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

楼主: 花斑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万物化妖,百鬼夜行 —— 《唐朝的黑夜》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21: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12-31 15:37 编辑




    怪病女孩



      《酉阳杂俎》中记载了一则离奇的故事:



  永贞年,东市百姓王布,知书,藏镪千万,商旅多宾之。有女年十四五,艳丽聪晤,鼻两孔各垂息肉,如皂荚子,其根如麻线,长寸许,触之痛入心髓,其父破钱数百万治之,不差。忽一日,有梵僧乞食,因问布:“知君女有异疾,可一见,吾能止之。”布被问大喜,即见其女。僧乃取药,色正白,吹其鼻中。少顷,摘去之,出少黄水,都无所苦。布赏之白金,梵僧曰:“吾修道之人,不受厚施,唯乞此息肉。”遂珍重而去,行疾如飞,布亦意其贤圣也。计僧去五六坊,复有一少年,美如冠玉,骑白马,遂扣门曰:“适有胡僧到无?”布遽延入,具述胡僧事。其人吁嗟不悦,曰:“马小踠足,竟后此僧。”布惊异,诘其故,曰:“上帝失药神二人,近知藏于君女鼻中。我天人也,奉帝命来取,不意此僧先取之,吾当获谴矣。”布方作礼,举首而失。


  唐顺宗永贞年间,长安东市百姓王布家有一女儿,得怪病,鼻内长出两块肉,根细头大,从鼻孔中垂下,样子很吓人。其父为给女儿看病,花费百万巨资而不见效果。后遇一印度僧人,往女孩鼻子里吹了点白药面,遂将肉取下,而女孩一点也不觉得疼。难道那白药面是麻醉剂吗?再后来,有骑马者来到王家,称女孩鼻中长出的两块肉是天上走失的药神!



  谜底至此揭开,而令人瞠目。



  这样的故事未必就没有真实的成分。依现在的看法,女孩得的是鼻息肉症,这种症状在古代被称为“鼻茸”。就现在临床看,多有巨型鼻息肉的例子,而且息肉生长很快,颇类似王家少女的情况。也就是说,段成式借用诡异的事件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医疗故事。



  使人们更为好奇的是:那神通广大的印度僧人在得了天上药神所化的鼻息肉后干什么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21: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12-31 15:38 编辑



      北斗七星


      唐朝高僧一行少年家贫,为一老婆婆救济,功成名就后,那老婆婆求于门前:其子因杀人入狱,求一行帮忙。这却为难了一行,老婆婆虽有恩于他,而自己又不能枉法,遂拒绝。老婆婆大怒,道其负恩,一行很苦恼,只好作法。



  一行叫人在寺院空房里置放了一口大瓮,随后叫过来两人,授之以布囊,说:“某大街有一处废园,你们在中午时分潜伏其中,及至黄昏,定有东西进来。当捉到第七只时,就可以把袋子系上了。要是跑了一只,拿你们是问!”两手下同声说谨记,后潜于园中,黄昏前果有一群东西冲来,细观之,乃是猪。两手下张囊以待,正好捉了七只,献于一行。一行大喜,叫人把猪装进大瓮,加盖糊泥,题梵字于其上。转天一早,唐玄宗紧急召见一行:



  唐玄宗:“太史奏报,昨夜北斗星不见,此为何兆?”



  一行:“北魏时火星于夜空中失其位,天下大乱,现在北斗星消失,自古以来还没有过,可能要出乱子了!”



  唐玄宗:“有什么办法弥补呢?”


  一行:“唯有大赦天下,释放一切犯人,当然也是试试看。”



  玄宗皇帝随之应允。当夜,北斗七星即出现一颗,随后每天多一颗,七日后全部出现,恢复正常。



  在这个故事里,一行通过法术,间接地救了老婆婆的儿子。说起来,唐玄宗时,确实有过一次因出现奇异天象而大赦天下的事。难怪段成式说:“成式以此事颇怪,然大传众口,不得不著之。”可见当时该传说风行一时。另外,通过这个段子,我们也晓得了原来北斗七星都是猪神。在《酉阳杂俎》中,这则故事的原文如下:


 
 僧一行博览无不知,尤善于数,钩深藏往,当时学者莫能测。幼时家贫,邻有王姥,前后济之数十万,及一行开元中承上敬遇,言无不可,常思报之。寻王姥儿犯杀人罪,狱未具,姥访一行求救,一行曰:“姥要金帛,当十倍酬也。明君执法,难以请求,如何?”王姥戟手大骂曰:“何用识此僧!”一行从而谢之,终不顾。一行心计浑天寺中工役数百,乃命空其室内,徙大瓮于中,又密选常住奴二人,授以布囊,谓曰:“某坊某角有废园,汝向中潜伺,从午至昏,当有物入来。其数七,可尽掩之。失一则杖汝。”奴如言而往,至酉后,果有群豕至,奴悉获而归。一行大喜,令置瓮中,覆以木盖,封于六一泥,朱题梵字数寸,其徒莫测。诘朝,中使叩门急召。至便殿,玄宗迎问曰:“太史奏昨夜北斗不见,是何祥也,师有以禳之乎?”一行曰:“后魏时,失荧惑,至今帝车不见,古所无者,天将大警于陛下也。如臣曲见,莫若大赦天下。”玄宗从之。又,其夕,太史奏北斗一星见,凡七日而复。成式以此事颇怪,然大传众口,不得不著之。



  故事的主人公一行是唐朝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长记忆,精历算,关于这一点,在《酉阳杂俎》中还有一个故事:一行在宰相张说的府邸观看大唐第一围棋高手王积薪下棋,在此之前一行本不通围棋,但看了一局后,便与王积薪对弈,竟不相上下,后笑对张说言:“此但争先耳,若念贫道四句乘除语,则人人为国手。”即我之所以能够跟王老师成为对手,只是因为我在下棋时讲求争先罢了,假如下棋的人都念我的四句口诀,那么人人都可以成为围棋国手啦!”有人认为这个故事太过夸张,不过也未必全是虚构。后来,明朝的王世贞在《弈问》中对一行敌过王积薪之事表示肯定,认为精通数学历算的一行下出好棋不是没有可能。那么,一行的四句口诀是什么呢?《酉阳杂俎》中没记录下来。


  一行既为高僧,初不为玄宗皇帝所知,二人第一次相见时,皇帝问:“禅师何能?”一行说:“善记。”皇帝遂命左右取宫人户籍以示,一行观后而还,随后一一背诵,只字不差。皇帝下榻为之作礼,呼为圣人。一行初于嵩山拜师于普寂禅师,后游历四方,曾至浙江天台国清寺,又拜该寺高僧为师,学习历算之法。后得道奇人邢和璞说:“一行,圣人再世!”开元末年,一行回嵩山普寂禅师那儿,拜见后,附耳密语,普寂唯说:“是,是。”语毕,一行入室,关门圆寂。


     一行在世时,曾发明了不少观测天象的仪器,并修正了多颗恒星的位置,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在开元年间成功地测量了子午线。在唐朝时能操作以上工程,现在看来不可思议。一千多年后,为纪念这位出色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国际小行星组织将一颗星星命名为“一行小行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21: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12-31 15:38 编辑





  水画奇象


       《酉阳杂俎》所记下面故事,颇为玄妙:



  李叔詹尝识一范阳山人,停于私第,时语休咎必中,兼善推步禁咒。止半年,忽谓李曰:“某有一艺,将去,欲以为别,所谓水画也。”乃请后厅上掘地为池,方丈,深尺余,泥以麻灰,日没水满之。候水不耗,具丹青墨砚,先援笔叩齿良久,乃纵笔毫水上。就视,但见水色浑浑耳。经二日,搨以稚绢四幅,食顷,举出观之,古松、怪石、人物、屋木无不备也。李惊异,苦诘之,惟言善能禁彩色,不令沉散而已。


  唐朝李叔詹,有友范阳山人,客居自己的寓所,山人善于占卜之法,又精通画技,在临别前施展奇技,赠与李叔詹一幅神奇的“水画”。其过程如下:掘地为池,在池中抹上麻灰,然后开始注水,等其不下渗后,取来丹青墨砚,以嘴含咬毛笔头良久,后便开始于水面上挥毫作画了。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形,只看得李叔詹眼花缭乱。两日后,以四匹绢布覆于水上,一顿饭的工夫,取绢布观看,上面有古松、怪石、人物、屋宇。李叔詹自然惊奇,问其原委,范阳山人笑而不答,苦问之,只说:“心中有道,方能将水中色彩聚于水面,不令其沉散,以待绢布拓下。



  初读时候,我们为之惊叹不已,以为这是范阳山人所施展的幻术,细读则发现这正是中国水墨画技法中的著名的“水拓法”。只是,我们不知道范阳山人所用的颜料是哪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13-2-21 21:45 | 只看该作者
听花熊讲故事。
丫的。......我的板凳哪里去了?
老黑。你偷我的板凳干嘛?{:soso_e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21: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12-31 15:46 编辑



   蜘蛛战阵


      于頔在唐德宗贞元年间镇守襄阳,其为南北朝时北朝名门之后,唐朝继承隋朝、北周、西魏、北魏而来,不仅生活风俗多追随北朝,而且在政治上对北朝重臣之后颇为礼遇。于頔既有此背景,在中唐时期显赫一时,担任过宰相,又出镇各地,颇有政绩。但他自恃出身名门,又负其才,为人豪爽,风格骄纵,《酉阳杂俎》中记载了一则这样的故事:



  于在襄州,尝有山人王固谒见。于性快,见其拜伏迟缓,不甚知,别日游宴,不复得进。王殊怏怏,因至使院造判官曾叔政,颇礼接之。王谓曾曰:“子以相公好奇,故不远而来,今实乖望矣。予有一艺,自古无者,今将归,且荷公见待之厚,今为一设。”遂诣曾所居,怀中出竹一节及小鼓,规才运寸。良久,去竹之塞,折枝连击鼓子,筒有蝇虎子数十,分行而出,分为二队,如对阵势。每击鼓,或三或五,随鼓音变阵,天衡地轴,鱼丽鹤列,无不备也。进退离附,人所不及。凡变阵数十,乃行入筒中。曾观之大骇,方言于公,王已潜去。于悔恨,令物色求之,不获。



  在这个故事中,远道而来的山人王固,因外表给人缓慢笨拙的感觉,令性情急快的于頔甚不耐烦,转天去与他人游宴,没再搭理王固。后者闷闷不乐,转赴于頔的幕僚曾叔政处,曾为忠厚长者,对王固甚为礼待。王固说:“我听说于公好奇术,故不远而来,现在很失望。不过,我不想就这样撤了,现有一小技,自古以来无人能会,今愿意赴贵宅表演给您看。”



  来到曾叔政府邸,王固立于庭院,从怀中出竹筒一节和小鼓一面。随后,去掉竹塞,折树枝敲击小鼓,只见竹筒内慢慢爬出蝇虎数十只。所谓蝇虎,是蜘蛛的一种,有一双大眼睛,尤爱捕捉苍蝇,行动敏捷,但不会结网。在曾叔政的注视下,只见那群蝇虎分行而出,列为二队,其势如同两军对阵。每当王固击鼓时,那蝇虎或三或五,随鼓音而易阵形,进退左右,变化无穷,引得曾府人等皆出来观看。在王固的指挥下,那蝇虎变阵数十种,最后才回到竹筒。曾叔政大惊中,再寻找王固,其人却已不见了。后来,曾叔政将该事禀告于頔,后者悔恨不已,派人遍寻而不得。


  在本故事中,山人王固训练蜘蛛以呈战阵,一如两军对垒。这也许会引起于頔的漫长的回忆。上面说到其祖上为北朝重臣,那么又是谁之后代呢?于谨。


  于谨为南北朝时北朝最富谋略的将领,经历北魏、西魏、北周,一生征战,无所不胜。最初镇压北魏六镇兵变,后追随宇文泰,参与跟高欢的枭雄争霸,当时著名战役沙苑大战、河桥大战、邙山大战,无役不与。公元554年,他又率军南下,攻破梁朝的江陵城,当时坐镇江陵的是梁元帝萧绎,其人爱书,初镇江陵时,曾赴酉阳搜寻古籍。江陵城破后,梁元帝萧绎将平生收藏的古书典籍十四万卷一并烧毁;与此同时,于谨纵兵焚掠,导致中国魏晋南北朝及以前的众多古籍从此失传。从这个角度说,尽管于頔之祖于谨为一世名将,但其罪难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21: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12-31 15:46 编辑



   凶案


       本故事的主人公是韩滉,他是唐朝著名政治家,做过宰相,而且还是非常有名气的画家,最善画牛,《唐朝名画录》记载他“能画田家风俗、人物、水牛,曲尽其妙。”他有代表作《五牛图》,经历了上千年的战火与动荡,一直流传至今,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韩滉不仅画技高超,而且还是个侦探。有一年,韩滉在润州做州官,夏夜无事,与部下登上城楼喝酒乘凉。正喝着,忽对手下说:“听!谁家女人在哭?哭声是从哪儿传来的?”



  手下说:“在某某大街。”



  手下又说:“听这哭声,该是老公去世啦!”



  韩滉侧耳细听,久久不语。他突然想起了汉朝的王充……



  转天,韩滉叫捕快将夜里哭泣的女人带到衙内,一问果然是老公去世了。韩滉问她老公怎么死的,女人只说是暴病而亡。虽带着重孝,但那女人还是显得有些风情。随后,无论怎么审问,那女人一口咬定老公是病死的,有点打死也不说的意思。韩滉叫人查看她老公的尸体,也确实没看到被杀害的痕迹。手下人说韩大人有些多虑了。一天过后,其手下发现那女人老公的尸体很吸引苍蝇,尤其是脑袋周围。于是,韩滉叫人将那女人的老公的发髻散开,仔细查验,果然在头顶发现了铁钉按下的伤痕!再审讯,那女人不得不承认,她与邻家二哥私通,在夜里将老公灌醉,用铁钉插进头顶将其谋杀。



  案子结束后,大家都认为韩滉是神人。有人问其故。韩滉说:“那天晚上,我听那女人的哭声虽然很急,但却不甚悲伤,甚至在害怕些什么……”



  韩滉的判断是有理论根据的。汉朝王充的《论衡》中有以下句子:“……凡人于其所亲爱,知病而忧,临死而惧,已死而哀。”那女人哭已死去的亲人,声调不是哀伤,而是恐惧,所以韩滉判断出其奸情。在《酉阳杂俎》中,这则故事的原文是这样的:


 
 相传云,韩晋公滉在润州,夜与从事登万岁楼。方酣,置杯不说,语左右曰:“汝听妇人哭乎?当近何所?”对:“在某街。”诘朝,命吏捕哭者讯之,信宿狱不具。吏惧罪,守于尸侧。忽有大青蝇集其首,因发髻验之,果妇私于邻,醉其夫而钉杀之,吏以为神。吏问晋公,晋公云:“吾察其哭声疾而不悼,若强而惧者。”王充《论衡》云:“郑子产晨出,闻妇人之哭,拊仆之手而听。有间,使吏执而问之,即手杀其夫。异日,其仆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子产曰:‘凡人于其所亲爱,知病而忧,临死而惧,已死而哀。今哭已死而惧,知其奸也。’”



  韩滉细致如此。当然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毕竟韩滉是位大画家,其画的特点就是精细入微,以《五牛图》为例,画面上虽同为老牛,但每只牛的神情、动态各不相同,韩滉正是于细微处表现出画技的高超。作画如此精细,断案也就可想而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13-2-21 21:49 | 只看该作者
花啊。你也忒不地道了。
这时候讲鬼故事。还让不让坛子里的MM睡觉了。{:soso_e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21: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12-31 15:47 编辑



    杨贵妃的味道


     唐朝强盛开放,中外贸易频繁,中国的丝绸、瓷器被运到境外,境外的各种特产和珍宝不断被运进长安,比如奇异的动植物、香料、珠宝、乐器、金属器物以及各种生活奢侈品。唐朝人喜欢这些进口玩意儿,一方面说明这个王朝确实开放时尚;另一方面,这些外来品所带来的异域风情和隐秘传说深深刺激和满足了唐朝人的想象。这所有的一切,使唐朝给人一种如梦般的魔幻绚烂的感觉。


      在美国学者谢弗那本奇异的汉学著作《撒马尔罕的金桃》中曾有这样的描述:“七世纪(的唐朝)是一个崇尚外来物品的时代,当时追求各种各样的外国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开始从宫廷中传播开来,从而广泛地流行于一般的城市居民阶层之中。”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对香料的深度迷恋。正因为如此,很多西域和中亚的商人把境外的名贵香料倒腾进长安,卖给皇帝和贵族,一夜间就能赚一大笔钱。


  在《酉阳杂俎》中,记载了一则与香料有关的故事。但这不是一个有关奢侈生活的故事,而是一个伤感的爱情故事:


  天宝末,交趾贡龙脑,如蝉蚕形,波斯言老龙脑树节方有,禁中呼为瑞龙脑,上唯赐贵妃十枚,香气彻十余步。上夏日尝与亲王棋,令贺怀智独弹琵琶,贵妃立于局前观之。上数子将输,贵妃放康国猧子于坐侧,猧子乃上局,局子乱,上大悦。时风吹贵妃领巾于贺怀智巾上,良久,回身方落。贺怀智归,觉满身香气非常,乃卸幞头贮于锦囊中。及二皇复宫阙,追思贵妃不已,怀智乃进所贮幞头,具奏他日事。上皇发囊,泣曰:“此瑞龙脑香也!”



  有一天,唐玄宗李隆基与亲王下棋,著名音乐家贺怀智在一边弹琵琶助兴,皇帝的爱人杨贵妃身带交趾国进贡的名为“瑞龙脑”的香料站在一旁观看。当时,皇帝形势不妙,眼看要输棋,杨贵妃灵机一动,将“康国猧子”即西域进贡的小狗放在座位上,那小玩意随后一下子登上棋盘,搅乱了棋局,为皇帝解除了即将输棋的尴尬。皇帝抚掌大笑,贵妃也娇面如花,贺怀智演奏琵琶曲声更妙,只留得亲王一个人在那里郁闷。当时是夏天吧,清风徐来,贵妃身上的香料味道更浓,弥漫了唐朝的那个午后。
      

      突然,风吹掉了贵妃的领巾,落在贺怀智脑袋上,贵妃回眸一笑,搞得贺怀智有些不好意思,他是闻到杨贵妃的体香了吗?总之他心旌摇曳。贺怀智回家后,身上芳香不散,当夜也许他就梦见了美丽的贵妃。


      后来,他将脑袋上的幞头巾放进一个锦囊。再后来,安史之乱开始,唐玄宗往四川逃跑,行至马嵬驿,六军不前,要求皇帝赐死杨贵妃。天下变乱,这一切是杨贵妃的错吗?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杨贵妃终被赐死。


  过了七八年,安史之乱平息,已是太上皇的唐玄宗回到长安,追思贵妃不已。有一天,贺怀智来觐见玄宗,呈上锦囊。玄宗打开锦囊,取出那带有贵妃香气的幞头巾,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这巾上的香气,是瑞龙脑香也!此香为交趾所献贡品,我曾赠贵妃十枚!”相信那一刻贵妃的音容笑貌已出现在了老皇帝的眼前。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这唐朝最忠贞的爱情终令人伤感至此。


  回到香料。唐朝人对其迷恋的程度超出我们的想象,不但为妇女所爱,也是男子的必备品:贵族聚会时,诗人读诗时,都离不开香料。说到唐朝的进口香料,种类繁多,除了本则故事中杨贵妃佩带的龙脑香外,还有紫藤香、苏合香、安息香、爪哇香、青木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21: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12-31 15:48 编辑



    晚唐食人记



       《酉阳杂俎》中所记载的下面这则故事不能不使人瞠目结舌:



  李廓在颍州,获光火贼七人,前后杀人,必食其肉。狱具,廓问食人之故,其首言:“某受教于巨盗,食人肉者夜入,人家必昏沉,或有魇不悟者,故不得不食。”两京逆旅中,多画鹦鹆及茶椀,贼谓之鹦鹆辣者,记嘴所向;椀子辣者,亦示其缓急也。


  李廓是晚唐人,曾任颍州刺史,当时在他管辖下的地界发生了这样一件奇事:一日,官府捉住一伙盗贼,一共七人,令人惊异的是,他们开工前,往往先吃几条人大腿,这听上去确实恐怖。刺史李廓得知此事后也很好奇,一日午后,他亲自审讯盗贼,开始几个盗贼还不想说,经一番刑罚,那为首的盗贼才开口:“干我们这行的,有个老大,当然现在已退休了。但说起此人,可算得上是我们大唐的巨盗了,是我们这些人的超级偶像。经人引见,已金盆洗手的他老人家终于接见了我们,在我们的哀求下,他教给我们一个本领或称之为秘诀:打劫前,若先吃了人肉,那么夜入人家,其家里人必昏沉不醒;或如中魇症一般,呆傻不知反抗。望着那齿白唇红、鹤发童颜的老爷子的权威劲儿,我们不得不信,后来就试着……”



  李廓在唐朝的那个午后陷入迷思,我们暂且不管,却说段成式在这段故事后还提到一句:“两京逆旅中,多画及茶椀,贼谓之鹦鹆辣者,记嘴所向;椀子辣者,亦示其缓急也。”这段文字一如唐朝的江湖黑话,令人难解。“两京逆旅”指长安和洛阳之间的旅舍,这没有问题。但后面的话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暗示了什么?试着推测如下:长安、洛阳之间的旅舍中,厅堂的墙壁上,多画有鹦鹆(类似于鹦鹉的一种鸟)、茶椀(同“碗”),鹦鹆图形被盗贼称为“鹦鹆辣”,以其嘴的方向为标记,暗示被盯上的目标所去的方向;茶椀图形被盗贼称为“椀子辣”,以碗口的大小来暗示目标行动的缓急(或为预警信号,暗示同伙这一地区官府捕快的多少与行动)。抑或,还有其他别的解释?



  当然,这则故事的核心是盗贼吃人。它在不经意间透露出晚唐局势的动荡。在黄巢之乱开始前,各地不时爆发的饥荒已像瘟疫一样渐渐蔓延开了,并出现了吃人的现象。在本故事中,盗贼在开工前吃人,可以被认为是当时吃人大背景下的一个变异。在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是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国战争;但最残酷的一次则是唐朝末年的黄巢之乱。黄巢年轻时热心于功名,曾多次赴长安、洛阳赶考,但均不成功。换一般人也就忍了,回家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了。但黄巢不行。黄巢身为盐贩,相当于在今天倒腾毒品,是冒着杀头危险的,这种职业的特殊养就了黄巢性格里的残忍、冒险和亡命的一面。后来,他写了首著名的充满怒怨的诗:《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夏,各地瘟疫失控,饥荒遍地,河南和两淮间都爆发了大规模的以人为食的现象。黄巢这个前落魄书生、盐货走私贩,也终于在这一年起兵造了大唐王朝的反,率部扫荡中原,又横渡长江,长途奔袭攻入广州,然后北折,取洛阳,陷长安。黄巢一路顺畅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一个布告:“我一路进攻,只为到长安找唐天子算账(为什么当初科举考试没录取我),跟你们各州县没关系,你们不要拦我哦!”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大唐首都长安被黄巢陷落,僖宗皇帝逃向成都。黄巢入长安的仪式盛况空前,声震百里。进长安后,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所有李姓皇族诛灭,随后于转年初即皇帝位。这就是传说中的报复吧。他取国号为齐。但这一切如昙花开放般短暂。在两枭雄朱温和李克用的夹击下,黄巢很快就退出长安,在此之前对这座“官民勾结”的城市进行了一次大扫荡,平民死伤惨重。



  黄巢之乱促使末代唐朝成了一个武人的超级角斗场。军队之间疯狂攻伐,百姓大众朝不保夕。当时天灾人祸,良田尽丧,饥荒更甚,家邻相食,恐怖异常。起事之初,因为需要吸纳群众加入队伍,黄巢还不敢对平民怎么着,并叫大将尚让起草过这样一道告示:“黄王起兵,本为百姓,不像李家皇帝一样不爱你们,你们可别害怕呀!”但自打从长安退出后,在末日阴云的笼罩下,这支绝望的部队(黄巢的士兵都披着发)完全陷入了疯狂和变态的境地:所过之地,无论官府,还是百姓,屠掠殆尽。围攻陈州时,多次攻击均不得手,黄巢看到军粮不济,于是将民间吃人之风转入军中,下令用人肉充当军粮:将战俘和百姓用巨碓、巨舂碾为肉末,拌上粗粮,给士兵们吃。其中,秦宗权的部队最为恐怖,这支部队在行军时,马车上就拉着一条条腌制过的人大腿。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黄巢的这首《自题像》,诗意凄美。遥想他奔赴洛阳赶考的日子,那时候天下谁人识得黄巢?作为一个无名之辈,在又一次落榜后,他独自登上洛水上的天津桥,追思前后,在百感交集中写下这首诗。黄巢到底不是一个柔弱的书生,一句“独倚栏干看落晖”,在惆怅之外又道出其意难平,其心不死。只是当时那些傲慢的洛阳人还不知道,他们身边的那个站在桥头望天的山东人,慢慢地张开了大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21: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12-31 15:49 编辑



    秦琼与马


     秦琼字叔宝,山东济南人,在《隋唐演义》中是作为男一号出现的,但在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却是排位最后:1.长孙无忌;2.李孝恭;3.杜如晦;4.魏徵;5.房玄龄;6.高士廉;7.尉迟敬德;8.李靖;9.萧瑀;10.段志玄;11.刘弘基;12.屈突通;13.殷开山;14.柴绍;15.长孙顺德;16.张亮;17.侯君集;18.张公谨;19.程咬金;20.虞世南;21.刘政会;22.唐俭;23.徐世勣;24.秦叔宝。



  如果称三国时代的吕布为“三姓家奴”,那秦琼就是“五姓”了:他最初属于张须陀的部下,后辗转于裴仁基手下,随后又投降李密,然后投降王世充,最后投降李世民。应该说,在投靠李世民后,秦琼就变得很老实了,再没动过跳槽的想法,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非常年轻的二十出头的李世民确实有魅力。秦琼为李世民卖命,不仅表现在打江山的年代,即使在唐高祖李渊武德九年夏天,李世民要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兄长和弟弟了,秦琼也很爽快地答应去帮忙,跟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侯君集、尉迟敬德、程咬金、段志玄等人一起热热闹闹地去了。在当时,不是没有人以各种理由拒绝参与这个件事,比如两位天才的军事指挥家李靖、徐世勣就没去。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秦琼去世,死于战时旧伤复发。从此可晓得,在作战时这哥们儿真是冲锋在前,这一生算对得起李世民了。秦琼在评书中使锏,史上使枪,总之很能打,原因之一可能就是有匹好马。在古代,战马的好坏往往直接决定将领对阵的结果。在《隋唐演义》中,说秦琼骑的是什么黄骠马,为此还演绎出一段著名的“秦琼卖马”的故事。其实,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如《酉阳杂俎》所记:



  秦叔宝所乘马,号“忽雷驳”,尝饮以酒,每于月明中试,能竖越三领黑毡。及胡公卒,嘶鸣不食而死。


  秦琼骑的马叫“忽雷驳”,是匹青白毛相间马,而非黄毛。最神奇的是,这马还好喝上两口酒,每次喝完蹄力更甚,在明月夜,能跃过三领黑毡。马通人性,一如义犬,秦琼死后,这匹“忽雷驳”不吃不喝,嘶鸣不已。可以想象,在此之前它痛饮了一次酒:是啊,我生即为战场而来,既然再不能派上用场了,主人也死了,那为什么还活在这个世界上?最终它绝食而死。
  



     熊注:   忽雷驳,评书之 “虎类豹” 讹音原字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21:58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本传完,再传第二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22: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2-21 22:03 编辑


唐朝的黑夜(第2部)
  
  继《唐朝的黑夜1》解读《酉阳杂俎》后,《唐朝的黑夜2》将目标锁定唐朝另外三种重要的志怪笔记:《广异记》、《宣室志》、《独异志》。
  
  目录
  
  荒郊凶迹
  长安幻夜
  秘密庄园
  山中志异
  所谓“杀”
  唐朝有鬼
  白骨变
  凶服制造者
  奈河血草
  魇蛊术
  贩茶奇遇记
  血腥的炼金术
  唐朝怪兽
  骷髅案
  寒冷的舌头
  危险的血滴
  开元盗墓记
  一个快递员的遭遇
  傍晚来客
  水银,水银
  鬼肉
  魇之劫
  夜行记
  血色娃娃
  木马的夏天
  关于媚珠
  与死亡有关的偏旁部首
  深宅怪谈
  下一个就是你
  幻游记
  墓中回忆录
  浮现的脸
  太岁与灵芝
  通往仙境之路
  海市蜃楼
  幻术故事
  空中预言
  偶然事件
  暗室迷墙
  抱塔过海的晚上
  危河险渡
  意外的结局
  不要轻易开玩笑
  消面虫
  秘密远征
  黄金神像
  曲江变
  奇怪的县尉
    唐朝的吉尼斯
    火灵库
    五百头羊的悲剧
    三十年往事
    刺唐后史
    疯狂的石头
    唐三绝
    隋唐之源
  
  
  唐朝的夜景(自序)
  
  唐朝一代,优秀的志怪笔记层出不穷,尤其是从唐朝中期开始,写作者似乎一下子都对志怪发生了兴趣,及至晚唐,作品已蔚为大观。


  唐朝的志怪笔记与先前魏晋和后世宋元明清的同类作品比,最大的超越表现在想象力上。读完唐朝志怪,你会发现世界那么广袤,心灵如此自由。必然可以这样说:想象力最发达的年代也是精神最奇瑰的年代。唐朝的决然魅力正在于此。但时光流转,那动人心魄的秘密往事随着唐朝的逝去而消失殆尽。不过还好,倦夜长的唐朝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精彩绝伦的想象力的盛宴:那些来自唐朝的志怪笔记,代代相传,越过千年时光,神奇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继《唐朝的黑夜1》解读《酉阳杂俎》后,《唐朝的黑夜2》将目标锁定唐朝另外三种重要的志怪笔记:《广异记》、《宣室志》、《独异志》。


  《广异记》的作者为中唐时期的戴孚,他是安徽亳州人,主要生活在唐代宗时代(公元761年—公元779年),曾任校书郎,官至饶州录事参军。该书内容一如其名,涉猎很广,被大型类书《太平广记》摘录甚多,从这个角度看,仅次于《酉阳杂俎》,可称唐朝志怪笔记的代表作。


  《宣室志》的作者为晚唐时期的张读,他是河北深州人,主要生活在唐宣宗时代(公元846年—公元859年),历任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官至尚书左丞。“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是李商隐的名诗《贾生》。西汉时,汉文帝曾在长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即宣室接见被贬的大臣贾谊,询问鬼神之事,夜已半,迷而无眠。张读以此典故为书名,记载仙鬼光怪之事,对后世影响颇深。


  《独异志》的作者为晚唐时期的李伉,他是河北赵州人,主要生活在唐懿宗时代(公元860年—公元873年),曾任明州刺史。其他不详。该书却大有可观,专记“世事之独异”者,离奇诡谲,令人瞠目。


  解读时,笔者将这三部志怪笔记融于一起,甄别梳理,分以门类,秘史逸事、异闻怪谈、 幻术道法、鬼踪仙影,虚实相依,牵引我们走入遥远而隐秘的唐朝夜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22: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12-31 15:55 编辑



 荒郊凶迹
  


  在讲述下面这个凶险的故事之前,先说说主人公僧人法长所在的龙门寺。



  龙门寺为唐朝名寺,位于洛阳郊区的龙门山上,林木幽深,自为胜境,一如唐朝诗人陆海在《题龙门寺》中所描述的:“窗灯林霭里,闻磬水声中。更与龙华会,炉烟满夕风。”另一位诗人姚合有诗《寄东都分司白宾客》,在这首赠白居易的诗中也提到龙门寺:“阙下高眠过十旬,南宫印绶乞离身。诗中得意应千首,海内嫌官只一人。宾客分司真是隐,山泉绕宅岂辞贫。竹斋晚起多无事,唯到龙门寺里频!”

      

    在这里,提到晚年闲居洛阳的白居易最爱游览龙门寺。事实也正是如此。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白居易与八位挚友结社于此,共明志趣,暇聚宴游,被称为九老。他们晚年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的理解,对后世为官者乃至隐逸之士影响甚大。前推不到二十年,即唐敬宗宝历年间(公元826年—公元828年),来自龙门寺的僧人法长,在他的老家郑州原武县遇到了人生中最恐怖的一件事。


  那是一个闷热的夏天。在老家有些田产的法长,回家去收割庄稼。此夏干燥无雨,当日傍晚,干完活后,法长打发走了帮着收庄稼的雇工,自己一个人骑马行进在唐朝的原野上。暮色四合,收割后荒凉的土地,寥廓肃杀。法长骑马行于大野,走着走着,马不动了,即使用鞭子抽,仍不迈步。法长感到十分奇怪。再看那马,瞪着眼睛,向东凝视,似乎看到了什么。此时明月已出,法长随之而望,见数百步外有一物,轮廓模糊,模样不清,只能大致看到其颜色一如古树,猛然朝这边而来。法长惊惧,急忙掉转马头,跑到路边,于此潜伏下来,定睛观看。及近些,再看那物,是一团诡异的气体,有六七尺高,散发出鱼腥之气,同时还发出细微的声音。那团气体转悠了一下,又猛地离去。法长好奇,策马潜行,与其保持着数十步远的距离。



  大约行了一里多地,来到一个村子,那团气体绕了几圈,突然钻进一户人家。法长驻马窥视,很快听到那户人家传出呼声:“车棚里的牛快死了,快来看!”没多长时间,又听到院里传出声音,说驴子突然倒地垂死。又过了一会儿,法长听到哭声从院里传来,随后出来一个仆佣模样的人,法长装作路过,问发生了什么事,仆佣惊道:“我家主人有个十几岁的孩子,刚才竟突然暴死!”话音未落,院中又传来哭声,间或不断,直到夜半哭声才渐渐少去。僧人法长见多识广,但此异景还是平生第一次遇到。他牵着马,如木石一般伫立在那户人家外,一时间不知道该去哪里。挨到天亮,法长将这一路所见告诉邻居,大家围在那户人家的门口,议论不已。此时,那家的院子,静寂无声。人们在好奇的等待中感到事情不好,于是破门而入:见其家十几口人皆横尸于地……



  河南龙门寺僧法长者,郑州原武人。宝历中,尝自龙门归原武。家有田数顷,稔而未刈。一夕,因乘马行田间,马忽屹不前,虽鞭抶辄不动,唯瞪目东望,若有所见。时月明,随其望,数百步外有一物,如古木色,兀然而来。长惧,即回马,走道左数十步伺之。其物来渐近,乃白气,高六七尺,腥秽甚,愈于鲍肆,有声绵绵如呻吟,西望而去。长策马随其后,常远数十步。行一里余,至里民王氏家,遂突入焉。长驻马伺之,顷之,忽闻其家呼曰:“车宇下牛将死,可偕来视之。”又顷闻呼后舍驴蹶仆地,不可救。又顷,闻惊哭,有出者。长佯过讯之。曰:“主人有子十余岁,忽卒。”语未竟,又闻哭音,或惊叫,联联不已。夜分后,声渐少,迨明而绝。长骇异,即俱告其邻,偕来王氏居侦之。其中悄然无闻,因开户,而其家十余人皆死,鸡犬无存焉。(《宣室志》)



  我们不知道法长和众邻居有着怎样的神情,但却可以想象那些暴死之人扭曲惊恐的面容。于是,我们急于知道:在死前,他们究竟看到了什么?



  说起来,生活在唐朝的人们,大多是没有用文学手法凭空杜撰怪异之事的兴趣的,他们之所以记述怪异之事,往往是因为他们真的看到或听到了在当时还不能解释的异象。在此基础上,再作演绎。本故事即如此。故事中,在阴森的唐朝之夜,僧人法长于郊野中遭遇一团不知来头的气体,人遇之而暴死。这究竟是团什么东西?



  综观唐朝志怪笔记,在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和戴孚的《广异记》中还发现了两则类似的记载。《酉阳杂俎》中的故事说的是,河北有一将军行于荒野,“忽有旋风如斗器,起于马前。军将以鞭击之,转大。遂旋马首,鬣起竖如植。军将惧,下马观之,觉鬣长数尺,中有细绠,如红线。马时人立嘶鸣,军将怒,乃取佩刀拂之,因风散灭,马亦死……


      《广异记》中对凶物的描写更详细:“范阳张寅尝行洛阳故城南,日已昏暮,欲投宿故人家。经狭路中,马忽惊顾,蹐局不肯行,寅疑前有异,因视路旁坟,大柱石端有一物,若似纱笼,形大如桥柱上慈台,渐渐长大,如数斛,及地,飞如流星,其声如雷,所历林中宿鸟惊散,可百余步,堕一人家。寅窃记之,乃去。后月余,重经其家,长幼无遣矣……在第一个故事中,河北将军突遇风形异物,旋转于马头,使马鬃毛尽竖,随后马死。相比起来,第二个故事中,张寅的所见更相似于法长的遭遇,他所见的异形似灯笼,可变幻,由小而大,飞时速度极快,一如流星,同时伴有惊雷之声,所遇者亦多死。



  此类异象,难道是古人所称的带有神秘色彩的“黑眚”?



  “眚”,即灾难;“黑”,即五行中水的代表色。所谓“黑眚”,即“因五行而生之灾。”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属于破坏力极强的超自然现象。一种观点认为:在空旷之地,假如空气湿度非常低,且持续到一定时间,便有可能产生一种以正离子为主的有毒的等离子气体。这种气体可以是无形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是有形的,并具有奇异的味道;同时,往往有光、风相伴……



  当然,这只是后人的一种推测。



  没有人能最准确地说明僧人法长所目击的异形到底是什么。所以,还是把最后的秘密留给那个唐朝的黑夜,把最深切的茫然留给我们的法长禅师。随着那户人家的人相继死去,心跳不已的龙门寺僧人就此打马回奔洛阳,再也没什么心思收庄稼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22: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12-31 16:00 编辑




    长安幻夜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唐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1年),长安。


  黑夜中,目光越过曲折回旋的坊间和朱雀大街上昏昏欲睡的打更人的身影,最后落在一名官吏的宅前。


  这名官吏在户部做事。唐朝的户部,在尚书之下设侍郎两名,侍郎之下又设各级官员,其中有户部令史一职,这一职位满额编制十七人。下面这个奇异的故事即发生在其中一人家里。


  我们假设这名户部令史姓崔,或卢或郑,也许不是出自大家门庭,那就权且称其为A吧。此人虽然官职不大,但一直兢兢业业,加班加点地工作。在家里,他有一个漂亮的妻子,其色之美,在所居坊间都是有名的。但这些天她得了一种怪病,仿佛身中邪魅,精神恍惚,与A也疏远了。A很着急,又很奇怪。与此同时,他无意中发现:家里所养的一匹骏马,这些日子也渐渐消瘦了。问题是这匹马一直养在后园马厩,无人骑乘,而且每日都喂很多草料。A惴惴不安,一度影响了工作。他想他必须把家里发生的事搞清楚,否则这日子算是没法过下去啦。


  当时,长安是世界的中心,居住了很多域外之人,日本、高丽、天竺、波斯、拜占庭、大食、撒马尔罕……政府使团、留学生、商人、术士、旅游者,各色人等,不一而足。户部令史A的邻居,就是一个胡人,也许来自撒马尔罕,也许来自其他王国,总之他寓居长安,尤擅方术之道,很是有些奇怪的本领。这一天,A在无意间想起他来,于是登门拜访。


  听A的描述,胡人术士道
:“即使是匹骏马,行百里路还出力不小,感到疲惫;更何况日行千里,哪有不瘦之理?!”


  A一愣。他不解地问:“很长时间都无人骑乘此马,安能如此?”


  胡人术士诡异一笑:“您最近每天都去值夜班吧?”


  A:“正是。”


  胡人术士:“您可知道,每当您走后,您的妻子就偷偷地出去,而您还蒙在鼓里。若是不信,今晚可提前回家一窥。”


  A吃了一惊,半信半疑。不过,他还是按胡人术士的话,在当天夜里提前还家,隐藏在庭院的花木间。


  这是唐朝长安之夜。


  一更天过后,户部令史A见妻子打扮得很漂亮,出了屋子。他感到无比愤怒:这竟然是真的!在愤怒中,他看到妻子把女婢叫了过来,后者牵来了马,并备上鞍子。在A的注视下,妻子于庭阶前上马,再看那马,随后冉冉升空……A目瞪口呆。但这并不是最奇异的。最奇异的是,那名女婢拿了一把扫帚,骑在上面,跟在女主人身后,也一点点地飞了起来……


  二人一前一后,消失在唐朝的夜空中。


  我们可以设想藏在花木丛中的户部令史A的惊骇的表情。他自然没心思一个人待在这院子里了,他回到办公的衙门,在那里一个人挨过漫漫长夜。


  第二天,户部令史A请了个假,急匆匆地去见那个胡人术士:“确如您所言,我家竟出了如此幻异之事,又该怎么办呢?”


  胡人术士道:“莫急切,不妨再仔细窥探一晚。”


  “再窥探一晚?”A迷惘地问。


  入夜后,户部令史A换了一个地点,潜藏在厅堂的幕布后。不一会儿,妻子和女婢现身厅堂。A捏开幕布一角,悄然而窥。妻子在厅堂里转悠了一圈,皱了皱眉,问女婢为什么有生人的气息,遂令女婢将扫帚点着,作火炬,遍照厅堂。A很是害怕,感到妻子竟是如此陌生。惊慌中,他狼狈钻进幕布后的一个大瓮里。还好,妻子没再追查,随后A听到有备马之声,再后来听到这样的对话:


  女婢:“马已备好。”


  妻子:“跟我走。”


  女婢:“刚才把扫帚点着了,现在我没东西可骑了。”


  妻子:“随手拿个东西就可以骑乘飞行,又何必只用扫帚!”


  有点意思了。接下来,女婢在仓促间推过来户部令史A藏身的大瓮,骑在上面,随后那大瓮冉冉升空。但我们的令史大人还在瓮中!他一动不敢动,只听到有风声呼啸。


  没用太久的时间,妻子和女婢缓缓降落在一座高山的山顶。


  山顶四周林木葱郁,有帐幕筵席,一如幻境。宴会上,有美女七八人,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情侣。众人于山顶夜宴,欢笑声闻于山谷。过了好几个时辰,宴会才结束,与宴之人似乎都喝醉了。户部令史A的妻子上了马,当女婢欲骑上那大瓮时,终于发现了藏在里面的可怜的A大人:“瓮中有人!”


  此时,妻子已醉,女婢也醉了,她将户部令史A从瓮里拉出来,后者自不敢言,正在恐惧间,其妻与女婢已分别骑马乘瓮飞空而去。A遥望四周,唯见苍山万重,再看眼前,只有青烟袅袅,地上皆是灰烬,没有一个人的影子。他孤身站在峰顶之上,在寒冷如水的夜色里,感到一种巨大的迷惘。他不能明白,这到底是不是一个梦。


  户部令史A在迷惘和战栗中寻路下山,一路潜行,衣服被荆棘剐破,身上也伤了多处,大约行了数十里,才来到山脚下,此时天色已亮。他问路上的樵夫此处何地。对答:阆州。阆州在蜀地,离长安有一千多里。


  户部令史A一路乞讨,历尽艰辛,一个多月后才回长安。刚一进宅,他就看到妻子和女婢在庭院中徘徊。见到A后,妻子惊问:“你这是去哪儿了?怎么失踪了一个多月,到现在才回来?”


  户部令史A警惕地望着妻子,随后撒了个谎,说自己出差了,因事情紧迫,未来得及打招呼。当天,他又一次去拜访那胡人术士。


  胡人术士道:“你妻子已被妖魅附体……”


  户部令史A拜倒后苦苦请求,并把自己这些天的遭遇一一说出。


  胡人术士道:“我已知道。而此魅当是羽翼之妖,虽成气候,但也不是没有办法,我试试看吧。”


  唐开元中,户部令史妻有色,得魅疾,而不能知之。家有骏马,恒倍刍秣,而瘦劣愈甚,以问邻舍胡人。胡亦术士,笑云:“马行百里犹劲,今反行千里余,宁不瘦耶!”令史言:“初不出入,家又无人,曷由至是?”胡云:“君每入直,君妻夜出,君自不知。若不信,至入直时,试还察之,当知耳。”令史依其言,夜还,隐他所。一更,妻做靓妆,令婢鞍马,临阶御之。婢骑扫帚随后,冉冉乘空,不复见。令史大骇。明往见胡,瞿然曰:“魅信之矣,为之奈何?”胡令更一夕伺之。其夜,令史归堂前幕中,妻顷复还,问婢何以有生人气,令婢以扫帚烛火,遍然堂庑。令史狼狈入堂大瓮中。须臾,乘马复往,适已烧扫帚,无复可骑,妻云:“随有即骑,何必扫帚!”婢仓卒遂骑大瓮随行。令史在瓮中,惧不敢动。须臾,至一处,是山顶林间,供帐帘幕,筵席甚盛,群饮者七八辈,各有匹偶,座上宴饮,合昵备至,数更后方散。妇人上马,令婢骑向瓮,婢惊云:“瓮中有人。”妇人乘醉,令推著山下,婢亦醉,推令史出,令史不敢言,乃骑瓮而去。令史及明都不见人,但有余烟烬而已。乃寻径路,崎岖可数十里,方至山口,问其所,云是阆州,去京师千余里。行乞辛勤,月余,仅得至舍。妻见惊问:“久之何所来?”令史以他答。复往问胡,求其料理。胡云:“魅已成,伺其复去,可遽缚取,火以焚之。”闻空中乞命,顷之,有苍鹤堕火中焚死。妻疾遂愈。(《广异记》)


  最后的结果是:在胡人术士的帮助下,以火攻将鹤妖除去,户部令史A一家人又恢复了平静的生活。


  结局略显仓促。但这符合古代志怪笔记的惯用手法:刹车式结尾。


  无论如何,故事的想象力是极为诡异的:夜半升空的妻子与女婢,千里之外的荒山夜宴,侧居其邻的胡人术士,黑夜飞行的扫帚,大瓮里面惊恐无措的男主人公……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古代的符号中,鹤往往是仙与吉祥的象征,综观历代志怪笔记,很少有以仙鹤为妖讲述一个故事。本条则是个例外。这当然不是故事中最有意味的,令人最感兴趣的是女婢骑着扫帚飞行的场面。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是中国第一个甚至唯一一个记载骑扫帚飞行的志怪故事。众所周知,骑扫帚飞行是西方魔幻小说里的情景,人们通过《哈里•波特》的故事而印象深刻。但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唐朝的志怪笔记里就已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实在令人惊异,作为“哈利之母”的英国的罗琳女士又作何感想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22: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12-31 16:01 编辑



  秘密庄园
  


  当那个神秘的庄园主被处以极刑时,说了这样一句话:“赵云?他当然不是第一个。做这样的事,在我们庄园已传有几代了……”



  事情还得从唐宪宗元和初年(元和元年为公元806年)的一个夜宴上说起。当时,有来自甘肃天水的游客名叫赵云,此日游至陕西鄜畤。鄜畤即鄜州,今在延安富县一带。杜甫有诗名《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而称鄜畤,是因为该地有著名的秦汉古祭坛(畤即为祭祀天地之所),大约也算得上当时的一个旅游景点吧。我们的主人公赵云就是来此游玩的。



  关于此人的简历,不甚明了。不管这些,只说此日,赵云途经鄜州中部县,看望在县里做事的朋友。朋友负责刑事工作。当天,朋友设宴款待赵云,宴席过半,诸人酒兴正酣,突有捕快入内,禀报说抓了一个人,至于什么罪行,我们不知。大致问了一下情况,朋友欲将其释放,但已喝高了的赵云多了一句话,要朋友加重惩罚那人。朋友听后,便叫手下将那人拉下去,乱棍痛打一番。后来,大家都已喝醉,趴在案上昏昏睡去。转天,赵云辞别朋友,继续漫游。当然,他已把昨晚之事彻底忘掉了,但事情却没完。而且严重程度也远远超出了赵云所想。



  赵云在路上又行了不少时日,这一天他出边塞,来到芦子关。芦子关为唐时名关,今在陕西安塞县。该关位处险地,两侧峭壁陡然,赵云一路漫游,所见也广,如此险关,倒还是第一次看到,于是站于关前的大道上,赞叹不已。过了一会儿,他感到有些不对劲,猛一回头,见一人站于身后,正微笑着注视他。



  赵云觉得这人有些眼熟,但一时又想不起在哪儿见过。那人说,自己家就在附近,与赵云一见如故,不知道能否到家中详叙。赵云一路走来,也有些疲惫了,见其人面目和善,于是答应下来。



  暮色初升,长河落日,二人同行,又走了半个多时辰。随后,在那人的带领下,下得大道,转上一条偏僻的小路。又走了几里地,在一片密林后,隐约出现一座古堡式的庄园。那人用手一指:“前面便是了。”



  进入庄园,七拐八拐,赵云感到了一种迷宫的格局。他突然感到一些异样,心神有些不安。最后,在那人的带领下,来到一处厅堂,仆从上得酒菜,二人入席。席间,那人笑眯眯地望着赵云:“你还认识我吗?我们可是旧相识!”



  赵云说:“我没来过这里,与您确实素昧平生。”



  那人“呵呵”一笑:“怎么回呢?你再仔细看看我。”



  赵云慢慢地抬起头来……



  确实是他。未及开口,那人说道:“前些天,我们在中部县见过,当时我遭横祸,被捕于县衙,正如你所说的,我们素昧平生,互不相识,但没想到你竟劝那官员治我重刑!”



  赵云知道情况有些不妙,于是起身拜倒。



  那人说:“我等你很久了……”



  说罢,那人招来几个武士,皆戴诡异的青铜面具。他叫武士将赵云押到一间暗室。暗室四面无窗,角台上点有蜡烛。在烛火照映下,可以看到暗室当中有一个深达三四丈的大坑,一股酒气从坑中冲鼻而来。坑里除了深深的酒液外,就是酒糟即酿酒后剩下的渣子。那人叫手下武士将赵云的衣服剥光,然后将其推入大坑。



  黑暗密室,日夜颠倒,永无解脱,泡在酒池中的赵云的绝望,可以想像。在被囚禁的日子,他饿了,就吃坑里的酒糟,渴了只能喝酒液,于是整日昏醉,不知人间光阴。大约过了一个月,赵云被捞了上来,随后将其捆绑住。庄主微笑着看着赵云,而赵云像傻子一样也呆呆地望着他。事情还没算完,庄主叫人扭挤赵云的鼻子、额头以及四肢,后者的手脚和肩骨都被扭曲得变形。事情依旧没完。庄主又将赵云带到院子里,让大风猛吹,最后将赵云扭曲后的骨骼定形。而此时,赵云说话的声音,也完全变了。



  一个奴隶就这样炼成了。



  下面的故事可以省略。只说后来,赵云被转卖到一个叫乌延驿的地方,当了一名杂役工人。此时的赵云,思维和记忆渐渐恢复了正常,但说话声已经暗哑,身材也完全变形。又过了一年,赵云的弟弟出任御史一职,巡视灵州,路过该驿,被赵云认出。觅得机会,赵云用他变声后无法形容的奇怪的语调,将事情的前后向弟弟道出。赵云之弟开始不敢相信,到后来,发现眼前的人真的是他失踪多年的哥哥。赵云之弟随即将此事告诉自己的同僚观察使李铭,后者也很吃惊,但更多的是好奇,他立即派人调查此事,士兵们袭击那座秘密庄园,一场血战后,逮捕了庄园主。只是我们不知道赵云是否还能恢复原来的样子。



  阴森的庄园、幽暗的密室、诡异的怪术、变形的肢体……唐朝的秘密故事在不为人知的地方悄悄上演。从赵云的遭遇中可以推测,被那个神秘的庄园主以怪术加害的人一定还有许多。也可以想象,有很多人被他诱至庄园,随后囚禁于酒池,浸泡一定时间后,使人的神志完全不清,在长时间内丧失思维与记忆,随后再捞上来实施扭曲五官和四肢的手术,改变人的音容,最终作为奴隶被贩卖掉。应该说,这是唐朝的一个带有灵异性质的秘密犯罪团伙。



  唐元和初,有天水赵云,客游鄜畤,过中部县,县僚有燕。吏擒一人至,其罪不甚重,官僚欲纵之。云醉,固劝加刑,于是杖之。累月,云出塞,行及芦子关,道逢一人,要之言款。日暮,延云下道过其居。去路数里,于是命酒偶酌。既而问曰:“君省相识耶?”云曰:“未尝此行,实昧平生。”复曰:“前某月日,于中部值君,某遭罹横罪,与君素无仇隙,奈何为君所劝,因被重刑?”云遽起谢之。其人曰:“吾望子久矣,岂虞于此获雪小耻!”乃令左右,拽入一室。室中有大坑,深三丈余,坑中唯贮酒糟十斛。剥去其衣,推云于中。饥食其糟,渴饮其汁,于是昏昏几一月,乃缚出之。使人蹙鴳鼻额,援捩支体,其手指肩髀,皆改旧形。提出风中,倏然凝定。至于声韵亦改。遂以贱隶蓄之,为乌延驿中杂役。累岁,会其弟为御史,出按灵州狱。云以前事密疏示之。其弟言于观察使李铭,由是发卒讨寻,尽得奸宄,乃复灭其党。临刑亦无隐匿,云:“前后如此变改人者,数世矣!”(《独异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22: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12-31 16:02 编辑



       山中志异


  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年—805年),安徽庐江郡发生了一件极隐秘的事。


  此事发生在庐江山中。当日,有一樵夫入山砍柴,整整一天置身于大山中。后来,天色将晚,周围的景色渐渐消失了轮廓。唐朝之夜如墨迹入水,渐渐弥漫成一片漆黑。


  樵夫于山中埋头而行,走着走着,突一抬头,见不远处伫立一人。其人身材高大,足有丈余,身着黑衣,手执弓箭。借着微光,可以看到他深目高鼻,一如西域胡人。樵夫很奇怪,大唐虽开放,但庐江腹地,即使有胡人,也是经商的,如此打扮却是少见,又如何会现身这大山中。他到底是什么人?樵夫有些害怕,于是弯腰潜身藏于附近的一棵枯树的树洞里。


  那个人站在那儿,往东边遥望良久,似乎发现了什么,随后猛地射出一箭。樵夫随之而望,见百步外有一物,其形像人,但身披黄毛,头蒙黑巾,看不见脸庞。所射之箭,正中其腹部,但那怪物却一动不动。


  那人苦笑:“我果然不能将之降伏!”说罢,他消失在林间,过了一会儿,又出现一个胡人模样的人,身长也有一丈多,比前一个还魁伟,同样手持弓箭,也同样向东射去一箭,正中那怪物的胸口,那怪物依旧一动不动。射箭者大呼:“非请将军来不可!”


  不一会儿,又出现数十名类似胡人的人,皆着黑衣,佩弓携箭,人群分开,后面闪出一名更为高大的人,身长足有数丈,着紫衣,相貌古怪,我们暂称其为巨胡吧。巨胡向东而望,随后慢慢对身边诸人说:“射其喉!”


  众胡人模样的家伙皆欲搭箭,但被巨胡拦住:“你们莫急,射此怪,非雄舒不可!”


  雄舒?话音刚落,众人退至两旁,有一人也就是所谓雄舒吧,上得前来,拉弓而射,正中那怪物的喉咙。但那怪物仍未倒下或退去,亦不害怕,在樵夫的注视下,伸手拔去身上所中三箭,随后抄起一块巨石,奔过来。那些人大惊,对巨胡说:“事情紧急,我等不是对手,不如降了吧!”


  巨胡看来也很紧张,仓促中应允,上得前去:“我等愿降!”


  没想到是这样。


  怪物听了后,遂将手中的巨石扔于地上,解去头上的围巾,然后慢慢转过身,被藏在一边的樵夫看个满眼:那怪物,没头发,而有着一张类似女人的脸……


  在幽幽大山中,月色之下,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张生动又可怖的面孔。


  那怪物来到群胡面前,把他们的弓箭全部没收,然后一个接一个地折断。众胡自不敢言。后面的故事更有意思:怪物叫巨胡跪在她面前,让其他人站在一边观看,然后一下下地抽巨胡的嘴巴。在寂静的群山中,声音传出很远。巨胡一直哀求着,称自己罪该万死,还望饶恕。过了良久,怪物才住手。而周围的群胡垂手而立,不敢妄自走动。


  此时,那有着一张类似女人的脸的怪物,又慢慢地用围巾将自己的脸重新遮住,随后消失在唐朝的密林中。


  这时候,在樵夫的注视下,群胡击掌相贺:“今天当是好日子!否则的话,我们真是难逃此劫!”说罢,他们拜倒在巨胡面前,后者一面摸着被抽肿的脸,一边微笑着点头,自言自语道:“好日子,好日子……”


  贞元中,有庐江郡民,因采樵至山。会日暮,忽见一胡人,长丈余,自山崦中出,衣黑衣,执弓矢。民大恐,遽走匿古木中窥之。胡人伫望良久,忽东向发一矢。民随望之,见百步外有一物,状类人,举体黄毛数寸,蒙乌巾而立,矢中其腹,辄不动。胡人笑曰:“果非吾所及。”遂去。又一胡,亦长丈余,魁伟愈于前者,亦执弧矢,东望而射。中其物之胸,亦不动。胡人又曰:“非将军不可。”又去。俄有胡人数十,衣黑,臂弓腰矢,若前驱者。又见一巨人,长数丈,被紫衣,状貌极异,缓步而来。民见之,不觉懔然。巨胡东望,谓其前驱者曰:“射其喉。”群胡欲争射之,巨胡诫曰:“非雄舒莫可。”他胡皆退。有一胡前,引满一发,遂中其喉。其物亦不惧,徐以手拔去三矢,持一巨砾西向而来。胡人皆有惧色,前白巨胡:“事迫矣!不如降之。”巨胡即命呼曰:“将军愿降。”其物乃投砾于地,自去其巾,状如妇人,无发。至群胡前,尽收夺所执弓矢,皆折之。遂令巨胡跪于地,以手连掌其颊。胡人哀祈,称死者数四,方释之。诸胡高拱而立,不敢辄动。其物徐以巾蒙首,东望而去。胡人相贺曰:“赖今日甲子耳!不然,吾辈其死乎?!”既而俱拜于巨胡前,巨胡颔之,良久,遂导而入山崦。时欲昏黑,民雨汗而归,竟不知其何物也。(《宣室志》)


  又过了一会儿,在巨胡的带领下,那群人依次而行,也渐渐消失在群山间。


  藏在树洞里的樵夫,此时已汗湿衣服。直到这时候,他也不知道自己看到的场景意味着什么。当然,我们也无法解释庐江山中发生的这一幕:那个诡异的光头女是谁?那群类似于胡人的家伙又来自何方?为什么出现在庐江的深山里,为何如此惧怕那怪物?


  最初的时候,我们有理由认为作者在无意间为我们留下了一则有关唐朝野人的信息。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这则故事的价值就不可估量了。无论如何,这样的故事在夜晚令人难以安眠,尤其当那怪物在月色下摘去蒙面,露出一颗女人的光头时,我们陷入了巨大的迷惘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22: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12-31 16:03 编辑


                     
所谓“杀”



  唐文宗大和年间(公元827年—836年),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有个姓郑的士人,居于山西隰州。这一天,他与在当地为官的朋友出行打猎,行于该州所治的隰川,于原野上意外张网捕获了一只大鸟。该鸟呈苍灰色,高有五尺多,模样奇异,目有凶光。郑生开始在众人之外,后来出于好奇,分开兵丁,往那网中投去一瞥。那一瞥让他感到战栗。平日里,郑生喜读书,尤爱探索奇篇秘籍,觉得捕获的那只东西与书中所描绘的某种鸟的样子十分相似。正在他胡思乱索时,他的那位官员朋友叫手下解网,将那大鸟的爪子捆起来。但就是在这时候,那大鸟突然消失不见了,空留下一干人惊异地站在荒草漫向天边的原野上。


  那是一只什么鸟?


  后来,夕阳西落,打猎的人们拖着长长的剪影纵马回城去了。那位官员很快把此事扔于脑后,而郑生却一直念念不忘。回去后,他寻访消息,有人告诉他:“前几天,街坊中有人死去,占卜者称当日‘杀’将飞去……”


  “杀”?


  按照唐朝流传的说法:人死后,灵柩下葬前,会从棺材里飞出一种东西,称其为“杀”。那就是人的鬼魂吧!只是那鬼魂幻化成了一只鸟的形状。据说,那户人家听完占卜者的话后,守灵时伺机窥视,果有一只大鸟自棺材中飞出。


  “您在野外看到的难道是‘杀’?”那人惊问郑生。


  郑生倒吸一口气。因为据他所知,按古书中的说法,死者家属之外的人,若看到此鸟,凶而不祥。他不知道以后自己会有什么遭遇。


  这样的故事在唐朝无独有偶。


  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755年),当时的京兆尹即长安市长崔光远就曾遇到过这样一只鸟。当时有占卜者告诉崔光远以后行事要小心,尤其是最为得意时,否则前路堪忧。崔一笑了之。后来他转任西川节度使。到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事情渐渐露出眉目:这一年春天,剑南节度使段子璋起兵反叛朝廷。朝廷以崔光远为主将,讨伐段子璋。在艰苦的作战后,崔光远终于指挥大军攻克段子璋盘踞的绵州,建立大功。但随后的事令崔光远意想不到:他有个部下叫花敬定,在陷城后纵兵杀掠,死伤无算。朝廷大怒,以治军不严之罪将崔光远逮捕,后崔死于狱中。事情就是这样不可思议。关于凶鸟,《广异记》中也有一则奇闻:开元初,范阳卢融病中独卧,忽见大鸟自远飞来,俄止庭树,高四五尺,状类鸮,目大如柸,觜长尺余,下地上阶,顷之,入房登床。举两翅,翅有手,持小枪,欲以击融。融伏惧流汗,忽复有人从后门入,谓鸟云:“此是善人,慎勿伤也。”鸟遂飞去,人亦随出。融疾自尔永差。说的是有叫卢融的,病中见一大鸟落于自家庭院,最奇怪的是,它翅下有手,手中还持有一杆枪,冲着卢融就来了,后者被吓得够戗。


  我们接着说本故事。崔光远遇“杀”,最后落狱而死;那么,在这个故事里徘徊的郑生呢?我们不知道他后来的境遇如何,但可以确定,在唐朝的那个黄昏,他满腹惆怅地走在隰州的大街上。他或许会感到脊背很凉,似乎有一只大鸟伏在那里,张开的翅膀的阴影在那个时刻深深地笼罩了他。郑生也许很后悔,后悔自己当时出于好奇,看了那大鸟一眼。


  俗传人之死凡数日,当有禽自柩中而出者,曰“杀”。大和中,有郑生者,常于隰川与郡官畋于野,有网得一巨鸟,色苍,高五尺余,主将命解而视之,忽无所见。生惊,即访里中民讯之,民有对者曰:“里中有人死且数日,卜人言今日‘杀’当去,其家伺而视之,有巨鸟色苍,自柩中出。君之所获果是乎?”生异而归。

  (《宣室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22:20 | 只看该作者



     唐朝有鬼


  讲下面这个故事之前,先说另外一件事:

  武则天时期,河间郡有一位官员刘别驾,极爱女色,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间无妇人,何以适意?!”意思是,若这世界上没有女人,我们如何才能得到欢愉?有一天,他去长安公干,路过通化门,见前面车中有位美妇人,一眼过后,即不能忘。公事先放在一边,他紧追那车辆不舍,最后尾随到资圣寺后面的一条僻静的街巷。接下来的故事是,刘别驾在那美妇人居所留连数夜,甚为欢畅。开始时,他并未觉得有什么异常,但后来发现,每到半夜时,自己就特别冷,即使多盖几层被子,身上依旧是冰冷的。这一天,当他睁开眼睛时,发现身边没有了那美妇人,自己也没在屋中,而是正躺在一所空旷的荒园内,身上盖了好几层枯叶……

  在故事的最后,当置身荒园的刘别驾从枯叶间站起来时,已百病缠身。显然,他遇见的那个美妇人是鬼。而本故事中的主人公与刘别驾的遭遇有什么不同?

  唐朝首都长安,辖区内有两大县,一是长安县,一是万年县,长安县县尉叫薛矜。一般来说,县尉负责所在县的兵事以及缉捕工作,也就是公共安全。而薛矜的职责有些不同,他的主要任务是给皇宫进货,购买日用品,负责大内的后勤。在玄宗皇帝开元年间,于长安东、西两大市场,总会看到他的身影。

  这一天,薛矜带人在东市为皇家置办东西,正在转悠时,看到一辆马车从对面轻驰而来,一只如雪般白皙的手露在车厢外。这令私下生活风流倜傥的薛矜想入非非:拥有这样玉手的人,又该拥有什么样的面容?

  在薛矜的注视下,那马车停下来。

  薛矜把手下叫来,塞给手下一只精巧的银盒,叫他立于那辆马车边,随后又吩咐了几句。果然,一个娇媚的声音从车厢里传出:“好美的银盒。”车中的女子当是偷偷看到薛矜手下所持的盒子。

  车中女子叫她的侍婢问价,薛矜的手下说:“这银盒是长安尉薛大人的,他叮咛说,若车中有人问,当便宜相卖。”

  车中的女子很高兴,随之道谢。这时候,薛矜按部就班地走来,以语言挑逗,没想到车中女子竟未恼怒,而是欣然应对,并说:“我就住在金光门外,你没事时应去探望我啊。”说罢,起车而去。

  薛矜派手下一路跟随,那女子果然住在金光门外。

  第二天傍晚,薛矜带了两个手下,出发了。他穿过幽深的街巷,最终来到那女子的宅院前。在暮色中,薛矜看到院前停着一些车马。他没立即叩门,而是等了一段时间,见门外的车马都走了,才叫自己的手下将名片递给宅中的仆人。仆人遂把薛矜的两个手下关在门外,而将薛矜独自引入庭院,安置在外厅相候。

  薛矜问那女子何在,仆人回答说正在梳妆。

  此时,天已黑下来,外厅上点着蜡烛。薛矜感到奇怪的是,那烛火似乎透着寒气,叫人发冷。正在他不得解时,仆人告诉他,他家夫人已梳妆完毕,正在等候薛矜。薛矜于是进了昏暗的内堂。

  内堂两旁,青布为幔,给人阴森的感觉。薛矜见堂中桌案上摆着一盏灯,灯火微暗,看上去离自己很近,但薛矜走了几步,竟还未到跟前。直到这时,薛矜才有了不祥的预感。但已经来了,于是只好在心中默念佛经,以求保佑。终于来到寝室,见那女子坐于纱帐中,用罗巾盖着头。薛矜久久地凝望着,他是在想象那罗巾下有着一张怎样的面孔!薛矜一闭眼,分开纱帐,去拽女子头上的罗巾,罗巾好一会儿才落下……

  原文描述如下:“见妇人面长尺余,正青色……”我们的薛矜当即昏倒在地。这时候,他的两个手下在门外看到的情景是:眼前哪里是什么人家,而是一处殡宫,也就是停放死人棺材的地方,所谓停尸房。

  薛矜者,开元中为长安尉,主知宫市,迭日于东西二市。一日,于东市市前见一坐车,车中妇人手如白雪,矜慕之,使左右持银镂小合,立于车侧。妇人使侍婢问价。云:“此是长安薛少府物,处分令车中若问,便宜饷之。”妇人甚喜,谢。矜微挑之,遂欣然,便谓矜曰:“我在金光门外,君宜相访也。”矜使左右随至宅。翌日,往来过,见妇人门外骑甚众,踟蹰未通。各引去,矜令白己在门,使左右送刺,乃邀至外厅,令矜坐,云:“待妆束。”矜觉火冷,心窃疑怪。须臾,引入堂中,其幔是青布,遥见一灯,火色微暗,将近又远。疑非人也,然业已求见,见毕当去。心中恒诵《千手观音咒》。至内,见坐帐中,以罗巾蒙首,矜苦牵曳,久之方落,见妇人面长尺余,正青色,有声如狗,矜遂绝倒。从者至其室宇,但见殡宫,矜在其内,绝无间隙,遽推壁倒,见矜已死,微心上暖,移就店将息。经月余方苏矣。    (《广异记》)


  在故事的最后,薛矜的手下破壁而入,冲进殡宫,发现昏死地上的主人,见其胸部还有些暖气,于是慌忙抬出抢救,直到一个多月后,薛矜才苏醒过来。比之与《广异记》中的一个类似故事,算是比较幸运了:

  唐代宗广德初年,苏州有一叫范俶的,开了个酒馆。一天傍晚,他在门口招揽生意,看到有个女人从门前经过。女人披着头发,半遮着脸庞,神情似乎有些异样。范俶以言语挑逗,邀之过夜。女人也没拒绝。但在蜡火昏暗的小酒馆,她始终用头发盖着脸,背对着范俶,坐于暗处。范俶好奇,于当晚在迷迷糊糊中与之同床。在天将亮时,女人突然说自己丢了梳子,找不到了,要离去找梳子,临走时抱着范俶,咬了他的臂膀一口。等到天亮,范俶开始害怕:因为他看到床前的地上,有一个黄纸做的梳子。在他惊恐时,被咬的地方开始肿胀剧痛,一周后他死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22: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12-31 16:39 编辑



白骨变


  唐朝时,长安有妇人李氏,白天坐在厅里愣神儿,突见他丈夫的爱妾身着白衣,扑向自己。李氏大恐,因为该妾在多日前已死。李氏狂奔不止,该妾在后面紧随,一直跑到长安北门,终被不知情的士兵拦住,有士兵随手用马鞭抽了该妾一下,她遂消失踪影,只有一块包头巾飘落于地。李氏叫士兵们揭去看一下:下面是一颗骷髅。


  这并不是最令人感到恐怖的。


  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扬州。深夏的一天。黑夜加深,繁华城市,明灯依次而灭。在城市西郊,有一幢别墅。这是原籍河南汝南的士人周济川的寓所,他和几个弟弟寓居于此。哥儿几个都很好学,每每坐在一起读书,此夜讲学完毕时,已是夜半三更,随后大家上床睡觉。


  就在周济川将要入梦时,忽听到窗外“格格”有声,由于一直持续,所以把周济川惊醒。在他确定不是做梦后,遂起身,从窗间向外窥视。于是,看到了他一生中所见到的最恐怖的场景:


  在庭院中,月色下,有一个白骨小孩。那小孩,身高一如三四岁的孩子,但浑身无肉,而是直接露出骨架,脑袋自然是一个骷髅。他正围着庭院转圈,一会儿双手交叉,一会摆动手臂,骨节间相互摩擦,故发出“格格”之声。


  周济川大恐。


  周济川慌忙喊起几个弟弟。他们起来后,看到窗外恐怖的景象后,互相对视,大气不敢出。周家诸兄弟中,胆子最大的要数叫巨川的,这周巨川鼓足勇气,冲着窗外大声呵斥。随后,叫他们更战栗的事情发生了:周巨川呵斥完第一声,那白骨小孩跳上台阶;呵斥完第二声时,白骨小孩钻进了屋子;当周巨川呵斥完第三声时,白骨小孩已跳上了床,随后开口:“阿母,喂孩儿乳汁。”


  也管不了许多了,周巨川挥掌向那白骨小孩击去,小孩遂摔倒。但一眨眼的工夫,再次出现在床上。此时,周家仆人听到动静,手持刀棒赶来。


  白骨小孩此时又说:“阿母,喂孩儿乳汁。”


  周家仆人在周巨川的带领下,一拥而上,以刀棒击之,那白骨小孩的骨架一点点断折解体,但很快又聚合在一起,再次喃喃说:“阿母,喂孩儿乳汁。”


  无论如何,这样说起来不停的话令人汗毛倒竖。


  此时,周济川出了个主意,叫仆人用布囊将白骨小孩装起来。竟然得手。周济川叫仆人把白骨小孩扔到四五里以外的枯井中。一路上,布囊里的白骨小孩依旧喊着:“阿母,喂孩儿乳汁……”来到枯井边,仆人将其扔入枯井。那井似乎太深了,布囊扔进去后,长时间地寂静无声。仆人更恐,急忙跑回来。


  正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到了第二天夜里,白骨小孩又出现在庭院里,这一次他手里拿着昨天盛他的布囊。随后,他跳进屋中。周家兄弟这觉算是没法睡了。周家诸人又以昨夜之法,用布囊将白骨小孩装起来,这一次用绳子将袋口系住,随后又拴上石头,将其沉入附近的河中。但没过两天,白骨小孩又来了,一手执布囊,一手执绳索,从庭院到内室,蹦蹦跳跳,依旧喊着要吃奶。这一次,周家兄弟提前准备了一块巨木,将中间凿空,将白骨小孩装进去,然后用铁叶包住两端,以铁钉钉牢,随后又坠上重石,投于大江中。扔下去时,有声音从巨木中传出:“谢谢你们送我棺材……”


  周济川,汝南人,有别墅在扬州之西。兄弟数人俱好学,尝一夜讲授罢,可三更,各就榻将寐,忽闻窗外有格格之声,久而不已。济川于窗间窥之,乃一白骨小儿也,于庭中东西南北趋走,始则叉手,俄而摆臂,格格者,骨节相磨之声也。济川呼兄弟共觇之良久。其弟巨川厉声呵之,一声小儿跳上阶,再声入门,三声即欲上床。巨川呵骂转急,小儿曰:“阿母与儿乳。”巨川以掌击之,随掌堕地,举即在床矣,腾趠之捷若猿玃。家人闻之,意有非,遂持刀棒而至。小儿又曰:“阿母与儿乳。”家人以棒击之,其中也,小儿节节解散如星,而复聚者数四。又曰:“阿母与儿乳。”家人以布囊盛之提出,远犹求乳。出郭四五里,掷一枯井。明夜又至,手擎布囊,抛掷跳跃自得。家人辈拥得,又以布囊如前法盛之,以索括囊,悬巨石而沉诸河,欲负趋出,于囊中仍云:“还同昨夜客耳。”余日又来,左手携囊,右手执断索,趋驰戏弄如前。家人先备大木,凿空其中,如鼓扑,拥小儿于内,以大铁叶冒其两端而钉之,然后锁一铁,悬巨石,流之大江。负欲趋出,云:“谢以棺椁相送。”自是更不复来。时贞元十七年。(《广异记》)


  周家人终于恢复了平静的生活。


  这白骨小孩的来历以及为什么一直叫着“阿母,喂孩儿乳汁”,让我们费解。或者可以这样揣测:此小孩是周家别墅前任主人的夭折之子?或被谋害,也未尝可知。


  “阿母,喂孩儿乳汁……”


  这样的呼喊太过恐怖,这样的凶夜太过遥远。


  不过,假如你愿意的话,只要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小孩的样子,就可以回到那个白骨闪闪的夜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13-2-21 22:28 | 只看该作者
玉环那啥太香艳了 这故事太壮阳了{:soso_e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猫坛客服秋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13609933592|09916641055
猫的微信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 新ICP备19000534号-2 )

新公网安备 65010602000597号

GMT+8, 2024-5-17 22:12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