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

楼主: 驴牙医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博 上博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13-2-9 01:38 | 只看该作者
ycjiang8 发表于 2013-2-8 10:01
这玉琮良渚看到过很多次,但看着材料不像玉啊,倒像是石膏板,这个也是玉吗?

  应该是地方玉质,或许经过火烧之类的仪式(那个鼎啊啥的都是祭祀用礼器,这个玉是否直接烧,我还真不知道),再土埋多年,玉性全消,也就成这样了。  等K兄普及下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发表于 2013-2-9 01:48 | 只看该作者
驴牙医 发表于 2013-2-8 08:47
感谢花熊 要不我的发一星期

  不谢不谢,还要感谢会长分享的好图   {:soso_e1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
发表于 2013-2-9 02:33 | 只看该作者
小侠女 发表于 2013-2-8 10:05
不愧是驴的熊,熊的驴,
图文配的真好看,谢谢。
能把瓶瓶罐罐和字画的部分发姐吗?

姐啊,我最近重温《唐朝的黑夜》,真是好书,里面没虚的,全是扎实的志怪小说译文和汇总,翻成白话很简单,但把一个故事里的人物、典故、时代、以及他在其他志怪段子里出现的故事串讲起来,确实很费功夫,好在老魏做到了,我这个老乡不简单。 {:soso_e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发表于 2013-2-9 02:34 | 只看该作者
一帆 发表于 2013-2-8 11:39
看了熊哥发的典故学习了很多呀

  老黄喜欢就好,  {:soso_e121:}   后面我再发几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发表于 2013-2-9 02:36 | 只看该作者
四小皆满 发表于 2013-2-8 15:19
果然好多照片,熊辛苦啦

  驴告诉我,我这权限能多发,正好赶在夜里发完,四哥看着舒服就是好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
发表于 2013-2-9 02:37 | 只看该作者
zxxlb 发表于 2013-2-8 23:54
终于看完了。还是熊拿手啊。图文并茂的。不像驴,一股脑的乱七八糟。此帖要好好维护。无事看看,受益定当匪 ...

其实吧,驴会长能有灵感比啥都好,感觉我又看到希望了。  {:soso_e1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发表于 2013-2-9 03:08 | 只看该作者


    悟空异话


     随着近来学者研究的深入,已认定:《西游记》的诞生,与《酉阳杂俎》有着直接的关系。此说并非虚妄之言。先看一下《酉阳杂俎》中的这个故事:

    衡岳西原近朱陵洞,其处绝险,多大木、猛兽,人到者率迷路,或遇巨蛇,不得进。长庆中,有头陀悟空,尝裹粮持锡,夜入山林,越兕侵虎,初无所惧,至朱陵原,游览累日,扪萝垂踵,无幽不迹,因是胼胝,憩于岩下,长吁曰:“饥渴如此,不遇主人。”忽见前岩有道士,坐绳床,僧诣之,不动,遂责其无宾主意,复告以饥困。道士起,指石地曰:“此有米。”乃持镢击石,深数寸,令僧探之,得陈米升余,即着于釜,承瀑敲火煮饭,劝僧食,一口未尽,辞以未熟。道士笑曰:“君飧止此,可谓薄分。我当毕之。”遂吃硬饭。又曰:“我为客设戏。”乃处木枭枝,投盖危石,猿悬鸟跂,其捷闪目。有顷,又旋绕绳床,劾步渐趋,以至蓬转涡急,但睹衣色成规,攸忽失所。僧寻路归寺,数日不复饥渴矣。


    湖南衡岳,山险木密,人至于此,多迷路难返,或遇巨蛇猛兽,不得前进。唐穆宗长庆年间,附近有寺,寺中有一头陀,名叫悟空,喜欢踏野寻幽,算个背包客,曾夜入衡岳大山中,战蛇斗虎,无所畏惧,潜溪附藤,处处留下足迹。后至一地,名叫朱陵原,山势更险,但景色也越发美丽。此时悟空已游览数日,双脚有些疼痛,囊中粮食也已吃完,腹中感到饥饿,遂于一处岩下休息,自言自语道:“到底已入荒野深处,一户人家也没有。”


     悟空正说着,却突见岩前不远处,于茂盛的花树间,有一道士正坐于绳床上(类似于椅子)打坐。悟空大喜,上前拜之,那道士却不理答,前者告知其腹中饥饿,问有无斋饭。这时道士才微睁二目,以手指地上的石板:“这里有点米,你可取之为炊。”说罢,道士下得绳床,手往空中一伸,竟摸来一柄铁镢,轻击石板,深入数寸,敲一小洞,令悟空伸手探之,后者不解,手指入洞,只觉下面似乎无底,猛抓一把,果得米一升有余,还有炊具。道士搭锅煮饭,不一会儿便告诉悟空可以开吃了,后者取米饭而食,但一口还没吃完,便吐出来,因为那米还未熟。


    道士笑道:“虽然你不想再吃,但也可谓少吃多得啦,且看我将剩下的吃完。”遂张大口,将那一升多的半生不熟的米饭吃掉。当然,这并无出奇之处。


    我们接着看。随后,道士问悟空为什么深入幽境,后者回答也无他事,只是爱背包旅行,又说:“此处荒无人烟,您怎么一个人在这里打坐?真是奇怪呢。”

    道士笑而不答。

    悟空又问:“您是高人!”

    道士说:“我做一小游戏,你且看来。”

    道士说罢,跃上一棵大树,攀枝摇荡,仿佛坐在秋千上,一会儿如流云远去,一会儿如飞石荡至眼前,又似猿猴、小鸟,动作轻灵,看得悟空惊异不已。随后,道士下得树来,又围着绳床转圈,越来越快,渐渐地只见道袍现七彩之色,悟空眼花缭乱。不一会儿,那道士竟转得无有踪影了。悟空大惊,摸摸脑壳,真是于山中遇见异人了,一路寻思着,探路归寺,此后几天竟不感到饥饿,悟空想:是不是因为吃了那道士给的夹生的米饭呢?
当然,这里的悟空还不是一只猴子。


    明朝吴承恩写《西游记》前,遍读前朝志怪笔记,尤其是《酉阳杂俎》的超级FANS。而且他曾写有《禹鼎志序》,在里面特别提到了段成式和《酉阳杂俎》:“余幼年即好奇闻,在童子社学时,每偷市野言稗史,懼为父师诃夺,私求隐处读之。比长好益甚,闻益奇。迨于既壮,旁求曲致,几贮满胸中矣。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懒未暇也……”


    在《酉阳杂俎》中,有多条故事是说玄奘去西土取经的;又有多条故事讲述的是异境猿猴的,这无疑启发了吴作家。后来吴承恩开始《西游记》的写作,其中孙悟空一名可被认为直接取自本条故事。而《西游记》中的一些情节,很多也来自《酉阳杂俎》,如盘丝洞来自“苏湛遇蜘蛛”;车迟国来自“罗公远与不空斗法”,如此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发表于 2013-2-9 03:12 | 只看该作者

   奇人行状录

   唐朝奇人邢和璞的二三事,被《酉阳杂俎》记载如下:

    邢和璞偏得黄老之道,善心算,作颍阳书疏,有叩奇,旋入空,或言有草,初未尝睹。成式见山人郑昉说,崔司马者,寄居荆州,与邢有旧,崔病积年且死,心常恃于邢。崔一日觉卧室北墙有人鼾声,命左右视之,都无所见。卧室之北,家人所居也。如此七日,鼾不已,墙忽透明,如一粟,问左右,复不见。经一日,穴大如盘,崔窥之,墙外乃野外耳,有数人荷锹立于穴前,崔问之,皆云:“邢真人处分开此,司马厄重,倍费功力。”有顷,导驺五六,悉平帻朱衣,辟曰:“真人至。”见邢执五明扇,侍卫数十,去穴数步而止,谓崔曰:“公算尽,仆为公再三论,得延一纪,自此无若也。”言毕,壁如旧。旬日,病愈。又曾居终南,好道者多卜筑依之。崔曙年少,亦随焉。伐薪汲泉,皆是名士。邢尝谓其徒曰:“三五日有一异客,君等可为予办一味也。”数日备诸水陆,遂张筵于一亭,戒无妄窥,众皆闭户。邢下山延一客,长五尺,阔三尺,首居其半,绯衣宽博,横执象笏,其睫疏挥,色若削瓜,鼓髯大笑,吻角侵耳,与邢剧谈,多非人间事故也。崔曙不耐,因走而过庭,客熟视,顾邢曰:“此非太山老师乎?”邢应曰:“是。”客复曰:“更一转,则失之千里,可惜。”及暮而去。邢命崔曙,谓曰:“向客,上帝戏臣也。言太山老君师,颇记无?”崔垂泣言:“某实太山老师后身,不复忆,幼常听先人言之。”房琯太尉祈邢算终身之事,邢言:“若来由东南,止西北,禄命卒矣。降魄之处,非馆非寺,非途非署。病起于鱼飧,休于龟兹板。”后房自袁州除汉州,及罢归,至阆州,舍紫极宫。适雇工治木,房怪其木理成形,问之,道士称:“数月前,有贾客施数段龟兹板,今治为屠苏也。”房始忆邢之言。有顷,刺史具鲙邀,房叹曰:“邢君神人也。”乃具白于刺史,且以龟兹板为托。其夕,病鲙而终。


    邢和璞是一个唐朝老头儿,长于道学,通占卜,身怀怪术,比如能旋转着升至半空中。旋转时,像个大陀螺,白须飘飘,酷极了。最初时,没人知道他有这些特异功能。后来发生的故事,渐渐使人们晓得了他的厉害。故事有三段:


    段成式的朋友山人郑昉首先讲了一个故事:荆州崔司马是邢和璞故旧。这一年,崔司马病得很重,念念不忘邢和璞。

   有一天,他迷迷糊糊听到有人在挖自己的卧室北墙。于是他叫仆人去查看,一无所获。一连七天,天天如此。仆人们觉得是崔司马死前的幻觉。有一天,崔司马看到对面那墙壁已被凿透,有很大一窟窿,问左右,仆人仍都说墙壁好好的。

   又过了一天,崔司马看到那窟窿已大如磨盘,便强撑着身子下了床,把脑袋伸进去,从里面往外窥视,看到的竟然是一片荒野。他感到奇怪,卧室北边应是他家人住的房子啊,怎么会是片荒野呢?惊恐间,他看到有几个人正拄着锹站在荒野中。崔司马壮着胆子问:“你们干嘛的?”那几个人回答:“邢真人让我们来的,他让我们在这凿窟窿,我们只管干活。他还说,崔家司马病得重,让我们加把劲,把窟窿凿大点。”正在这时,有人大声说:“邢真人来啦!”只见老邢仙风道骨地出现在荒野中,走近后,对崔司马说:“老弟,你的人间阳寿快到了,我刚才去了地府一趟,为你又求了12岁来。现在没事啦,你好好活着吧!”说完,那被凿有窟窿的墙壁忽合好如初。崔司马站在墙壁前发呆,不知刚才的一幕是幻觉还是真事。不过过了几天后,他的病真的好了。



    还有一个故事。老邢曾在终南山隐居,因名声很大,很多求道者都在山间造了小房子,追随老邢学道。其中有个叫崔曙的青年。一天,老邢召集弟子们开会:“过几天,有位异客来拜访我,你们可以每人准备一道小菜儿,放置于亭子里,但你们都得在屋子里待着,不准出来观看。”

     日子到了,筵席在亭子里摆好,老邢果然请来一客,那客人形容怪异:身长五尺,宽三尺,长一大绿脸儿,特长,有多长呢?占了身子的一半。身着红袍,手里拿着象牙板子,大笑时,嘴角能一直咧到耳朵。众弟子于窗后窥视、倾听,异客与老邢所谈的,似乎都不是人间的事。

     那崔曙偷听着,最后实在忍不住了,从屋里跑出来,异客看到小崔后,笑道:“此人莫非是太山老师?”老邢说:“正是。”异客说:“转世到现在,跟前生真是有巨大区别哦!”直到傍晚,异客才离去。这时候老邢跟崔曙说:“刚才那客人是天帝身边的戏臣。他刚才说你是太山老君转世,上辈子的事你还记得吗?”



     第三个故事,是有关老邢与房琯的。

     有一次,太尉房琯问生死之事。老邢说:“如果你从东南来,去西北,那么就要小心了,此行主凶!但你死之处,既不是馆驿,也不是寺院;既不是在路上,也不是在办公衙门。” 房太尉说:“那我到底死在哪儿啊?” 老邢呵呵一笑:“这是天机。不过,我可以告诉你,你是因吃鱼死的,死后你的棺材有可能是龟兹板做的。”

    后来,房太尉从袁州去汉州工作,后又调赴长安,途中过阆州,住进一处叫紫极宫的道观。恰巧遇到有工人在那做木器,房太尉闲来观看,觉得那木料特别,一问才知道是产自西域的龟兹板!这时候,有人通报,阆州刺史知房太尉路过于此,在府内置备了全鱼宴。房太尉仰天长叹:“这里正是我死之地啊。”


    房琯是开唐大臣房玄龄的后代,唐玄宗和肃宗时代的宰相。在地方做官时,房琯在百姓中的口碑特别好,不过这老兄也有个弱点:好清谈。有点魏晋名士的意思。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势如破竹,玄宗西行入蜀避难,危急时刻,作为文臣的房琯主动请兵,征讨叛军。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初冬,发生了安史之乱中著名的陈涛斜之战。这一战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为房琯成了笑料。从未带过兵的房琯,在此役中模仿古人,让唐军驱使牛车2000辆与叛军作战,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这一战也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离奇的战役。

    房琯不懂作战,而跟诗人们的关系特好,王维、孟浩然、杜甫,都是他的朋友。尤其是杜甫,开始为官就在房琯手下。陈涛斜之战失败后,有人诋毁房琯,而被罢相。对于老房的遭遇,杜甫万分同情,认为在当时危难之中,叛军节节紧逼,朝廷中无人敢于应战,而房琯作为一名文臣,挺身而出,身先士卒,率官兵与叛军对决,虽败犹荣。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安史之乱渐渐平息,朝廷也想起了房琯的忠贞,在这一年,67岁的老房在汉州任上被封为刑部尚书,秋八月去长安赴任,路过阆州时便发生了上面的故事。转年春,杜甫过房琯墓,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在墓前写下著名的诗篇《别房太尉墓》: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发表于 2013-2-9 03: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2-9 03:22 编辑



     绿野仙踪


     古代志怪笔记多记载魂游冥界、仙境的故事,《酉阳杂俎》中也有一例子:


     明经赵业贞元中选授巴州清化县令,失志成疾,恶明,不饮食四十余日,忽觉室中雷鸣,顷有赤气如鼓,轮转至床腾上,当心而住。初觉精神游散如梦中,有朱衣平帻者引之东行,出山断处,有水东西流,人甚众,久立视之。又东行,一桥饰以金碧,过桥北入一城,至曹司中,人吏甚众,见妹婿贾奕,与己争煞牛事,疑是冥司,遽逃避至一壁间,墙如黑石,高数丈,听有呵喝声。朱衣者遂领入大院,吏通曰:“司命过人。”复见贾奕,因与辩对,奕固执之,无以自明。忽有巨镜径丈,虚悬空中,仰视之,宛见贾奕鼓刀,赵负门有不忍之色,奕始伏罪。朱衣人又引至司人院,一人被褐,帔紫霞冠,状如尊像,责曰:“何故窃拨幞头二事?在滑州市隐橡子三升。”因拜之无数。朱衣者复引出,谓曰:“能游上清乎?”乃共登一山,下临流水,其水悬注腾沫,人随流而入者千万,不觉身亦随流。良久,住大石上,有青白晕道,朱衣者变成两人,一道之,一促之,乃升石崖上立,坦然无尘。行数里,旁有草如红蓝,茎叶密,无刺,其花拂佛然飞散空中。又有草如苣,附地,亦飞花,初出如马勃,破大如叠,赤黄色。过此,见火如山横亘天,候焰绝乃前。至大城,城上重谯,街列果树,仙子为伍,迭谣鼓乐,仙姿绝世。凡历三重门,舟艨交焕,其地及壁,澄光可鉴,上不见天,若有绛晕都覆之,正殿三重,悉列尊像,见道士一人,如旧相识,赵求为弟子,不许。诸乐中如琴者,长四尺,九弦,近头尺余方广,中有两道横,以变声。又如一酒榼,三弦,长三尺,腹面上广下狭,背丰隆。顷有过录,乃引出阙南一院,中有绛冠紫霞帔,命与二朱衣人坐厅事,乃命先过戊申录,录如人间词状,首冠人生辰,次言姓名、年纪,下注生月日,别行横布六旬甲子,所有功过日下具之,如无即书无事。赵自窥其录,姓名、生辰日月一无差错也。过录者数盈亿兆。朱衣人言,每六十年天下人一过录,以考校善恶,增损其算也。朱衣者引出北门,至向路,执手别,曰:“游此是子之魂也。可寻此行,勿返顾,当达家矣。”依其言,行稍急,蹶倒,如梦觉,死已七日矣。赵著《魂游上清记》,叙事甚详悉。


    本篇讲的是唐德宗贞元年间明经出身的巴州清化县县令赵业的故事。

     所谓明经,是科举考试的一种,主要考人对古代经书的掌握情况(进士考试主要考诗赋)。以明经及第的,往往自视颇高,认为比进士及第的要厉害(后来成为著名诗人的元稹就是“明经及第”),本故事的主人公赵业也是。但朝廷却只给了他一个县令职位。他心里很生气,想:自己满腹才学,最后却被任命为偏僻的县令。越想越有意见,最后竟病倒在床。时间久了,习惯了幽暗,便害怕窗外的光亮了;又似辟谷,一个来月没吃东西。直到有一天,突然暗室内有声如雷,现一红球,旋转至眼前。赵业感到恍惚如梦,只觉得有个穿戴红衣平帽的人拉着他的手飘忽而去。

     赵业随那人过山崖,经流水,穿金桥,进一城,入府曹,里面有很多人,其中一个是早已死去的妹婿贾奕,上来就跟自己争论有关杀牛的事。赵业一哆嗦,估计自己来到了冥界。惊恐中,他跑到了旁边的一个小黑屋。没过多久,又被那红衣人带进一个庭院,再次看到贾奕……随后,有戴紫霞冠的人大声呵喝道:“赵业!你为什么要偷别人的头巾?又曾在滑州藏了橡子三升?”赵业心想:这都哪跟哪啊,但惊恐在心,不得不连着磕头。红衣人像个导游,带他出去后问:“能游上清仙境吗?”

     赵业说:“好啊!”

     二人登一高山,山上飞瀑甚急,赵业望而大惊,因为那瀑布中有万千人等随着水流而飞。惊悸间,他发现自己也已飘荡在那水流中了。仿佛过了很长时间,赵业发现自己站在一块岩石上,此时那红衣人已化为两人,一个在前面做向导,一个在后面催促,又上得一石崖,走了一段后发现路边有奇异的植物,其色红蓝,枝叶茂密,光洁无刺,枝条上的花朵不时飞升飘荡于天空中;还有一种植物如莴苣,趴在地面上,也能飞花,由小而大,升至空中就变成了赤黄色。随后,又见天边有大火燃烧,直到其渐渐熄灭,才得以过去。进入一城,大街上遍种果树,仙女成群,仙乐飘飘,穿过三重门,见有玉河横于面前,船只交错,船影光可鉴人。此时往上看不到天空,只有绛紫色的光晕笼罩着……

     所叙神奇至此。


     后来的故事是:赵业在上清之境游览了一番,在一个神秘的小院里录下了自己在人间做过的事,然后那个一直做导游的神秘的红衣人说:“天下之人,每六十年录一次,以检查善恶,凭此增减阳寿。”最后,红衣人把赵业带出院子,指了一条路:“你从这里走,不要回头,便可直接到家!”依其言,赵业一路狂奔,最后摔了一跤,仿佛从梦中惊醒,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守在旁边的家人在惊恐中告诉他:你已死了七天啦!


     从幽冥至仙境,赵业的经历玄之又玄,尤其是顺瀑布而下,于岩石上飞升,又遇见奇异的飞花和绚烂的仙草,想象力如此之瑰丽。段成式把一段在志怪笔记中常见的“魂游仙境”的故事写得如此生动,令人称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
发表于 2013-2-9 03: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2-9 03:22 编辑


    神秘动物


    《酉阳杂俎》中提到一种神秘的动物:木仆。这个名字听上去很和气,但本色狰狞:

    “木仆,尾若龟,长数寸,居木上,食人。”

    在这短短的介绍中,透露了四个信息:A.外形上,尾巴如龟;B.身长不过数寸;C.在树上生活;D.性好吃人!最后一个信息令人猝不及防。但木仆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我们还是不大清楚。

    此外,段成式还提到一种叫 “唐已” 的动物,这种动物 “人见之不祥,俗相传食虎。”  当然,很多物种只是我们没有见过,而并非不存在。《酉阳杂俎》中还记载了其他神秘的动物:


   井鱼:井鱼脑部有穴,能积水而喷,如飞泉落海。人们将其喷出的水用器皿盛下,在夏天是很好的饮料。 海水咸苦,但经过井鱼脑穴的喷射,味道可以淡下来,一如泉水甘甜(神奇的井鱼,可以过滤海水)。


     石班鱼:闽地建州产石班鱼,喜与蛇交。而地处西南的南中一带,则有巨蜂,其窠大如壶,常群起螫人。当地人就将石班鱼烧烤后绑在竹竿上,于晴日将其伸到蜂窠旁,叫鱼影落在蜂窠上,不一会儿便可招来群鸟啄击蜂窠,使其坠落(石班鱼的影子可引群鸟攻击巨蜂)。


    蝤蛑:螃蟹的一种,体型巨大,有一尺多长,两螯尤具力量。它随着潮水退落后脱壳,每脱一次身体就长大一次。在秋八月时,它更具蛮力,能与虎搏斗。(现在还有这种动物吗?)


    奔孚:既非鱼类,也非蛟类,体大如船,长二三丈,色如鲇鱼,有两乳在腹下,其子声如婴儿啼。头上有孔,若发出“哧哧”声,则海上必有大风。其脂肪可作灯油,若照着辛苦读书、纺织的场景,其光就昏暗;若照着夜宴欢歌的场景,其光就明亮。(也许是鲸鱼的一种?)


    异虫:有人在江州岸边与朋友观赏打渔,见一渔民在岸上狂奔,问之缘由,那人口不能言,只指其背。人们仔细观看,见有一物如黄叶,长尺余,上面密布眼睛,其嘴如钉,紧紧地吸附于渔民的后背上,拨打不掉。最后,有人以火烧之,才落于地上,而渔民也出血死掉了(可谓千眼剧毒之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
发表于 2013-2-9 03:21 | 只看该作者


     尸解

   《酉阳杂俎》中记叙道术的,除了“壶史”外,还有“玉格”一类,此二字为道教用语,初指玉制笔架,又指书架,后泛指道教之书。在“玉格”中,有下面一段诡异的描述:


     人死形如生,足皮不青恶,目光不毁,头发尽脱,皆尸解也。白日去曰上解,夜半去曰下解,向晓、向暮谓之地下主者。太一守尸,三魂营骨,七魄卫肉,胎灵录气,所谓太阴练形也。


     尸解来自道家。道家认为,修炼到一定程度后就可登天成仙,具体的形式之一就是尸解。《后汉书》注中对尸解有这样的定义:“言将登仙,假托为尸以解化也。”尸解时,会发生怪异事端:

    A.尸骸消失不见,只留下空空如也的衣服在那里;

    B.尸骸不见,停放尸骸的地方会出现剑、杖等器物;

    C.肉身在短时间内消失,只剩下骷髅……


     唐朝时,民间流行着关于尸解的传说。按道教秘籍《云笈七籤》的说法,尸解的方式“有万途”,比如水解、火解、兵解、杖解等。其中以兵解为例,修炼到一定程度后,抱木而卧,可羽化登仙。

      杖解更为神奇,按《赤书玉诀》秘载:“当取灵山阳向之竹,令长七尺有节,作神杖,使上下通直,甘竹乃佳。书黑帝符著下第二节中,白帝符第三节中,次黄帝符第四节中,次赤帝符第五节中,次青帝符第六节中。空上一节以通天,空下一节以立地。蜡封上节,穿中印以元始之章,又蜡封下节,穿中而印以五帝之章。绛文作韬,长短大小足容杖。卧息坐起常以自随……此道九年,精谨不慢,神真见形,杖则载人空行。若欲尸解,杖则代形,倏歘之间,已成真人。”不仅说了具体的技术问题,还提到杖可“载人空行”,有点哈利.波特的意思,只是令人毛骨悚然。


    尸解是很讲究的,最高境界是白天尸解,被称上解,而在傍晚尸解属下解。上解的特点是尸骸消失,而下解的特点是尸骸转化为一件物体。上面提到的太阴炼形也是尸解方式之一种。什么是“炼形”?这是道家最重要的自我修炼的方法之一。

   炼形法共有六类:太阳炼形、太阴炼形、金液炼形、玉液炼形、内视炼形、真定炼形。太阴炼形是其中一种。古时月亮别称太阴,又为女性的代名词,太阴炼形的特点是“以血化气”,不同于太阳炼形的“炼精化气”。

   正如我们所知,道家在修炼时注重“神形双修”,道士认为即使人死之后,也可炼形于地下,其地上的尸体面容不改,且头发、指甲照常生长,功成后可成仙。在羽化前,地上的尸体被称为“守尸鬼”。《酉阳杂俎》中记载了两则关于太阴炼形的例子:

    唐朝时,有朱道士游青城山,至一个叫龙桥的地方,望见山岩下的花树间,背石平坐着一具骷髅,其双手按于膝上,苔藓藤蔓攀附于身,骨色洁白如雪。朱道士回忆起来,其祖父在时就曾提到这里有骷髅一具,年代很是久远了;也有人说,那可能就是死后做太阴炼形之法的道士,其骨坐于山中,为的是吸日月灵气,濯洗魂魄,以成仙体。

     另一则故事是:唐德宗贞元年间,在长安务本坊街区,有一户人家装修房子,傍晚掘地时遇一石盒,打开后发现里面有物如银丝。众人惊惧间,突有一人从盒子里飞出,白发披肩,升于空中,足有一丈多高。那人振衣而飞,不一会儿消失在暮色中。正所谓太阴炼形,日期将满,其人当飞升而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发表于 2013-2-9 03:25 | 只看该作者


   阴阳路

      在《酉阳杂俎》所记的下面这个故事中,段成式顺便提了一下他的同行—中唐时代的另一位幻想小说家李公佐。李公佐所写的《南柯太守传》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梦境小说的第一代表作。关于《南柯太守传》的故事,人们已经是很熟悉了:中唐时期的一个午后,有叫淳于棼的,与朋友在宅旁古槐下喝酒大醉,恍惚间被一使者迎至槐安国,官至南柯太守,又招为驸马,腾达数十年。后檀萝国进攻槐安国,淳于棼作战失利,加之公主新亡,荣华散尽,最终被遣返回乡—梦醒后,淳于棼发现刚才喝酒的朋友还在槐树下醉卧,此时太阳尚未落山。所谓人生如梦,一如南柯。


   李公佐大历中在庐州,有书吏王庚请假归。夜行郭外,忽值引骑呵辟,书吏遽映大树窥之,且怪此无尊官也。导骑后一人,紫衣,仪卫如节使。后有车一乘,方渡水,御者前白:“车軥索断。”紫衣者言:“捡簿。”遂见数吏捡簿,曰:“合取庐州某里张某妻脊筋。”乃书吏之姨也。顷刻吏回,持两条白物,各长数尺,乃渡水而去。至家,姨尚无恙,经宿忽患背疼,半日而卒。


     说的是李公佐于唐代宗大历年间为官庐州,其手下有一小吏名叫王庚。一日,王庚因事请假回家,夜行官道,突遇一队人马,大声呵斥行人回避,王庚遂躲在一棵大树后窥视,心里嘀咕:这个地方,哪来的显赫官员?正想着,只见前面的人马分开,后面出现一个身着紫衣的人,乘于马上,看不清面目。他左右的仪仗和侍卫很是威严。这支队伍很长,后面还有一车辆,正在渡过一处浅流。此时,忽有侍卫跑到紫衣人身前说:“车軥(夹马头的器具)上的绳索断了,车辆难以过河。”紫衣人听后,徐徐道:“取生死簿来。”侍从取出一个册子,呈至紫衣人面前,后者翻看了一下,说:“庐州有张某,取其妻背上之筋。”躲在树后的王庚大惊,因为他们说的那张某之妻,正是他家大姨。惊恐间,却见那紫衣人的侍从已经回来了,手里拿着两条长达数尺的条状白物,一如人筋。紫衣人说:“拿去把车軥上断的绳索换下来。”

     在王庚的注视下,那队人马继续前行,不一会儿后面渡水而过的车辆也跟了上来。王庚闭上眼睛,倒吸口凉气。他擦了擦眼睛,再向那幽暗的官道望去,一个人也没有了。难道刚才出现了幻觉?在恍惚与惊恐间,王庚行至家中,看到他大姨健在,并无异常情况发生。一家人吃饭时,王庚未敢把他离奇的遭遇讲出来,但在当天晚上他大姨忽喊背疼,转天便死去了。

   显然,李公佐手下的小吏王庚在回家时不慎踏上了传说中人鬼并行的阴阳路。


    王庚撞鬼的故事结束了,但其上司李公佐的故事还未结束。在这则故事中,透露出一条极有价值的信息:作为唐朝最重要的幻想小说家之一,李公佐是甘肃人,被认为去世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但其出生时代一直是个谜。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他生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年至779年),甚至有人肯定地称其生于大历五年(770年),而依段成式在本故事中的记载,在大历年间李公佐已在庐州为官了。由此判断,他肯定生于大历元年(766年)之前。当然,李公佐在庐州为官,还没到市长级别的,也就是市长手下的一个幕僚。

     李公佐的一生似乎一直在两个点之间徘徊:一是漫游。长沙、南昌、苏州、杭州、南京,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二是做他人的幕僚。李本是进士出身,如善于经营,应该有所发展,但作为一个幻想小说家,他显然不精通为官之道,一生仕途不顺。在他生命的更多的时间里,只是在他人的幕府中工作,在业余时间写些志怪传奇故事。在庐州之外,他还做过江南西道(洪州,即南昌)观察使的判官,以及江淮从事一职。在唐武宗时代,李公佐虽做到了扬州录事参军,但很快唐宣宗即位,因莫名地受牵于“牛李党争”,最后被罢官,尔后不知所终。


     关于李公佐的故事,就是这些了。他的朋友不是很多,交好的,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算一个。而李公佐本人所著,除了《南柯太守传》外,现在可以看到的还有《庐江冯媪传》、《谢小娥传》、《古岳渎经》。其中,最著名的是《谢小娥传》。后来,李复言在《续玄怪录》中对这个主题为报仇的故事有所扩展,明末畅销书作家凌濛初更是在《初刻拍案惊奇》中进一步演绎了该故事:“李公佐巧解梦中言,谢小娥智擒船上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发表于 2013-2-9 03:29 | 只看该作者


   寒食夜

      古人重寒食,该节源流久远:春秋时晋文公重耳,历尽艰险做了国君后,欲请恩人介之推出绵山,遍寻不得,一急之下举火焚山,介之推终被烧死,文公悔恨不已,颁布法典,规定介之推死难之日全国不得烧火,只吃冷食,是为寒食节的来历。这一天,也渐渐演化为给家人扫墓、祭奠亡魂的日子。

     寒食在清明前一天,二者合一,在标称以孝治天下的古代,成为最重要的节日。到了唐朝,寒食被政府法定为全国的公共假期。《唐会要》有如下记载:“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在假期里,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前往郊野扫墓,随后便是一系列的娱乐活动,包括踏春、角力、咏诗、夜宴、放风筝、插柳、蹴鞠、荡秋千等等。当然,寒食也是与冥鬼相联系的,《酉阳杂俎》中即录有一首《寒食诗》,读上去很是阴森:“戚戚复戚戚,秋堂百年色。而我独茫茫,荒郊遇寒食。”  下面的故事,也发生在寒食节。在这一天,那些有人祭奠的亡魂得到安息,而无人祭奠的野鬼,便开始悄然活动了:


   荆州百姓郝惟谅,性粗率,勇于私斗。武宗会昌二年,寒食日,与其徒游于郊外,蹴鞠角力,因醉于墦间。迨宵分方始寤,将归,历道左里余,值一人家,室绝卑,虽张灯而颇昏暗,遂诣乞浆。睹一妇人,姿容惨悴,服装羸弊,方向灯纫缝,延郝,以浆授郝。良久,谓郝曰:“知君有胆气,故敢陈情。妾本秦人,姓张氏,嫁于府衙健儿李自欢。自欢自大和中戍边不返,妾遘疾而殁,别无亲戚,为邻里殡于此处,已逾一纪,迁葬无因。凡死者肌骨未复于土,魂神不为阴司所籍,离散恍惚,如梦如醉。君或留念幽魂,亦是阴德,使妾遗骸得归泉壤,精爽有托,斯愿毕矣。”郝谓曰:“某生业素薄,力且不办,如何?”妇人云:“某虽为鬼,不废女工。自安此,尝造雨衣,与胡氏家佣作,凡数岁矣。所聚十三万,备掩藏固有余也。”郝许诺而归。迟明,访之胡氏,物色皆符,乃具以告。即与偕往殡所,毁瘗视之,散钱培榇,缗之数如言。胡氏与郝哀而异之,复率钱与同辈合二十万,盛其凶仪,瘗于鹿顶原。其夕,见梦于胡、郝。


      说的是荆州有人名叫郝惟谅,性情粗野,擅长打架。唐武宗会昌二年的寒食之日,郝惟谅与几个哥们儿在郊野上坟完毕后,四处游荡,踢球角力,饮酒高歌,后醉卧于一处坟地,醒来时已是夜里,郝惟谅举目张望,四周古木参天,枭鸣磷闪,甚是阴森,虽然说他有些胆量,却也未曾于坟地长睡,不觉心生恐慌。最重要的是,他发现身边一个朋友也没有了,他们不知什么时候都已离去。

      这是唐朝的一个令人感到恐怖的黑夜。

     郝惟谅从坟地里爬起来,感到一阵眩晕,口干舌燥,摸索着走了一里多路,见旁边有一户人家,屋舍简陋,里面虽张灯,但颇昏暗,隐隐传来妇人的歌声:“春生万物妾不生,更恨魂香不相遇……”郝惟谅叩门乞水,一妇人开门相迎,姿容惨悴,面色煞白,以水授郝惟谅,后退回屋内于灯下做女工。郝惟谅喝完水后,将碗还于妇人,顺便往屋子里扫了一眼,只觉得里面的陈设有些不对劲,但一时半会儿也说不上哪不对劲。郝惟谅后退一步,此时他才感觉出,那屋中陈设:无论是桌子,还是椅子,抑或盆罐,似乎都缺乏立体感,仿佛纸做的一般。郝惟谅暗自吸了口冷气。正欲疾走,妇人说话:“我知道您素有胆气,所以有一事想拜托于君。”

     郝惟谅站在门前,只觉得双腿不听使唤,动弹不了啦。妇人接着说:“我原籍陕西,姓张,嫁于荆州军士李自欢,但自欢于大和年间西去戍边,至今杳无音信,我思念心切,加之遇疾而病亡。因在此地别无亲戚,所以死后为邻里草草埋葬于此,至今已十来年。因无亲人,我的坟墓甚为简陋,刚埋了没多长时间,尸骨就暴露于地上了,而阴间有规定:死者尸骨如不能为土所埋,便入不了阴间户籍,所以至今我亡魂游荡,无有归所。”

    郝惟谅听后再望妇人,觉其脸色更加惨白:“你的意思是?”

    妇人说:“没有别的期望,只想拜托您将我另行埋葬,入土为安。”

    郝惟谅说:“我乃粗人,亦无甚产业,手头上没有银子,即使我想将你另行安葬,也力不能及啊!”

    妇人说:“莫担心,我虽为鬼,但这些年不废女工,善制雨衣,你看—”

    妇人伸手指向身后,郝惟谅一看,果然整齐地放着一件件油纸雨衣,看得郝惟谅心里有些发毛。

   妇人说:“我平时给附近的胡家做女佣已多年,积攒了十三万钱,以此做安葬费,当会有剩余。”

   最后郝惟谅承诺而归。

   转天,郝惟谅出城相访,果然有胡氏庄园,于是将昨天晚上的遭遇如实告知,胡员外说其家确实有一张氏女佣,其人只言住于附近,每到太阳落山后,才来庄园中做活,没想到竟是女鬼。后来,郝惟谅和胡员外带人在附近相寻,果然于不远处的乱坟岗看到一个已经暴露在地面上的棺材,打开棺材后,是一具骷髅,旁边是些纸做的雨衣,以及一堆堆的铜钱,数后正是十三万钱……

   后来,郝惟谅和胡员外又添了些钱,将那妇人迁葬于一处叫鹿顶原的地方,当天晚上,张氏托梦于二人,再三道谢。不说胡员外,只说郝惟谅,在梦中,张氏说没有什么相赠的,只是善于做雨衣,遂于梦中赠送雨衣一具,随后又歌一曲:“莫以贞留妾,从他理管弦。容华难久驻,知得几多年。”及至郝惟谅从梦中惊醒,竟神奇地发现枕边有油纸雨衣一具,亮蓝色,大小一如手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
发表于 2013-2-9 03:34 | 只看该作者


    唐朝画皮

    按照《酉阳杂俎》“诺皋记”一门中所记,唐德宗贞元年间,长安以西望苑驿,有百姓王申,其人乐善好施,在路边广植榆树,成林成荫,为行旅遮风蔽日;又在住所旁建了几间茅屋,盛夏时供行人歇脚,并置办浆水、果子,很是热心。他有一男孩,一十三岁,每每负责伺候客人。此日午后,有一女子求水,男孩于是将其引进门来。女子身着绿衣,戴白巾,说:“我家住在此地以南十余里处,夫死无儿,今丧期已满,去马嵬坡亲戚家,从这路过,讨些吃的。”女子容貌美艳,言语明快,举止可爱。

   王申遂留之吃饭,说:“今晚你可以住在这里,明天一早赶路,落日时可抵达马嵬坡。”

   女子欣然从之。吃饭后,王申之妻将那女子带到后堂,呼之为妹,叫她帮自己做衣服。女子所缝做之衣,针脚细密,不是一般人能做出的。王申夫妇很是惊异,其妻犹喜欢那女子,戏言道:“你既然没有至亲了,能做我的儿媳妇吗?”

   女子笑道:“我身孤苦,现愿听您的安排。”

   当天,女子与王申的儿子就成婚了。当时正是酷暑,入洞房后,女子告诫王申的儿子:“最近听说盗贼很多,不可开门而睡。”说着,她意味深长地看了王申的儿子一眼,用巨棒将门顶住……

   到了后半夜,王申之妻突然被噩梦惊醒,在梦中,其子披着头发哭诉:“母亲,孩儿快被鬼吃尽了……”

   王妻将所梦之事告诉王申,后者很不耐烦:“你得了个这样好的儿媳妇,难道是喜极而说梦话吗?呵呵!”

   王妻只好躺下接着睡,随后又梦到儿子的哭诉。惊醒后告诉王申,这时候王申也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马上跟妻子下床,举着蜡烛去儿子的房间。来到门口,二人呼喊儿子和那女子,里面一无声音,死一般寂静。王申大呼“不好”,将门撞开,刚一开门,里面忽地窜出一物,圆眼利齿,其身暗蓝,一如厉鬼,猛然而去。此时,王申之妻已经吓得瘫于门口,王申哆嗦着进了屋子……原文记述如下:


   贞元中,望苑驿西有百姓王申,手植榆于路傍成林,构茅屋数椽,夏月常馈浆水于行人,官者即延憩具茗。有儿年十三,每令伺客。忽一日,白其父:“路有女子求水。”因令呼入。女少年,衣碧襦,白幅巾,自言:“家在此南十余里,夫死无儿,今服丧矣,将适马嵬访亲情,丐衣食。”言语明悟,举止可爱。王申乃留饭之,谓曰:“今日暮夜可宿此,达明去也。”女亦欣然从之。其妻遂纳之后堂,呼之为妹。倩其成衣数事,自午至戌悉办。针缀细密,殆非人工。王申大惊异,妻犹爱之,乃戏曰:“妹既无极亲,能为我家作新妇子乎?”女笑曰:“身既无托,愿执粗井灶。”王申即日赁衣贳礼为新妇。其夕暑热,戒其夫:“近多盗,不可辟门。”即举巨椽捍而寝。及夜半,王申妻梦其子披发诉曰:“被食将尽矣。”惊欲省其子。王申怒之:“老人得好新妇,喜极呓言耶!”妻还睡,复梦如初。申与妻秉烛呼其子及新妇,悉不复应。启其户,户牢如键,乃坏门。阖才开,有物圆目凿齿,体如蓝色,冲人而去。其子唯余脑骨及发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发表于 2013-2-9 03:37 | 只看该作者


    桃人茅马

   《酉阳杂俎》转引《洛阳伽蓝记》,记载了下面这个故事:

     魏韦英卒后,妻梁氏嫁向子集。嫁日,英归至庭,呼曰:“阿梁,卿忘我耶?”子集惊,张弓射之,即变为桃人茅马。


     北魏时期的韦英,原籍长安,在洛阳置了地产,刚死后没多久,丧事还没忙活完,其妻梁氏就改嫁给了向子集。虽是改嫁,但梁氏和向子集仍住在韦英旧宅。可以想象,一边尸骨未寒,另一边就有了鱼水之欢,韦英在地下哪受得了。

    结婚那天,宾朋走后,已是傍晚,梁氏和向子集正要成其好事,在昏暗的庭院中,隐约出现了韦英乘马而立的身影,梁氏和向子集惊恐异常。这时候韦英策马上前,大喊道:“阿梁!你这么快就忘记我了吗?”向子集在惊恐中取弓即射,韦英应着弓弦声倒下马来,立即变成桃木小人儿,他所骑的马则变为一堆茅草。梁氏和向子集这新婚之夜算是别过了。二人在哆哆嗦嗦中挨到天亮,梁氏惶惧不已,遂将这宅子献出来立为寺院,取名开善寺。


     这段故事最早见于杨衒之的名著《洛阳伽蓝记》。东魏孝静帝武定五年(547年),杨衒之到洛阳为官,此时洛阳经过一系列变乱,已是荒草丛生,当年兴盛的寺院也多已凋敝,追昔抚今,他感慨万千,写成《洛阳伽蓝记》,记叙首都寺院的兴衰,并穿插着讲述的那个时代的政治、宫殿、街道、人文、风俗、地理、景点、娱乐、志怪以及各类掌故。由于书中所叙多为作者见闻,所以写来逼真亲切,尤其是对洛阳的街道、城门以及寺院的描述非常详细,而语言又清美异常,盖压六朝。

   《洛阳伽蓝记》写于永熙之乱以后。北魏晚期的局势风云诡谲:魏孝明帝武泰元年(528年)春,以放荡著称的胡太后毒死老皇帝,另立一个3岁的孩子为新皇帝。这激怒了野心勃勃的车骑将军尔朱荣,这哥们儿从山西并州直插洛阳,四月攻入都城,将胡太后抓获归案,随即将她和那个3岁的新皇帝沉杀于黄河中。

    紧接着,在四月中旬,尔朱荣策划了历史上著名的“河阴之变”:以祭天为名义,将洛阳的文武百官两千多人诱骗至河阴的一块空地上,随后他骑马上至山冈,对这两千多名大臣一阵狂骂,数落他们为臣不力,导致老皇帝被害。随后,尔朱荣派骑兵将这两千多名大臣包围起来,乱箭齐发,全部射杀。类似的大规模集体屠杀大臣事件,在中国古代史上绝无仅有。

    “河阴之变”后,尔朱荣立了新皇帝:魏孝庄帝,自己掌控北魏政权。但孝庄帝也不是一傻子,不甘心永为傀儡,于永安三年(530年)秋,撒谎说在宫里接见尔朱荣,后者并未防范,轻率入宫,遂被孝庄帝给捅了。这是更大变乱的开始。在山西并州的尔朱家族获悉洛阳事变后,集全军南下,攻入洛阳,杀了孝庄帝,另立新皇。

     普泰元年(531年),末世枭雄高欢起兵讨伐尔朱家族,并于永熙元年(532年)进入洛阳,尔朱家族覆灭,洛阳一片废墟。后高欢另立魏孝武帝,自己遥控朝政。孝武帝也不甘居臣子之下,于永熙三年(534年)出奔长安,投奔另一个枭雄宇文泰,北魏分裂为高欢控制的东魏和宇文泰控制的西魏,高欢和宇文泰从此开始了双雄争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发表于 2013-2-9 03:43 | 只看该作者

    暴雪冰尸


   《酉阳杂俎》中披露了一则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年间的秘闻:


     天宝初,安思顺进五色玉带,又于左藏库中得五色玉杯,上怪近日西进无五色玉,令责安西诸蕃,蕃言:“彼尝进皆为小勃律所劫,不达。”上怒,欲征之。群臣多谏,独李右座赞成上意,且言武成王天运谋勇可将,乃命王天运将四万人,兼统诸蕃兵伐之。及逼勃律城下,勃律君长恐惧请罪,悉出宝玉,愿岁贡献,天运不许,即屠城,虏三千人及其珠玑而还。勃律中有术者言:“将军无义,不祥,天将大风雪矣。”行数百里,忽起风四起,雪花如翼,风激小海水成冰柱,起而复摧,经半日,小海涨涌,四万人一时冻死,唯蕃汉各一人得还。具奏,玄宗大惊异,即令中使随二人验之。至小海侧,冰犹峥嵘如山,隔冰见兵士尸,立者坐者,莹彻可数。中使将返,冰忽稍释,众尸亦不复见。


      安思顺是安禄山的远亲,天宝年间任河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当时安禄山有做大之势,谋乱在即,为避免牵扯,安思顺行事谨慎,以求自保。安史之乱开始后,其与哥舒翰不合,后者为帅出征安禄山,遂构陷思顺,道其谋反,玄宗皇帝斩了思顺。其实安思顺和那个年代的多数胡人将领一样,还是比较忠于唐朝的。在他活着的时候,为了表达心意,曾献给玄宗皇帝一条美丽的五色玉带。于是,故事开始了:


      玄宗皇帝特喜欢安思顺所呈玉带,同时也迷上了这种宝玉,于是就叫人到左藏库也就是国库中搜寻,找了半天,仅发现一只五色玉杯。皇上郁闷,问内侍五色玉产在哪儿,内侍回答产于西域。皇帝大怒,叫使者飞马西域,责问诸蕃国为什么吝啬于献宝进贡。西域诸国回答:不是呀!我们经常进贡,但每次都被一个叫小勃律的国家抢走,因此运不到长安。使者回来禀告玄宗,皇帝说有这事儿?盛怒之下要举兵进攻小勃律国。大臣们急忙劝阻,只有宰相李林甫支持皇帝的想法,并建议叫大将王天运带兵教训小勃律国。

       王天运兴兵四万出征,行至西域,又会合了当地一些国家的军队,随后这支以唐军为主的多国部队热热闹闹地向小勃律国进发了。从大唐到小勃律国,路途漫长,唐军士兵一边行军,一边观光,来到小勃律国首都时已是冬天。

       唐军二话不说,就要开打,小勃律国国王说:慢着!他在城堡上望着这支服装奇异的军队,感到纳闷儿:我没招惹过你们唐朝人呀!这时候,身边有智囊一语点破:我们是没招惹过这些唐朝人,但禁不住我们打劫过向唐朝进贡的那些珍宝啊。小勃律国国王这才知道缘由,一害怕,叫人前往唐朝大营,表示愿意向唐朝进贡,把国内所有的五色玉珍宝都献给大唐皇帝。但被王天运拒绝,这位傲慢的将军纵兵攻城,城破后大肆杀掠,最后俘虏了该国国民三千多人,带着他们以及大量珍宝踏上东归之路。

      唐军东归时,小勃律国中有善于占卜的长者观望天象,作出预言:“这位唐朝大将军,野蛮入侵,只为珍宝,破城掠民,其行不义,终将毁于风雪中!”再说王天运,率军并押着俘虏东行了几百里,此时进入深冬,衣着单薄的唐军在瑟瑟中翻山越岭,行至一大湖边,已是下午时分,天色突暗,不一会儿暴雪从天而降;与此同时,大风骤起,激起湖水,冻成冰柱,随后冰柱又被吹断,可见风势之猛。入夜后,天气更寒,唐朝大军一夜之间都被冻死,所俘的小勃律国民生性耐寒,尽逃而去。

       唐军中,只有蕃、汉各一人得以生还,其中的汉人正是王天运将军。王侥幸跑回长安后,向玄宗皇帝报告了情况,说自己的士兵被冻成冰人,也许要永远地伫立在异国了。皇帝大惊,随即叫人兼程飞驰至那大湖边,见湖边冰柱如山,犹然而矗。隔着透明的冰山,可以看到湖边唐朝士兵的尸体,都已经被冻成冰尸,或立或坐,姿态各异,仿佛冰雕。使者瞠目结舌,急忙返回,行了一段路后,再回头遥望,只见湖水茫茫,众尸体消失不见了,所有的一切仿若梦幻。


     发生在唐朝西域的这个奇异故事并非完全杜撰。当时西域有大、小勃律国,杜甫诗云:“勃律天西采玉河,坚昆碧碗最来多!旧随汉使千堆宝,小答胡王万匹罗。”可见,大、小勃律国及其周围确实盛产玉石。其中的小勃律国,在今天的克什米尔境内,在当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大唐和吐蕃反复争夺的对象。因为控制了小勃律国就可以威慑西域诸国。

     如果按照历史的足迹追寻至今,可以发现当时的小勃律国就是今天巴基斯坦控制下的克什米尔的斯卡杜地区,值得一提的是,直到现在这里仍是南亚著名的玉石产地之一。

     此次战役,王天运的大唐军队虽攻入小勃律国首都,但最后却亦真亦幻地葬身于大湖边:成了晶莹剔透的冰尸。严格地说,在暴风雪的袭击下,大军一夜之间被冻死,在概率上不是一点可能都没有。因为征伐小勃律国,必须翻越帕米尔高原,作为世界屋脊,这里属于高寒气候,冬天气温超过零下40度,直到现在还集中了上千条巨大的冰川,何况在唐朝时全球气候还未变暖,更是寒冷异常,暴风雪骤起,入夜后达到极度深寒的地步,超过零下50度也未尝可知(从贞观到天宝年间,不时在西域作战的唐朝军队,经常出现一夜间冻死冻伤大队人马的事件)。无论如何,这支军队在湖边被残酷地冻死了,而且最后神秘地消失。至于消失的原因,如果破除奇幻因素,解释为“冰忽稍释”,湖水暴涨,众尸被卷入湖中,是否可以呢?


     我们还是接着说唐朝和小勃律国的恩怨吧。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派大将高仙芝率军一万人再战小勃律国。当时,名将高仙芝从安西出发,沿王天运的路线急行军,翻越了冰雪覆盖的帕米尔高原,孤军深入到小勃律国,最后一战而定,俘虏了该国国王,横扫西域,七十二国尽降。至于王天运将军,没有参加这次行动,当然他仍在军旅中谋事:四年后,天宝十年(751年),王将军战死于唐朝进攻南诏的战争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发表于 2013-2-9 03:45 | 只看该作者

   画中马


   一匹骏马脱画而出,从《酉阳杂俎》中来到人间:


    建中初,有人牵马访马医,称马患脚,以二十镮求治。其马毛色骨相,马医未常见,笑曰:“君马大似韩干所画者,真马中固无也。”因请马主绕市门一匝,马医随之。忽值韩干,干亦惊曰:“真是吾设色者。”遂摩挲,马若蹶,因损前足,干心异之。至舍,视其所画马本,脚有一点黑缺,方知是画通灵矣。马医所获钱,用历数主,乃成泥钱。


    唐德宗建中初年,长安有人牵马寻访马医,以二十镮铜钱求为马治脚病。马医观其马的毛色、骨相,甚为惊奇:“此马实在奇怪,极像韩干所画,而真马中没有这样的!”于是,他建议马主牵马绕长安东、西两市走一圈,自己则跟在后面。马主按照其所说的做了,忽逢一人,亦大惊:“此马怎么一如我所绘制的呢?”此人正是唐朝画马高手韩干。

    韩干细观那马,见其前蹄损伤,心中甚为怪异,回到家后展卷观看自己所画之马,见其中一匹脚上有一处黑缺,以此确定那正是自己所画之马。

   传说如此,是在说韩干的马画得太活灵活现了吗?


   韩干自幼喜欢绘画,天赋很高,但少时家贫,曾在长安的一家酒馆里打工,闲时便在地上作画,后为诗人王维发现,传授了他一些画技。王维是中国文人画的鼻祖,所绘山水,名扬天下。不过,韩干最喜欢画的是马,于是后来拜高手陈闳为师,功力日进,超而越之,冠绝唐朝,作品有《文皇龙马图》、《玄宗试马图》、《宁王调马打球图》、《圉人调马图》、《内厩御马图》、《牧马图》、《照夜白图》等。

    故事到这好像就结束了。慢着,还有一点没说清楚:牵着韩干所画之马去看病的人又是谁呢?据后来所记,他给马医的那二十镮铜钱,过了几天后,就化作泥钱。由此可见此人非人。另按唐时笔记《独异志》记载:因韩干画马名气太大,以致惊动冥界,有鬼使前来相索:“知君善画良马,愿求一匹。君画而焚之,我即可得到。”

    看来鬼也需要脚力。当然,也不是所有的鬼都有马骑,大约是因为级别问题,有的只能靠两条腿走路,比如同在《酉阳杂俎》中出现的下面这则故事:唐穆宗长庆初年,洛阳利俗坊有百姓驾车出门,路遇一人背着行囊,那人先是寄行囊于百姓车中,后又称“脚痛”,让那百姓驾车拉他一会儿。后来,百姓才知其为鬼使,身上担负着取五百人性命的任务,这一日来到洛阳,而转天还得去陕、虢、晋、绛等州溜达。大约是因为级别低,所以这索命鬼只能徒步工作,倒也不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
发表于 2013-2-9 03:49 | 只看该作者


    杨贵妃的味道

     唐朝强盛开放,中外贸易频繁,中国的丝绸、瓷器被运到境外,境外的各种特产和珍宝不断被运进长安,比如奇异的动植物、香料、珠宝、乐器、金属器物以及各种生活奢侈品。

     唐朝人喜欢这些进口玩意儿,一方面说明这个王朝确实开放时尚;另一方面,这些外来品所带来的异域风情和隐秘传说深深刺激和满足了唐朝人的想象。这所有的一切,使唐朝给人一种如梦般的魔幻绚烂的感觉。在美国学者谢弗那本奇异的汉学著作《撒马尔罕的金桃》中曾有这样的描述:“七世纪(的唐朝)是一个崇尚外来物品的时代,当时追求各种各样的外国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开始从宫廷中传播开来,从而广泛地流行于一般的城市居民阶层之中。”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对香料的深度迷恋。正因为如此,很多西域和中亚的商人把境外的名贵香料倒腾进长安,卖给皇帝和贵族,一夜间就能赚一大笔钱。

    在《酉阳杂俎》中,记载了一则与香料有关的故事。但这不是一个有关奢侈生活的故事,而是一个伤感的爱情故事:

   天宝末,交趾贡龙脑,如蝉蚕形,波斯言老龙脑树节方有,禁中呼为瑞龙脑,上唯赐贵妃十枚,香气彻十余步。上夏日尝与亲王棋,令贺怀智独弹琵琶,贵妃立于局前观之。上数子将输,贵妃放康国猧子于坐侧,猧子乃上局,局子乱,上大悦。时风吹贵妃领巾于贺怀智巾上,良久,回身方落。贺怀智归,觉满身香气非常,乃卸幞头贮于锦囊中。及二皇复宫阙,追思贵妃不已,怀智乃进所贮幞头,具奏他日事。上皇发囊,泣曰:“此瑞龙脑香也!”


     有一天,唐玄宗李隆基与亲王下棋,著名音乐家贺怀智在一边弹琵琶助兴,皇帝的爱人杨贵妃身带交趾国进贡的名为“瑞龙脑”的香料站在一旁观看。当时,皇帝形势不妙,眼看要输棋,杨贵妃灵机一动,将“康国猧子”即西域进贡的小狗放在座位上,那小玩意随后一下子登上棋盘,搅乱了棋局,为皇帝解除了即将输棋的尴尬。皇帝抚掌大笑,贵妃也娇面如花,贺怀智演奏琵琶曲声更妙,只留得亲王一个人在那里郁闷。当时是夏天吧,清风徐来,贵妃身上的香料味道更浓,弥漫了唐朝的那个午后。突然,风吹掉了贵妃的领巾,落在贺怀智脑袋上,贵妃回眸一笑,搞得贺怀智有些不好意思,他是闻到杨贵妃的体香了吗?总之他心旌摇曳。贺怀智回家后,身上芳香不散,当夜也许他就梦见了美丽的贵妃。

    后来,他将脑袋上的幞头巾放进一个锦囊。再后来,安史之乱开始,唐玄宗往四川逃跑,行至马嵬驿,六军不前,要求皇帝赐死杨贵妃。天下变乱,这一切是杨贵妃的错吗?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杨贵妃终被赐死。

    过了七八年,安史之乱平息,已是太上皇的唐玄宗回到长安,追思贵妃不已。有一天,贺怀智来觐见玄宗,呈上锦囊。玄宗打开锦囊,取出那带有贵妃香气的幞头巾,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这巾上的香气,是瑞龙脑香也!此香为交趾所献贡品,我曾赠贵妃十枚!”  相信那一刻贵妃的音容笑貌已出现在了老皇帝的眼前。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这唐朝最忠贞的爱情终令人伤感至此。

     回到香料。唐朝人对其迷恋的程度超出我们的想象,不但为妇女所爱,也是男子的必备品:贵族聚会时,诗人读诗时,都离不开香料。说到唐朝的进口香料,种类繁多,除了本则故事中杨贵妃佩带的龙脑香外,还有紫藤香、苏合香、安息香、爪哇香、青木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
发表于 2013-2-9 03:51 | 只看该作者


       秦琼与马


      秦琼字叔宝,山东济南人,在《隋唐演义》中是作为男一号出现的,但在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却是排位最后:1.长孙无忌;2.李孝恭;3.杜如晦;4.魏徵;5.房玄龄;6.高士廉;7.尉迟敬德;8.李靖;9.萧瑀;10.段志玄;11.刘弘基;12.屈突通;13.殷开山;14.柴绍;15.长孙顺德;16.张亮;17.侯君集;18.张公谨;19.程咬金;20.虞世南;21.刘政会;22.唐俭;23.徐世勣;24.秦叔宝。

    如果称三国时代的吕布为“三姓家奴”,那秦琼就是“五姓”了:他最初属于张须陀的部下,后辗转于裴仁基手下,随后又投降李密,然后投降王世充,最后投降李世民。应该说,在投靠李世民后,秦琼就变得很老实了,再没动过跳槽的想法,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非常年轻的二十出头的李世民确实有魅力。秦琼为李世民卖命,不仅表现在打江山的年代,即使在唐高祖李渊武德九年夏天,李世民要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兄长和弟弟了,秦琼也很爽快地答应去帮忙,跟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侯君集、尉迟敬德、程咬金、段志玄等人一起热热闹闹地去了。在当时,不是没有人以各种理由拒绝参与这个件事,比如两位天才的军事指挥家李靖、徐世勣就没去。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秦琼去世,死于战时旧伤复发。从此可晓得,在作战时这哥们儿真是冲锋在前,这一生算对得起李世民了。秦琼在评书中使锏,史上使枪,总之很能打,原因之一可能就是有匹好马。在古代,战马的好坏往往直接决定将领对阵的结果。在《隋唐演义》中,说秦琼骑的是什么黄骠马,为此还演绎出一段著名的“秦琼卖马”的故事。其实,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如《酉阳杂俎》所记:

   秦叔宝所乘马,号“忽雷驳”,尝饮以酒,每于月明中试,能竖越三领黑毡。及胡公卒,嘶鸣不食而死。


    秦琼骑的马叫“忽雷驳”,是匹青白毛相间马,而非黄毛。最神奇的是,这马还好喝上两口酒,每次喝完蹄力更甚,在明月夜,能跃过三领黑毡。马通人性,一如义犬,秦琼死后,这匹“忽雷驳”不吃不喝,嘶鸣不已。可以想象,在此之前它痛饮了一次酒:是啊,我生即为战场而来,既然再不能派上用场了,主人也死了,那为什么还活在这个世界上?最终它绝食而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发表于 2013-2-9 04: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2-9 04:10 编辑


 五百头羊的悲剧
  


  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牛李党争”绵延了近半个世纪。在唐武宗为帝的时代,“李派”首领李德裕备受恩宠,做了六年宰相。李德裕为政甚为刚健,满朝清明肃然。但同时,由于出身高门,他的贵族作派又非常突出,以奢华为例,按《独异志》记载:“武宗朝宰相李德裕奢侈极,每食一杯羹,费钱约三万,杂宝贝、珠玉、雄黄、朱砂煎汁为之,至三煎,即弃其滓于沟中。”也就是说,李德裕每喝一杯羹,价值三万钱,而且羹汤是用当时稀有的珠玉、雄黄、朱砂等煎熬,熬到第三次后,这些珍贵的药材就扔到地沟里。可以设想,连李德裕家的地沟也充满了宝物。


     说到宝物,按史上记载,李德裕“每好搜掇殊异,朝野归附者,多求宝玩献之。”可以说是古代的一位文物收藏家。放到现在,他所收藏的随便一件东西想必都价值几百万元。举一个例子:有一年盛夏,大臣们在他家聚会,当时天气甚是闷热。李德裕说这不妨事,随后把大家带到一个小屋,屋子四壁之上均是前人的名贵字画。诸位入座后,顿感清凉无比,于是问其故,才知道屋内有一件稀世宝物白龙皮,为新罗人所献,将其浸入水中后四周则清凉如秋。这只是他收藏的宝物之一,此外还有诸如暖金带、壁尘簪等皇家也没见过的东西。

  唐宣宗即位后,深恶李德裕,当然不是因为他的奢华,而是因为他孤傲严肃、不怒自威的个性风格以及在武宗时代对自己的打压。按史上记载,每次上朝时,看到李德裕后,宣宗皇帝往往“寒毛倒竖”。这样的君臣关系算是没法处了。所以,没几天,皇帝就将李德裕贬到南方。在“牛李党争”的半个世纪里,两派人物被贬到外地是常事,所以当接受贬令时,李德裕虽悲愤,但还报着有朝一日重返长安的幻想。但他错了。



  唐相国李德裕为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尝召一僧问己之休咎,僧曰:“非立可知,愿结坛设佛像。”僧居其中,凡三日。谓公曰:“公灾戾未已,当万里南去耳。”公大怒,叱之。明日,又召其僧问焉。”虑所见未子细,请更观之。”即又结坛三日,告公曰:“南行之期,不旬月矣,不可逃。”公益不乐,且曰:“然则吾师何以明其不妄耶!”僧曰:“愿陈目前事为验,庶表某之不诬也。”公曰:“果有说也?”即指其地曰:“此下有石函,请发之。”即命穷其下数尺,果得石函,启之,亦无睹焉,公异而稍信之,因问:“南去诚不免矣,然乃遂不还乎?”僧曰:“当还耳。”公讯其事,对曰:“相国平生当食万羊,今食九千五百矣,所以当还者,未尽五百羊耳。”公惨然而叹曰:“吾师果至人!且我元和十三年为张公从事,于北都,尝梦行于晋山,见山上尽目皆羊,有牧者十数迎拜我。我因问牧者,牧者曰:‘此侍御平生所食羊。’吾尝记此梦,不泄于人,今者果如师之说耶,乃知阴骘固不诬也。”后旬日,振武节度使米暨遣使致书于公,且馈五百羊。公大惊,召告其事,僧叹曰:“万羊将满,公其不还乎?”公曰:“吾不食之,亦可免耶!”曰:“羊至此,已为相国所有。”公戚然。旬日,贬潮州司马,连贬崖州司户,竟没于荒裔也。(《宣室志》)



  在这个秘密记载中,李德裕在被贬前居于东都洛阳,曾向一善于预测的僧人问吉凶之事,僧人指出李德裕近期将有灾难,会被贬到遥远的南方,且称南行之期月内即见分晓,无可逃避。李德裕郁闷,努力说服自己不要相信。


  “您不相信?那这样,我们做个实验。”僧人说着,一指地下,“此地下埋有一石盒。”


  李德裕立即叫人挖掘,果得一石盒。李德裕大惊,问:“贬至南方既然不可免,那么我想问一句:还有回还的可能吗?”


  僧人道:“还有这个机会。”


  僧人又道:“您这一生,应吃一万头羊。到现在为止,您已吃了九千五百头。也就是说,以后还有吃五百头羊的日子,官位未绝。”


  李德裕长叹一声:“法师真乃神人!宪宗皇帝元和十三年,我在北都太原为张弘靖宰相的部下,曾梦见自己行于晋山上,那里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羊群,有牧羊人告诉我,这满山之羊是我平生所吃之羊。这个奇异的梦被我隐藏数十年,一直未向他人说过,而现在看来,正中禅师之言!”


  尽管很悲伤,但李德裕还是抱有一丝侥幸,因为如那僧人之言,自己还有吃五百头羊的显贵日子,即使每天都吃羊肉,吃完这五百头羊,也需要十年。也就是说,自己还能显贵十年。联系到自己现在的岁数,十年足矣!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没过几天,振武节度使米暨派人来到洛阳,为了表达对李德裕的尊敬,专门一次性地送来了五百头羊作为礼物。


  李德裕望着庭院里的群羊,大叫一声:“天意?!”


  随后,李德裕将此事告诉那僧人,僧人摇摇头,叹息道:“一万头羊已够数了,看来您被贬之后,不能回还了。”


  李德裕说:“我不吃这些羊还不行吗?”


  僧人说:“羊已到了您眼前,吃不吃的都已属于您了。”


  李德裕神色戚然,陷入长久的沉默。在他为宰相的时代,他对内抑制住中唐以来嚣张的宦官势力,对外采取强硬手段削平藩镇,并成功打击、威慑了回纥、吐蕃以及南诏。他甚是勤政,每日出入宫闱,与武宗皇帝商讨军国大事,他的名诗《长安秋夜》即是这种生活的写照:“内官传诏问戎机,载笔金銮夜始归。万户千门皆寂寂,月中清露点朝衣。”此诗生动地刻画出一位宰相夜以继日、辛勤工作的形象。但现在皇帝换成了宣宗,他失宠了。在收到那令人压抑、恐怖的五百头羊后,没几天,他就接到等待中的朝廷命令:被贬至荆南。随后,又被贬为潮州司马,还未到潮州,又贬为崖州司户。崖州,即现在的海南岛三亚。可以想象唐朝时那里的荒蛮,大约是那个帝国的最南方了。在去南方的路上,过一条险恶的河流时,李德裕身上携带的白龙皮、暖金带、壁尘簪等无价之宝,不慎落入了水中,从此它们消失于这个世界上。


  李德裕无限伤怀,他永远失去了它们,永远失去了北归之日。


  远贬崖州后,李德裕写有无限伤感的《登崖州城》:“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他终于没有机会北返中原了。大唐帝国的最后一位铁腕宰相最后孤独地死在了海那边。那是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猫坛客服秋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13609933592|09916641055
猫的微信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 新ICP备19000534号-2 )

新公网安备 65010602000597号

GMT+8, 2024-5-20 05:03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