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

楼主: 花斑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万物化妖,百鬼夜行 —— 《唐朝的黑夜》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22: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12-31 16:40 编辑


    凶服制造者


  成都以北六十里新繁县县令府邸中。


  在阴森的灵堂里,供着县令刚刚死去的妻子的灵位。在偏室,几个女子正忙活着。她们在做凶服,即为死人所穿的孝服。唐朝时,由亲近至疏远,孝服分五类:“斩衰”(以生麻制成)、“齐衰”(以熟麻制成)、“大功”(以白色粗布制成)、“小功”(以白色细布制成)、“缌麻”(以白色超细布制成)。这些女子面色凄惨,默然无声。前来吊唁的宾客不时出现在县令的府邸,但没有人注意到她们,更没有人注意到她们当中的一个女子。


  这个女子虽然着素衣,却挡住不其姿容的艳丽,一来二去,渐渐被县令留意,问她是哪儿的人。告知来自邻县。出殡完毕后,帮忙或雇来办丧事的人都离去了,县令悄悄地把那个女子留了下来,秘蓄深宅,甚为宠爱。


  两三个月后,那女子愁上眉梢,茶饭不思,县令很奇怪,于是相问。她答道:“我就要走了,因为我丈夫即将要来了,我要跟着他远去,因与君别,故而悲伤。”


  县令说:“何必担心!我乃一县之令,你丈夫能把我如何?你只管像往常一样,无须烦恼!”


  又过了几天,那女子还是要走。县令留之不住。临别时,女子赠送给县令一只银酒杯:“有幸使您思念,赠此物以作纪念。”


  县令回赠绫罗十匹。


  那女子去后,县令常常想念,手持银酒杯,把玩不已,即使是升堂办公,也将其放在书案上。


  放下痴情县令不说,只说这新繁县还有一位县尉,负责县里的兵刑之事,但在不久前,因过被罢了官,回到邻县老家。在回老家之前,她的妻子死了,灵柩一直还停在新繁。这一天,料理完家事后,这名前县尉重返新繁,欲将妻子的灵柩护送回自己的老家。他自然要与县令一见。后者也新死妻子,大约是同病相怜吧,对之款待甚厚。但问题也出现了。吃饭时,前县尉突然发现,县令手里一直握着一只银酒杯,觉得那物件实在面熟,几次偷偷地看。终被县令发现,问他为什么凝视自己手中的银酒杯。前县尉的回答叫县令毛骨悚然:“这我是亡妻棺材中的随葬之物,怎么到了您的手里?”


  新繁县令妻亡,命女工作凶服。中有妇人,婉丽殊绝,县令悦而留之,甚见宠爱。后数月,一旦惨悴,言辞顿咽。令怪而问之。曰:“本夫将至,身方远适,所以悲耳。”令曰:“我在此,谁如我何?第自饮食,无苦也。”后数日求去,止之不可,留银酒杯一枚为别,谓令曰:“幸甚相思,以此为念。”令赠罗十匹。去后恒思之,持银杯不舍手,每至公衙,即放案上。县尉已罢职还乡里,其妻神柩尚在新繁,故远来移转,投刺谒令。令待甚厚。尉见银杯,数窃视之。令问其故。对云:“此是亡妻棺中物,不知何得至此?”令叹良久,因具言始末,兼论妇人形状音旨,及留杯赠罗之事。尉愤怒终日,后方开棺,见妇人抱罗而卧,尉怒甚,积薪焚之。(《广异记》)


  县令叹息,动情之下,把所遇事如实相告。可以料想前县尉有多么愤怒,也许他当时就摔杯离席而去了,也许还抽了县令一耳光;或者他什么都没做,只是在不断地在心中质问自己的亡妻:你刚入阴间,为什么就干起如此勾当?而事实上正是如此,这个故事在无意中为我们透露了唐朝时的一个社会现象:婚外情已不少。


     《广异记》中的另一个故事,似乎也披露了这一现象,让我们可以去推测一下:河南扶沟县令某霁(其姓已不得知),在唐代宗大历二年死去。半年后,其妻梦见某霁。某霁说:“因生前有孽,我死后,在阴间深受折磨,每天都有两条蛇和三只蜈蚣从我七窍之间爬来爬去,或从耳朵里钻进,由嘴里出来;或从鼻子里钻进,由眼睛里出来,痛苦至极。此外,最近我生活得也很落魄,念在夫妻之份,你能送给我一条短裤穿吗?”其妻子很冷淡,说:“没东西给你做短裤。”某霁说:“真的吗?不久前,长安万年县县尉盖又玄专程给你送来二绢布匹,怎么说没东西做呢?你想欺骗我吗?”其妻遂惊醒。当然,在这个故事中,其妻是在某霁死后才与盖又玄有染的。不过,在某霁生时,盖又玄与其妻的关系就很纯洁吗?


  我们还是回到愤怒的前县尉的故事。他将妻子的棺材一把火给烧了。在此之前,他开棺验尸,发现自己的妻子:那个死鬼,躺在棺材里,正抱着一堆绫罗,她即将腐烂而变为骷髅的脸上,露出无比幸福的笑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22:40 | 只看该作者
驴牙医 发表于 2013-2-21 22:28
玉环那啥太香艳了 这故事太壮阳了

   有想法的话,可以搞个玉环一样妖艳的玉环。  {:soso_e1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22: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12-31 16:42 编辑



    奈河血草



  阴间有路,曰黄泉路;阴间有草,叫赤血草,走过去有河名奈河,河畔有位没五官的婆婆在卖汤,那是孟婆汤,喝下去你就会忘记前生,正式成为幽冥中人了。


  这是古人的观点,他们确信无疑。


  却说太原人董观,长阴阳占卜之术,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年—820年),与朋友僧人灵习一起到南方旅行。漫游时间甚长,灵习在路上死去了,董观一个人归还山西。敬宗宝历年间(公元825年—公元826年),董观再次出游,这一次来到晋地泥阳龙兴寺。该寺在唐时甚为宏伟,藏经千卷,深深吸引了董观,乃驻于寺中,欲全部浏览完再归还。


  董观在寺里转悠了一圈,寻求住所。他发现寺院东堂下的北屋上着锁,似是空着,于是申请居住。但寺僧说,该屋百年来一直没人敢住,因为住者或病或死,可谓凶室。董观认为自己懂些方术,且年壮气盛,力争而住,遂如愿。入住后多日,并无凶险事发生。但十多天后的一个晚上,终于出事了。


  此夜,董观刚躺下,突闻有动静,十多个有着西域胡人面孔的家伙带着乐器、酒食,出现在屋子里,随后列坐,随之夜宴,旁若无人。连续几个晚上都是这样,董观很是担忧,但并未告知寺中僧人。这一日,董观读完经文后,天色已暗,疲倦的他早早就躺下了。还未睡熟,在恍惚中,他感觉有一人站在床前。董观慢慢睁开眼睛,觉得此人很面熟。不错,正是已死去的僧人灵习。


  董观大惊:“是您!您怎么来了?”


  灵习诡秘一笑:“因为你阳寿快要到头了,所以我来相候啊。”随即伸手把董观拉起来,随他而去。


  出门时,董观下意识地一回头,发现自己的身体还躺在床上。董观知道自己的魂魄已被鬼所摄,于是叹息道:“我家离这很远,父母尚在,若死于此,谁为我下葬?”随后,董观听到他一生中有关生死的最有哲理的一番话。


  “此言差矣!”灵习说,“有什么可使你如此忧虑?我听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四肢能活动,耳目善视听,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有精魂在。而精魂一旦离身,即被称为‘死’,四肢耳目也就不灵了。既然你的精魂现在已跟我走了,床上那六尺之躯还有什么可牵挂的?”


  董观似有所悟,问:“听说我教中有赴幽冥而能隐身者,都是哪样的人呢?”


  灵习说:“我与你即是,人虽死,但还未托生者。”


  就这样,他们一路聊着阴阳两界的事情,一边出城而去。夜间关卡甚严,但兵士似乎看不到他们。这时候,董观确信自己是隐身的。出了泥阳城,他们一路向西,不知走了多远,董观发现:面前草地上的草,渐呈红碧相间状,甚为密实,有若地毯。又走了十多里地,有一条河,宽不过数尺,流向西南。董观问这是什么河。


  灵习说:“这就是传说中的奈河。”


  “奈河?”董观问。


  “所谓众尸之河,它的源头就是幽冥地府。”灵习说。


  董观打了个寒战,闻到腥气,低头细视其水,发现水色鲜红,其实都是血。惊恐间,他看到岸边堆着不少衣服。


  灵习说:“这些都是死者的衣服。”


  董观又望见奈河之西,草树隐蔽间,有二城楼,相距一里多地,为屋舍相连。灵习对董观说:“我们一起去那儿,你托生到南城徐家,为次子;我托生到北城侯家,为长子。十年后,我们当相见,重结佛缘。”


  董观说:“我听说人死后,为冥官所捕,查看该人档案,追其一生之罪,若无大过,才可再次托生人间。我现在刚死,安能托生?”


  灵习说:“不是这样。阴阳无异,如果你什么都没做,什么都没说,锁链会来到自己身上吗?若事情不办妥了,我会带你来这里吗?一个道理,还是相信我吧!”说罢,灵习牵起董观的手,欲一起渡河。


  董观刚要下水,水面突然分开一丈多宽,正在董观迟疑时,感到手被人抓住,一回头,是一个狮身人头的家伙,面无表情地说:“你要去哪儿?”


  董观说:“我去南城。”


  那人道:“我叫你在龙兴寺阅读经文,你怎么来这里了?快回去,此地不可久留。”说着拉起董观,便往回走。这时董观发现灵习已不见。那人拉着董观走了一会儿,前面出现一人,大声对他们说:“你快把董观带回去,地府的死人簿上还没他的名字。”


  很快,董观回到龙兴寺,这时天已亮,他看到很多僧人在他的门前,自己的身体依旧躺在床上。正在这时,董观感到被猛地推了一下,扑向床去,随即觉得身上有冷水相浇,于是醒来,问寺中僧人,对曰:“你在昨天晚上就没气了,我们还以为你……”


  几天后,董观在寺院大殿中看到两个泥偶,相貌很像送他回来的那俩人。此后,他苦读经文,寒暑无怠,几年后才归还故乡。当时已是敬宗宝历二年五月。后至武宗会昌年间(公元841年—846年),灭佛行动开始,天下佛寺多被拆毁,董观也失去修行场所,于是去了长安,以为王公贵族占卜过活,生意还不错,后来被推荐做了山东沂州临沂县县尉。

  董观,太原人,善阴阳占候之术。唐元和中,与僧灵习善,偕适吴楚间。习道卒,观亦归并州。宝历中,观游汾泾,至泥阳郡,会于龙兴寺。堂宇宏丽,有经数千百编,观遂留止,期尽阅乃还。先是,院之东庑北室,空而扃钥。观因请居,寺僧不可,曰:“居是室者,多病或死。且多妖异。”观少年恃气力,曰:“某愿得之。”遂居焉。旬余,夜寐,辄有胡人十数,挈乐持酒来,歌笑其中,若无人。如是数夕,观虽惧,尚不言于寺僧。一日经罢,时已曛黑,观怠甚,闭室而寝。未熟。忽见灵习在榻前,谓观曰:“师行矣。”观惊且恚曰:“师,鬼也。何为而至?”习笑曰:“子运穷数尽,故我得以候子。”即牵观袂去榻。观回视,见其身尚偃,如寝熟。乃叹曰:“嗟乎!我家远,父母尚在。今死此,谁蔽吾尸耶!”习曰:“何子之言失而忧之深乎?夫所以为人者,以其能运手足,善视听而已,此精魂扶之使然,非自然也。精魂离身,故曰死。是以手足不能为,视听不能施,虽六尺之躯,尚安用乎子宁足念!”观谢之,因问习:“常闻我教有中阴去身者,谁为耶!”习曰:“吾与子,谓死而未更生也。”遂相与行。其所向,虽关键甚严,辄不碍,于是出泥阳城西去。其地多草,茸密红碧,如毳毯状。行十余里,一水广不数尺,流而西南。观问习,习曰:“此俗所谓奈河。其源出于地府耶。”观即视其水,皆血,而腥秽不可近。又见岸上有冠带袴襦凡数百,习曰:“此逝者之衣。由此趋冥道耳。”又望水西有二城,南北可一里余,草树蒙蔽,庐舍骈接。习与观曰:“与子俱往彼,君生南城徐氏,为次子;我生北城侯氏,为长子。生十年,当重与君舍家归佛氏。”观曰:“吾闻人死当为冥官追捕,案籍罪福,苟平生事行无大过,然后更生人间。今我死未尽夕,遂能如是耶!”曰:“不然。冥途与世人无异,脱不为不道,宁桎梏可及身哉?”言已,习即牵衣跃而过。观方攀岸将下,水豁然而开,广丈余,观惊眙惶惑。忽有牵观者,观回视,一人尽体皆毛,状若狮子,其貌即人也。良久,谓观曰:“师何往?”曰:“往此南城耳。”其人曰:“吾命汝阅《大藏经》,宜疾还,不可久留。”遂持观臂,急东西指郡城而归。未至数里,又见一人,状如前召观者,大呼曰:“可持去。将无籍。”顷之,遂至寺。时天以曙,见所居室,有僧数十拥其门,视己身在榻,二人排观入门,忽有水自上沃其体,遂寤。寺僧曰观卒一夕矣。于是具以事语僧。后数日,于佛宇中见二土偶人像为左右侍,乃观前所见者。观因誓心精思,留阅藏经,虽寒暑无少堕。凡数年而归。时宝历二年五月十五也。会昌中,诏除天下佛寺,观亦斥去,后至长安,以占候游公卿门,言事往往而中。尝为沂州临沂县尉。余在京师,闻其事于观也。        (《宣室志》)


  这是一个险些误入幽冥的故事。


  在《宣室志》中,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说的是西河郡平遥县,有乡中小吏张汶,在一天晚上听到有人敲门,开门后见是自己的哥哥。张汶惊恐不已,因为哥哥早已故去。其兄道出缘由,称死后常思念亲友,如今幽冥地府里的官员让他回来省亲。另外,还提到一点:冥官还要召见一下张汶。张汶大恐:为冥官召见,那不就死了吗?于是力辞不去。他哥哥笑而抓其袍,把张汶拉出家门。张汶在哥哥的带领下,走了十多里地,前路已漆黑,只有车马奔驰与人哭喊之声,仔细一听,哭者正是自己的妻子与其他兄弟。张汶自语道:我听说人要是死了,可看到自己先前死去的亲友,我现在呼喊一声,看看是不是这样?张汶有个表弟叫武季伦,已死数年,于是张汶在幽暗中大喊:“武季伦何在?!”黑暗中,突然从旁边伸过一个脑袋:“我在这儿呢,表哥。”事情已如此。


      正在张汶惊恐时,突然听到黑暗中有人高喊:“平遥县吏张汶何在?!”张汶慌忙答应,随后见黑暗中有二人,一坐一立。坐者前有桌案,上放生死簿。坐者问张汶一生中有几次大过,张汶未答。于是那人叫立者查找张汶在幽冥的底档,立者看后说:张汶没死,当遣回阳间。坐者怒道:既然没死,为什么召来?立者道:张汶之兄在幽冥已久,为我们地府做事,因嫌劳累,所以曾上奏要以其弟代替自己的差事,但我们并未答应,他于是私自把其弟带入幽冥。坐者怒斥其兄擅自行动,不遵法令,叫手下将其打入监狱,而将张汶送归阳间。可以说,这是一个哥哥因私心而害弟弟的故事。


  回到董观之事。他最后被那两个陌生人给救了,所谓寺院中的神偶显灵。这没有问题。但是,在这个奈河之行的故事中,先前死去的僧人灵习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他在摄董观精魄时,说了一通有关生死的道理,叫董观乖乖地跟他走,并说其命数将绝,不要乱想。但随着事情的发展,我们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董观的死亡之旅极有可能是灵习设下的圈套,也就是说完全是其私人所为,自己已身死,还要拉上朋友做伴。这与张汶之兄的做法没什么区别。还好,当董观要在灵习的指使下正欲渡奈河而成为冥鬼时,狮身人面的神偶出现了,而灵习已逃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22: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12-31 16:46 编辑



魇蛊术


  在这则故事中,讲到了唐朝神秘的魇蛊术。


  武功苏丕天宝中为楚丘令,女适李氏。李氏素宠婢,因与丕女情好不笃,其婢求术者行魇蛊之法,以符埋李氏宅粪土中,又缚彩妇人形七枚,长尺余,藏于东墙窟内,而泥饰之,人不知也。数岁,李氏及婢,相继死亡,女寡居。四五年,魇蛊术成,彩妇人出游宅内,苏氏因尔疾发闷绝。李婢已死,莫知所由。经一载,累求术士,禁咒备至,而不能制。后伺其复出,乃率数十人掩捉,得一枚,视其眉目形体悉具,在人手中,恒动不止。以刀斫之,血流于地,遂积柴焚之,其徒皆来焚所号叫,或在空中,或在地上。烧毕,宅中作炙人气。翌日,皆白衣,号哭数日不已。其后半岁,累获六枚,悉焚之,唯一枚得而复逸,逐之,忽乃入粪土中。苏氏率百余人掘粪,深七八尺,得桃符,符上朱书字宛然可识,云:“李云婢魇苏氏家女,作人七枚,在东壁上土龛中。其后九年当成。”遂依破壁,又得一枚,丕女自尔无恙。   (《广异记》)


  魇蛊术是古代蛊术的一种,蛊术则是巫术的一种,特点是将自己欲加害的人,做成木偶或纸偶、土偶,藏于暗处,除了每日在心中默默诅咒外,并用箭或针,射扎其心脏位置,据说这样可以使其人迷狂昏沉,丧失神智,最终死去。蛊术在古代是属于限制级的,唐朝时,政府曾出台法律,专门禁止此术,违者处以流放或极刑。


  本故事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756年),涉及人物包括原籍陕西武功的楚丘县令苏丕之女即苏女、苏女的丈夫李某以及李某家的婢女。地点应该在苏丕的为官之地楚丘县即今天的河南滑县。


  故事是这样的:在家庭生活中,李某与苏女感情疏冷,而宠爱其婢女,累以时日,婢女和李某便生邪念,欲害苏女,成全自己。二人一顿密谋,寻得一术士,求得桃木符,上写诅咒之语,秘密埋于厕所中;随后,又剪了七个苏女模样的彩色纸人,以细绳捆绑,每个都长一尺多高,藏在院子东墙的土窟里,用泥堵上。自此之后,婢女和李某每日在心中诅咒苏女,欲使其魇蛊术早日成功。


  但故事发生了转折。几年过后,还未等蛊术成功,婢女和李某就先于苏女而死了。又过了四五年,蛊术终成,自此后,不时有仆人于夜里看到有彩色纸人现于庭院,令人惊恐。而此时,寡居的苏女感到自己神志渐渐迷乱,浑身无力,一如染病。由于婢女和李某都已经死去,再无人知道她得病的原因。为了治病,苏女找了数不清的医生,又找了很多术士,无论如何,都不能使自己的病情有所转好。


  这时候,聪明的苏女想到了不时出现在庭院中的彩色纸人,难道……


  此日入夜,苏女支撑着身子起床,带领数十个仆人秘密潜藏于后园,候那诡异的纸妇人出现,随后一拥而上,扑得一个。上灯相照,发现那纸人的眉眼四肢,无不具备,与苏女相像,被捉在手中,还扭动不止。人们大恐。有胆子大的,抽刀砍之,竟有鲜血从纸内迸出,流于地上。还是苏女镇定,叫人抱柴积于地上,将那纸人焚烧。没想到,这一烧,竟引来了其她六个纸人,她们哭号着飘荡而来,在空中辗转。而那个被捕捉的纸人被烧尽后,庭院中可以闻到将人的皮肤烤焦的气味。第二天,剩余的纸人不再呈彩色,而是身着白衣,飘荡于庭院上空……


  后来,又过了半年,在苏女的带领下,众仆人又陆续捉到六枚纸人,只有一枚被捉后又逃逸了。其他被捉的,都被焚烧。那枚逃逸掉的纸人,在众人的追赶下,匿于厕所。大家进去搜寻,掘粪土深达七八尺后,依旧没找到,却得到一个桃木符,上面的红色字迹依稀可见:“李氏婢女魇苏氏家女,作纸人七枚,在院东墙里。九年后当成。”苏女带人直奔东墙,破壁后得到那枚逃逸的纸人,当即将其焚烧,于是苏女病态自消,健康如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23: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12-31 16:49 编辑


        贩茶奇遇记


  讲一个离奇而且很有意思的故事,它发生在唐朝时的一批茶叶贩子身上。


  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756年),安徽寿州大茶商刘清真带着十九个员工,运送大批茶叶去洛阳、长安一带贩卖。他们这趟生意带了多少茶叶呢?按记载,每人“一驮”(相当于现在的一百多斤)。刘清真作为老板,自己当乘马指挥押送,他的十九个员工每人“一驮”,以此计算,共带了一千九百斤茶叶,可以说是个巨大的数字了,而且唐朝时寿州茶很有名,这趟买卖当价值不少银子。


  一路上,刘清真带人押送着货物,晓行夜宿,十分谨慎,于此日进入河南陈留地界,终于遇见了强盗(请注意:这是本故事中的第一个转折)。还好,这伙盗贼人不是很多,加上刘清真等人拼死保护(他们应该都带着防身兵器),茶叶未被抢走。但听路人说,陈留一带不是很太平,不时有过往客商被劫。为了安全起见,刘清真听从了一位当地人的劝说,改变了方向,不再西行洛阳、长安,而是一路北折,往魏郡方向而去。魏郡在唐朝时属河北道魏州,治所在河北大名,人口众多,在当时很是繁荣。在去魏郡的路上,他们又遇到一位老僧(这是第二个转折),同行了一段路,熟悉起来,即将分别时,老僧劝他们不要去魏郡了:“那里未必是佳处,还是去山西五台吧。”老僧说。


  “去山西五台?”刘清真问。他心里想,这里距五台路途太远了。最主要的是这些茶叶是不是适合贩卖到那里。


  老僧见其犹豫不定,又说:“若诸位嫌远,不妨先跟我回寺,以作商议。”


  刘清真等人认为:此行一路疲惫,到寺里休息两天后再择地赶路确也不迟。另外,还有一点,对佛道都很感兴趣的刘清真,观老僧之貌,听其谈吐,认为来历不凡。于是他们去了几里外的老僧修行的寺院。


  寺院不大,但甚肃穆。入寺之后,老僧整日为众人讲经论法,说得刘清真等人悟性顿开,最后的结果甚是令我们惊异:那一行人竟都有了远离尘世之念。虽没剃度,但刘清真等二十名茶叶商人住在了寺里,终日伴随老僧左右,一住就是二十年。


  这老僧到底是干什么的?


  这一天,老僧对刘清真说:“最近当有大魔出现,你们一定会受到它的祸患,需要提前防备,否则会坏大家的修行。”说罢,叫刘清真等人跪于地,他含水而喷,口中念咒,刘清真等人就慢慢变成了石头。但他们的心里都很明白,只是不能移动。很快,有来自山西代州的捕快数十人路过刘清真等人所在的寺院,在寺院里转了一圈,唯见群石寂静,萦绕荒草,于是很快就离去了。当晚,老僧又以水相喷,刘清真等人恢复人形。刘清真知道,如果不化为石头,也许会有一场无法预知的劫难。而为老僧所解,其人真乃神灵,众人此后更是苦习佛法,精进不少。


  一个月后,老僧又道:“大魔又起,必定会全力搜索你们,怎么办呢?我想把你们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你们都去吗?”


  刘清真等人点头(第三个转折开始了)。


  老僧令他们闭上眼,称这是一次秘密的飞行。随后,他又说:“你们记住一点,在飞行过程中不要睁眼看,否则将坏大事。当你们觉得落在了地面上,再睁开眼。如果你们落在山里,幸运的话,会在周围发现一棵奇树,你们可庇于树下。而树上当会长出灵药,你们食后,自有奇迹发生……”


  刘清真等人每人被赐一颗药丸。老僧说:“吃了它,你们这些天就不会再感到饥饿,而会思索:只有深奥的佛法,才是超尘脱俗的桥梁。”


  刘清真等人一起拜谢老僧,随后闭上眼睛。


  唐天宝中,有刘清真者,与其徒二十人于寿州作茶。人致一驮为货,至陈留遇贼。或有人导之,令去魏郡。清真等复往,又遇一老僧,导往五台,清真等畏其劳苦。五台寺尚远,因邀清真等还兰若宿。清真等私议,疑老僧是文殊师利菩萨,乃随僧还。行数里,方至兰若,殿宇严净,悉怀敬肃。僧为说法,大启方便,清真等并发心出家,随其住持,积二十余年。僧忽谓清真等曰:“有大魔起,汝辈必罹其患,宜先为之防,不尔,则当败人法事。”因令清真等长跪,僧乃含水遍喷,口诵密法,清真等悉变成石,心甚了悟而不移动。须臾之间,代州吏卒数十人诣台,有所收捕,至清真所居,但见荒草及石,乃各罢去。日晚,老僧又来,以水噀清真等,成人。清真等悟其神灵,知遇菩萨,悉竞精进。后一月余,僧云:“今复将魔起,必大索汝,其如之何吾?欲远送汝,汝俱往否?”清真等受教。僧悉令闭目,戒云:“第一无窃视,败若大事,但觉至地,即当开目。若至山中,见大树,宜共庇之。树有药出,亦宜哺之。”遂各与药一丸云:“食此便不复饥,但当思惟圣道,为出世津梁也。”言讫作礼,礼毕闭目。冉冉上升,身在虚空,可半日许,足遂至地,开目,见大山林,或遇樵者,问其地号,乃庐山也。行十余里,见大藤树,周回可五六围,翠阴蔽日,清真等喜云:“大师所言奇树,必是此也。”各薙草而坐。数日后,树出白菌,鲜丽光泽,恒飘飘而动。众相谓曰:“此即大师所云灵药。”采共分食之。中有一人,绐而先食尽,徒侣莫不愠怒,诟责云:“违我大师之教。”然业已如是,不能殴击。久之,忽失所在,仰视在树杪安坐,清真等复云:“君以吞药故能升高。”其人竟不下。经七日,通身生绿毛,忽有鹤翱翔其上,因谓十九人云:“我诚负汝,然今已得道,将舍汝,谒帝于此天之上,宜各自勉,以成至真耳。”清真等邀其下树执别,仙者不顾,遂乘云上升,久久方灭。清真等失药,因各散还人间。中山张伦亲闻清真等说云然耳。        (《广异记》)



  刘清真等人闭上眼后,真的冉冉升起,飞空而去。半日后,他们感到脚踩到了地面,这才睁开眼,见山林一片,有樵夫过来,于是相问,才知道已到江西庐山。他们往前走了一阵,果见一棵大树,翠枝蔽日,刘清真大喜:“大师所说的奇树,当是它!”


  于是,众人在树下打坐。几天后,树干上就真的长出一只白蘑菇,鲜丽光泽,飘然而动。众人异口同声:“这就是大师所说的灵药吧!”


  当时的计划是:把白蘑菇采下来,二十个人一起分食。但其中一人,趁大家不注意,一口把白蘑菇全给吞下去了(这是第四个转折),包括刘清真在内的其他人大惊,随即责问那人为什么违背大师之教。但已是事实,打那人一顿也没什么用了。正在大家郁闷时,那人突然消失不见,随后再看,见其端坐于大树的一根枝条上。


  刘清真说道:“难道是因为你一个人吃了白蘑菇而高升了吗?”他叫那人下来。


  那人似乎没听到,就是不下来。就这样,一连过了七天。七天后,奇怪的事发生了:在枝条上端坐的那人,身上竟长出绿毛!随即有仙鹤飞来,于树上盘旋。这时,那人对树下的刘清真等人说:“我确实负了你们。不过,我现在真的得道啦!我就要离开你们了,去谒见天帝。你们今后要继续努力啊,争取早一天像我这样,成为一个真正而出色的神仙。再见!”刘清真等人恳请他下来相别,但那人没搭理他们,自己乘云飞去,一点点消失在大家的视野里。刘清真等十九人沮丧至极。


  那个人就这样独自窃食了神奇的丹药。


  我们作一个插曲。关于窃食丹药而成仙的故事,在唐朝还有一例:山西蒲州永乐县,有座叫道净院的道观,唐文宗时代,有道士邓太玄在该道观炼丹。多年之后,虽丹药炼成了,但担心药力不济,所以当时未有服用,而是叫弟子收藏起来,由道士一同监管。邓太玄死后,其门徒周悟仙成为道观的管事。转眼到了宣宗时代,一个叫侯道华的蒲州人出现在道观门前。他说自己好道,愿意入观侍奉周悟仙,别无所求。周悟仙自然高兴,于是将他留下。侯道华殷勤备至。观中道士也都使唤他,有什么累活皆令其干,侯道华丝毫没有怨言,而是很愉快地做这些事情。他喜欢子史经典,干活之余,手不释卷,每每大声朗诵出来。众道士问之缘由。侯道华回答:“天上没有懵懂无知的仙人啊。”众道士张大嘴巴:“你的意思是,你将来能成仙?太有意思了。”侯道华笑而不语。顺便说一句,当时蒲州盛产大枣,甘甜纯脆,为唐朝之冠。据说,在当年所收之枣中,会有一二个没核的,而谁吃到它,则有大幸运。奇怪的是,邋邋遢遢的侯道华一连三年,都神奇地吃到了无核枣。


       这天早晨,侯道华干完了观里的活,拿着斧子去修古松的垂枝,观中道士不解其意。转天,周悟仙和群道士发现侯道华不见了。大家在古松下发现一张桌案,上面有一杯水,还有一双鞋子,侯道华的衣服就挂在他昨天修剪的松枝上:他飞升成仙了。当时是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五月二十一日。就是这样,邓太玄所炼的丹药被伪装成仆人的侯道华窃食了。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个细节:即侯道华说过一句话:“天上没有懵懂无知的仙人啊。”在南宋时代,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点到了这个片段。在笔记中,诗人这样写道:“唐道士侯道华喜读书,每语人曰:‘天上无凡俗仙人。’此妙语也。《仙传》载:有遇神仙,得仙乐一部,使献诸朝,曰:‘以此为大唐正始之音。’又有僧契虚,遇异境,有人谓之曰:‘此稚川仙府也。’正始乃年号,稚川乃人字,而其言乃如此,岂道华所谓‘凡俗仙人’耶?”陆游的意思是,侯道华说天上不应有懵懂无知的神仙,但实际上确实有,比如有的神仙不知“正始”为三国时魏国的年号,有的不知“稚川”是东晋道士葛洪的字。由此看来,糊涂神仙确实不少。


  我们不知道,那个激变为神仙的茶叶贩子,到了天界后会不会是个糊涂神仙。但无论如何,在这个由贩茶引起的故事中,我们都失算了。是的,我们没想到这最后成了一个十九个人成全一个人的故事。太有戏剧性了。最郁闷的应该是领头人刘清真,他实在无法想象自己的这次贩茶之旅的遭遇竟是这样离奇,更难以接受自己的一个手下意外地成仙。故事一波三折,有的细节甚是令人回味,比如那人成仙前身上长满绿毛。难道这是成仙的步骤之一吗?而那老僧又是谁,他所说的“大魔”到底是指什么?倒霉的刘清真等十九人最后去了哪里?回故乡寿州了,还是找那老僧说理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23: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12-31 16:50 编辑


    血腥的炼金术



  一个充满玄幻而又血腥故事,它与修炼、黄金、暴力和邪恶有关。


  故事发生在隋末唐初。当时,有一位道士在陕西太白山隐居炼丹,专习炼金术。术成而得道。此人在山中居住的岁月,有一个叫成弼的人侍奉左右,两人相处了十多年。不过,道士一直没正式收其为徒,更未传道术与他。在一段时间,成弼怎么想的,我们不得而知。后来有一天,成弼家人故去,他将回家送葬。


  这成为一个转折。


  道士说:“你跟随我很长时间了,现家中有丧,我没什么赠与你,只给你金丹十粒,这不是普通的丹药,用一粒丹可点十斤赤铜,能使其变为黄金,我想这些足够你办葬事以及今后生活用了。”随后,道士告诉他如何用金丹点铜为金,但却没告诉他怎么烧炼金丹。


  成弼暗惊: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炼金术?


  后面的事情,一如道士所言,一百斤黄金重重地出现在成弼面前。在此之前,他多方搜集,找来了一百斤赤铜。丧事办完后,成弼再也坐不住了,于一天傍晚,再次回到太白山,要求道士再给他来点金丹。但被拒绝。听好了,这一次成弼是带着家伙来的。入山前,他就想好了,若道士不给,他就来硬的。于是成弼抽刀逼迫道士献出所有金丹,并告知造丹秘方。依旧被拒绝。成弼甚是恼怒,露出了本来面目,挥刀残忍地砍断道士的双手,血溅山中。但道士依旧什么也没说,成弼更为残忍地砍断了道士的双脚。道士似乎未感觉到疼痛,神色不变。成弼最后砍掉道士的头颅。在搜身时,发现道士肘后有一个红色布囊,里面盛有很多金丹。


  兴奋的成弼携带着金丹出了道观,此时已是后半夜。就在他潜行山中时,隐约听到身后有人说话:“你慢走……”成弼大惊,暗夜深山,有何人在此?他猛一回头,竟发现那无头的道士正站在自己身后。不仅无头,而且还无手无脚,因为手脚都被成弼剁掉了,也就是说,只有一个肉墩悬于半空,于是可以想象当时成弼恐怖的表情了。


  无头道士说:“你在我身边十年有余,没想到会做出这样的事情。你这样的无德之人,得此金丹,必为神灵所诛,你最后的样子将会跟我现在一样。”话音落后,无头道士消失不见。难道是自己的幻觉?瘫在地上的成弼想。


  逃出太白山后,成弼还家。在随后的日子里,又费尽气力,找到了更多的赤铜,用先前之法,使用炼金术,点铜为金。这黄金的成色,比世间一般的黄金更佳。于是,他一下子成了当地的首富。对于他的一夜暴富,有些人认为蹊跷,于是告官,怀疑成弼得了横财,有不可告人之事。就这样,倒霉的成弼被捕了。在审问中,他实话实说,称自己手中的黄金,是由赤铜炼成,并非有其他原因。地方官员觉得很神奇,虽也听说过世间有神秘的炼金术,但还不曾亲眼见过,于是又上报朝廷。


  此时已到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627年—649年)。太宗皇帝对炼金术很感兴趣,于是召见了成弼,叫他以赤铜锻造黄金,竟真的成了,皇帝大喜,授成弼为五品官,令其专门负责造金之事。当时,天下的赤铜源源不断地运往长安,成弼以金丹点铜为金,达到了数万斤。这种黄金由于成色纯重,被胡人称为“大唐金”,特别昂贵。没多久,关键的金丹用完了,成弼很担心,欲弃官而去。太宗皇帝说,你走也可以,赤铜锻炼为黄金,需要金丹点化,那你就把制造金丹的办法告诉我。


  成弼说:“臣实在不知。”


  太宗皇帝:“不可能吧?必是欺君!”于是传令卫士,陈以刑罚。


  但成弼确实不知,只能解释,但越解释越乱,太宗皇帝遂下令叫卫士以刀断其双手。成弼当即疼得昏死过去,醒来后依旧说不清楚,卫士又砍断其双脚。成弼再次醒来,情急之下,说出当年血溅太白山的实情。无奈,太宗皇帝依旧不信,遂下令将其斩杀。


  道士一语成谶。成弼虽然死了,但他所炼的“大唐金”流行于市面上。后来有西域识宝专家入长安,太宗皇帝邀请其观看大内所藏之宝,那人唯指成弼所炼之金与一地毯,认为只有这两件可称贵宝。后来,“大唐金”流传到国外,懂行之人也均以其为宝物。


  隋末,有道者居于太白山,炼丹砂,合大还成,因得道。居山数十年,有成弼者给侍之,道者与居十余岁,而不告以道。弼后以家艰辞去。道者曰:“子从我久,今复有忧。吾无以遗子,遗子丹十粒,一粒丹化十斤赤铜,则黄金矣,足以办葬事。”弼乃还。如言化黄金以足用,办葬讫,弼有异志,复入山见之,更求还丹。道者不与。弼乃持白刃劫之,既不得丹,则断道者两手;又不得,则刖其足。道者颜色不变。弼滋怒,则斩其头,及解衣,肘后有赤囊,开之则丹也。弼喜,持丹下山,忽闻呼弼声,回顾,乃道者也。弼大惊,而谓弼曰:“吾不期汝至此,无德受丹,神必诛汝,终如吾矣。”因不见。弼多得丹,多变黄金,金色稍赤,优于常金,可以服饵。家既殷富,则为人所告,云弼有奸,捕得,弼自列能成黄金,非有他故也。唐太宗问之,召令造黄金。金成,帝悦,授以五品官,敕令造金,要尽天下之铜乃已。弼造金,凡数万斤而丹尽。其金所谓大唐金也,百炼益精,甚贵之。弼既 k穷而请去,太宗令列其方,弼实不知方,诉之。帝谓其诈,怒胁之以兵。弼犹自列,遂为武士断其手;又不言,则刖其中。弼窘急,且述其本末。亦不信,遂斩之。而大唐金遂流用矣。后有婆罗门,号为别宝,帝入库遍阅,婆罗门指金及大毯曰:“唯此二宝耳。”问:“毯有何奇异,而谓之宝?”婆罗门令舒毯于地,以水濡之,水皆流去,毯竟不湿。至今外国传成弼金,以为宝货也。(《广异记》)


  故事结束了,主人公所施的残酷暴力最终还于自己身上,令人毛骨悚然。此外,还有一点可疑之处:成弼入山十年,侍奉在道士身边,是不是最初时就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从成弼后来的所为大约可以判断,他之所以多年侍奉道士,极有可能想从道士那里得到炼金术的秘方。为此他隐忍十年。这不是没有可能。在炼金术盛行的唐朝,很多人都相信通过一定的技法可以将赤铜化为黄金。至于成弼,而后来家人故去,只是一个偶然因素,但最终还是成了导火线。这恐怕也出乎道士的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
发表于 2013-2-21 23:11 | 只看该作者
花斑熊 发表于 2013-2-21 22:40
有想法的话,可以搞个玉环一样妖艳的玉环。

这想法可以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发表于 2013-2-21 23:23 | 只看该作者
熊啊,讲太快了,应该每天一个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发表于 2013-2-21 23:42 | 只看该作者
这又是要怎样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00: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12-31 16:51 编辑


        
唐朝怪兽



  先讲第二头怪兽的故事:


  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756年),西北第一重镇凉州有户人家诞生了一头小牛,自生下来后,这头牛就与常牛不同,生性暴戾,及至长大,更是凶悍如虎,无人能将之制伏。其他牛都加以追随,在其带领下,成群结队,游荡于城内外,没人敢惹。再到后来,这头牛渐渐成为当地一害。


  应该不是麒麟。据说牛生异种,当为麒麟。而麒麟为祥瑞之物,当不会如此凶暴。


  在民众的要求下,凉州都督计划射杀此凶牛。但无人敢靠近,而远射又不得手。正在这时,西域有胡人献上一头野兽,大小如犬,毛色正青。


  都督:“此兽有什么用处?”


  胡人:“别看它很小,但却能搏击猛兽,狮虎不惧。”


  都督很是好奇,便把凶牛作祟之事以实相告。


  胡人一笑:“此事不难。但我若帮您制服此牛,有赏钱吗?”


  都督当即悬赏三百千钱。于是,胡人抚摸着那怪兽,口里念念有词,怪兽遂兴奋跳跃,解绳之后,飞纵而出,直奔凶牛所在之所。这有点像《封神演义》里“魔家四将”手里的花狐貂。


  牛群见怪兽,纷纷躲避,分作三行,而那头凶牛藏于中间,刨坑埋身,战栗不已。怪兽窜上去,与其搏斗,尘土暴扬,暗淡四野。没多长时间,怪兽就返回胡人身边。此时再看那凶牛所在之处,已成深潭,而凶牛血肉模糊,已倒毙其中。


  众人皆不知这是一头什么怪兽。有观看者发现,怪兽与凶牛搏斗时,身型猛增,从大小如犬,长至马匹那么大。将凶牛咬死后,胡人取其五脏以饲怪兽。吃完后,怪兽又恢复了原来的大小。众人无不惊奇。如果说这头怪兽为胡人所驯养,那么下面的怪兽则完全来自茫茫山野了。


  安南人以射猎为业,每药附箭镞,射鸟兽,中者必毙。开元中,其人曾入深山,假寐树下,忽有物触之,惊起,见是白象,大倍他象。南人呼之为将军,祝之而拜。象以鼻卷人上背,复取其弓矢药筒等以授之,因尔遂骋行百余里,入邃谷。至平石,迥望十里许,两崖悉是大树,围如巨屋,森然隐天。象至平石,战惧,且行且望。经六七里,往倚大树,以鼻仰拂人。人悟其意,乃携弓箭,缘树上。象于树下望之。可上二十余丈,欲止。象鼻直指,意如导令复上。人知其意,迳上六十丈,象视毕走去。其人夜宿树上,至明,见平石上有二目光,久之,见巨兽,高十余丈,毛色正黑。须臾清朗,昨所见大象,领凡象百余头,循山而来,伏于其前。巨兽食二象,食毕,各引去。人乃思象意,欲令其射,因傅药矢端,极力射之。累中二矢,兽视矢吼奋,声震林木,人亦大呼引兽。兽来寻人,人附树,会其开口,又当口中射之。兽吼而自掷,久之方死。俄见大象从平石入,一步一望,至兽所,审其已死,以头触之,仰天大吼。顷间,群象五六百辈,云萃吼叫,声彻数十里。大象来至树所,屈膝再拜,以鼻招人。人乃下树,上其背,象载人前行,群象从之。寻至一所,植木如陇,大象以鼻揭楂,群象皆揭,日旰而尽,中有象牙数万枚。象载人行,数十步内,必披一枝,盖示其路。讫,寻至昨寐之处,下人于地,再拜而去。其人归白都护,都护发使随之,得牙数万,岭表牙为之贱。使人至平石所,巨兽但余骨存。都护取一节骨,十人舁致之。骨有孔,通人来去。      (《广异记》)


  遥远南方,有著名猎人,为神射手,所射之箭,浸过剧毒,鸟兽若中,必死无疑。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1年)中,猎人又入深山,午后时分,在大树下休息。群山之中,古木参天,植物蔓绕,根根垂下,猎人在藤花掩映间,半醒半梦。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忽感到有什么东西正在触抚自己,于是大惊而起,定睛观看,乃是一头白象。此象巨大,一如象王,猎人敬畏,作揖而拜,呼为“将军”。


  在猎人惊奇时,那大象已用鼻子将他卷到背上,后又将其所携带的弓箭、药筒卷起,交与猎人。事毕,大象驮着猎人于大山中奔驰百余里,入一幽谷。猎人在大象背上,极目遥望,方圆十多里,悬崖峭壁,古树入云,森然蔽日。大象又驮着猎人跑了一会儿,来到一块平坦的地方,此时猎人发现大象身体有些颤抖,一边跑一边四下环望。又跑了六七里,大象来到一棵高大的古树下,用鼻子拂动猎人,后者似乎悟到些什么,于是从大象身上一跃,攀缘到树上。


  大象在树下仰望。猎人一直往树上爬,到了二十多丈时,往下望,大象以鼻直指,令猎人继续往上爬。到了大约六十丈时,大象满意地离去。猎人很茫然,不知道大象叫他干什么。此时已是夜里,猎人只好宿于树杈间。终于挨到第二天,黎明时分,猎人一睁眼,就望见不远处的空地上,有二目如电,再行细望,竟是一头巨兽!那巨兽,头甚怪异,浑身披黑毛,高达十多丈,咆哮声震天。及天色大亮,猎人见昨日驮他的象王,带领着一百多头大象,伏于巨兽面前,不敢动弹。那巨兽上得前去,在象群中选得两头小象,张开血盆大嘴,须臾间将那两头小象啃食完毕,随后群象才敢退去。


  猎人惊恐异常,这时他才领会到象王的意思,于是抽出毒箭,极力远射,那巨兽遂中两箭,于是大吼,声震百里。猎人感到自己所在之树,也摇摇欲倒。猎人确实勇敢,大声呼喊,吸引巨兽近前,又引弓瞄准,当巨兽张嘴咆哮时,正射入其嘴中。巨兽翻滚不已,过了很长时间才死去。此时,象王不知从哪里出现,一步一望,谨慎地来到巨兽的尸体前,以头顶触,发现确实已死,乃仰天大吼。不一会儿,就有五六百头大象积聚而来,围着巨兽之尸,兴奋地吼叫。


  兴奋的象王似乎想起什么,跑至树下,屈膝跪下,向上面相拜,伸展鼻子,招猎人下来。猎人下得树来,又上了象背,象王驮着他奔驰,群象在后面紧紧跟随。场面甚是壮观。来到一处,植被茂盛,下面似乎掩埋着什么。群象用鼻子将上面的植物揭去,下面竟有象牙数万枚!


  象王将猎人送回。这期间,每行数十步,必以一根树枝留作路标,为的是叫猎人将来能找到埋藏象牙的地方。猎人回到当初休息的树下,大象又行拜谢,随后才离去。猎人出山后,将自己的遭遇上报长官。长官派人去挖掘,果然得到象牙数万枚。由于大量的象牙出现在市面上,导致那一年岭南象牙的价格跌了不少。后来,长官又派人去查看深山巨兽的尸骸,弄了一节骨头,由于非常之重,需要十个人抬着。那骨头中间有孔,可以钻进去一个人。于是,我们可以想象那巨兽之庞大了。


  这则异闻是关于大象的,但更令人遐想的是那头比大象还凶猛的超级巨兽:“高十余丈,毛色正黑。”这是一头什么野兽?大象本是这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动物,而那头巨兽却在须臾间吞噬了两头大象,可见其巨大无比。这深山怪兽,有没有可能是史前幸存下来的动物?在这个世界上,恐龙时代之后,最庞大的陆地动物有可能是猛犸和剑齿象,它们也是现代象的近亲。在这当中,剑齿象生活在一万年前的南方热带地区,但其身上没有长毛。而在此故事中,巨兽“毛色正黑”,这倒是符合猛犸的样子,不过按照我们一般的发现,同样被认为灭绝于一万多年前的猛犸,通常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带,不大可能出现在炎热的南方地区。


  奇异的巨兽消失在了唐朝的深山里。


     但关于大象和象牙的故事还没完,在《广异记》中还有一则类似的记载:说的是武则天时期,四川阆州有叫莫徭的,在江边割苇,忽见大象奔来,将其卷到背上,载行百余里,入一湿地,有老象倒卧,一只脚掌中有竹钉。莫徭晓其意,遂助其将竹钉拔出,又进行包扎。为感谢搭救,老象示意小象取来一根巨大的象牙。


     后莫徭将那象牙带到江西洪州,有西域胡商以四十万钱购买。到手后,胡商大喜,入一酒店喝酒,用苇席将象牙包盖着。其同行追问得到了什么宝物,胡商没办法,于是向他们展示了象牙。同行欲以百万钱相购。最后,为了争夺象牙,众胡商发生殴斗。


     事情闹到州府,最初胡商还欲遮掩,不肯说出此象牙的价值,州府长官威胁:此象牙将献于我朝天子,你们不说真话,对你们也没什么好处。直到这时,胡商才不情愿地说:“此乃罕见之宝,象牙中有两块龙形简,价值数十亿钱!”


     随后,莫徭、众胡商以及象牙被送至洛阳,武则天听其来历,甚是好奇,叫人将象牙剖开,果得两枚龙形简。皇帝爱不释手,告诉莫徭:你为平民,不可多得钱财,还是把象牙给我吧,其他事我会叫人安排一下。再后来,则天皇帝通知阆州刺史,叫他从财政里每年拨款五万钱给莫徭,用完了还可以再取,以此供其终身之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00:32 | 只看该作者
四小皆满 发表于 2013-2-21 23:23
熊啊,讲太快了,应该每天一个的。。。

    我这是有时间,所以多发一些,要不过几天没功夫,又要几十天才完事,总拖着是个心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00:33 | 只看该作者
齿刺 发表于 2013-2-21 23:42
这又是要怎样啊。。。

   夜里讲鬼故事,多喜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00: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12-31 16:52 编辑




    骷髅案


    初唐太宗贞观年间,王顺山悟真寺僧人曾遇奇事,后来又引发出一个盗窃案。


  “天下名山此独奇,望中风景画中诗。”这是诗人笔下的王顺山。王顺山在陕西蓝田,因“古二十四孝图”中的王顺葬母于此,故而得名。


  王顺山上有悟真寺,寺中一僧,夏夜无眠,游于附近的蓝溪。蓝溪潺潺,其岸两边,花木扶疏,映照当空,景色甚美。走着走着,僧人忽闻有人在诵读《法华经》。《法华经》为大乘佛教最著名的典籍,由东晋十六国时的高僧鸠摩罗什翻译成汉语后,在唐时与《金刚经》并驱,广为流传。其大致要义是:一切弟子都有修行成佛的能力,而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接着说悟真寺僧人。他听到有人在诵读《法华经》,但其声纤细且远,不知在何处。当时月朗星稀,四周遥望,方圆之内,视野所及,寂然无人,该僧人有些害怕了。他跑回寺院,将此事告诉群僧。第二天晚上,大家一起来到蓝溪,侧耳倾听,又闻诵经声。再细听,那声音竟来自地下:在岸边的一块岩石旁。众人互视,无不恐惧。有胆大者,建议连夜掘地,以求看个究竟。但被阻止,阻止者建议先作记号,明天再挖不迟。


  第二天,大家扛着铁锹,来到昨夜所作记号处。住持也来了。在他的指挥下,众僧一阵猛挖,掘得一只骷髅。那骷髅年代久远,其形枯然,唯独嘴唇部位有肉,其色鲜润,一如生人,再细看,里面竟还有舌头,正是它在深夜诵经。众人惊异,多数人建议将其就地焚毁,因为他们认为那是妖异作祟;但寺内住持深具慧眼,认为那会念诵《法华经》的骷髅当是无价之宝,会给该寺带来巨大的声名。于是,他命人将其带回寺内,装于石盒,安放于千佛殿西堂下。从那以后,每及入夜,总会听到念诵《法华经》之声在寺内轻轻回荡。这条消息惊动了长安百姓和贵族,每日前来该寺参观的人众多,不仅为悟真寺带来了盛名,还带来了颇高的经济收益。一时间,悟真寺的骷髅宝物,尽为人知。为了不使宝物出现意外,寺院派了专门的队伍对其严加看管,一般人是近不了前的。


  大唐时间流逝,转眼从太宗贞观年间到了玄宗开元年间。


  一天,悟真寺接待了一名新罗来的僧人,该僧自称是来大唐留学的,请求客居寺内。在当时,来自日本、新罗等国的留学僧人很多,他们往往寄居长安、洛阳周边的寺院。所以,悟真寺住持很痛快地答应了新罗僧人的请求。新罗僧人住下后,每日向寺内僧众请教佛法,渐渐地,大家也就把他当成了寺院的一分子了。


  谁知一年多以后,悟真寺的骷髅宝物突然失窃!


  唐贞观中,有王顺山悟真寺僧,夜如蓝溪,忽闻有诵《法华经》者,其声纤远。时星月回临,四望数十里,阒然无睹,其僧惨然有惧。及至寺,且白其事于群僧。明夕,俱于蓝溪听之,乃闻经声自地中发,于是以标表其所。明日,穷表下,得一颅骨在积壤中。其骨槁然,独唇吻与舌鲜而且润。遂持归寺,乃以石函置于千佛殿西轩下。自是,每夕常有诵《法华经》声在石函中。长安士女观者千数。后新罗僧客于寺,仅岁余,一日,寺僧尽下山,独新罗僧在,遂窃石函而去。寺僧迹其往,已归海东矣。时开元末年也。        (《宣室志》)


  当然是那个新罗僧人所为。


  按记载所言:“新罗僧客于寺,仅岁余,一日,寺僧尽下山,独新罗僧在,遂窃石函而去。”实际上,如果进行推断的话,可以认为这是一个有预谋的盗窃事件。当时新罗僧人入悟真寺,就是冲着宝物来的。他伪装得太成功了,欺骗了所有人,取得了信任。当这一天寺内众僧需要下山参加一个活动时,让他留守寺院,而他趁此机会,溜入千佛殿西堂下,将装有骷髅宝物的石盒窃走……


  据说这是当年轰动长安的事件。宝物失窃后,悟真寺派人多方追查新罗僧人,朝廷也参与追捕,但一无所获。后来得知:那僧人在得到宝物后,没敢继续在大唐停留,而是一路夜行,渡海东归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00: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12-31 16:58 编辑



寒冷的舌头


  大约在中唐时,广东韶阳发生了一件恐怖的事。



  当地有一村民于野外放牛,此日清晨,所放之牛忽舔其手臂,所舔之处,皮肤白皙,光洁如玉,其人甚是开怀,随后脱掉衣服,令那牛遍舔其身,身体随之而变白。回家后,那人将事情告知家里,家人惊异。



  那头牛有着怎样的舌头?



  掀去唐朝的夜幕,慢慢走近它,看一看它的模样……未及近身,传来消息:那被舔之人突然死去!



  家人愤恨而杀该牛。随后,招集村中人同食其肉。当时好像没有什么,大家吃得不错,感到那肉鲜美异常。



  但当天晚上,凡是吃过牛肉的人均暴亡。



  故事结束,再无其他。只是千年之后,在这寂静的晚上,我们想象起唐朝的夜雾中慢慢抬起的牛头,令人惊战,也似乎感到:有什么隔着千年时光,在轻轻地舔着我们的皮肤。



  韶阳有一人牧牛,一旦,牛舐其臂,而色皎白。此人乐之,即袒其体,令牛遍舐,皆白。其人数日间暴卒。其家恨,杀此牛,召村社同食之。凡食者数十人,一夕同卒。   (《独异志》)



  也许真相出乎我们的意料:这不是一头凶兽;或者说,它是一头真正的麒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00: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12-31 17:02 编辑


              
危险的血滴



  在唐朝时,民间有习俗:行船于河湖之上,无论如何,不能叫自己的血滴落于水中。为什么?此习俗的形成是有原因的。而且与一个叫李鹬的人有关。


  却说唐玄宗开元年间,有来自甘肃敦煌的李鹬,被任命为邵州刺史。


  唐时邵州在今日湖南宝庆县境内。李鹬上任于夏天,携带着自己的家眷。来自西北的李鹬,没有见过南方的灵山秀水,一路观赏,心旷神怡。过八百里洞庭湖时,更被湖光山色所迷,感叹不已。


  此日天高云淡,站于船头的李鹬兴致所来,叫船家靠岸,独自登陆漫步于潇湘大地,与水中之船并行。时值夏日,天气很热,而李鹬鼻子大约不太好,有爱出血的症状。所以,走着走着,突然流下了鼻血,滴落于白沙滩。


  李鹬当然没怎么在意。


  李鹬用手堵了一会儿,将血止住。李鹬没有注意到,在湖岸边的花树后,有一双眼睛正注意着他。


  李鹬往前走去,花树后悄悄爬出一条江鼍。


  鼍?  鼍又被称为“猪婆龙”或“土龙”,有人认为它就是鳄鱼,有人则认为是甲鱼的一种。却说此条江鼍爬到李鹬滴血的地方,将沙滩上的血迹舔食。随后,令人惊异的事情发生了:见那条江鼍慢慢地站了起来,随后变成了李鹬的模样。而李鹬却浑然不知,依旧在前面慢慢悠悠地走着,欣赏着风景。


  他没想到自己的灾难开始了。


  已经变成李鹬模样的江鼍,在李鹬身后施展妖术,再看李鹬慢慢拔地而起,升于空中,这时候他看到地面上有个人竟然和自己一模一样。还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李鹬就已经坠入湖里了。而这一切,没有人发现。变成李鹬模样的江鼍,诡异地一笑,大摇大摆地信步往前走去。这时候,李鹬的妻子从船舱里出来,喊丈夫上船。假李鹬高声答应,随后掀袍上船。


  美丽的邵州到了,大批下级官员出城迎接新的刺史大人。于是,一条江鼍的新生活开始了。在随后的日子里,什么事都没发生。假李鹬很平静地过着他的刺史大人的生活,和妻子的关系也很不错,一切都没什么不对劲。只是,他的属下发现他们的李大人有个爱好:特别喜欢游泳,而且游得特别好,特别快……


  唐敦煌李鹬,开元中,为邵州刺史。挈家之任,泛洞庭,时晴景,登岸。因鼻衂血沙上,为江鼍所舐,俄然复生一鹬,其形体衣服言语,与其身无异。鹬之本身,为鼍法所制,絷于水中。其妻子家人,迎奉鼍妖就任,州人亦不能觉悟。为郡几数年,因天下大旱,西江可涉。道士叶静能自罗浮山赴玄宗急诏,过洞庭,忽沙中见一人面缚,问曰:“君何为者?”鹬以状对,静能书一符帖巨石上,石即飞起空中。鼍妖方拥案晨衙,为巨石所击,乃复本形。时张说为岳州刺史,具奏,并以舟楫送鹬赴郡,家人妻子乃信。今舟行者,相戒不沥血于波中,以此故也。  (《独异记》)


  几年后,著名道士叶静能的出现,让这个故事产生了变化。


  当时,叶静能正在广东罗浮山修炼,突然接到玄宗皇帝的诏书,令其入宫。因为这一年天下出现很大的旱情,皇帝叫叶静能作法求雨。叶静能路过洞庭湖时,在沙滩上发现一人,周身被捆,像刚从湖里挣扎着爬上来的,于是问:“你是什么人,何故致此?”


  那人当然是真李鹬,把自己悲惨而奇异的遭遇和盘托出。


  叶静能听后,遂取出一道符,将其贴于湖边的一块巨石上,口中作咒,巨石即飞起于空中,顷刻不见。正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那石头飞向了邵州。这一天,那假李鹬正在拥案办公,看来工作还很勤谨,“咣”的一声,即被巨石击中,现出本形。周围的人大惊,他们不能明白自己的刺史大人为什么一下子变成了一条江鼍。


  当时,后任宰相的张说为岳州刺史,知道此事后,将落魄于他的辖区的李鹬送往邵州,并把事情报告于朝廷。当面对真李鹬后,他的妻子与孩子久久地说不出话来。


  至于那条喜欢做官的江鼍是死了还是如何了,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李鹬的遭遇警告了唐朝人:千万不要在水边或船上滴下血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01: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12-31 17:03 编辑


      开元盗墓记


  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发生了一起震惊朝廷的重大盗墓事件。在讲这个故事之前,先看另外一个故事。


  襄阳有官吏张某,当夜其三兄弟同时梦到亡父诉说自己的坟墓被盗,并告诉他们盗墓贼的踪迹。贼人很快被捉到,为首的竟是一对夫妻。这不是最令人惊异的。最令人惊异的是:那丈夫说:“我们夫妻以盗墓为业已有十余年了,每次入墓,都带着酒食。打开棺材后,按惯例,我和妻子会先跟墓主即那具死尸饮酒。程序是:我先自饮一杯,然后说客人喝了一杯啊。随后将酒滴入尸体的嘴中。再说:主人也喝一杯吧。最后,我妻子也喝一杯。这时候,我会问:酒钱谁出?我妻子便说:酒钱该主人出啊。然后我们才盗墓里的珍宝。但昨晚,打开棺材后,发现里面的人面色如生。我们依程序而行,当我说到‘主人也喝一杯’时,那死尸突然睁开眼睛对我们笑了一下。我夫妻都被吓倒,等爬起身再看时,棺材里的人已是一具枯骨……”


  梦中见到亲人之墓被盗的故事,最著名的则是这一例,而且其盗墓手段甚为隐蔽:


  开元初,华妃有宠,生庆王琮,薨葬长安。至二十八年,有盗欲发妃冢,遂于茔处百余步伪筑大坟,若将葬者。乃于其内潜通地道,直达冢中。剖棺,妃面如生,四肢皆可屈伸。盗等恣行凌辱,乃截腕取金钏,兼去其舌,恐通梦也。侧立其尸,而于阴中置烛,悉取藏内珍宝,不可胜数。皆徙置伪冢,乃于城中,以软车载空棺会,日暮便宿墓中,取诸物置魂车及送葬车中,方掩而归。其未葬之前,庆王梦妃被发裸形,悲泣而来,曰:“盗发吾冢,又加截辱,孤魂幽枉,如何可言!然吾必伺其败于春明门也!”因备说其状而去。王素至孝,忽惊起涕泣。明旦入奏,帝乃召京兆尹、万年令,以物色备盗甚急。及盗载物归也,欲入春明门,门吏诃止之,乃搜车中,皆诸宝物,尽收群盗,拷掠即服,逮捕数十人,皆贵戚子弟无行检者。王乃请其魁帅五人,得亲报仇,帝许之。皆探取五脏,烹而祭之,其余尽榜杀于京兆门外。改葬贵妃,王心丧三年。      (《广异记》)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帝国死了两个著名人物,一个是宰相张九龄;一个是诗人孟浩然。按史上记载,这一年,大唐王朝人口有4814万,人民富足,物价低廉,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的市场上,每斛大米的价格只有一百多钱。这一年,帝国四海升平,“行者虽万里,不持寸兵”。也就是说,治安之好到了夜不闭户、旅不携刃的地步。但话也别说得那么肯定。在这一年,发生了中国盗墓史上最著名的玄宗皇帝宠妃华妃墓被盗事件。在这一事件中,不但随葬的珍宝被洗劫一空,华妃的尸体也遭到极端的凌辱。这给开元二十八年蒙上一层难以去除的阴暗之色。


  华妃是杨贵妃入宫前极受玄宗皇帝宠爱的一个妃子,又是庆王李琮之母。但不幸早死,安葬于长安郊野,随葬珍宝无数。到了开元二十八年,其墓被贼人瞄上了。由于华妃之墓目标太大,也总有陵墓管理人员巡视,所以下手不易。为了安全盗墓,不引起注意,这伙盗墓贼伪装成一户人家的送葬队伍,在华妃墓百步之外,另起了一个大坟,以其为掩护,从这一大坟下挖地道,直通华妃墓!所谓声东击西,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这一盗墓手段,在盗墓史上甚为少见。


  当地面上的陵墓管理人员还在打盹时,地面下的盗墓贼已进入华妃墓了。打开棺材,盗墓贼发现美丽的华妃面色如生,四肢柔软,还可以屈伸。在漆黑的地下,面对绝代美人,盗墓贼进行了最疯狂的掠夺和凌辱:其中一个镜头是,为了取华妃腕上的金钏,盗墓贼干脆拿砍刀将华妃的双手剁去。金钏是唐朝女性贵族下葬时必须戴的装饰品,呈圆环状,多用黄金制成,一圈一圈地缠于腕上。盗墓贼以此手段取之,可谓残忍。盗墓贼怕华妃的魂魄托梦向儿子倾诉自己的劫难,而残忍地将她的舌头割去。这还不算完,他们还将华妃的尸体侧立起来,将蜡烛放进阴道,将藏于体内的珍宝洗劫一空……


  得手后,盗墓贼顺着地道,带着大批珍宝,退回自己所挖的那个大坟里。随后,派人从长安拉着空棺材来到郊外,将所盗珍宝装在棺材里。当时天色将晚,盗墓贼都夜宿大坟内,欲转天将所盗珍宝拉回城。在盗墓贼动手前,庆王李琮就梦见自己的母亲裸着身体,披头散发,悲泣道:“可恶盗贼发掘我坟墓,又凌辱我身,我之遭遇,如何能说与人听?但我必会看到他们败露于春明门下!”随后,华妃向庆王李琮详细描述了盗墓贼的面貌。李琮甚孝顺,于梦中哭醒,转天一早入奏父皇玄宗。经查看,华妃墓果然被盗,华妃被凌尸。皇帝大怒,立即叫来长安市长,令其限期捉拿盗墓贼。


  再说那伙盗墓贼,正拉着装有珍宝的棺材回城,渐渐来到春明门前。当然,他们还不知道,长安已全城出动,捕捉他们。春明门为长安东城主城门。诗人刘禹锡有名作《和令狐相公别牡丹》:“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此门可谓长安名门了。在热闹的春明门前,警惕的官差拦住了盗墓贼,很快在车中的棺材里搜出了珍宝,尽捕盗墓贼。即日审讯,在严刑下,盗墓贼如实招供,随后又逮捕了数十人。一查他们的身份,负责审讯的官员很是意外,因为这些盗墓贼并非穷人铤而走险,而都是长安城里不学无术的宦官子弟。


  庆王李琮恨意难平,上奏父皇,要亲杀五名主要的盗墓贼。这一要求被批准。那五名盗墓首领死得很惨。李琮为报母仇,将其五人剖腹挖心,取出五脏,随后炸熟,来祭华妃。其他盗墓贼皆被斩杀于京兆门外。随后,择地重新安葬了华妃,庆王李琮,此后三年哀伤不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01: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12-31 17:08 编辑


            
信使的遭遇



  讲一个唐朝快递员的离奇遭遇。


  这名快递员的主人是中唐时期的大臣陈少游。关于陈,史上记载,脑子很好,善结交,有敛财之能,疏通上下,仕途顺畅,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时已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本故事即发生在大历八年以后。


  此日,陈
少游有一秘事,需送一份紧急书信到首都长安。淮南节度使的驻地在扬州,从扬州到长安,路途不近,而此事又甚为急切,加之进入中唐时代后,藩镇各自为政,世面多盗,很不太平,多有官方信使于路上为强人所害或被地方扣押之事发生,所以让陈少游很伤脑筋,派谁去呢?选来选取,还是决定叫部下赵某负责此事。


  临行之际,陈少游对赵某说:“此事甚急,你务必准时完成任务。若延误时日,罪当斩!”


  赵某:“愿以死效命。”


  说罢,拜别而去。赵某可谓陈府中的首席快递员,素以办事靠谱、腿脚麻利著称。接了任务后,他当即骑健马离开扬州,每日飞驰数百里,于路上避开危险地段。话说此日已顺利进入陕西华阴境内,长安在望,他心里也就踏实了些。日暮时分,他住进一家旅舍,想睡个好觉。但还未睡熟,于恍惚中发现有一人身着绿衣,来到近前:“我是金天王的手下,天王有命令,要召见你。”


  赵某还没搞清楚发生了什么,就已跟随绿衣人上路了。不知行了多远,来到一座庙前,四周苍松翠柏,气氛萧然。绿衣人进去禀报,很快里面传赵某入内。赵某进庙后,见堂上烛火明亮,两旁侍卫森严,有一人坐于案后,看不清其面孔。正在赵某迟疑时,案后之人说道:“我有一女婿身在蜀地,今欲派人探望,给他带封书信,素闻你快递无双,故把你请来。你可能完成此事?”


  赵某是个实在人,知身上担有紧急任务,而又不明此人底细,所以力辞:“我家大人命我到长安出差,有日期规定,过期不至将是死罪。若放弃先前的任务,转赴蜀地,那我就不敢再回扬州了。而我父母妻子俱在那里,我又怎能不回?这并非借口,请大王明察。”


  天王道:“你只管去蜀地好了,为我办完事,再去长安不迟。其他什么话也别说了,下去休息一下,吃点东西,然后上路。”


  有人将赵某带至一间空舍,上得饭菜。可以想象,我们的赵某一点食欲也没有,觉也睡不着:去蜀地,耽误行期,陈少游必将治罪;如不去,又惹不起这个来头甚为神秘的金天王,当有祸至。怎么办?胡思乱想中,天已亮,闻得庙中有声,他出舍而视,见庭中尽是飞禽走兽,又有奇形鬼神上千,同拜于金天王面前。后者处理完公务后,即召赵某,交给他一封书信:“把它交给蜀地成都的萧敬之,此事甚秘,怕泄露,所以找人间之人去办。你快去快回,莫耽误!”说罢,又叫人给了赵某一万文钱。


  赵某无奈,只得前行。至大门口,对带自己来的那个绿衣人道:“大王赐我一万文钱,我只身而行,这些钱放哪儿啊?”


  绿衣人说:“你揣怀里不完了!”


  赵某遂将钱揣至怀,竟也盛下了,而且一点也不觉得重。赵某骑行了几里后,好奇地往怀中一摸,感到一阵阴森:皆是纸钱。他仿佛摸到毒蛇,从怀中把那钱甩出,弃于路边。正在这时候,那个绿衣人追行而来,又给了赵某数千文钱,说:“刚才匆忙,误将冥钱给了你,你怎么能用呢?现在把人世之钱给你。”


  赵某日夜兼程,不多日即赶至成都,寻到萧敬之,将金天王的书信交给他。萧敬之看完信后甚是欢喜,设宴招待赵某:“你别怕,我和你一样,也是世间之人,原籍中原。当年赴长安,行至华阴,被金天王摄去,招为婿。我妻仍在,与人不异。前些天,我向金天王求一官,他给办妥,故派您传信。”


  后面的故事无需细讲,萧敬之留赵某住了一日,赠了些绸缎,写了封回信,叫他交与金天王。赵某没有先回金天王那儿,而是从成都直奔东北方向,到达长安后,将陈少游的书信交给有关大臣,并将相应事情办妥,随后又日夜驰行,折至华阴岳庙。他将萧敬之的回书递交金天王。天王大喜:“此事真是非你而不能办成啊!现在你可速返扬州,别害怕,若你家主人问你为何耽误了行期,就说我派你做了次信使,并告诉他,升你为裨将!”随后又赠送赵某很多礼物。


  赵某告辞。飞马返回扬州时,已晚了几日。陈少游自是大怒,赵某虽解释,前者不信,将赵某下狱。但当天晚上陈少游就做了个梦,有金甲之士告知:“赵某耽误行期,是因替金天王办了件事,希望你能原谅,并升之为将,否则的话……”少游惊醒,转日将此事告诉幕僚,随即将赵某释放,并升其为裨将。


  陈少游镇淮南时,尝遣军卒赵某使京师遗公卿书。将行,诫之曰:“吾有急事,候汝还报。以汝骁健,故使西去,不可少留。计日不至,当死。”赵日驰数百里,不敢怠。至华阴县,舍逆旅中,寝未熟,忽见一人绿衣,谓赵曰:“我吏于金天王。王命召君,宜疾去。”赵不测,即与使者偕行,至岳庙前,使者入白赵某至,既而呼赵。趋拜阶下,其堂上列烛,见一人据案而坐,侍卫甚严。徐谓赵曰:“吾有子婿,在蜀数年,欲驰使省视,无可为使者。闻汝善行,日数百里,将命汝使蜀,可乎?”赵辞以:“相国命西使长安,且有日期,不然当死。今为大王往蜀,是弃相国命也,实不敢还广陵。且某父母妻子俱在,忍生不归乡里。非敢以他辞不奉教,唯大王察之。”王曰:“径为我去,当不至是。自蜀还由长安,未晚也。”即留赵宿庙后空舍中,具食饮。忧惑不敢寐,遂往蜀,且惧得罪;固辞不往,又虑祸及。计未决,俄而渐晓,闻庙中喧阗有声,因出视,见庭中虎豹麋鹿狐兔禽鸟近数万,又有奇状鬼神千数,罗列曲躬如朝谒礼。顷有诉讼者数人偕入,金天断理甚明,良久退去,既而谓左右呼赵。应声而去,王命上阶,于袖中出书一通付赵曰:“持此,为我至蜀郡,访成都萧敬之者与之。吾此吏辈甚多,但以事机密,虑有所泄,非生人传之不可。汝一二日当疾还,无久留。”因以钱一万遣之。赵拜谢而行,至门,告吏曰:“王赐以万钱,我徒行者,安所赍乎?”吏曰:“置怀中耳。”赵即以钱贮怀中,辄无所碍,亦不觉其重也。行未数里,探衣中,皆纸钱耳,即弃道傍。俄有追者至,以数千钱遗之,曰:“向吾误以阴道所用钱赐君,固无所用,今别赐此矣。”赵受之。昼夜兼行,逾旬至成都,访萧敬之,以书付之。敬之启视,喜甚,因命席,谓赵曰:“我,人也,家汝郑间。昔岁赴调京师,途至华阴,遂为金天王所迫为亲。今我妻在此,与生人不殊。向者力求一官,今则遂矣,故命君驰报。”即留赵一日,赠缣数段,以还书遣焉。过长安,遂达少游书。得还报,日夜驰行,至华阴。金天见之大喜,且尉劳:“非汝莫可使者!今遣汝还,设相国讯汝,但言为我使,遣汝为裨将,无惧。”即以数十缣与之,曰:“此人间缣帛,可用之。”赵拜谢,而径归淮南。而少游讯其稽留,赵具以事对。少游怒,不信,系狱中。是夕,少游梦一人,介金甲,仗剑,曰:“金天王告相国,向者实遣赵某使蜀,今闻得罪,愿释之。”少游悸寤,奇叹之且久。明日晨起,话于宾僚,即命释赵,署为裨将。元和中犹在。   (《宣室志》)


  据说到了唐宪宗元和年间赵某依旧健在。在这个故事中,快递员赵某为我们上演了一场走马灯似的快递展示,确实是个不错的信使。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金天王的身份。赵某的遭遇发生在华阴,以此推断,金天王当是西岳华山之神。再引起人注意的是,他对赵某说的那句话:“把它交给蜀地成都的萧敬之,此事甚秘,怕泄露,所以找人间之人去办。”联系到后来萧敬之的话:“我向金天王求一官,他给办妥,故派您传信。”可以设想,华山之神金天王之所以派陌生人赵某当此信使,也是为了安全起见。因为他徇以私情,为自己的女婿求官,怕被臣下所知,坏了名声。其实,在这个故事中,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最令人关心的是陈少游发出的那封书信。这到底是一封什么样的书信,为何如此重要和紧急?


  如前文所说,陈少游为人聪明,善于敛财,而又长于用财,以此交结权贵,频获迁升。举个例子:唐代宗永泰二年(公元766年),陈少游被任命为桂州刺史,他嫌这个地方太偏僻,欲求在比较近的州郡为官。当时,朝廷负责人事的主脑是宦官董秀。这难不倒陈少游,他第一时间跑到董秀家门口堵着,后来发生了这样的对话:


  陈少游:“您家中有几口人?每月又花费多少钱?”


  董秀:“做这份小差事已久,而眼前物价又高,一个月花费一千多贯钱吧。”


  陈少游:“如此计算,您的工资实在支撑不了您的开支!这样吧,我愿以一己之力供您全家之需,每年给您五万贯钱。现在就给您一半,其余的过几天补齐。以此过活,又有什么不好呢?”


  董秀大喜。陈少游随即哭泣:“但我就要到南方上任了,此去荒蛮,只恐再不能生还而归,以睹您的容颜啦!”


  董秀脸一红:“中丞美才,不当远官,请从容旬日,冀竭蹇分。”这是史上的原话。大意是说,您是个人才,怎么能去偏远的地方为官呢?再等些日子,也许会有转机。当然有转机。当时,陈少游还贿赂了宰相元载之子元仲武。在董秀、元载合力推荐下,没几天,朝廷下来新委任状,叫其担任安徽境内的宣州刺史。


  上任淮南后,陈少游照样敛积财宝,累至亿万。但值得一提的是,他爱财,但又不吝啬于财,也就是说舍得花钱,在工作中,能用银子把每个阶层都摆布好,而且办事干练,所以在淮南时政绩民声倒也不错。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唐朝发生了一个大事变:当年秋十月,被征来去解襄城之围(当时被反叛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的军队所围困)的甘肃泾原士兵,路过首都长安时,因不满朝廷的寒微待遇,而发生哗变,尊原幽州、卢龙节度使朱泚为帝,迫使唐德宗逃出长安。


        此时,负责朝廷赋税的度支汴东两税使包佶在扬州,手里掌握着八百万贯税款。陈少游逼迫包佶交出这笔巨资。包佶以秘信呈送唐德宗,要求将陈少游治罪,皇帝认为大乱未平,应以安抚为主,将此事压下。后叛乱平息,包佶亲自入朝,再次报告陈少游夺取税款之事,此时少游很担心,于是派使者飞速奔至长安,呈上书信说明情况:所取巨款,皆供军急用;且当时泾原叛军盘踞长安,事态不明,这八百万贯税款不宜押解至长安方向。最后陈少游逃过一劫。在本故事中,如果不出意外,快递员赵某入京所办的,正是此差事!


  陈少游躲过了初一。


  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反叛朝廷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在攻击中原时,声称要兵进淮南。陈少游甚惧,遣人给李带信,极尽恭维之词。李希烈给陈回复了一封“赦书”。但这封“赦书”后来却落到了朝廷手里。陈少游大惊。再后来,政府军在平叛的行动中缴获了李希烈的《起居注》,其中有这样一行字:“某月日陈少游上表归顺”。陈少游听说后,惶恐不安,最终惊悸而死。但唐德宗还算厚道,见其人已死,未追究老账,赠太尉之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01: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12-31 17:10 编辑

                  
傍晚来客


  讲一个傍晚时分的蹊跷故事。


  唐玄宗天宝年间,长安有著名占卜师柳少游,此人算卦甚为灵验,无论贵族还是平民,往往登门求教自己的吉凶祸福。少游来者不拒,口碑很好。


  少游晚年的一天,突有人敲响其寓所的大门。


  柳少游叫仆童去开门。这是一个清冷的唐朝傍晚。来客手持一段丝帛,入拜少游,轻声问道:“素闻先生能预测人之命运,愿求教:我还有多少年人生可活?现有丝帛一段,以表心意。”


  来客将丝帛放于案上。


  少游盘腿而坐,并不抬头,取签作卦。光线在昏暗中急剧地变化。室内寂静,只有卦签相互撞击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少游道:“卦已成,凶。今天太阳落山后,您命将终。”随之,少游抬起头……


  来客哀叹良久,求水一碗。


  少游望着眼前的来客,感觉甚是面熟。但在暮年的这个傍晚,他一时又想不起对方是谁。他是自己人生中的一个过客么?少游遂命仆童上茶。


  仆童愣住了。


  仆童端着茶碗,发现屋子里有两个主人,面貌相同。他不知道要把茶水敬献给谁。正在不知所措时,柳少游指着来客说:“快给客人。”


  来客饮后告辞,仆童送出门,呆呆地望着其背影,而那背影没走出几步,就于大道上消失不见了。与此同时,室内的少游听到空中有哭声:“少游!你可认识刚才的来客?”


  这时候,我们著名的占卜师柳少游先生,才正式确定刚才的来客正是自己:自己的灵魂。他突然想起些什么,低头打开那段丝帛,却已化为黄纸,继而叹息:“灵魂已舍我而去,我还能活多久呢?”


  柳少游叫仆童把室门紧闭。他躺在榻上,在已彻底暗下来的环境中,安静地等待着死亡的来临。就是这样,一个著名的卜筮者在某一天的傍晚,为自己的灵魂算了一卦。


  柳少游善卜筮,著名于京师。天宝中,有客持一缣,诣少游。引入问故,答曰:“愿知年命。”少游为作卦,成而悲叹曰:“君卦不吉,合尽今日暮。”其人伤叹久之,因求浆,家人持水至,见两少游,不知谁者是客。少游指神为客,令持与客,客乃辞去,童送出门,数步遂灭。俄闻空中有哭声,甚哀,还问少游:“郎君识此人否?”具言前事,少游方知客是精神。遽使看缣。乃一纸缣尔,叹曰:“神舍我去,吾其死矣。”日暮果卒。  (《广异记》)


  在故事中,出现了两个柳少游,一个是他自己的肉身,一个是他的灵魂。而几十年后,也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上演,只不过另一个自己不是灵魂,而是鬼魂。



  贞元初,河南少尹李则卒,未殓。有一朱衣人投刺申吊,自称苏郎中。既入,哀恸尤甚。俄顷,亡者遂起,与之相搏,家人子弟惊走出堂。二人闭门殴击,抵暮方息。孝子乃敢入,见二尸并卧一床,长短、形状、姿貌、鬓髯、衣服一无差异。于是聚族不能定识,遂同棺葬之。      (《独异志》)


  故事发生在唐德宗贞元初年。这一天,一名叫李则的大臣去世了。尹为唐朝州府的正职,少尹为副职,李则当时的官职是河南府少尹。李则死后,尚未入殓,家人正于室内守灵。此日午后,微雨凄清,纸马飘摇,肃穆的李府之门突被敲响。


  前来吊唁的,是一名身着朱衣的人,自称苏郎中,至于其他,别无透露,低头就进了李府。来到灵堂,号啕痛泣,甚是悲伤。事情之奇,并不在于一个身着红衣的陌生吊唁者突然出现在死者门前,而在于此人哭着哭着,竟让灵床上的李则慢慢地坐了起来。李家众人惊恐不已。接下来的事情更蹊跷:李则跳下灵床,与苏郎中扭打在一起……


  李家子弟吓得奔出室内,里面殴击声依旧不止,但没人敢进去看。直到暮色降临,里面的声音才慢慢平息。有胆子大的,开门投去一瞥,见李则和那个苏郎中二人并卧于灵床上,均成死尸。再及近,竟奇异地发现:此时他们的衣服、形貌、鬓发、胡须,已丝毫不差,也就是说二人都是李则的模样,至于哪个是真李则,分辨不出了。没办法,只好将二人一起入殓。


  傍晚来吊唁的那个人,当然是李则的鬼魂。


  但这首先是一条有关僵尸的故事,只是比同类故事更奇特。古人赋予死亡本身以浓厚的神秘色彩,因为从经验的角度讲,每个人都会体验死亡,但却不可传达死亡的感受。有一方领域,大家早晚都会涉足,但却永远都不会有人活着把那里的信息带到人间,这就很可怕了。正因于此,关于僵尸的故事,往往能给我们带来心神的惊悸:毕竟那死去的人再次坐了起来。


  唐朝的大风起于那片暮色中,烛火摇曳,终于熄灭。在黑暗中,满屋的人们守着两具僵尸,陷入了长长的想象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01: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12-31 17:12 编辑



水银,水银


  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个叫高五娘的洛阳美女精通炼银术。据说,她先前曾嫁给了一个世外高人,因此学会此术。后来高人不知去向,五娘则在家里开始了秘密炼银的生涯。她炼成银器后,偷偷出售,发了一大笔财。但最终被人告发。当时负责此案的是河南少尹李齐,此人接案后,随便问了几句,就将五娘释放,但随后又秘密接见了五娘,叫她为自己炼银器。按照记载,五娘前后为他烧炼了十多床银器。五娘用什么为原料实施炼银术呢?


  用水银。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就发现了水银这种化学元素。古人往往从丹砂里提炼水银。作为一种密度非常之高的银色液态金属,水银含有剧毒;同时,又能起到防腐烂的作用,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古代帝王的陵墓中。《史记》中曾记载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此外,水银也为古代炼金术士所常用,他们认为:水银经秘密手段后会变为固体,而后有变为金银的可能。


        唐朝时,有本秘密的书叫《奇事记》,写的是一个叫王常的洛阳人旅行至终南山,遇仙人传授炼金术。在书中,借仙人之口,说出了从水银变黄金的原理:王常问:“黄金成,水银死,真有之乎?”仙人答:“勿疑,有之哉。夫黄金生于山石,其始也是山石之精,而千年为水银;水银受太阴之气,固流荡而不凝定。微遇纯阳之气合,则化黄金于倏忽也。今若以水银欲化成黄金,必须在山即化,不在山即不化。但遇纯阴之石,气合即化也。”


  除了高五娘和王常外,在唐朝的开元年间,还有一叫辅神通的也精通于炼金术,他曾跟一得道之人学习,功成后,也能以水银炼金银。玄宗皇帝曾接见过他,每次辅神通“先以土锅煮水银,随帝所请,以少药投之,应手而变。”后来,皇帝也想亲自学学,但“安史之乱”爆发,于是终止。


  那么,下面的故事跟水银有什么关系呢?


  代宗大历年间,有士人吕生自浙江会稽郡上虞县县尉任上调至长安待命,暂居永崇里。这天晚上,吕生与在长安的几个朋友夜宴于堂上。酒席散后,夜已深。吕生和朋友闭门欲睡,突然发现一个老妇人从寝室北角缓步而来,容貌极异。老妇身高二尺多,面色白皙,衣着亦素洁。众人大约喝多了,见此奇怪的老妇,亦真亦梦,相视而笑。老妇人慢慢来到床榻前,脸色凄清,继而怪笑道:“你们聚会,为什么不叫上我呢?岂可待我如此之薄?”


  吕生随口呵斥那老妇,后者于是慢慢倒退至北墙角下,消失不见。直到这时,众人才感到惊异,互相对望,张大了嘴巴。这不是梦。


  转天晚上,吕生独寝于室,又见那老妇现于北墙角下,徘徊不定。吕生壮着胆子,又是一声呵斥,其人再次消失。


  第三天,吕生隐约地有一种感觉,那老妇还会出现,他在心中盘算:“此怪还会来,若不将其除掉,必为祸患。”于是,他悄悄将一把长剑藏于身边。到了晚上,老妇果然又一次从寝室北墙角下缓步而来。


  老妇刚至床榻前,吕生即抽剑砍去,没想到老妇飘然一跃,跳上床,伸出惨白的枯手去抓吕生的前胸。吕生大恐,侧身而躲。老妇左右跳跃,围着吕生。吕生惊恐不已。过了很久,又有一老妇跳上床,再次去抓吕生,触到其前胸,吕生猛地感到一阵冰凉,仿佛霜雪落于身上。惊恐中,吕生挥剑乱砍,长剑落处,都会变出一个老妇,越来越多,她们一起挥袖而舞,古怪至极。这些老妇人面貌相同,身高都只有一寸多,神色与舞姿无二样……


  就在吕生瞠目结舌、不能自己时,中间那个老妇说:“你看好了,我要合为一体了。”说罢,所有的老妇聚于吕生的床前,合为一体。


  吕生更恐:“你到底是何怪物,安敢抓我?!快离去!不然,我将请术士来制伏你。”


  老妇笑道:“此言差矣!你若真请来术士,我倒愿意见一见。不过我告诉你,我只是与你在游戏,并无加害之心。所以还是希望你不要害怕。好啦,现在我就归还居所。”说罢,一如上次,倒退至北墙角下,消失不见。


  第四天,吕生将这件事告诉朋友们。朋友当中有田生,精通方士之术,最拿手的是驱除妖魅,据说在长安还很有名气。听到吕生的诉说后,他笑道:“这正是我的买卖!驱除此怪,如灭一蚁!今天晚上我就去你那里。”


  到了夜里,吕生与田生对坐于寝室。没多长时间,那老妇果然又来了。田生大喝道:“你这妖魅,当速去,否则……”


  老妇并不害怕,不顾左右,徐步而来,对田生说:“你就是那个术士吗?我之道行,不是你能知道的。”


  随后老妇又冲吕生挥了挥手,所挥之手便掉在了地上,吕生望着眼前的场景,甚感恐怖。正在这时,掉在地上的手化作一个老妇,跃上床榻,钻进田生的嘴里。田生大惊:“我难道要死了吗?”


  老妇对吕生说:“我曾说过不会加害你,但你不听,致使田生有今日之灾,不过您也快要富裕了。”说罢,又消失不见。


  吕生不解其意。


  转天早晨,吕生忙活着请人,有一高人听完其诉说后,指点道:“大可不必兴师动众,你只需在白日里挖掘妖魅现身的寝室北墙角,也许就可以发现真相……”


  吕生拜谢,当即叫仆人挖掘,快到一丈深的时候,挖出一个古瓶,众人惊奇,打开盖子,里面贮藏着大量的水银。这时候,吕生才知道那老妇乃水银成精。吕生将这件事告诉了田生,后者突然感到腹内有一阵巨大的寒冷,没几天便惊恐而死了。


  大历中,有吕生者,自会稽上虞尉调集于京师,既而侨居永崇里。尝一夕,与其友数辈会食于其室。食毕,将就寝,俄有一妪,容服洁白,长二尺许,出室之北隅,缓步而来,其状极异。众视之,相目以笑。其妪渐迫其榻,且语曰:“君有会,不能不命耶何待吾之薄欤!”吕生叱之,遂退去,至北隅乃亡所见。且惊且异,莫知其来也。明日,生独寤于室,又见其妪在北隅下,将前且退,惶然若有所惧。生又叱之,遂没。明日,生默念曰:“是必怪也。今夕将至,若不除之,必为吾患不朝夕矣。”即命一剑置其榻下。是夕,果自北隅徐步而来,颜色不惧,至榻前。生以剑挥之。其妪忽上榻,以臂生胸,余又跃于左右,举袂而舞。久之,又有一妪忽上榻,复以臂生。生遽觉一身尽凛然,若霜被于体。生又以剑乱挥,俄有数妪亦随而舞焉。生挥剑不已,又为十余妪,各长寸许,虽愈多而貌如一焉,皆不可辨,环走四垣。生惧甚,计不能出。中者一妪谓书生曰:“吾将合为一矣,君且观之。”言已,遂相望而来,俱至榻前,翕然而合,又为一妪,与始见者不异。生惧益甚,乃谓曰:“尔何怪,而敢如是挠生人耶?当疾去!不然,吾求方士,将以神术制汝,汝又安能为耶!”妪笑曰:“君言过矣。若有术士,吾愿见之。吾之来,戏君耳,非敢害也,幸君无惧,吾亦还其所矣。”言毕,遂退于北隅而没。明日,生以事语于人。有田氏子者,善以符术除去怪魅,名闻长安中,见说,喜跃曰:“是我事也!去之若爪一蚁耳。今夕愿往君舍且伺焉。”至夜,生与田氏子俱坐于室,未几,而妪果来至榻前。田氏子叱曰:“魅疾去。”妪扬然其色,不顾左右,徐步而来去者久之,谓田生曰:“非君之所知也。”其妪忽挥其手,手堕于地,又为一妪,甚小,跃而升榻,突入田生口中。田生惊曰:“吾死乎?”妪谓生曰:“吾比言不为君害,君不听。今田生之疾果何如哉,然亦将成君之富耳。”言毕又去。明日,有谓吕生者:“宜于北隅发之,可见矣。”生喜而归,命家僮于其所没穷焉,果不至丈,得一瓶,可受斛许,贮水银甚多。生方悟其妪乃水银精也。田生竟以寒怵而卒。 (《宣室志》)


  水银也能成精吗?发生在深宅里的这一切告诉我们:也可以啊!如果说上面的故事令人寒冷的话,那么下面这个同样发生在深宅里的故事就有点热了,不仅仅是热,而且还火焰四射。说到火焰,在古希腊神话里,有一个叫喀迈拉(Chimaera)的家伙,它狮头、羊身、蛇尾,擅长吐火,被称为吐火怪兽喀迈拉。在中国的唐朝,也有一个这样的怪物,但更善于吞火。


  同样据《宣室志》记载:原籍河朔(黄河以北地区)的卢郁,生活在唐朝初期,中进士后,在长安吏部做官。卢郁好游,有一年冬天,请了个长假,从长安出发,往东北方向而行,欲游燕赵,此日下午来到河南内黄县,受到当地官员的接待,被安置在馆驿中一个久未有人居住的屋子。时值深冬,卢郁入住后,拥炉厅中,读起一本志怪笔记。未有多长时间,门突然开了,把正在读志怪笔记的卢郁吓了一跳,难道自己也遇到了异事?正在他思忖间,一满头白发、身矮体肥的老妇走了进来。卢郁问其为谁。老妇说:“我侨居于此已很长时间了,此舍久未有人居住,如今您来了,故来拜见。”


  卢郁刚要细问,老妇竟告辞而去。当晚下起大雪,暴风又起,卢郁继续读他的志怪笔记,那老妇又至:“您自己独处,夜深天寒,如何寻找欢愉?!”


  卢郁请其入座。


  老妇说:“我姓石,原籍华阴,后随吕御史来到此地,已四十年。我生活贫困,有幸遇见您……”


  卢郁于是叫人上饭菜,但老妇看也不看。郁问很奇怪:“为什么不吃呢?”


  老妇说:“我现在确实饥饿,但却不食五谷。我现在长寿,也是因为这个缘故。”


  卢郁更是好奇,见其容姿,认为是得道之人,于是追问:“您既然不吃五谷,那用什么填肚子?难道常服仙药吗?”


  老妇:“我说过,我原籍华阴,家中有老人好神仙,曾于华山修炼,因家风缘故,我也曾隐于山中,跟道士学习。道士曾教我吞火术,从那时起就不食五谷杂粮了。我现在已九十岁,从未得人间疾病。”


  卢郁的兴趣来了:“我年轻时也曾遇见某位高人,他教我吸气之术,学会了也可断绝粮食,很奇妙。但后来我奔走于仕途,白日忙碌,入夜而息,终无学道之缘。但没想到在这个风雪之夜遇见了您,相谈我平生之爱好。只是,我不知道,您所说的吞火术,也算道术中的精华吗?”


  老妇笑道:“难道你没听说过只有得道高人才能不受水火之袭吗?如此说来,吞火术自然为道法中的高超之术。”


  卢郁起身相拜:“我想看看您是如何吞火的,可以吗?”


  老妇:“有何不可?!”


  老妇从炉中取火而吞,入口咀嚼,面不改色。卢郁再次拜倒:“我乃粗俗之人,对仙道之事不甚了解,现在遇见您,为我表演了吞火术,让我大开眼界。”


  老妇说:“此乃小术,不值一提。”说罢,起身告辞。


  送走吞火老妇,卢郁到夜半还没睡着。正在他胡思乱想时,听到外面脚步声杂乱,有人高呼“着火了”。他急忙披衣出门,见西堂失火。在大家的扑救下,直到天亮,火势才灭。人们寻找火源。搜寻时,在堂下发现一个石头的“火通”,里面还有火苗。大家不得其解,只有卢郁似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天色大亮后,卢郁向官员告辞,继续远游。临别时,他问以前这里是不是来过一个姓吕的御史,有一位年老的官吏对他说:“你怎么知道?吕御史是北魏时期的官员,曾居于此,至今已好几十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01: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12-31 17:13 编辑


           
鬼肉


  太原人王方平,以孝著称,其父病危,他侍奉床前,一个多月没睡个踏实觉。此日实在疲倦,坐在父亲床边睡着了,忽梦二鬼,听到这样的对话:


  鬼一:“可入其父腹中,夺其性命。”


  鬼二:“怎么进?


  鬼一:“等他喂其父粥时,我们随粥而入。”


  鬼二:“妙。”


  王方平于梦中惊醒,甚觉诡异。聪明的他,做了一下手脚:将盛粥的碗穿了一个洞,以手指堵着,将粥倒入后,又把一个小瓶子放在手指下。在喂其父粥时,悄悄将手指移去,于是那粥流入瓶中。王方平迅速将瓶子盖上,投入锅中,以猛火煮沸,后打开瓶子,见里面漂着很多肉。


  太原王方平,性至孝。其父有疾危笃,方平侍奉药饵,不解带者逾月。其后侍疾疲极,偶于父床边坐睡,梦二鬼相语,欲入其父腹中。一鬼曰:“若何为入?”一鬼曰:“待食浆水粥,可随粥而入。”既约,方平惊觉,作穿碗,以指承之,置小瓶于其下,候父啜,乃去承指,粥入瓶中,以物盖上,于釜中煮之百沸一视,乃满瓶是肉。父因疾愈,议者以为纯孝所致也。 (《广异记》)


  瓶中之肉就是鬼肉吧!


  鬼肉什么味道?遍查古代志怪笔记,无有提及。在本故事中,假如王方平胆子再大些,倒可以把难得一见的煮熟的鬼肉吃掉。见鬼已令人恐怖,而坐在那里吃鬼肉,更是令人无法想象。吃者的牙齿会打寒战吗?吃完鬼肉,可以延年长寿,还是会立即身亡?我们不得而知。顺便说一下,这是古代志怪笔记中唯一一则提到鬼肉的故事。


  同在太原,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发生,它被记载于《宣室志》中,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没那么幸运了。当时,宰相裴度任太原留守,有部将赵某,得了病热。一日黄昏,其子在室中为父亲煮药。床榻上的赵某,忽见一黄衣人穿门而来,侧身于药鼎边,取出一囊,往药鼎里倾倒白色药屑,随后悄然而去。但其子似乎没有发现。赵某感到恐怖,将此事告诉其子,遂叫他将所煮之药倒掉,再煮新药。刚煮没多长时间,赵某又见黄衣人进来,再次将白色药屑倒在鼎里。赵某又令其子将药倒掉重煮。如此多次。第二天,其子又为父亲煮药,但赵某睡着了,后其子将父亲唤醒,赵某似乎忘记了昨日鬼影之事,没有查看,就将汤药一饮而尽。没几天,赵某就死去了。在这个故事中,鬼得逞了。


  上面两个故事是鬼加害于人的,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则有一起相反的事例:当时,有官员李重,平生好酒,因事被免职,退居河东郡蒲州。


  好酒的李重每每自饮,渐渐有疾缠身,很快就病倒了,后来病情加深。这天傍晚,他突然感觉自己要不行了,于是叫仆人把庭院的大门关上。李重是想把死亡气息关在这暮色浓重的院子里吗?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与死亡有关的空气。突然,庭院中有声响,李重越窗而视,见一人身着红衣,出现在院子里,来人正是他的朋友侍御史、河西令蔡行己。他的身后跟随着一人,此人着白衣,奇怪或者说可怕的是,那人的白衣是一层一层的,如白幡,具体地说,其白衣是棉花制成的。棉花被认为是北宋以后才被引进中原而普遍种植的,唐朝时虽市面上也有卖棉花的,但相当昂贵。李重虽很愕然,但因老友蔡行己在前,所以还是在床上挣扎着喊道:“有请蔡侍御!”


  这时候,蔡行己与那白衣人已进来了,前者拱手道:“李大人。”


  李重叫人为其设座,迎为上宾。但异象马上就出现了:“蔡行己”于顷刻间身体暴长,手脚及嘴鼻也随着身体而长。在室内昏暗的光线中,李重再看,那红衣人似乎已不再是蔡行己了。事情就是这样。李重心中怪异,正思忖着,突然感到自己的身体轻盈了一些,不再像先前那样沉重了,于是慢慢靠着墙壁坐起来,问:“我病了有些日子了,现已卧床,是不是活不了多久了?”


  “非也。您的病快好了。”红衣人指着白衣人说,“这是我弟弟,最善卜算,请他为你算算。”


  白衣人从怀中取出一只小木猿放在榻上,木猿竟可前后蹦跳,蹦到第四下时,停住了。白衣人说:“卦已成。不要担心您的病,您能活到六十二岁,但这当中还会有灾难。”


  李重大喜,似乎忘记了异象所带来的惊恐,问红衣人:“您喝酒吗?”


  红衣人:“您有盛情,我哪敢不饮。”


  李重叫人上酒,将酒杯放到红衣人和白衣人面前,二人道:“我们有自己的酒杯。”说着,他们分别从怀里掏出一只银白色的酒杯,倒上酒后那杯摇晃不定。李重细看,竟是纸杯!这时一股凉气从他背后冒起。


  红衣人与白衣人各喝了两杯酒,将纸杯收入怀中,起身告辞。白衣人对李重说:“您病好后不要轻易饮酒,否则祸将上身。”说罢,他们在李重的注视下往大门走去,慢慢地消失了身影。但门始终是锁着的。


  李重的病很快就好了。这个故事也见于《宣室志》。在故事中,李重最后还是忘记了白衣人的告诫,畅饮如初。当年他被贬为杭州司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猫坛客服秋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13609933592|09916641055
猫的微信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 新ICP备19000534号-2 )

新公网安备 65010602000597号

GMT+8, 2024-5-17 10:10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