纯从艺术价值的角度来看,郑人的取舍也并不为过。那椟  “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实在是太精美了,郑人之举是可以理解的。


     不久前,董桥先生的《故事》在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关于书画和旧器物的杂记,文笔自然还是董先生的风格,但所涉旧时生活内容很多,不少是文人的雅事,不免谈到若干旧器物,印象最深的是“盒子里的岁月”,那是关于木盒或木匣子的故事,其实,书中涉及盒子的图文还不止这些,类似明清时代的报春盒、文宝盒、香盒、粉盒、印匣,等等,都颇有趣味,这是精致生活的实物存照。虽然距离我们的生活已经遥远,但岁月留痕,总会唤起不少关于盒匣的记忆。


     从中国文玩的类别看,盒子或木匣之类的 “椟” ,当属杂项之类,却又是许多文玩的附属品。或言珠、椟是不可分开的,盒子本身既有观赏性,同时又有很强的实用性,使用广泛,几乎无处不在。仅以文房用品为例,就有笔匣、墨匣,多以红木、花梨、紫檀、楠木制成,用以盛放毛笔和各种墨锭。砚多有盒,或方正,或随形,与砚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使是抄手砚,上下也有木制的天地盖。至于纸,大张的自然成卷存放,而小型纸张,也有盛放笺纸的木匣。古人用的名片,也称之为名刺,多盛放于拜匣之中,投刺时必将名刺放在匣中呈上。平时使用的各种印信与闲章,也有专门放置的木椟。于是大大小小的各式盒子能充满书斋,不但用途各异,而且材质和工艺也令人爱不释手。闺房之中的“椟”当更多,盛放首饰、香粉、薰香、胭脂、手帕、各种小物件和女红针线的盒子不胜枚举,工艺也较之书房中的盒子更为繁复和华美。内中紫檀螺钿、错金错银、珠玉镶嵌、剔红雕漆、掐丝珐琅、牙角镂刻争奇斗艳,青琐婵娟之妩媚也就尽在其中了。


     福建盛产羊皮朱漆皮箱,旧时嫁妆总会有一对或若干对羊皮朱漆箱。那羊皮是处理过的,很硬,上涂朱漆描金,箱内是皮子原状,多盖有出品字号的蓝印。其精巧者,也有小型的皮椟,在形制和工艺上与皮箱差不多。此外,还有各种样式不同的提盒(尚不包括装食品的竹藤编制的提笼),最精致的是医生的药匣,外表是一个木盒子,附有提梁或背带,而盒中却有大小不同的隔板和抽屉,聊备各种药品,以应不时之需。书生行旅或科举,文具箱是不可或缺的,一只木盒之中,纸墨笔砚尽在其中。


     世界各国的盒子有着各地域和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东南亚的木盒多饰有象牙,既有象牙镶嵌,也有象牙贴雕。印度盒子的剔雕常用娑罗花叶做的纹饰。日本漆器最为著名,尤其是金漆螺钿掐丝工艺的盒子,许多列入日本国宝。中东的盒子多用阿拉伯神话故事,南美的盒子是西班牙风格与当地土著艺术的结合。而捷克、波兰的盒子工艺质朴,最具民间工艺特色。在法国卢浮宫和凡尔赛宫的展品中,贵族时代穷奢极侈、珠光宝气的盒子显示了一种尊贵和豪华,在塞纳河畔的古玩艺廊中却能领略到世界各地的盒子精品,令人目不暇接。







     五十年代,我母亲曾在委托商行买到过一个非常精致的匣子,长约尺余,宽、高各五寸许,内为木制,外包羊皮。那羊皮是平雕的西洋式图案,匣上镶有三道铁匝,并有锁眼,可惜钥匙丢失了。这羊皮木匣做得极为精致。在匣的底部盖有 “瑞记” 字号戳,上有购者所书的洋文,记为1894。到底是洋人收藏在先,还是“瑞记”出售在先,已经很难考证,但绝非中国人制作。如今,这只羊皮木匣我仍作为盛放各种信函之用。


     我在俄罗斯远东买过两个西伯利亚桦树皮制成的盒子,整体是用薄厚不同的桦树皮制作的,厚皮作为盒体,薄皮雕刻后作为贴饰,花朵是用橡树籽贴上去的,十分拙朴,尤其是打开盒盖闻闻,多少年来都有一种不散的桦树皮清香。






     董桥先生说小时候玩过各种雪茄烟的盒子,记得我小时候也玩过,还用它装过跳棋、弹球一类的小东西。当时那种雪茄烟盒子大约有两种,一种是菲律宾生产的,工艺和造型都简单些。另一种是古巴生产的,显得厚重,工艺也更讲究。









     2003年,我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附近的小镇上徜徉,在一家小杂货店中花十美元买过一只小小的橡木盒,是波兰制作的,盒盖上是马戏小丑,盒壁上是心型图案,一望便知是手工的,甚是拙朴。这盒子是放扑克牌的,盒内有一层隔板,正好放两副扑克,那盒盖上的小丑就是牌中的joker(百搭),我不会打扑克,家中也没有扑克牌,因此至今没有派上它的用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02:00 | 只看该作者




      从手帕到Napkin






     生活中一些细微末节的变化,往往能反映出一种时代变迁和生活节奏的演进,同时也可以见出一种从物质到精神的追求以及审美的价值取向。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小物件,随着时过境迁也会逐渐退出日常生活,甚至渐渐地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去,手帕大概就是其中之一罢。
手帕或称手绢,前者言其形,而后者谓之质。


帕,本是古代束额的头巾或束发的裹头,束额又称为抹额,一般男女都可以用,我们在陈老莲的“水浒叶子”或是改琦、费丹旭的仕女画里也能看到这种戴在头上的巾子,到底是为了装饰还是有御寒作用,尚未可知。不过戏曲中大多以抹额形式表现人物在病中,如《群英会》中的周瑜、《洪洋洞》中的杨延昭,等等。至于帕头,则是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也是无冠时一种随意性的裹头。历史上的“黄巾”、“红巾”之军,都是以不同颜色裹头为标志。陕西章怀太子墓壁画中就能见到许多系着红抹额的士兵,是当时武人习用的一种装束。这种裹头之物,俗称之为 “帕子”。


     手帕是类似于帕子的物件,所不同者是置于手掌之中,故称之为“手帕”。其用途多是揩嘴,擤鼻、拭泪、擦汗,有时也用干净的手帕包东西。无论手帕暂时存放于身边何处,都得方便顺手取用,以备不时之需。


     手帕的质地大多以丝、罗、纱、绢为之,故而又有丝巾、罗帕、手绢之称。古人实用的手帕很难遗存下来,我们仅能在一些图画资料中见到。一般来说,男用手帕大约尺五见方,最大者不过两尺见方,女用手帕最大者不过一尺见方,以六七寸见方者为多。手帕的颜色多用淡色,男子以白色为主,女子则用淡粉、淡蓝、淡绿、淡黄和红色。于是这一尺许物件也成了艺术创作的空间,或画或绣,可谓异彩纷呈。唐代诗人王建的宫词中就有“缏得红罗手帕子,中间细画一双蝉”的诗句,说得就是手绘的手帕。更有以五彩丝线刺绣的虫鸟百卉,惟妙惟肖,可称巧夺天工。丝、罗、纱、绢都是便于书写的质地,文人或以为诗帕,在一些古代戏曲小说中,诗帕往往成为抒怀传情之物。


     手帕是随身携带之物,旧时中国男人多置于袖筒之中,可随时抽出,使用过后再放回袖中。女人则侧置于胸胁,其用途较男子更为宽泛,颦笑时以帕遮口,更添几分妩媚娇羞。京戏《拾玉镯》中的小家碧玉孙玉娇和傅朋邂逅眉目传情时,始终在手中玩弄着帕子。傅朋将玉镯丢下后,孙玉娇为了掩人耳目,也是先将手帕丢敷玉镯之上,借着捡手帕而将玉镯拾起。许多地方戏曲更以手帕作为旦行的道具,可见它是舞台上离不开的东西。今天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东北 “二人转”,手帕的飞转最令人瞩目。


     在西洋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唐璜》和《茶花女》中,也都在不同场合使用手帕,作为舞台艺术效果的陪衬。《红楼梦》中汗巾、手帕、荷包、香囊、扇袋,常见诸文字之中,也引出不少公案,足以说明这些随身之物与生活关联的密切。直至五六十年代,许多身着中式大襟上装或旗袍的妇女,仍有在胁下第一个扣绊儿上别置手绢的习惯。老舍先生的《茶馆》第一幕中,那位“专管官厅儿里管不了的事儿”的黄胖子大概患的是“泪蒙眼”,因此要不断地从袖筒里抻出大手绢儿拭眼。这虽是一段小细节,却极生动地体现了那一时代的生活风貌。相声艺术的三大件——醒木、扇子、手绢,在表演中可以说是千变万化,有着无尽的用途。那帕子是夸张了的,约有二尺见方,为的是可以作巾帻之用。







      手帕又是中西共享的东西。旧时中国男子手帕的实用性远远超出装饰性,而女子手帕却实用性与装饰性并重,因此女用手帕的质地和绣饰也就更为考究。西方却正好相反,男人手帕有着身份标志和体现修养的效果,也如同皮夹、袖扣、烟盒、手杖、领带、香水一样,是某一阶层男人的身份表征。男士手帕质地多用真丝或亚麻,以素白浆洗的为上品,凡订制的手帕多有家族的徽志或姓氏的缩写字母。放在下装口袋的手帕稍大,约一市尺见方,多是为使用的。而放置在上装左胸前口袋的手帕仅作装饰用,既小且薄,重叠的帕尖略露出口袋一寸许,平时西装多配以白色,正式场合的晚礼服上装也可用红色、蓝色或灰色,这种上装手帕一般是不随意使用的,仅作装饰而已。平时所用的手绢则以各种条纹方格印花的为多。我在法国巴黎和意大利佛罗伦萨都看到过专营男士饰物的小店,有工艺讲究的皮夹、精致的袖扣和手帕,那手帕的种类很多,一般是装在盒子里成半打或一打出售的。


      我上小学时,从一年级就开始要求每天必须 “三带” ,即带水杯、手帕,另一“带”好像是口罩,现在已经记不清了。每天进入教室要由值日生逐一检查,如有缺少,谓之“三带”不齐,是要记录下来的。也正因如此,五十多年来至今养成随身带手帕的习惯。无论使用与否,换一身衣服时总要换上一块叠得整整齐齐的干净手帕。于是也就对手帕格外留意。这二十多年来,商店里几乎找不到卖手帕的柜台,有时问问售货员总会招来诧异的白眼。想起七十年代中,偶尔要买点小礼品馈赠外国朋友,那时的工艺美术服务部有专卖真丝手帕的柜台,真丝是中国的特产,手绣更为珍贵,男用的亚麻扣花手帕也有许多品种,可谓是惠而不费的小礼物,又有特色。这些年在国外看到比比皆是中国出口的真丝亚麻手帕,已然不新鲜了。二三十年代北京的北京饭店、六国饭店,上海的先施公司和天津的中原公司,都有极受外国人青睐的各种手帕,多与中国手工制作的花边儿、绣片一起出售,颇受欢迎,而近二三十年也受到冷落了。


     手帕的沉寂大约是与舶来品的Napkin即纸巾的兴盛有关,纸巾是一次性的消耗品,既方便,也卫生,颇为时下大众所接受。纸巾的制作也越来越讲究,从质地到轧花都很惹人喜爱,一些大饭店还印制有自己特色的专用纸巾。但是纸巾也有缺点,一是造成资源的浪费,二是经各道工序的触摸,不可避免地留下细菌或病毒,三是在这种随手丢弃的简约生活习惯养成之中,往往忽视了许多生活艺术和生活情趣。
归去来兮,手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02:09 | 只看该作者



     徐来小清风  ——   说扇






     大约是在十二岁的时候,有位邻居是旗人名宦后裔,我偶然一次到他家中,看到人家在瓷青折扇上写金字,工整的写经小楷,按照每行回二的格式书写,是那样的清隽潇洒。那金粉是用白芨调过的,与瓷青扇面相得益彰,非常好看,于是羡慕不已。小时候胆子大,居然在东四牌楼的南纸店买了两柄瓷青面折扇,又去向邻居家要了些调好的金粉,回来也写起扇子。好像写的是什么“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之类的词,字虽写得不好,乍一看却也挺唬人。


     几十年来对扇子有一种特殊的偏爱和感情,当然主要指的是折扇。一柄折扇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扇骨,二是扇面,二者合一,才是一把完整的折扇,又谓之成扇。中国人对折扇的喜爱已超出了它的实用价值,而是视为一项集多种艺术审美的工艺品,同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收藏门类。自明代以来,上自宫廷,下至民间,都有收藏扇子的嗜好。乾隆时的《石渠宝笈》中著录的扇面集册就有四十三种,成扇或扇页的收藏多达数百种。民间收藏家的收藏数量也颇为可观。读《红楼梦》,贾赦给人最恶劣的印象是巧取豪夺石呆子收藏的古扇数百把,那位石呆子是位真正的扇子收藏家,他收藏的折扇大抵是明清两代的作品,所谓“古扇”,我想是不会早于明初的。石呆子收藏扇子大约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反复鉴赏取舍,方能收集数百把精品,他把那些扇子视为性命,一旦为贾赦觊觎,竟致家破人亡。


     中国的扇起源很早,古代也称 “箑” ,早在扬雄的《方言》中就有记载。晋代崔豹的《古今注?舆服》中曾提到舜时作“五明扇”,以示广开视听,征求贤才。这都是指一种仪仗所用的扇,秦汉时公卿大夫皆可用,到魏晋时才成为皇帝的专用品。至于拿在手中的扇子,早在周武王时期就和今天所用的扇子差不多了。“” 从竹而 “扇” 从羽,最早的扇子当以竹编羽辑为之。我们今天看到的折扇究竟起于何时?历来有很大的争议。一般认为折扇是始于宋代,或说是日本传入,或说是高丽传入,但折扇在宋代已经出现,基本上是没有疑义的。最具代表性的材料当属宋人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对折扇做过较为详尽的描述:“其扇以鸦青纸为之,上画本国豪贵,杂以妇人、鞍马,或临水为金沙滩,暨莲荷、花木、水禽之类,点缀精巧,又以银泥为云气、月色之状,极可爱,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国也。”从这段文字来看。扇上绘画的风格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唐五代之际的青绿金碧山水也大致如此,所不同的只是作画于折扇之上。从日本、高丽传入之说,多因日本、高丽使臣常常以折扇作为向宋元朝臣通谊的“私觌物”,也即见面礼。这种由使臣进贡或馈赠中国君臣的小礼物,从宋代至明代皆有之,苏东坡也曾说:“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余,合之止两指许。”  元代时有使臣持聚头扇(即折扇),还为当世讥笑,这也说明在宋元时期折扇并没有被普遍使用和仿制。直到明代永乐中,“朝鲜进折叠扇,上喜其舒卷之便,命工如式为之,亦谓之撒扇”。因此可以说折扇的普及当在明代初年才开始,而明以前文献中所提到的扇,基本上说的是竹扇、羽扇、蕉扇和纨扇之属。







     以团扇为载体的绘画法书,自明代中叶开始转向折扇,尤其是苏扇工艺形成规模之后,吴门画派、画中九友直至四王吴恽等一系列画家无不将折扇作为创作的园地。除了职业画家之外,文人士大夫也将题写、书画扇面视为一种以文会友、交际应酬的风尚,甚至广及僧道闺阁、商贾市井。纵观明清绘画史,扇面的比重不可忽视,虽然其创作空间受到一定的局限,但凡工笔写意、皴擦点染无不展现其间,山水人物、花卉翎毛,无不传神其上,由此成为中国画的一种特殊形式。


     古人重法书,绘画次之,因此总以法书为正面,而以绘画为背面。按照通常的规矩,一柄折扇以一书一画为宜。自明代至清初,一般来说是文人画家创作于扇面,而能工巧匠施技于扇骨,直到清中叶以后,文人艺术家才参与扇骨的绘画、书法与镌刻。于是扇骨身价倍增,甚至成为可以脱离扇面而存在的独立艺术品。扇骨的材质也更趋于多样化,从一般的方竹到棕竹、湘妃竹、凤眼竹、桃丝、乌木、檀香、黄花梨、鸡翅木、紫檀、楠木,直至金漆、螺钿等工艺和象牙、玳瑁之类的珍奇之品。其骨数的多寡与样式,及至扇头、扇钉的形制也是千变万化。即便说折扇是舶来品,那么一经中国文化的浸润,也会发挥到极致。







     一把名家绘画的扇面用久了还能装裱成扇页,也可集数家扇页制成册页。而扇骨的镌刻也是由名家或书或画,定稿后再经名家操刀镌刻,或者说是对扇骨的再度创作。近人金拱北与其堂弟金西、金东溪常常合作制成扇骨,往往是由金拱北手绘后经西或东溪操刀,制成的扇骨名重一时。而在镌刻扇骨的名家中,既有专门的民间匠作高手,也有本身就是书画家的文人雅士。从清末的赵之谦、任伯年、陈宝琛,到民国时期的张大千、王梦白、汪慎生、张伯英、于右任、齐白石等,无不在 扇骨上进行书画,到今天不少已成为绝品。






     现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空调冷气普及,即使在三伏溽暑,也能达到 “不知寒暑之切肌”,人们不必再借助扇子来取凉降温,于是扇子便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那些旧时的名家成扇,大多成为竞相搜求的收藏品。上海报人郑逸梅先生在《折扇种种》一文中曾写道:“书画扇不但可作艺术欣赏,还有可以显示身份之用。一些绅士,在当地或许为人所知,但到了异地,别人就不知道你的来历,如果用了一把有名人题字绘画的扇子,人们便知你是有些来历的,这柄书画扇,也就等于替代了名片或介绍信。”  


     其实,这种身份的显示还不能代表执扇人的修养和艺术品位,如果以大纱帽或当红画家的扇子显示和炫耀身份地位,也未免忒俗气了。旧时想得到几把这样的扇子也非难事,因此还要看是画家书家的精品,还是一般的应酬之作,甚至与之匹配的扇骨是否得体,是扇庄中的“行货”,还是名家特制,乃至扇骨的头型和款式等细微之处,犹如今日时尚女性对人家所用服饰品牌工艺的细微观察。从一柄扇子大致可以看出对方的情趣与审美高下,其文、雅、商、俗也就一目了然了。


     清代中叶以前,上层士人只用白纸书画折扇。有一种折油扇,也称之为油单扇,骨最密,扇面不能更换,多为黑色,是用柿漆涂成的,大多产于杭州扇庄,是宅门中仆佣或一般商贾所用,而上层士人是绝对不会使用的。嘉道以后,这种讲究就逐渐不那么严格了。戏曲舞台上的不同人物,都会以扇子作为辅助道具,增添舞台审美效果,生旦净丑都有使用。生行中以小生使用最多,显示其风流倜傥;老生执扇,则表现一种安详与闲适。武生用扇的不多,最有代表性的是《艳阳楼》高登使用的大折扇,长约三尺许,展开硕大,充分显示了人物的桀骜与霸气。旦行用扇有一定的讲究,端庄者多用小型泥金彩绘的折扇,如《贵妃醉酒》中杨玉环的牙柄泥金折扇。昆曲《牡丹亭?游园》一折,杜丽娘用折扇,而丫环春香则用团扇,虽然与历史真实有悖,但为了舞台整体效果,也得到观众的认同。丑行中的文丑、方巾丑也多使用折扇,但却开合动作较大,合拢时以扇柄指指划划,甚至将扇子插入脖领,充分显示了人物的恶俗。


     舞台人物的表演程序其实也来源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一把折扇的执拿姿式、开合力度、摇动幅度也颇能体现人的态度与修养,或文雅,或庄静,或庸俗,或浮躁,尽可能展现出来。旧时,一袭夏布或云罗长衫,一柄轻拂的折扇,呈现出一种文人的沉静与文雅,一种轻缓的节奏与安适。


      清代中叶以来许多文人的画像有许多是手持折扇的,这样的构图增添了人物的整体效果,显得飘逸而安详。如同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中期英国男人手中stick一样,一柄折扇的装饰性已超过了它的实用性,或静或动,或开或合,成为夏秋之际身边不可或缺的物件,表达了一种儒雅和书卷气。记得好像是在1956年的盛夏,北京古琴研究会在北海太液池上雅集,当夕阳西下之后,一只画舫荡漾在水中,传来古琴的弹奏之声。不久,琴声稍歇,画舫拢岸小憩,我看到溥(雪斋)先生和其他十余位长者手执折扇轻拂,交谈切磋。内中有张伯驹先生,其他几位我不认得,我想总会有管平湖、查阜西诸位罢。溥先生个子不高,相貌清癯而长髯垂于颌下,那种适然平和的神采至今犹能再现。我也见到过许多历史照片中手执折扇的形象,印象最深的一张是七十年前卢沟桥事变的当日,北平各报记者赶赴宛平城采访当时的宛平县长王冷斋(解放后被聘为第一届北京文史馆员)。照片上的王冷斋县长身着长衫,手执折扇,神态镇定,侃侃而谈,对记者披露卢沟桥事变真相,向全世界控诉日军的挑衅行为,在敌军压境、民族危亡之际,仍不失书生本色。那把折扇,那袭长衫,并没有表现出文人的羸弱,相反却令人感到一种民族的尊严,一种不可辱的气质与精神。


     折扇也不仅是士林中的时尚,旧时的古玩行和梨园界也最流行折扇的把玩和书画的鉴赏。过去琉璃厂肆中的买卖人常常凭借与文化人的交往,以折扇求其法书或绘画。而厂肆的许多东伙也能很规范地书画扇面,我至今藏有徐震伯赠我的法书扇面,字写得很拙朴,颇有韵味。梨园界更重折扇,也有不少演员能书能画。“四大名旦”梅、尚、程、荀有不少书画扇面墨迹存世。老生中以余叔岩、时慧宝两人的书法成就最高,当时向时慧宝求字画扇面的人络绎不绝,而梅兰芳1930年访美时,也常以折扇作为礼品相赠美国友人,一时成为佳话。


    时过境迁,随着中国人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的变化,折扇作为用具和佩饰已经愈来愈远离了现实生活,但它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却很难令人忘怀。那缓然的清风,为夏日带来的平和与舒展,会永远留在记忆之中。我怀恋那折扇,怀恋那渐渐逝去的优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发表于 2015-1-29 06:53 | 只看该作者
{:soso__3409329614010722382_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发表于 2015-1-29 06:56 | 只看该作者
表情贴的回归终于可以回帖啦,不然,打字总感觉好憋屈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4:22 | 只看该作者

  再水几楼,翻页发新年物品专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发表于 2015-1-29 15:35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8:15 | 只看该作者
津津乐鲤 发表于 2015-1-29 06:56
表情贴的回归终于可以回帖啦,不然,打字总感觉好憋屈滴


   感觉都不适应有表情的论坛了    {:soso_e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8:17 | 只看该作者
泥香阁 发表于 2015-1-29 15:35



        {:soso_e18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楼主| 发表于 2015-1-30 12:4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楼主| 发表于 2015-1-30 12: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楼主| 发表于 2015-1-30 12:4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30 12:4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楼主| 发表于 2015-1-30 12:4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楼主| 发表于 2015-1-30 12:4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楼主| 发表于 2015-1-30 12:5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楼主| 发表于 2015-1-30 12:5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楼主| 发表于 2015-1-30 1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楼主| 发表于 2015-1-30 12:5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猫坛客服秋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13609933592|09916641055
猫的微信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 新ICP备19000534号-2 )

新公网安备 65010602000597号

GMT+8, 2025-8-2 08:16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