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5-11-23 23:14 编辑
以上在文玩葫芦领域都是几年难得一见的怪咖,也许三肚葫芦会在今后流行,但它要先适合把玩,只是样子新奇,价格又高的离谱,这样靠奇特博眼球是不会撼动传统葫芦地位的。
本地葫芦的青皮,背景处有个长嘴本地小葫芦
美国葫芦还没刮皮的青皮状态
青涩、嫩绿、娇翠欲滴的颜色,完美的形状、恰好的尺寸,还有适中的价格。有什么比九十月份新下藤的青葫芦更好玩呢? 每年葫芦下藤的日子,就是各大论坛贴吧晒青葫芦的帖子喷涌而出的日子。很多葫芦爱好者会晒出他们几十、十几、几块钱买到的青皮葫芦,形状完美,价格低廉是最大亮点。然后像一道流星,就没有了。
什么没有了?没有后续,打皮后,晒干更漂亮吧?怎么没有后续呢? 因为绝大多数青皮葫芦在打皮之前,就会因水分大量流失缩皮、局部干瘪、嘴部爆裂。 给葫芦打皮不是用刀子刮皮就结束了,还要用水清洗、擦干葫芦身上没刮干净的白浆(自身析出果胶或汁液),擦干挂起,在不通风处阴干……
之所以晾干的黄皮葫芦可能一百几十块,而同样形状的青皮葫芦也许只要十几块,就因为种植户规避了打皮、晾干中途的损耗和风险,把因为腰细或过嫩而看出不可能在刮皮后完整保留的葫芦直接卖掉。 所以青皮葫芦要是卖五块,您应该划价五块或六块两个,因为这种葫芦保留时间不长,要欣赏几周翠绿的青皮,就不要刮皮,陈设到葫芦干瘪即可。如果想试试刮皮效果如何,可以买回家试试打皮,权当一种体验,不要有葫芦能完整留住的希望,会更好些。
七八年前常去蓟县梨木台、丈烟台等地采摘果园里的山货,从李子开始,苹果、核桃、栗子、梨子、枣子,仗着身材苗条年纪轻,在不高的果树林里上上下下,自我感觉宛如龙游大海般的顺畅。直到他们村支书都说,每年那个跟狗熊爬树似的小子还没来嘞? 年年看他上树摘果子,蹦下来半边山都颤悠,树可遭罪嘞。看见他我就想摸枪,那年去东北看见过人熊爬树,半辈子没忘,条件反射…… 我#%*&%+~~~~
好了,我知道支书那是嫉妒我比他丰满。 我是尤其爱去老孙头家里,老爷子不仅种了各种口味的苹果树,还在果园门口两棵柿子树旁边架起一架子葫芦藤,每次看葫芦由小变大,直到能摘下,特有收获感。因为老头儿是任其自然生长,所以我一年拿一两个葫芦,还得仔细挑挑,选到能做瓢的就不错,毕竟长的太随意。
起初葫芦属于白摘,买水果就能去摘葫芦,不买也能摘,毕竟玩的人少,葫芦太多还要一个个摘下来,不如客人自己动手。后来葫芦渐渐紧俏,去摘苹果变成去摘葫芦为主题,价钱也水涨船高,从十块钱一个,二十、五十、八十、一百、一百五、二百…… 直到现在变成 “摘下来再定价” 看着兴高采烈摘葫芦的游客和眼冒金光的老孙头,我拽着一麻袋苹果走出他家果园,觉得绝对不能说,他家最好的葫芦刮皮晾干,在京津文玩市场也就售价十几到二十几块钱。
葫芦现场摘的乐趣,还是不破坏的好,对买家和卖家都有利。摘葫芦特有成就感,他们花那几十块钱也值了,真的。
这个故事的中心思想就是…… 不想着卖葫芦的苹果种植户,不算好果园主。{:soso_e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