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

楼主: 花斑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空谷幽兰】—— 寻访当代中国隐士 比尔.波特 著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13-6-28 12: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6-28 12:47 编辑





    大约过了三十分钟左右,我们听到一阵金属的叮当声。几秒钟后,从遮蔽了小路的杂草丛中。闪出一
和尚。那阵叮当声就来自于他的木头拐杖。拐杖顶端有几个金属环,以驱赶恶神恶鬼,以及警告野生动
让路的。拐杖底部安了个小铁铲,是在爬比较滑的山坡时用的。他说,他叫果善,山阳县人——山阳在
此地东南大约一百公里处。他六十七岁了,最近的十年,他一直住在大意洞。我问他住在山上的苦况。



    果善:对我来说都一样,只是对你来说显得苦罢了。



    问:你研究哪些经典?



    果善:我不认识字。我从来没上过学,我只是坐禅。



    问:你为什么住得离人群这么远?



    果善:我是一个和尚。我已经看破了红尘。只要我有足够的吃的,我就待在山上。我一个人生活。当
我没有食物的时候,我就下山。这就是我今天去村里的原因。我断炊了。



    问:还有其他的人住在山这面的茅篷里吗?



    果善:除了我,还有另外一个和尚。



    问:他住在哪儿?



    果善:就在那边的那个岩壁上面。(他指着顶峰南面的一个山洞。)



    问:它离狮子茅篷有多远?



    果善:沿着这条路往上走,过了这座岭,还要两个小时。你们为什么不呆几天呢?今天下午晚些时候
,我就会带着粮食回来的。



    我告诉他,我们的司机正在等我们回大坝。也许下一次。我们向他道别,然后爬上一个山坡。山坡上
开满了黄色的野花,草木葱茏,路几乎看不见了。我和史蒂芬常常看不见对方。我们的向导时不时地消失
在灌木丛中,重新出来的时候,手上拿着各种各样的野果:中国鹅莓,比我曾经见过的所有称猴桃都大;
还有一种像石榴或百香果的东西,它的种子含有甜甜的乳浆。



    当时是初秋,我们一定是碰到了某种有毒的植物。当史蒂芬和我回到台湾的时候,我们的手上、胳膊
上和腿上起了一串串的水泡。炉甘石和其他外用药水都没有用。最后,一位中医给了我一种软膏和一些草
药丸,水泡消失了。在我第二次去那些山里期间,我了解到,我们碰上了一种有毒的野生漆树。这种漆树
是原产于终南山的漆树的一个变种。它是制造漆制品的树脂原料,有剧毒,对它过敏的人能变成人球。在
沣河河谷的一个村庄里,史蒂芬和我曾经见过一个男孩,他的脸因为漆毒而肿得看不见东西。



    在艰难地往山上爬的途中,我们路过五六座茅篷的遗址。也许还有更多,但是葡萄树和茅草遮住了我们
的视线 —— 除了岩壁上凿的山洞以外,地面上的东西、我们什么都看不见。很显然,这座山上曾经住过很
多隐士。



    又爬了一个多小时,我们终于到了山顶,开始沿着山的另一面往下走。10分钟后,我们经过佛慧茅篷
——光善一直住在那里,直到他太虚弱了,无法照料自己。他的旧菜园已经荒芜了,长满了杂草。



    又过了几分钟,我们来到虚云的狮子茅篷。那是一座石头房子,背靠着一块巨大的石头,面
朝南。据农夫说,屋顶的瓦是大约二十年前另一位隐士盖的。屋前有块空地,可以开个小菜园。
但是从蔓生的杂草来看,这儿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住过人了。



    在20世纪初,虚云曾在这里住过三年。1900年,义和闭运动和八国联军的入侵,迫使皇室逃出北京,
光绪皇帝和慈请太后在西安设立了临时都城。大约与此同时,虚云也到了西安。在《虚云和尚年谱》中,
他对于1900年至1903年之间发生的事情,作了下列记述,当时他六十几岁:



    “十月,上终南山结茅,觅得嘉五台后狮子岩,地幽僻,为杜外扰计,改号 ‘虚云’ 自此始。山乏水
,饮积雪,充饥恃自种野菜……


    “冬至,青山老人嘱赴长安市物。青山,湘人也,山众多尊之,与予住较近,多有来往。事毕,适大雪。
上山至新茅篷,下石壁悬崖间,堕雪窟中,大号。近棚一全上人来,救予出;衣内外皆湿,且将入夜
,念明日当封山,没径,乘夜拔雪归。诣青师处,见予狼狈,嗤为不济事。笑颔之,乃返棚,度岁……



    “岁行尽矣,万山积雪,严寒彻骨,于独居茅篷中,身心清净。一日,煮芋釜中,跏趺待熟,不觉定
去。……



    “山中邻棚复成师等,讶予久不至,来茅篷贺年,见篷外虎迹遍满,无人足迹。入视,见予在定中,
乃以磬开静。问曰:已食否? 曰:‘未,芋在釜,度已熟矣!’  发视之,已霉高寸许,坚冰如石。



    几天后,虚云因为“厌于酬答”,离开了茅篷,到终南山一个更幽僻的地方去了。在他漫长的一生中
剩下的岁月里,他从一座寺庙行脚到另一座寺庙,并且帮助修复了其中的很多寺庙.1959年,他在江西云
居山圆寂.享年一百二十岁。他是当时中国最受人尊重的和尚。现在仍然是。



    虚云离开嘉五台后八个月,佛教居士高鹤年也来到了嘉五台。在他的《名山游访记》中,高鹤年写道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年)八月十二日,由长安经王莽村、刘秀村,八十里[两里相当于一公里],
至北道屿,即终南山麓。上山十五里,破山石护国寺,俗呼嘉午台。……是时本昌上人有茅蓬,假与余住
,名小梯,昔慈本上人休息处。山势壁削,上摩穹宵,下临绝涧。耳不闻鸡犬之声,目不睹尘俗之境,独
居茅篷,清净异常。



    “中秋节(八月十五日,月圆日),余邀茅篷诸师及行脚僧,四五十众.普佛利孤,设上堂斋,供佛及
僧、施食等事,仍回茅篷.将至门首,沿山一望,月朗如昼……余因于此山之后谷,结茅二处,定名曰‘
维摩’,曰‘文殊’。维摩茅篷将成,供养慈筏、觉苦二师居住……余又邀诸师起七经冬,……余负担经
供养,并充当内外护七,当值、行堂、茶头、饭头、菜头、库头一切杂务等事,均以一身兼之……并助
新棉被十条,供养诸师,接连七七四十九日,并留诸上善人度岁……



    “一日,……由峰背下坡,异常崎岖,龙脊最险,稍不经意,即有堕坑落堑之虞,下面深不可测。约里
许,五华洞,昔五华祖师成道处,今德安师住此。[虚云则说道明住在这里]问:‘大师在此安否?”  [双关语
,师名德安,故作斯问]  答曰:‘此间堪避世,箕坐巳忘年。’  二里,观音洞。住者为江西僧,专求生西



    “五里,清华山 [显然是一个错误,他一定是指‘雪华山’]。山势陡峭,插入云表,怪石中起,积雪在林,
道路欹侧。上有茅庵一处,访僧不遇。下山至维摩茅篷,觉苦、慈筏二师出迎,是晚畅谈。党师曰
:‘若欲住山,
必须忘山,方见其道。’ 慈师云:‘若住山,见山不见道,被山所转,名守山鬼。’



    “次朝,下大禹洞,大方师专行苦行。定慧师同往后山。五里,踏雪履冰,异常险恶。诸师拟勿去,余
答:’欲向蓬莱去,哪问路难行。’ 余先上,翻大岭下坡。是时天霁雪化,路滑如油。至修元师茅蓬。师
住此十余年矣。余问师在此寂寞否,师曰:‘霁月光风同作伴,青山绿水共为邻。’



    “又至复成师茅篷…同师复至明道师茅蓬。师住此已廿余载。余问再进深谷还有人否,答:‘无他人
据闻内有隐僧,有时而现,须长过膝,不知几百年矣.时闻木鱼声,我屡屡觅访,无缘得见。’予问山
食粮如何?答:‘在此住山,非比他方。每夏秋间,下山募化,无如山下居民苦,托钵一二月之久,稍得
秫小米而已。假臼舂熟,自负上山。另种洋芋,又有野兽滋扰。柴草自斫,山中水少,自围水井。天旱时
,下山数里负水,非常之难。岭高奇寒,一片荒山,人迹罕至,道路险恶,种种苦境,若不具真真实实道心,
决不能住。体弱之人,更不能居也。惟红尘远隔,真为办道者之圣处耳!”



    天色渐渐晚了,史蒂芬和我决定不冒险深入到比虚云茅篷更远的地方。史蒂芬拍了几张照片之后,向
导告诉我们,要到山顶,时间还够,只是我们得抓紧。我们回到岭上,然后走上一条小径——这条小径
只有我们的向导才看得见。在有些地方,我们不得不拽着葡萄藤往上爬。



    最后,大约一小时以后,我们终于到达顶峰长长山脊的南端。待我们喘过气来之后,向导领我们走上
一条岔路,来到观音洞。观音洞建在东面的崖壁上,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隐修处。它包括一小块突出的
、长满了草的岩石,和一个在崖壁上开凿的水池,那是用来贮积雨水的。我努力去想象在一个月夜坐在那
里。我想象自己在太空中翱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2013-6-28 12: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6-28 12:55 编辑

    几分钟后,在顶峰的北端,我们敲响了兴庆寺的后门。等了很久之后,住持才来开门,然后他迅速地
消失在斋堂里。我们看起来一定是像自己所感觉到的那样精疲力尽了。几分钟后.他重新出现了,手里端
着两碗热面条。他叫志诚(音译),六十一岁,出家四十多年了。他原籍北京,20世纪50年代,与师父永明
一起迁到了西安地区。后来我了解到,永明还活着,而且是西安慈恩寺和大雁塔的方丈。1981年,志诚
搬到了嘉五台,接替了前任住持的职位。我向他请教兴庆寺的历史。



    志诚:兴庆寺最初建于公元8世纪早期。大约100年后,华严宗五祖宗密来到这里,用神通把建筑材料
从后山搬运上来.扩建了殿堂。这座寺庙过去是非常雄伟的,但是‘文革”期间被毁掉了。很多个世纪以来,
好多大师都曾经在这里住过。



    问:您一个人住在这里吗?



    志诚:不,还有另外三个和尚也住在这里。今天他们不在这里,下山弄粮食去了。



    问:您修哪个法门?念佛还是坐禅?



    志诚:我只是随缘度日。



    问:为什么在这里?



    志诚:我自小就喜欢安静,而且一直喜欢山。我不喜欢平原。我也曾经住在这里南面的山和东面华山
附近的山里住过。那时候,永明是渭南佛教协会的会长。



    问:这附近还有别的和尚住吗?



    志诚:有一个五十岁的和尚,他是两年前搬到观音洞来的。但是他最近回福建去了,一直没有回来。



    问:我们从后山上来的时候,路上经过你们的菜园。在一块菜地里,我们看到一种野生动物的足迹。



    志诚:那一定是野猪或老虎。但是老虎通常呆在这里南面的山里。它们不怎么常到这儿来。过去常常
过来,现在不来了。



    问:这儿南面的山里有隐士吗?



    志诚:有,但是我只认识一两个。观音洞的另一面有一个。西面的山峰上有个洞。天然比丘尼三十五
的时候,搬到上面去了、她在那里呆了五十年,直到1919年圆寂。但是现在那里没有人住。



    问:您有没有什么计划修复这座寺庙或者扩建的计划?



    志诚:有,但是那要等到情况好转才行。也许等护法居士们境况好了的时候,我们会把两边的侧殿修
一修,再把两间大殿修一修。下面的破山寺曾经住过多达五十个和尚。它现是一片废墟,只剩下一间偏殿
。我也想帮忙把它修复起来。



    问:这里的风很大吗?



    志诚:是的,尤其在冬天。有时候,风把屋瓦都刮掉了。过去的屋瓦都是用铁做的。



    间:我想象这里也很安静。



    志诚:如果人静,那么他们在哪里都能静下来;如果人不静,那么他们就是在这里也静不下来。什么
事情都取决于你自己。生命是短暂的,就像一道闪电,或者一个梦。八十年如云掠过。我们出生了,然后
又死掉。但是在我们得到人身以前,我们还有另外一副面孔 —— 我们的本来面目。用眼睛我们看不到它。
我们只能用智慧去了解它。经中说:‘离相即佛’。我们都有佛性,我们都注定要成佛。但是成佛不是一两
天就能办到的事情。你必须修行,然后才能觉悟到你的真性、你的本来面目。



    问:人们来参观的时候,你教他们佛法吗?



    志诚:不一定。每个人都不一样。要教他们,你必须了解对方心里在想什么.而且你得有些能力。如
果有人要淹死了,而你不会游泳,那么你跳下去没有任何好处。面且如果一个人不想被拯救,你就救不了
他。他必须愿意被拯救。



    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夕阳的最后一缕余光照亮了他的面庞。史蒂芬和我意识到该离开了。我们对志诚
的面条和他邀请我们回来多呆些日子表示感谢。他在寺庙的门口目送着我们离开,然后回里面去了。一分
钟后,他又出来了,手上提着几盏灯笼.但是我们已经开始下山了,于是向后大喊道,我们没有灯笼也能行
。我们挥手道别,然后沿着石阶飞奔而下,途中经过六个月后我现在所站的这个地方。



    这一次,我独自一个人往上走,途中经过几座小寺庙的遗址,爬上蹬云梯.来到那块裂缝的石头前 ——
它把它的名字借给了破山寺(破山寺就是因此而得名的)。我向大门里望去,惊讶地发现了志诚。他笑了,说
他正在为平日住在这里的一位比丘尼照看破山寺。她原定第二天回来的。他说,他刚刚吃完晚饭,然后回到
斋堂里,去给我热剩下的玉米粥和土豆。



    我比自己想象的还要饿,因此没有给看门狗留下任何吃的 —— 刚才进来的路上,它差点把我的腿咬掉
了。之后.志城领我沿着一条石阶下去,这条石阶就在斋堂外面。它沿着悬崖的西坡延伸下去,经过一座
木板桥,通向喇嘛洞。一百年前,一位著名的喇嘛曾经住在这里,他在墙上写了一个藏文咒语,志城把它
指给我看。他说,眼下住喇嘛洞的那个和尚现在在西安。悬崖上还有一段铭文,赞美嘉五台的幽静。那是
一位名叫性空的和尚写的,落款是公元627年。它说明,至少在宗密来这里之前二百年,这里就已经是一
个修行场所了。



    志诚还把修真宝洞指给我看,它紧挨着喇嘛洞。向里望去就仿佛望进了夜晚。他说,那是老修行住的
,他们自己有照明的东西.回去往上走的路上,他指点给我看,怎样把木板桥吊起来,这样人们就无法接
近那两个洞了。



    太阳下山了,志诚让我去爬一段名叫朝天梯的石阶。它把我带回到上面的兴庆寺。晚上.我和他的弟
子睡在同—铺炕上。他的弟子是一位二十岁的沙弥,他还没有剃度,但是在山上已经住了两年了。他说他
喜欢生活在生活的边缘。他的炕上有足够大的地方,睡我们两个人绰绰有余。但是当时是四月份,人们早已
停止烧炕了,可是天气依然很寒冷,所以我一在铺盖里安顿好,就再也没有动过,直到天明 —— 那时我听到
鸟儿在邻近的山岭上啼叫。



    至少我不用再穿衣服了。我穿上鞋,走出寺庙的后门。走过山顶的龙脊,在一条小路前停下来。这条
路向下延伸,经过几座杂草蔓生的塔,然后掉头向上,通到西面一百米处、邻近的雪华山的峰顶上。上个
世纪末,天然曾经在一座小石屋里住了五十年,现在我能够看见那座石屋的一角。我没有选择去她的石屋
的路,继续向前又走了五十米,直到这条路在此分岔。主路继续向前,经过观音洞,最终向下消失在嘉五
台的后坡。我走了另一条路,步行约三十米后,到了宗密过去的住处——五华洞 ( “五华” 是 “华严宗五祖” 的
缩语)。它包括一堵石头墙,这堵石头墙垒在一个突出物的前面。房子一直延伸到那个突出物的上面
,就在那里,石头屋顶陷下去了。门向东,面朝着东南十公里处的太行山的顶峰——此时朝阳正从那里冉
冉升起。



    我回到兴庆寺,沿着朝天梯向下爬回到破山寺。志诚正在斋堂里烧火、念诵。他说住在寺庙里的和尚
吃的饭都是别人做的,但是住山的和尚却得自己动手做一切事情。我看着他做玉米粥,心想,也许有一天
,我自己也有必要知道怎么做。他等水开了,撒了一些藕粉 (疑为食用碱面——译者注) 进去,然后又撒了
几把玉米面。



    志诚说,住在寺庙里的和尚生活很容易。他们每个月有五六十块钱 (大约十美元) 单金,以供个人开销
。他哈哈大笑起来,然后说,永明一直试图让他下山,搬回到大雁塔去。他说他不喜欢平原,也无意用山
换钱。他说:“我没有变成一个贪图钱和舒适的和尚。我有别的目标。自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起,苦难就
不曾闲扰过我。我生来就是受苦的。现在的和尚跟以前不同了.搬到嘉五台后坡的那两个和尚不会待过一
冬天,你是和尚,不意味着你就是佛。要开悟,很多和尚还得排在好多普通人的后面。当然了,我不应该说
这个。”



    他说话的时候,玉米粥溢出来了,于是看门狗被请进来,把它舔干净。志诚继续道:“只要你不受欲
的困扰,只要你的心不受妄想左右,那么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根本没有什么区别。一旦你的心很清净,
你就能理解业。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如果你种下佛种,你就会得到佛果。重要的是要诚实。如果你不
诚实,你永远也不会成就。你知道,我只是一个山人。我只是把话串在一起。它们并不一定有什么意义。
给你的土豆来点儿热辣椒怎么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2013-6-28 15: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6-28 15:16 编辑




空谷幽兰——寻访当代中国隐士     第八章     朱雀山




    在中国古代,每个方向都有自己的神:东方青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我能够找到的最早使用这些字眼的书是《山海经》。在《山海经》里,“朱雀”这两个字被拼在一起
组成一个宇,这个字的意思是指一种巨大的红翅人面的猫头鹰。尽管这些名字的来源我们不得而知,但
早在两千年前的汉朝,它们就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后来又扩展到那些与它们各自的方向有关的事物身上。



    在六百年后的唐朝,朝南的窗户被称作“朱雀窗”,朝南的门被称作“朱雀门”。在长安,皇宫的朱雀门。
面对着一座二百万人的城市,朝向二十五公里外的苍蓝的终南山岭。向往林泉的云游者们从朱雀门出发,
沿着朱雀街向前行进。朱雀街是长安城最主要的南北大街,街两边住着很多长安最富有、最有权势的家族。
它也是长安城一些最著名的风景名胜的所在地,其中第一个就是小雁塔。这座塔在朱雀门南面的1.5公里处,
它是长安第二位最著名的旅行家义净的遗惠。



    在玄奘去印度五十年之后,义净又去了印度。公元671年,义净36岁的时候,离开了长安。但是与玄
奘不一样.玄奘走的是丝绸之路,义净则取的是海道。还有一点与玄奘不一样,玄奘去印度是为了更好地
理解佛教哲学,而义净则对戒律和修行更感兴趣。二十四年后,即公元695年。他回到新都洛阳,受到太
后武则天的欢迎。公元705年,当宫廷迁回长安的时候,义净也搬回了长安,住在朱雀街西侧的荐福寺。



    像玄奘在他之前已经做过的那样,义净也修了一座塔,以保护他带回来的经书。公元706年,他在荐
福寺南面的那个区,建了一座四十五米高的塔。从那以后,达座塔就一直屹立在那里。1965年,为了确定
这座塔是否有足够的支撑,工人们掘开了塔基,他们发现了它能够安然度过地震的奥秘 (那些地震使周围
的建筑物夷为平地) :它被建得像一个圆底的玩具,地震的时候滚出去,地震过了又滚回来,回归原位。
但是尽管这座塔幸存下来了,它作为宗教场所的功能却没有幸存下来。现在是政府官员在管理,我只呆了
一会儿,在寺庙里有一千三百年树龄的老槐树下喘了口气,就回到朱雀街那些地方上了。



    从小雁塔向南再走一公里,我把自行车停在大兴善寺的人门外。大兴善寺建于公元3世纪未,是中国
修建得最早的一批佛寺之一。公元7世纪,隋文帝把它扩建成了都城四十多座寺庙中最大的一座 —— 占据了
整整一个区。一个世纪后,就是在大兴善寺,密宗首次出现在中国。这里是外国和尚住得最多的地方。公
元8世纪,印度和尚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都把大兴善寺当成了他们自己的家。这三个人都曾经是唐朝历
代皇帝的宗教导师。不空的一位学生还教授了日本僧人空海,后来空海在日本创建了密宗。



    密宗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能曾经是新的;但是就个体的修行而言,它与当时很多已经在流行的修行方
法相比较,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诸如重复神秘的仪轨、传送超自然的力量、观想法界的图像、普通的瑜伽
方法之外的男女双修,以及神通的修炼,等等。很显然,密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密宗大师的
神通力,而不是取决于它的技巧和教义。因此.当这些早期的大师们入灭以后,宫廷的兴趣又重新回到了
道教和佛教的其他宗派身上。



    今天.大兴善寺的密宗历史几乎被遗忘了,而它作为修行场所的功能也被其他功能所掩蔽——它被当
作云游僧的旅店,以及陕西省佛教协会的驻地。有一次参观大兴善寺的时候,我与陕西省佛教协会的会长
许力工(音译)居士作了交谈。许力工曾经出家几十年,但是“文革”期间被迫还俗。尽管政府的新政策保
障宗教信仰自由,但是许力工仍然保持着居士身份。



    通过一位中间人,我们约好在寺庙会面。但是在最后一分钟,我改变了主意。后来,他的助手告诉我,
在原来的约定时间,三个安全局的工作人员到了许力工的门口,在外面站了好几个小时直到确定我不会来了
才走。几天后,通过更迂回的方式,我又安排了一次约会。我们在他的房间见面了,没有任何外来干扰。



    问:陕西省住着多少出家人?


    :我不知道。出家人可以随意来去,哪儿有地方就在哪儿呆着。我们没有统计。如果我们统计,每
一个和尚大概会被统计四五次。还有,现在的年轻和尚可能会在寺庙里住一段时间,然后
又回家住一段时间,然后又回到寺庙。有时候很难说他们到底是不是真的和尚。现在进寺庙的人,没有多
少人抱定终身住寺庙的主意。


    问:隐士怎么样?据我所知,终南山里有好多出家人,把他们一生中的一部分时光用来自己修行。


    徐:我也不知道有多少隐士。终南山里有隐士,至少已经三千年了。但是隐士有几种:道教隐士、佛
教隐士和知识分子隐士。当然,我对佛教隐士更熟悉一些。但是即使在佛教里,也有不同类型的隐士。比
方说净土宗隐士,通常终身隐居在山里。而禅宗隐士,可能会只隐居几年或几个月。禅宗隐士只在山里呆
到见道为止,然后他们就下山了。


    但是在出家人成为隐士之前,他们通常要在寺庙里呆上几年。比方说,很多和尚去扬州的高旻寺,在
那里修行三四年。当他们终于在修行中找到入手处的时候,他们就去山里住茅篷。再住上三四年,迟早会
开悟的。有些人花的时间要比别人长些。但是刚开始的时候,—定要住在寺庙里学习。你必须学习,然后
才能知道怎样修行。


    在佛教寺庙里,我们还有一个风俗,叫做“闭关”。比如说印光,他就在普陀岛上的一个关房里住了
几十年。[印光大师在20世纪复兴了净土法门。]  有几十年他没有见任何人。每天寺庙里的和尚把饭和水从
他门上的窄缝里塞进去,然后倒掉他的便盆。他所做的一切就是坐掸和阅读经典。想修行,你不一定要去
山里。


    还有知识分子隐士。为了学习或写作.他们喜欢安静和孤独。已经有很多人隐居在终南山里,有些是
出于社会原因,有些是宗教原因,有些则是出于做学问的原因。



    问:如果一个出家人想在本省隐居,他们要向协会登记或者征得它的同意吗?


    :不,任何想当隐士的人都可以自由地这样做。他们不必告诉我们或者政府。他们想住哪儿就住哪
儿。



    问:协会起什么作用?



    :在处理与政府的关系的时候,我们代表本省的寺庙。我们也给出家人提建议,诸如怎样组织宗教
活动,哪些活动是允许的.以及在什么地方可以举办这样的活动,等等。中国自古就有佛教协会,还有道
教协会。每一个县和每一个省都有一座特殊的寺庙或道观,负责管理宗教事务,全国也有一座这样的寺庙
或道观。只不过现在我们使用 “协会” 这个词罢了,但是它的功能没有变化。我们料理由单独一座寺庙无
法独力完成的宗教事务,或者帮助解决发生的其他问题。



    问:这些寺庙属于谁?



    :它们属十管理它们的委员会。一个寺庙委员会可能包括二三人或二三百人不等。委员会决定怎样
筹集资金和分配资金,是否维修寺庙或者买新毯子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任何住在寺庙里的人,都是委
员会的一员。每—座寺庙管理自己的事务。协会不介入,除非我们受邀帮助解决某个问题。



    问:学校里上佛教课吗?



    :小学和中学里没有,但是有几个大学有佛教课程。过去我们也上课,但是被迫中止了,最近很多
人要求我重新开课。我们一筹集够买书本材料的资金,就准备开课。几乎每个省都有某种形式的佛学院。
我想现在有二十多所了。我们陕西省还一所也没有,但是我们希望将来能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2013-6-28 17: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6-28 17:16 编辑



    我与许力工的会面是在1 9 8 9 年的秋天。第二年三月下旬,我又一次拜访了大兴善寺。我走过几树迟开
的杏花,—大片连翘,和一棵已经准备好迎接夏天的古老的葡萄树,来到后面的大殿。



    在大殿里面,我遇见了寺庙的方丈慧玉(音译)。他七十八岁,白从四十午前从河南省过来以后,就一
直住在这座寺庙里。他已经出家五十年了。尽管他对自己的坏膝盖作了让步,拄了一根拐杖,但是他仍然
精力充沛,几乎用不着陪护在他身边的那几位弟子。他说,寺庙里的常住和尚有二十位,不过加上云游僧
。常常达到一百人。



    慧玉的眼睛总是半闭着,这说明他花大量的时间打坐。而且他特别爱笑。我想他可能是一个禅宗和尚
。可是他却谈起了净土宗的修行。他说,中国仍然有开悟的大师,只不过不像以前那么多了。很不巧,他
要出席一个会议,因此我们的谈话很简短。但是在弟子们催他离开以前,他建议我去拜访南五台的隐士。
在古代,南五台通常是朱雀街上那些向往林泉的云游者们落脚的地方。我谢过了他,向大门口走去。



    去年九月,在出门的路上,我曾经驻足观看一场由陕西省气功协会举办的气功治疗表演。气功协会从
大兴善寺租了一栋楼,当作医院,同时作为全省气功协会的所在地。在里面,一位穿着白大褂的年轻人正
绕着一个妇人转圈。她闭着眼睛,在疯狂地旋转,时而呻吟,时而大喊大叫。年轻人用手引导着,就仿佛
他在控制她的运动似的。我看了大约二十分钟,但是这个场面看起来似乎永远不会结束似的,于是我走了



    现在是六个月后,这一次,我决定停下来进去治治病.自从回到中国以后,我的胳膊上长了一种疹子
,它顽固地抵抗着两位普通医生所开的各种药片和软膏。我登了记,付了那相当“昂贵”的医药费 —— 二
十元人民币,也就是六美元。



    医生的名字是何建新 (音译) 。除了治病,他还是中国国家气功团的团长。这个气功团在各国巡游,用
练气功练出来的特异功能,使各国观众目瞪口呆。“气”是一种能量,它是空的,既存在于体内.也存在
于宇宙中。何建新给我两只手都切了脉,然后说,这疹子没什么,只是受了风而已。他让我站着,两腿分
开,眼睛闭着。然后开始围着我转,发出哼哼声,用他体内气的运动,作出搅动声和嘶嘶声。这样做了几
分钟之后,他让我坐下来,然后开始往我体内扎针灸用的针:在我的拇指和食指之间,脖子后面,胳膊上
,膝盖上,以及脚踝上。然后他让我闭上眼睛呼气,我仿佛是一只被针扎了的轮胎。



    当我坐在那里 “漏气” 的时候,他给其他病人治疗,偶尔回来捻弄一下那些针,并喊叫着把他的气泼
在四周。最后,他给我开了一种草药。两天后,疹子消失了。



    在此期间,我决定采纳慧玉的建议。我把自行车换成了一辆小汽车和一位司机,然后沿着朱雀街的现
代化身长安路,向南五台进发。长安路在它的古代副本东面的一百米处。



    从大兴善寺向南走两公里,我们在杨虎城将军墓前停下来。他的墓保存得很好。20世纪20年代,杨虎
曾经从地方军阀手中解放了西安,井保护了西安不受地方军阀的侵害。后来他协助张学良拘禁了自己的
总司令蒋介石。在古代,旅行者们在这里逗留,是为了参观牛头寺。但是现在它已经不在了。此外,他们
在这里逗留,还为了参观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的祠堂。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邻近的河南省.但是他的祖辈却住在长安南面的少陵原,后来他的创作高峰期
大部分是在这里度过的。实际上,他把自己称为“少陵野老”,并把他的诗集用少陵来命名。公元770年,
当杜在长江南岸飘泊的时候,他去世了,被埋葬在湖南省的长沙附近。他死后大约一百年,为了纪念他,
有人在这里建了一座祠堂。从那时候起,这座祠堂已经被重修过几次了。



    我爬上杨将军墓后的山坡,去参观杜甫祠堂的现代版本。它建于1960年.但是已然被委弃给了荒草和
小鸡。在旁边的一栋建筑物里面,我找到了正在切莱的管理人员。他出来了,给祠堂开了锁。在一座空荡荡
的大 殿中间,有一尊落满尘土的杜甫石膏像,手里握着一片他生前从来没有拿过的玉笏。还有一尊刻在
石头上的肖像,它甚至更脏,而且到处是蜘蛛网。



    在外面,沿着一条油漆剥落的走廊,我浏览了几块明清两代纪念重修这座祠堂的石碑.很显然,大约
每两百年左右,就有人想复兴这座祠堂。但是同样很显然,这样的意图是短命的。将军的生活过得比这个
国家最伟大的诗人好。



    继续向南,又走了一公里,我们再次停下来。在一所学校的后面,就在少陵原西边的下面,有两座塔
,它们是华严寺最后的遗迹。华严寺始建于公元630年左右,是中国佛教华严宗历代祖师的驻锡地:
杜顺、智俨、法藏、清凉以及宗密。宗密是华严宗的第五代祖师,也是最后一位祖师。



    华严宗的教义是以《华严经》为基础的。根据佛教传说,《华严经》是佛陀觉悟之后第一次讲的法。
当他的听众无法理解其含义时,佛陀就把它搁置到一边,开始倾向于比较简单的教法。这部经的中心
意思是,宇 宙中的每一件事物,不管是本体还是现象,都是互相联系的,因此是空无自性的。因为
空无自性,所以每一件事物都与法是一体的,每个人都与佛是一体的。



    为了说明这一点,有一次三祖把一尊佛像放在中间,在它周围四面八方都摆满丁镜子,每一面镜子不
仅映现出了佛像,而且还映现出了其它镜子的影像,如此重重无尽。想象一下,不管你朝哪儿看,都能
看到一尊佛。



    这是一个一流的哲学。但是在宗密圆寂之后三年,也即公元844年,武宗灭佛使华严宗走到了尽头。
一千年后,在少陵原的边缘地带,除了安放着初祖和四祖舍利的两座砖塔以外.其它一切残存的建筑物
都被砸烂和 扫荡光了。有人告诉我,重修寺庙的计划正在进行中,可是我没有看到一点儿迹象。除了
农夫和渡鸦,没有任何人光顾这个地方。



    我向下滑回到少陵原上,回到车里,继续向南开。七公里后,路分岔了.左边的路通向兴教寺,右边
的通向南五台。我们沿着西边的那条路,向着南五台苍蓝的山岭开去。



    过分岔口后六公里,左边出现了另—条路。这条路通向太乙宫村,这个村子是因汉武帝在村中所建的
一座道观而得名的。汉武帝经常到这里来礼拜太乙真人,当时太乙真人是道教万神殿里最高的神。现在
这座道观 早已不在了。这条路向南延伸到太乙谷中,并分出一条岔路上了翠华山。现在路两边都是军事
设施,于是我们呆在主路上。



    三公里后,在南五台衬,我们调头向南。继续又开了一公里,来到山脚下的弥陀寺。弥陀寺是一个建
筑大杂烩,透露出它混乱的历史。我们进去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注意到了前面大殿附近的一棵巨大的、古老的
木兰树,另外还有一棵长在它后面的院子里。它们一起给大殿蒙上了一层洁白的花瓣,散发出一股微妙的芳香。大殿本身完全被一尊花花绿绿的弥勒佛的石膏像所占据了,它是那样的鲜艳刺激,似乎在乞求红卫兵回来。



    后面的大殿是一个受人欢迎的反衬。里面没有常见的供桌或佛像,一座塔占据了大殿的中心。塔周围
及沿着四墙排列着五百罗汉的石雕。它们的工艺是一流的。后来我了解到,是香港的佛教徒从南方的沿海
城市汕头,雇了八个石匠,来干这个工程的.这个工程花了他们两年的时间。塔旁边的塑像里面,有我的
老朋友寒山和拾



    我被这些石雕深深地打动了,几乎没有注意到地上铺着成千上万的木兰花萼片,或者说花壳。后来,
方丈告诉我,木兰花萼片可以作治疗鼻窦炎的药。和尚们准备一俟天气好转,就把它们放在外面晾干,
然后卖掉。



    出去来到院子里,我探头往一间侧室里望去,看见了我6个月前见过的方丈。他一见我,就哈哈大笑
起来。我从来没有遇见过比他更爱笑的和尚。我觉得,他说话从来没有超过两三句.就会停下来咯咯地笑。他的名字叫德成,六十九岁,是在长安县长大的,原来是个农民。三十岁的时候,他出家了。在一座寺庙里学习了几年之后,他成为沣河河谷上面观音山顶的一个隐士。六年后,他搬到谷口附近的净业寺,最后成为净业寺和附近的丰德寺两个寺庙的方丈。



    他说,“文革” 前,净业寺有四十位和尚,丰德寺有60位尼师,而在东沟的四十八座茅篷里,很多都住着隐士。



    1985年,省佛教协会请德成接管弥陀寺。他说,他刚来的时候,这里什么都没有 —— 没有和尚,没有大殿,
什么都没有。大殿在 “文革” 期间被砸烂了,剩下的建筑物被政府官员和士兵占用了。他想方设法使他们都搬了
出去。从他几乎不断的笑声来判断,我敢肯定,这一点,他不是通过对抗的方式办到的。我问他.人们到他这
儿请求开示的时候,他教人们什么、他的回答不时地被频繁的笑声所打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楼主| 发表于 2013-6-28 17: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6-28 17:13 编辑



    德成:我教各种各样零星的东西。你提吧。任何看起来合适的东西。一点儿这个,一点儿那个。这差
不多是修行的全部。你不能只修一种法。那是一个错误。法不是片面的。你必须修禅。如果你不修,你永
远也不能突破妄想。你还要持戒。如果你不持,你的生活就会一团糟。你还要修净土。如果你不信,你永
远也不可能从佛那里得到任何加持。你必须修所有的法。



    这就像生火。你不但需要火种,还需要木柴和空气。少了一样,你就没办法生火。开悟也是一样。它
是一个体系。所有的法门都是互相联系的。你不能省掉哪一个法门。心含万法。你无法舍掉任何一法。在
心外你得不到任何东西。心要专一。只能容纳下一个念头,没有妄想,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在禅宗里,
你没有念头,在净土宗里,你有—个念头。它们都是一样的。它们的目的都是要把你的本来面目指给你看



    我们也谈到了终南山。像兴教寺的方丈和台湾的杜而未教授一样,德成也是这个观点,即终南山一直
延伸到印度。他觉得那也很可笑。本来我想跟他多谈一会儿,但是我累了,打起了哈欠。他建议我休息,
于是我把车和司机打发回西安。然后他把我领到一个房间里,这个房间住着他的一位弟子。



    这位弟子是一位比丘,名叫性空。他二十八岁,行动像一个年轻女孩儿一样优雅。在他床边的桌子上
,有一尊白瓷的毛泽东半身像。我不禁感到疑惑:它在寺庙里干什么。他看见我盯着它,告诉我说,他的
父母曾经是高干。“文革”中期,他还小的时候,他们都去世了,他由亲戚抚养长大。从北大毕业以后,
他开始为政府在一家国际贸易单位工作。他曾经去过美国、加拿大和欧洲。他是我所遇见过的第一个能讲
一点儿英语的和尚。



    他说,两年前的一天,他与一些朋友一起到弥陀寺来参观。晚上在这里过夜。那天晚上,大悲观世音
菩萨出现在他的梦里,并且给他传了法。第二天早晨,他让朋友们回北京去了,自己留了下来。



    当他到屋外去几分钟的时候,一位女居士给我端来了一碗面条。她悄声告诉我,性空可不是个普通和
尚。他有神通。他是一个活佛。她说,自从性空到寺院后的两年里,他已经通过虔信经典治愈了五千多人
的病。性空一回来,她就离开了。几分钟内,我就睡着了。那天夜里,我没有梦见观音;我所听到的惟一
的声音,就是老鼠们在追逐嬉戏。



    第二天上午早饭后,性空把一只装满了僧衣的箱子给我看。那是他在这两年里断断续续为这一带所有
的隐士做的。这些僧衣一定有五十多件,各种各样的颜色 —— 有一件甚至是翠绿色的。他说,他是用他治
好的病人留下的钱买的布料。然后他说,几分钟后,病人们会在他的门外排起队来,因此他建议我离开。
但是在此之前,他给了我一些选票.让我带给去南五台沿路的几位出家人。他们都选择了性空作他们在当
地村委会的代理人。



    我告辞后,开始沿着台沟往上走。山路就从寺外延伸而去。夜里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台沟被雾半掩
住了。我所能看到的一切只有石阶。大约两公里后,我来到了卧佛寺。两棵古老的槐树守卫在寺前。



    在卧佛寺里,我与两位七十岁的老和尚传心和法依攀谈。但是他们的方言我听不太懂,因此我们只是
互相作了介绍,就再也谈不了什么了。我把他们的选票给了他们,他们把寺庙后面的一些台阶指点给我。



    这些台阶通到一个山坡上,山坡上长满了冷杉,那是森林服务队最近才栽的。大约三百米以后,台阶
在半山腰上中断了。那里是百塔塔院的遗址。名字是“百塔”,但是只有一座塔仍然矗立在那里。那是印
光的塔。印光,还有虚云,都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大师之一。虚云革新了中国禅宗,与此同时,
印光革新了净土宗。听过他讲法的人都说,那些讲法是空前绝后的。他的塔是空的,他的舍利已经被从
中取走了。塔门上是他的名字,是于右任题写的。于右任是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书法家。他自己的坟墓
就在我在台湾所住的那座小山上面。



    塔周围是一片落叶松林.那是日本田中首相的礼物。在它们被种到这里的十五年间,已经长到大约八
米高了。南面。就在松树林的上面,有一座巨塔。6世纪末的时候,就是这座塔使这个地方成为一个塔院
的。它是长安地区的第一座巨塔,比玄奘的大雁塔要早五十年。塔旁边是圣寿寺,在那里,我与两位常住
和尚中的—位进行了简短的交谈。在里面,曾经用来封过塔门的到有印光大师像的石雕,断成了两半,靠
在一面墙上。



    我回到主路上。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我经过一个又一个废墟。南五台在长安正南,早在隋唐两代,
就已经成为这个地区主要的佛教中心。一直到明清两代,它还依然很兴旺。19世纪末,去顶峰的沿途还有
七十二座寺庙。现在只剩下五座了,而且都是重修的。20世纪60年代,当 “文化大革命” 席卷中国的时候
,所有站着的东西都被红卫兵打倒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
 楼主| 发表于 2013-6-28 17: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6-28 17:32 编辑



    就在卧佛寺上面,山路延伸出了山谷,与一条大路交叉了。红卫兵开始摧毁寺庙的时候,大约与此同
时,森林服务队开辟了那条路。我第一次到这里来的时候,是与史蒂芬一起,我们是开车上来的。这一次
,我留在山路上,几度横跨那条大路,最后终于到了停车场,走上了史蒂芬、我还有我们的司机六个月前
爬过的那些石阶。



    大约五十米后,我路过火龙洞。火龙洞里曾经住过一条龙,它常常出来骚扰长安居民,后来观世音菩
萨把它抓住了,拴在山上远处的龙桩上,把它碾成了粉末,并且把粉末撒到了渭河里。



    除了一问小小的大殿以外,这个洞空空如也,于是我继续向前走。几分钟后,一个东西一声长吼,我
僵住了。我突然想起我在火龙洞没有上香。之后,我又听到了一声吼叫。那不是龙。但是我的呼吸并不能
因此而变得轻松一点儿 —— 那是一头熊。



    我从上一次参观中得知,沿着这条山路往上走大约十分钟,有一座旅馆,于是我加快了脚步。我又听
见几次吼声,但是它听起来似乎变得越来越微弱了。当我终于到达旅馆的时候,管理人员说,那头熊刚刚
走。也许它刚才一直在抱怨这座旅馆的垃圾质量吧。到处都是荒草。而且,除了那个管理人员之外,这个
地方一片荒凉。它是最近在刘澜涛避暑别墅的遗址上建起来的。“文革” 前,刘澜涛是中国西北五省的中共
书记(1960年11月至1966年10月任中共西北局第一书记),也是中国最有权力的人物之一。“ 文革” 时,
他被打成了走资派。我对刘澜涛选择风景的眼光表示欣赏。



    我给了那头熊足够的时间让它离开,然后继续沿着山路往上爬。大约一公里以后.我在紫竹林寺停下
来。去年秋天,当史蒂芬和我爬上来的时候,一些年轻和尚正在重修前门外的那段山路。方丈给了我们两
块西瓜,抱怨说,来爬这座山的游客太多。


    这一次,山上还有残雪,而我是唯一的游客。方丈欢迎我回来。他的名字叫演成。他66岁,与另外三
位和尚和儿个居土一起住在这座寺庙里。来南五台以前,他曾经住在西面六公里处崆河(音译)河谷上的一
座茅篷里。我和史蒂芬第一次爬上南五台的时候,我们的司机曾经落在后面,听演成讲他和其他的和尚在
山上干什么。我问演成他跟司机说什么了。



    演成:我在谈坐禅。我解释我们怎样首先念佛来安心。心只有安了才能静。然后我讲解我们怎样通过
问“念佛是谁”来静心,心只有静了才能止。然后我解释我们怎样通过舍掉佛号来止心。心只有止了才能观。
心只有能观,才能达到玄之又玄的境界。我告诉他,这是任何一位修行人都不得不经过的历程。要花多长
时间,取决于修行者本人。它就像沿着一条路往前走。这条路不停地变化着。有时候好走,有时候不好走。
但是对于修行人来说,住在山里要比住在城市里容易得多。在局外人看来,我们的生活很艰苦,但是我们
本来就不在意舒不舒服。我们到这儿是来修行的。而修行是不拘形式的。大多数游客认为我们只不过是
穷和尚而巳。



    大雾使得时间显得比实际时间要晚,因此我只呆了一会儿,喝了一杯茶,吃了一碟油炸麻花,给演成
拍了一张他师父的塔的照片 —— 那是这座寺庙塔院里仅存的三座塔中的一座,然后就走了.



    我继续走了半小时。左边分出三条岔路,通向附近的组成南五台顶峰的五座山峰——南五台就是因为
它们而得名的。



    五台中最高的—台海拔将近2400米,被称作大顶或观音台。隋朝的时候,人们在大顶上建了一座寺庙
,它是终南山这一带所建的第一批寺庙之一,被称作圆光寺。高鹤年最后一次去南五台的时候,是在1914
—1915年冬春之间。他从龙桩那儿往下看,恰巧看到圆光寺着火了,那是香火太盛的结果。这个情景使高
鹤年联想到生命的短暂,和我们试图建立起某种永恒的东西的努力。最好是建立起一颗空的心。



    雾太大了,几米以外就看不见东西了,我决定不去那些山上了。于是我继续向前走,翻过山岭,从
另一面下去.十分钟后,我到了大茅篷的大门口。像这座山上所有其他的寺庙一样,大茅篷也是最近
才重修起来的——它终于等到了好日子。它始建于6世纪,当时被称作西林寺。后来,它成了这座山上
所有隐士聚会的地方,于是人们开始叫它“大茅篷”。



    我第一次来的时候,曾经见过这座寺庙的住持德三。他七十四岁,北京人。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
他的父亲失业了,于是请求北京广济寺的和尚照看他的儿子。德三出家的时候,才十岁。长大以后,他受
了具足戒,成为一位比丘。后来,他行脚到了南方,在宁波和广东的佛学院里学习。之后,他游遍了全中
国,跟各地的人师学习,自己也创建了几座佛学院。晚年的时候,也就是1985年,他来到终南山。他说他
不准备再动了。我问他为什么选择了这一带。



    德三:对于一个出家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精神上的修炼,为此他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这座山很
安静.在中国,我们有几座山,大多数和尚都是为了修行去那里的。这儿就是其中的—座。在这里,出家
人修行要靠自己。自唐朝以来.这一带就已经成为那些想致力于宗教修行的人汇集的中心。



    问:现在怎么样?



    德三:自从10年前政府宣布了新的宗教政策之后,到处都恢复了宗教活动。虽然出家人不像以前那么
多,但是情况正在慢慢好转。



    问:这里怎么样?


    德三:很多出家人来这里是为了看看,真正呆下来的没有几个人。我们这里只有四个人。除了在大殿
里上早晚课以外,我们都各修各的。



    问:你们怎么养活自己?



    德三:西安和上海的居士一直在帮助我们。在这方面我们没有任何问题。



    问:南五台上隐士多吗?



    德三:不像过去那么多了,20世纪50年代,我去南五台的时候,有70多位出家人住在山这面(山南坡)
的茅篷里。现在只有十几个了吧。



    问:政府介意吗?



    德三:不介意。只要他们跟西安的佛教协会登记,他们想住哪儿就可以住哪儿。



    问:他们怎么养活自己?



    德三:他们自己种菜、拾柴。其它的生活必需品,他们大多数人都靠在家人或亲戚。



    问:你们在这里受游客干扰吗?



    德三:不,来这座山的人不多。从西安到这儿花的时间太长了。等到了这儿.他们就该回去了。另外
,我们也不像有些寺院那样卖门票。人们可以来这儿拜佛,但是作为游客不行。



    问:你修什么法门?



    德三:禅宗。我们遵循禅宗的教义。大部分来这里的和尚都曾经在大寺庙里住过,曾经练习过集体坐
禅。在这里我们都自己坐禅.如果哪个和尚有什么问题,他就来问我,我就会尽量帮助他。就这些。



    问:任何人都可以呆在这里吗?



    德三:一般来说,他们必须有我们认识的人介绍。之后,他们还要忍受一段训练期,以便看看出家生
活是否真正适合他们,然后我们才能接受他们作为弟子。



    问:新弟子的悟性比过去是不是浅多了?



    德三:是的,但是人可以学啊。真正的问题是没有多少像我这把年纪的和尚来教他们。要契入最深妙
的佛法,弟子们需要一位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老师。对禅宗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



    这一次我来大茅篷的时候,德三已经不在了。他在西安的一家医院里,估计回不来了。他的一位弟子
已经接管了寺庙。他的名字叫宝胜。他四十四岁,与另外两位和尚一起住在大茅篷。那两位和尚去西安
看德三,要呆几天。还有一位从浙江来的云游僧。“文革”前,大茅篷里住着五十多位和尚



    互相介绍之后,喝了一杯茶,宝胜邀我在这里过夜。我高兴地接受了,但是说,我会在几个小时后回
来。我想去看看慧圆。慧圆是我六个月以前遇见过的一位比丘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楼主| 发表于 2013-6-28 17: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6-28 17:39 编辑



    当高鹤年游览南五台的时候,他也曾经在大茅篷逗留过,白天去那些山峰和附近的茅篷参访。在一次
旅途中,他走了我现在正在走的这条路,并且拜访了湘子洞、老虎窝和龙桩的隐士。



    过大茅篷几百米后,我也在湘子洞停下来。唐朝的时候,道教仙人韩湘子曾经住在这里。现在里面住
着一位佛教居土,但是除了佛号,他对一切都不感兴趣,于是我沿着山路继续往下走。不久,我经过龙桩
的遗址,然后这条路分岔了。主路通向太乙谷和翠华山。据说有六位和尚住在翠华山上的天池寺。右边这
条路通向慧圆的茅篷。



    当我穿过浓雾往山下走的时候,一只鸟儿从旁飞过 —— 它的身体像一道蓝白色的闪电,它的尾巴完全
是黑色的。周围到处都是旋转着的雾气,我所能看见的只有脚下的那条路。八月份的时候,草木是如此地
青翠繁茂,以至于这里几乎呈现出一派热带风光。现在却到处是枯枝败叶。大约30分钟后,我终于到了慧
圆的茅篷。为了把它与大茅篷区别开来,它被称作小茅篷,也叫净土茅篷,以显示出它是一个净土道场。



    史蒂芬和我第一次来的时候,大门是锁着的,我们不得不等了五分钟,直到慧圆的弟子下来把门打开
。这一次,门是大敞着的,我很惊讶。六个月前,我曾经从慧圆的菜园和花园中穿过 —— 那是我在山里所
见到过的最漂亮的菜园和花园了。现在是三月下旬,浓雾弥漫,气温在零度以下。唯一的生命迹象就是苹
果树上的芽苞。



    当我走近茅篷的时候,我喊了一声”阿弥陀佛”。慧圆的弟子出现在门口,她叫乘波,35岁。10年前的一天,
她与几个朋友来看慧圆,之后就决定出家了。几个月后,她真的出家了,慧圆同意接受她作为弟子。
她微笑着,掀起挂在门口的白门帘,领我进去。我大吃一惊。六个政府官员正靠在粉刷过的大殿墙上。我
进去的时候,他们差点儿把香烟扔了。还没等我们双方来得及反应,乘波迅速地带着我穿过另一道门帘,
来到慧圆的卧室里。



    慧圆正盘腿坐在炕上,盖着一条毯子。光线透过两扇玻璃窗照进来,粉刷过的土墙上贴着挂历风景画
和几张老照片。慧圆是中国东北的哈尔滨人。她七十一岁,十六岁的时候就出家了。1955年,她与另外一
位尼师慧英一起来到南五台。到了之后不久,她们就搬进了这座茅篷,那是搬到嘉五台去的一位隐士空出
来的。她们一直住在这里,直到红卫兵来了,强迫她们离开。她们在山下弥陀寺的佛教劳改小组干了不长
时间,就回来了,在自己的菜园里干活、念佛。1981年,慧英圆寂了。



    慧圆邀我到炕上坐。我告诉她所有关于嘉五台和沣河河谷隐士的消息。最后,我问她,那些官员来她
的茅篷做什么。



    慧圆:他们只是想来看看我.想知道我是不是需要什么东西。这种事儿还是头一次发生。我不知道这
是什么意思。



    问:上一次我来的时候,您告诉我您十多年没有下山了。您最近下山了吗?



   慧圆:没有。我不想再下山了。首先,我太懒了。其次,我病得太重了。我走不了那么远喽。我哪儿
也不想去。我整天就是吃饭和睡觉、然后就坐在这儿。



    问:您需要买东西的时候怎么办?



    慧圆:我有一个妹妹在广东工作。她来过这里一次。她时不时地给我寄点儿钱。我不需要多少钱。我
自己种菜,用她给我寄的钱买面粉呀、食用油呀这样的东西。我的弟子下山把东西背上来。我们吃得不多
,只吃早饭和午饭,不吃晚饭。



    问:您这儿通邮吗?



   慧圆 :通,有一个邮递员,大约每星期来这座山一趟。



    问:那么您有地址啦?



    慧圆:是的,长安县、石砭峪镇、净土茅篷。



    问:您修哪种法门?



    慧圆:努力活着就够我忙活的了。但是我每天天亮前起床,诵《法华经》和《地藏经》。晚上我打坐
念佛。修行要靠个人。这是我的修行。



    问:您为什么住在这些山里?



    慧圆:我喜欢安静。哪一个出家人都喜欢安静。能够弘法的出家人住在城市里。我不能弘法,所以我
就住在山里,自己修行。



    问:您的健康状况怎么样?



    慧圆:不太好。背东西上山,开地种菜,把我累坏了。去年我开始吐血。—个女居士带着一位医生来
看我,他给了我一些药。现在我好些了。但是从30岁起,我就得了一种慢性病。现在我只是在变老。



    问:您怎么过冬?



    慧圆:我不在乎冬天。外面虽然冷,但是我们有足够的木柴。风不会透过门窗进来,而且我的床是炕
[一种土坯床,里面建有炉子]。我喜欢冬天。它正是坐禅的好时节。



    我们一起喝了一壶茶,我给了她一张照片。那是六个月前,在她的一棵苹果树旁,史蒂芬给她照的。
出去的路上,我把她们的选票也给了乘波,还有她妈妈让我带下来给她的一些吃的。她妈妈正在大茅篷的
斋堂里帮忙,要呆几个星期。我告辞后,开始往回走。天气是那样地寒冷,我甚至没有出汗。



    回到大茅篷,宝胜已经把他旁边的床收拾好了;然后乘波的妈妈给我们端来了大碗的面条作晚餐。后
来,我蜷缩在半打棉毯下面睡着了。夜里有几次,我翻身的时候,发现宝胜坐着。他整夜都在打坐。第二
天上午,我向他请教修行的事情。



    宝胜:有些和尚诵经,有些坐禅。但是要坐禅你不一定得坐着。当我师父太老、不能再坐了的时候,
他就躺着修禅。但是不能仅仅因为某些人在坐禅,就认为他们在修行。这句话你可以告诉那些修行人。修
行人所做的一切、所说的一切都应该指向同一个目标。他们不参与闲谈或无聊的活动。这不仅仅是我的观
点,也是禅宗师父们在禅堂里所开示的内容。我可以坦率地告诉你.真修行的人太少了。至于我自己,我
不怎么修行。我晚上打坐,白天干杂活儿。我只是在照管这座庙。



    问:你有没有听说过,这座山里的出家人,有哪一位修得比较深?



    宝胜:我听说有几位和尚住在一个叫天池的地方[不是附近翠华山上的那座重名的寺庙]。我从来没去
过那儿,它的位置我也不太确定。但是我听说过它在这里西南大约十五公里的石砭谷上面。我听说住在那
里的几位和尚完全与世隔绝,他们正在闭关,我不知道谁在护关,也许是其他的和尚或居士吧。



    问:你种的菜够养活自己吗?



    宝胜:不一定。即使天气好的时候,也有那么多松鼠、老鼠和其他的野生动物,很难种够自己吃的。
很多出家人都来这些山里看过,但是没有多少人能待下来,这不容易。只有真修行的人才能住下来.



    问:你出家多长时间了?



    宝胜:我出家才三年,但是我修行很长时间了。很多年前,我卖掉了在西安的房子,搬到了一座寺庙
里。但是那个方丈对我很差。



    不管什么时候有人批评我,我都不在乎它是否公正。我现在还是这样。我总是反省自己。但是我跟那
个方丈之间矛盾重重,最后我就走了,搬到了清凉茅篷。清凉茅篷离慧圆茅篷有一个小时左右的路程。但
是我住在那里的期间,病得很厉害。我一定是吃了什么有毒的东西。我太虚弱了,都动不了了.整个身
体肿得像个气球。本来我可能会死的,但是不知道从哪里冒出两个居士,他们照顾我.直到我恢复健康。
他们一定是菩萨。此前我从没有见过他们,此后也再没有见过他们。后来,等我能走的时候,我就回了
西安的家,去恢复身体。有三个月,我不能吃普通的食物。我母亲去世后,我又一次离开家,回到山里。
这一次我找到了一位好师父,跟他学了几年.直到他圆寂。



    我被宝胜的真诚和纯朴所打动,希望有更多的人对他们自己和别人能像宝胜一样诚实。我们在寺庙门
口道别。几秒钟后,他成了一个黑色的人影。儿秒钟后,他不见了。



    我翻过山岭,从北坡下山,走过那三条岔路 —— 它们通向那些云雾缭绕的山峰。找走过紫竹林寺,走
过那座空的旅馆,走过火龙洞。路很好走,但是浓雾和刺骨的寒冷使山路变得又湿又滑,当我到达停车场的
时候,我决定,剩下的路程从那条大路往下走。



    六个月前,太阳落山后,当史蒂芬和我沿着这同一条路驱车下山的时候,我们看见了一只巨鸟,正屹
立在路边的一块岩石上。它被我们的车头灯晃得看不见东西了。我们停下车。当我打开车门的时候,它突
然展开了翅膀。这对翅膀足有六英尺长,而且是红色的。我们还没来得及看清它的脸,它就消失在黑暗中
。这一次,我所看见的,只有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楼主| 发表于 2013-6-28 17: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6-28 17:46 编辑




    空谷幽兰 —— 寻访当代中国隐士     第九章     走过销魂桥

   

       在中国古代,人们走得最多的路,是那条连接着西都丰、镐、咸阳、长安和东都洛阳及中原之间的路
。这条路当时被称作洛阳路。它从终南山脚下绕过,也是很多想当隐士的人决定永远离开长安时所走的路



    我租了一辆车,从西安东门出发,沿着这条路向东开了10公里,来到灞河。在古代,灞河是旅行者所
遇到的第一个主要障碍。春天的时候,灞河变得能有一里地宽。尽管据说早在公九前7世纪时期,就已经
有军队渡过了灞河,可是直到公元前3世纪,当秦始皇来这儿为他的一位将军送行的时候,历史记载中才
第一次提到了一座桥。



    在古代,任何有时间的人.都可以来灞桥为他们东行的朋友或同僚送行。很多个世纪以来,它也以
销魂桥” 而闻名 —— 它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送别地点,也是一百万首涉及到柳树的诗的背景地。



    直到当代,在灞河两岸,向南北各延伸出几公里,还一直种着垂柳。晚春时节、柳絮像雪一样在空中
飞舞,成为长安八景中的又一景。在汉语里,“柳” 这个字与 “留”字同音,因此那些留下来的人就折一枝柳条
送给那些离开的人。它是最有意义的临别赠物了,也是每个人都出得起的礼物。现在那些柳树都不见了。
几十年前,在一项治洪工程中,它们被砍掉了。



    那座桥,或者至少是它的一个近代版本,却幸存了下来。它建于1834年,就建在自公元6世纪末以来
人们一直使用的同一地点。今天,它是交通车辆进西安的通道。至于东行出西安的小汽车、公共汽车、卡
车和驴车,则走南面两公里处的一座新桥。



    在古代,很多寻求幽居的人就在这里停下来。他们不过灞桥,而是在灞桥和南面的白鹿原之间的灞陵
安顿下来。



    这些小山最初是因为汉文帝而出名的——汉文帝选择了它们作为墓地。汉文帝是一位很罕见的国君,
他只想过得像隐士一样快活。他对于俭朴的热爱几乎是传奇性的。他在宫廷里穿草鞋。在他的遗嘱中,他
说,与他同时代的人花巨款修建精致的坟墓,因此他要求自己下葬的时候,只带最少量的陪葬品,而且坟
墓中不能有任何比陶器更贵重的东西。按照他的愿望,公元前157年,他被葬于灞陵。



    就在灞桥前,我们掉转车头,向文帝陵开去。行驶六公里后,我们停下来。从路上望过去,白鹿原像
两只展开的翅膀,延伸到一个鸟嘴形的小山处,那座小山正指向天空。文帝陵就在那鸟嘴形的小山下面。
一位农夫给我带路。



    山下是过去的祠堂所在地。九块最近出土的明清两代的石碑标明了地点.农夫说,红卫兵来这儿之前
,这儿有四十多块石碑。他们还砍倒了一棵柏树,那是汉文帝下葬的时候人们种的。农夫回忆起小时候
爬这棵柏树的情景。陵墓本身在石碑上方的一座小山上,距灞河大约有五百米。我来的时候正是三月
中旬,山坡上种了几百棵杏树 —— 杏树象征着长寿 —— 洁白的落英在地面上铺了一层。



    回到路上后,我们驱车往回向灞桥开去。路上经过一个队伍:几十位村民排成一列走着。白布孝带缠
在头上,从后背拖下来。这是一个送葬队伍。队伍末尾儿的一位村民停下来小便。这正是汉文帝所欣赏的
那种葬礼。



    回灞桥的半路上.在毛窑院村附近,我注意到,在离路不到—公里的地方.有一列凿在黄土高原里的
六个窑洞。其中的两个已经安了门。西安地区的农舍门通常是黑色的,镶着细红木边儿。这些门整个是红
色的。我们停下来,我用望远镜观察那六个窑洞。我看到每一扇门上都贴着 “南无阿弥陀佛” 和佛教吉样
标志的横幅。在附近的一块农田里,我问—位农夫那里是不是有人住。他说,几年前,有两位比丘尼和十
几位女居士搬进了那些窑洞里。她们把她们的住地叫作老洞庙。



    两千年来,灞陵地区一直吸引着渴望隐居的人.梁鸿就是这样一个人。公元1世纪,他曾经住在这里。
他过去一直在终南山麓放猪,有一天,他的篝火失去了控制,烧掉了另一个人的财产。为了赔偿损失.梁
鸿把他的猪给了那个人。



    关于梁鸿诚实的故事传遍了这一带,于是有几个富裕家庭表示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梁鸿婉拒了
,说他更愿意一个人生活。不过,当地有一家,他们的女儿长得异乎寻常地又胖、又丑、又黑。她也很强
壮,强壮得能举起一盘石磨。这最后一项美德吸引了几位求婚者,可是她都拒绝了。她说,她只愿意嫁给
像梁鸿一样的贤者.当梁鸿听说这件事的时候,马上娶了她,带着她一起住进灞陵的山里。在那里,他们
靠耕织为生.闲暇时间,梁鸿以弹琴作诗自娱。他曾经写过一系列24首的组诗,咏历史上的隐士(已佚)。



    几年后,梁鸿和他的妻子迫切地想搬家.他们渡过销魂桥,向中原走去。当他们经过北邙的时候——
北邙是洛阳著名的北山墓地——梁鸿作了下面这支歌儿:



    陟彼北芒兮噫,


    顾览帝京兮噫,


    宫室崔嵬兮噫,


    人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另外一位曾经住在灞陵的隐士是韩康。公元2世纪,韩康住在这里,靠采草药为生。他在长安卖草药
,言不二价。他这样做了30多年,直到有—天,一位年轻姑娘来向他买草药,韩康拒绝讨价还价,姑娘火
了。她说:“言不二价,你以为你是谁,韩康?!”  韩康叹息道:”我一直想保持默默无闻,但是现在连年
姑娘都知道我的名字。卖草药还有什么用呢?”  他回到灞陵,再也不去长安了。但是人们却没有忘记他
桓帝听说了他的诚实,派了一位特使,常了一辆安车,来请他去都城洛阳。皇室的宣召是很难拒绝的,
于是韩康就同意去了。但是第二天一大早,当特使还在睡觉的时候.韩康就驾着他的牛车离开了,消失在
终南山中。在那里,他隐姓埋名,度过了余生。



    我们追随着韩康和另外一千位隐土的足迹,渡过了灞桥。三公里后、我们经过邵平店村。邵平店是一
个公共汽车站,是以东陵侯邵平的名字命名的。东陵是秦国对灞河以东那些小山的称呼。公元前362年,
当秦国国君迁都咸阳的时候,他们选择了东陵这—带作为王室墓地。这样一来,它就成为比较重要的封地
之一,因此东陵侯也是精心挑选出来的。一百四十年后,秦国统一了全中国,创建了秦朝,咸阳成为帝国
的都城,而邵平则当了东陵侯。不到二十年之内,秦朝结束了,咸阳沦为废墟。邵平也成了平民。面对命
运的变化,邵平泰然处之,他开始种瓜,并因此而变得更有名了——从那以后,瓜就成为这一地区的一项
特产。但是现在是三月上旬,于是我们继续向前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楼主| 发表于 2013-6-28 17:48 | 只看该作者



    经过邵平昔日的瓜田四公里,就在斜口村前,我们离开主路,掉头向南。又行了四公里,就在韩峪村
前,我们走上另一条通向西南的岔路。这条路几乎就只是两条车辙,那是驴车从附近的一座砖窑里拉砖轧
出来的。大约两公里后,它在洪庆堡村终止了。在村子的南面,我找到了我一直在寻找的地方:坑儒谷。
当地人叫它 “鬼沟” 。



    秦朝的时候,基于对历史的不同诠释,在国家政策方面,学者们各执己见,为此秦始皇很恼火。他的
解决办法是,公元前211年,几乎烧掉了帝国所有的书,并把四百六十名学者一起活埋了。一些当代学者
怀疑这次集体活埋事件是否真的发生过,但是它在接下来的朝代历史里有记载,面且至少早在庸宋两朝,
人们就已经在坑儒谷里建了祠堂,以纪念这一事件。



    这里没有什么可看的。在村子昔日的西门附近,有两棵巨大的槐树,标志着那座祠堂的位置 —— 可是
就连村子里的老年人,对那座祠堂也都没有印象了。他们所能记得的只是一些年前.有一队历史学家来了
,发掘出了一尊学者像。那尊学者像,后来被他们搬到临淄县博物馆去了。



    村子南面有一个长500米、宽100米的盆地,上面长满了麦苗。村民们说,这个盆地过去是一个沟,后
来被填满了。尽管了解当代学者的观点,我还是上了一些香。回主路的路上,司机告诉我说,“文革” 期
间,红卫兵们很喜欢提示知识分子坑儒谷的存在。



    回到高速公路上,我们继续向东开去。又行了六公里,来到骊山脚下的临潼县城。骊山是终南山的一
条孤脉,从西向东延伸大约有十公里.这座山不大,包括两座山岭,最高处仅达1,300米。但是它恰好坐
落在一条路附近,而这条路联系着渭河平原和黄河平原上的都城,因此它也是中国最早的风景名胜地之一




    我在山脚下订了一个房间。因为太阳还很高,所以我继续进行考察活动。从临潼向东走五公里,我下
了车,爬到秦始皇陵的顶上。陵墓上长满了柿子树,它们还在等待着春天的到来。下面的一个地方就是那
有史以来最豪华的坟墓。据说修建这座坟墓花了七十万民夫三十八年的时间才竣工。它的围墙周长有六公
里多。它的各种建筑中现存的东西包括一支地下军队,士兵是用粘土做的,分布面积达五十多平方公里。
尽管已经挖了几个考察用的大坑,但是秦始皇陵(公元前209年,秦始皇被安葬于其中)仍然完好无损 ——
对于盗墓者来说,它太深了。



    这座陵墓除了是铜铸而成这一点以外,它完全是一座宫殿的复制品。它的天花板上镶满了珍珠,象征
着星空。河流湖海是水银做的、不停地流动着。这种构思代表着道教仙境,它是秦始皇一直在苦苦寻求却
从来也没有找到过的。



    这样浩大的建筑工程是不可能受到人们的欢迎的,人民为它们付出了血汗。秦始皇驾崩之后几年.爆
发了起义。不久,有两支起义军打败了朝廷的军队。公元前207年,这两支起义军的领袖项羽和刘邦达成协
议,要分割秦帝国。



    他们在秦始皇地宫北面三公里处—个叫鸿门的地方会面了,鸿门是一条峡谷的名字,它深深地嵌在黄
土高原里。项羽在能够俯瞰这条峡谷的黄土高原边缘驻扎好了军队,然后邀请他的对手赴宴,他计划在这
次宴会上通过舞剑干掉他。刘邦的—位谋士 —— 我们的老朋友张良 —— 得知了这个阴谋,说服了他的主人
,让他装傻。当项羽看到刘邦如此软弱的时候,他拒绝发出信号让人干掉他。后来,刘邦借口上厕所,逃
回了他在销魂桥的军营。他从终南山撤了出去,但是最终又回来了,打败了项羽,创建了汉朝。



    这次宴会的地点因此变得很著名,虽然几乎没有人来参观。那里有一个展厅,里面有一个出色的当地
地志展览,但是再也没有其他东西了。我是二月份来的,当年刘邦逃跑的山坡上,如今长满了茵陈的幼苗
。茵陈是一种苦艾,春天里,人们吃它以减少体内冬天储积的热量。我的司机采了一些茵陈,足够做一盘
菜的。回到骊山以后.我们把它作为我们自己的宴会上的一道菜,分享了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
 楼主| 发表于 2013-6-28 17:5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天上午,我开始考察骊山。作为终南山的一条余脉,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骊山就一直是隐士的
家。但是它邻近那条连接着中国古代两大政治中心的路,因此使得它很早就被上流社会发现了:早在公元
前8世纪,山上就已经有别墅了。



    骊山地理位置适中。风景优美,除此以外,它的温泉也吸引着上流社会的成员。中国北方的冬天不但
寒冷,而且很长。气象学家们说,西安地区的冬天要持续140天,从十月下旬直到三月下旬。在这段时间
内.日平均气温在摄氏零下10度(华氏五十度)以下。为了躲避冬天这段最糟糕的日子,那些有钱人就在骊
山的露天温泉里浸泡着,度过春节前的几个月。那些温泉像翡翠一样星罗棋布;三干年前,当人们最初开
掘这些温泉的时候,它们被称作“星泉”。



    骊山最主要的也是最著名的温泉,就坐落在我所住的温泉旅馆东面不到一百米处。这个温泉叫华清池
,是杨贵妃经常光临的地方。杨贵妃是唐玄宗的宠妃,也是骊山最著名的浴者。她在温泉里浸泡很长时间
以后.不得不让人扶出来。等她恢复过来以后,她会让人进上从附近的一座花园里采集的花粉,擦在腋下
,以使自己闻起来很芬芳。然后她会到亭子里去休息,吃柿子——直到今天,柿子还是骊山的一种特产;
或者新鲜的荔枝 —— 那是由一千个骑士星夜兼程,像跑接力赛一样,从中国南方传送过来的。



    在华清池蒸汽腾腾的、灰绿色的温泉和红柱子的亭子后面,我沿着山路,开始向山顶爬去。大约五百
米以后,我在捉蒋亭停下来歇口气。这里是1936年蒋介石被逮捕的地方。蒋介石来西安是为了让国军做好
最后一次围剿红军的准备的 —— 当时红军刚刚结束长征,到达西安北面二百五十公里处的延安。



    蒋介石的将军们试图说服他不要再继续进攻共产党,他们想建立一条联合战线,抗击入侵的日军。
但是没有成功。12月12日,天亮前几个小时,蒋介石自己的将军张学良和杨虎城,率领国军包围了蒋
所住的骊山大院。当他们接近大院的时候,一个士兵的枪不小心走了火.于是他们与蒋介石的卫队
交上了火。



    蒋介石被枪声惊醒,从他房间的后窗跳了出去,然后爬到大院的后墙上,当他往墙外跳的时候,摔伤
了后背。他沿着白雪皑皑的山坡,拼命地往上爬,最后藏在一条岩缝里,这条岩缝就在今日捉蒋亭所在的
位置的上方。



    在此期间,张学良的士兵突破了蒋介石的保镖的防线,冲进了总司令的卧室 (这个房间现在还在,是
五间厅旅馆的502房间,就在杨贵妃洗澡的温泉后面) 。士兵们没有发现蒋介石的踪迹,但是注意到他的假
牙放在床边的桌子上,他的被子还是温的。他们猜想蒋介石逃到山上去了,于是他们开始搜山,几个小时
后,发现他藏在那条岩缝里.蒋介石被逮捕了,押送到西安,被迫同意与共产党一起抗击日军,保卫中国




    想象过了蒋介石被捕时的情景以后,我沿着山路继续往上爬。又走了一公里,来到老君殿。公元8世纪
中期,唐玄宗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别墅。一天晚上,当他在这里过夜的时候,一位老人出现在他的梦里,告
诉他说,太白之精滴到了地上,化成了终南山上的一块白色的巨石.唐玄宗醒来以后,派官员出去找那块
石头。他们找到了它,并把它带了回来.于是玄宗让人把它雕成了一尊老子像,并把它安放在别墅附近的
一座道观里。



    有一年的七月初七,就是在这座道观里,唐玄宗和杨贵妃并肩跪着,祈愿要再生为牵牛星和织女星。
据说每年的这天晚上,这两颗星都要通过一座由喜鹊架成的桥,渡过银河来相会。这天晚上是中国的情人
节,有缘人可以一起庆祝。



    五年后,发生了安史之乱,唐玄宗和杨贵妃逃出长安。将军们坚决要求杀死杨贵妃,否则部队就不再
前进。他们认为,他们的因境都是由于唐玄宗不顾一切地与杨贵妃浪漫造成的。她被勒死了,埋在西安西
面六公里处的路边。今天她的祠堂和坟墓仍然吸引着旅游者。



    在杨贵妃和唐玄宗跪着许愿的地方附近,有一座小道观。当我正在里面东张两望的时候,我遇见了苏
道长。他六十七岁,河南人。他说他出家30年了,最近才从华山搬到了骊山。在华山,他与师父薛泰来一
起,在阴阳洞里住了很多年。当我告诉他.去年我见过薛道长两次时,我们成了亲密的朋友,闲聊了大概
有一个小时。我告诉他所有华山的新闻,而他则告诉我骊山的新闻。不幸的是,他的方言几乎让人摸不着
头脑,因此我们一起喝了几杯茶以后,我就起身告辞了。



    出大门的路上,他把两棵皂角树指给我看。一棵是雄性的,一棵是雌性的。他说,那是当年玄宗所建
道观的唯一幸存物了。几年前,老子的那尊大理石像被搬到了西安的省博物馆。在那里,它成为省博物馆
所有藏品中最令人难忘的藏品之一.



    从骊山的西岭再向上爬一公里,我在老母殿又一次停了下来。老母殿是一座道观,里而供奉着女娲,
或者叫老母 —— 人类之母。女娲是伏羲的妹妹和妻子。据说伏羲发明了八卦,奠定了《易经》的基础。数
千年前,在女娲和伏羲结婚以前,她一个人住在骊山上。为了自娱自乐,她用水和泥创造了人类。后来她
又挽救了这个世界,使它免于毁灭。在两位神的战斗中,天被撞了一个大洞,她在骊山上建了一座炉子,
炼彩石补天。补天剩下来的炼好的石头,就成为骊山热能的来源。每年的六月初六,人们仍然来这座道观
礼拜老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
 楼主| 发表于 2013-6-28 17: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6-28 18:03 编辑



     在女娲殿里,我遇见了一位年轻的道姑和一位年轻的道士。他们都不太健谈,只会寻经摘句。在厨房
里,还有一位道士在劈柴。我作了自我介绍,他告诉我,他叫陈世杰。原来他就是方丈。像他的两个弟子
一样,开始的时候他也有些怀疑。但是我们交谈了一会儿以后,他就把我领进他的房间,并且关上了门。
屋里除了一张吊床、一只衣服箱子、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外,仅有的其他东西就是一串钥匙和他挂在墙上
的帽子 (帽顶中间有个洞,好让他的发髻从中穿出来) 。帽子半掩着一个汉字,那是 “剑” 字。我问他老母
,或者说女娲,与道教有什么关系。



    陈:她代表着本体的无。我们都是她的孩子,一切事物都是从她的无中孕育出来的。靠她的力量,我
们才有了天和地、太阳和月亮、一切事物.这是我的理解。这与其他道士的理解不同。他们的理解是从书
本上来的。我告诉你的不一样。老母和女娲只是 “无” 的名字而已,时空和万物都是从这个无中出来的。
一切事物都是从无 —— 也就是女娲 —— 中来的;一切事物又都要回归于无 —— 也就是道。这是我的理解。



    这还是我第一次把这一点告诉给人。以前从来没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除非有事,否则我不喜欢说话
。我知道有些道教师父到你们国家传道去了。但是他们的理解是建立在书



    本基础之上的。他们所教的,书上都有。他们不教来自于精神的东西。我所告诉你的来自于我自己的
理解,不是来自于书本。



    现在有很多人开始对修习道教禅定和瑜伽感兴趣。有很多书教人们这方面的内容。但是它们没有教给
人们的是,这不是真正的道。在禅定和瑜伽中,你要经过一个个层次。但是道没有任何层次。很多人被书
本、名相和神通误导了。他们才修了一会儿,就认为自己得道了。但是实际上他们没有。道没有名字。修
道就意味着回归于无。



    当人们努力去寻找道的时候,他们就失去了道。他们混淆了有和无。我们所能做的一切只是修德 [美
德,精神力量]。德包括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心、我们的想法。真正的德会导致真正的道。但是大多数人修
的不是真正的德。他们修炼的是神通和心念,于是他们以为他们已经得道了。但是他们错了。修习真正的
德就是要去掉所有的神通和念头,像一个婴儿一样,无看而看,无听而听,无知而知。首先你要修德,
道自然就来了。



    但是道是空的。它不可解说。人们来这里供奉代表着这个无的女娲。这不是迷信.这是修行的一个内容。
当然啦,很多人来这儿是为了求女娲满什么愿的。这是迷信。但是来这里供养女娲不是迷信,它是为了提醒
我们修德和无之道。



    问:您是怎样开始对道教感兴趣的?



    陈:我有一个哥哥,他对道教感兴趣。他没有师父,但是道教的书他一读就通。最后,他看破了红尘
,有一天,他告诉我,他要离开家。他没有告诉其他任何人。他让我照顾我们的父母、他的妻子和两个孩
子。他说他第二天要离开,永远不回来了。



    他走了以后,我照顾我们的父母,直到他们双双辞世;还有他的孩子,直到他们都长大成人。自从三
十多年前他离开家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但是离家以前,他说,如果我想找他,他会在三座山中的一
座。我已经去过其中的两座山找他。来年,我想去第三座。



    我哥哥走的时候,他把他所有的道教书籍都留下来了。当时我还不认识字。但是逐渐地,我学会了认
字。最后,我也成了道士。那才是七年前的事。但是自从我哥哥离家以



    后,我就一直在学道、修道。



    陈道长是—个很少见的头脑清晰、心直口快的道士。他说完了想说的话,就要干杂活儿去了。我们道
别,我继续去爬通往西岭顶峰的最后一道坡。在顶峰最北的山头上,有一个烽火台.古时候,国家有难的
时候,国君们就会点燃烽火,召唤临近的诸侯来援助:夜里烧稻草,白天烧干狼粪.在这件事情上,还有
一个传说。



    周朝的时候,周幽王悬赏干金,赏给能使他的妻子褒姒王后一笑的人。一位官员建议点燃烽火,把所有
的诸侯都骗到骊山来。幽王同意了。不久,诸侯率兵来了,这件事成了幽王和他妻子取乐的笑料。   



     两年后,即公元前771年,渭河平原受到戎狄的入侵,幽王再次点燃了烽火。这一次,一个人也没来。
他被杀死在骊山别墅里,褒姒王后也被掳走了。这次事变以后,周朝的都城东迁到洛阳。




    烽火台大约有十米高,我爬到顶上。但是山上岚气重重,看不了太远。我下山往回走。几分钟后,
我走上一条岔路,它通向一条山谷,这条山谷把骊山的东岭和西岭隔开了。在谷底附近,我走过一座小桥,
向对面的山坡爬去。山坡上有一栋建筑,看起来像一座农舍.结果却是石瓮寺的遗址。石瓮寺曾经被认为
是骊山上风景最优美的地方,一度以日落时的景色而著名。



    在院子里,我遇到两位上了年纪的女居士和一位尼师。与她的僧袍相比,尼师的脸显得那样地新鲜稚嫩,
她的举止看起来依然像一个年轻女孩。她们邀我坐一坐,喝杯茶,于是我在院子中间的一只石凳上坐下来。
桌子却是一块清代石碑的正面,石碑上记录着石瓮寺最后一次重修的过程和布施者的名字。



    虽然照管这座寺庙的女居士挺清贫的,但是她们的茶壶却是宜兴大窑里出的紫砂茶壶,她们的茶也是
著名的武夷山茶。它没有一点儿好乌龙的清香,却有一股浓烈的气味,这股气味受到一部分人的赞赏
—— 他们为了明目清心,在坐禅前喝这种茶。我说它尝起来像“菩提达摩的眼皮”,那两位女居士大笑起来。
我这样说的典故是,一千五百年前,菩提达摩为了防止坐禅时唾着,把眼皮割掉了。他的眼皮落地的地方,
长出了第一批茶树。



    女居士中的年长者告诉我,她曾经是一位比丘尼,但是被红卫兵逼迫还俗了。她嫁了人,生了一个女儿
——就是那位年轻的尼师,此时她正倚在院墙上,在春日的阳光下,为将要到来的冬天织一顶帽子。20世纪
70年代中期,“文革”结束的时候,她回到了石瓮寺。最近的十五年,她一直住在这里。她说她的女儿是
几个星期前,在西安大雁塔的一次集体仪式中落发的,正在等着找一座合适的寺庙长住。



    喝了几杯茶以后,我们道别。我举步回到桥上,然后沿着山路往山谷下面走去。三十分钟后,在县城东边临淄博物馆附近,这条路到头了。我买了门票,走了进去。在中央展厅里,我突然发现自己站在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前。



    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荼毗以后,印度八个王国的国王为了争夺他的舍利,走到了战争的边缘。为了避免流血冲突,最终他们达成了一致:均分舍利。他们把自己分得的舍利安放在各自国家的舍利塔中。很多个世纪以来,塔中的舍利被进一步地分了又分。公元7世纪,当玄奘大师从印度回长安的时候,在他所带回的物品中,有500粒释迦牟尼佛的舍利。



   1985年,在鸿门宴东北大约一公里处的一座砖窑附近,工人们掘出了一座石塔,里面装着那些命利.那是公元7世纪末武则天太后放进去的。几百年后,当唐朝结束的时候,石塔和环绕着它的那座寺庙都消失在粟地和和玉米地下。自从它们重新被发现以后,那些舍利和装着舍利的那座小石塔,就一直放在临淄博物馆里展览.塔的四面分别是佛陀讲法、入涅槃、荼毗和国王们分请他的舍利的场景。



    当一具普通的肉体被焚烧以后.剩下来的只有碎骨头片和灰烬。当一个修行人的遗体被焚烧以后,人们就会找到些像玻璃或瓷器一样的小石头。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到达中国以后,它们被放进两只小玻璃瓶中。这两只小玻璃瓶又被放进一只小金盒里,然后这只金盒又被放进一只镶着白银和母珠的大盒子里,然后人们才把这只大盒子安放在那座小石塔里。这些舍利本身看起来就像小小的钻石。总共有几百颗。



    那座塔、那两只盒子、两只小玻璃瓶中的一只,还有瓶中所装的东西,现在都在展厅中间的一只展箱里。当我凝视着这一切的时候,门卫一直在不停地告诫人们不要吐痰、不要吸烟。在周围所有的吐痰、吸烟和吵闹声中,我向觉者的金刚不坏之身鞠躬问讯,然后回销魂桥去了。路上,我想起了《金刚经》的一段经文: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所以者何?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13:53 | 只看该作者



   空谷幽兰 —— 寻访当代中国隐士   第十章     暮星之家




    西安西南120公里处,有—片由花岗岩和松树构成的广阔区域,面积达5.4万公项,这就是太白山。西
安官方告诉我,对外国人来说,即使带着向导.在太白山四处漫游也还是太危险了。



    那个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所说的危险是指什么。但是即使他们让我去了,爬太白山也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情。史志上说,太白山上有很多登山者的残骸;曾经爬上过顶峰的中国人说,太白山比华山危险
多了。不过,隐士们在太白山上已经住了几千年了,时至今日,他们仍然在山上寻找幽居之地。在太白山比
较著名的近代隐士中,有虚云老和尚,他在嘉五台入定之后,因“厌于酬答”,于1903年春,搬到了太白
。陕西省道教协会的会长告诉我说,他知道有两位道教隐士住在太白山上,其他的出家人说,他们还知
道好几十位。



    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终南山的最高峰。除了台湾的几座山峰以外,在太白山以东的中国其他地区,
再没有比它更高的山峰了。它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仍然生长着大片原始森林的山脉之一,它也是世界上拥有
最重要、最丰富的植物群和动物群的山脉之一。科学家们把太白山称为“中国植物园”,并且已经成功地
把顶峰和西侧的一大片区域宣布为自然保护区。植物学家们说,太白山上没有草,只有宝。



    到目前为止,在太白山上发现的1700种植物中,有600多种具有医用价值。登山者在太白山的低坡上
首先遇到的金钟柏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柏叶可以作止血药,种子可以作镇静剂。登山者向顶峰攀登的途
中,会依次穿过华山松、楝树、白桦和冷杉等林带,最后,在顶峰附近,是矮小的蓝松、枇杷和杜鹃。所
有这些植物,都能在采药人的背包里找到。



    除了植物,太白山还以其动物而闻名。在山上,动物学家们已经发现了230种鸟类,其中包括一些珍
稀品种,诸如不会飞的大鸨,金色的锦鸡和红冠的朱鹮(这种乌全世界过去只有四只,都在日本。最近,
在太白山麓又发现了几对)。四十多种哺乳动物也在太白山安了家,其中包括大熊猫、扭角羚(长着螺旋形
角的山羊)和金丝猴。



    在西安,我与一位动物学家进行了交谈。他每年都要深入到终南山最偏僻的地方,去采集标本。最近
几年,他去了太白山东南侧板房子附近的几个与世隔绝的山村。他说,直到现在,因为这一地区一直交
通闭塞,结果导致村民们患有几种遗传性疾病。据他判断,一半的村民是低能儿,或者是有智力缺陷。



    他说.太白山上的生活也是危险的。虎跑谷村有一家,儿子少了半边儿脸。那是被一头熊撕掉的。另
外一头熊则咬掉了男孩父亲的半个屁股。在这位动物学家去这一家的前天晚上,男孩的母亲在厕所附近,
用带铁尖的扁担,捅死了一头豹子。不过,主要的危险还不是熊或豹子,而是野猪。野猪常常成群活动,
有时多达一百头。它们会把任何闯到它们路上的东西或人践踏得粉碎。但是,尽管有这些危险,村里的男
人们还是只要有机会,就捕猎野猪。而村里的女人们仍然用野猪鬃梳头和装饰头发。



    这位动物学家还告诉我,村民们怎样领着他和一支科学考察队,爬到太白山上,捕获了一对金丝猴。
为了这对金丝猴.莫斯科给北京提供了两辆卡车和两笔奖学金。科学家们给了村民们一百块钱.大约相当
于20美元,来完成这个任务。在整个秦岭海拔较高的枇杷林中.还能找到蓝脸金毛的金丝猴。这位动物学
家描述了村民们怎样首先确定了金丝猴群在太白山顶峰附近的位置,然后匍匐前进.尽可能地接近金丝猴
,之后突然开始猛敲锡制的平底锅。有几只金丝猴出于恐惧,就那么乖乖地闭上了眼睛,很快就被抓住了



    这位动物学家说,就他所知,进山是不受限制的,但是找一个向导是绝对必要的。他建议我要么加入
他未来的某次考察活动,要么在板房子雇一个向导我婉言谢绝了这两个建议。



    “太白山”的意思是“大白山”,但是它还有其他的名字。在公元前第三个千年,它被称作“惇物”
——大供应者。在公元前第二个千年,它被称作“大时山”。在公元前第一个千年期间,当早期的中国神
话开始演变成哲学的时候,它被称作“太乙山”——创造万物的大神之山.在它所创造的万物当中,有它
自己的白色岩峰,因此,在公元前第一个千年末,人们开始叫它“太白山”。



    在早期的中国哲学中,白色是西方之色,也是暮星——太白金星之色。两千多年以前,流传着这样一
个故事:太白之精滴落到这座山上,变成了—块白色的岩石,这块岩石成了太白山的顶峰。(很显然,这
个故事就是公元8世纪唐玄宗所做的那个梦的基础.)偶尔,当太白山没有被云雾掩盖之时,它的魁伟的白
色身影,是眉县 (古为“郿县” —— 泽者注 ) 以南最突出的风景。



    眉县在顶峰以北四十公里处。尽管它离顶峰很近,可是古代的旅行者们却常常假道武功和周至二县,
从东面上山。武功和周至在西安西面七十公里处。传统的路线是从武功和周至出发,向西南走到清湫村。
清湫的遗址就在现在的槐芽镇南面。



    清湫是原来的山神庙所在的地方。清湫南面大约十公里处的三官池,是昔日进山的入口。过去农历七
月,人们常常到这里来祈雨。农历七月也是全年中惟一的月份——在这个月份里,凡夫俗子才敢斗胆去爬
太白山麓的小山。在《郿县志》中,一位爬过这些小山的清朝官员(李栢)留下了这样的记述:



    “其登之也,始旁溪以穿林,继攀萝于鸟道、枯搓横续其断岸,石栈勾折于危岛,其险也如此。及登
绝顶,万缘俱空。日瘦月小,星寒云低。远眺东南,天山一色。晀瞰北渭,渺然一带。五将、九嵕,俱为
培塿,其高也如此。



    群山环卫,如星拱极,区其形状,有欹者、侧者、偻而探者、蹙黛倚者,似龙盘者、虎踞者、似凤鸾
翼者,堆似牛首者,并峙似熊耳者,有鸣声镗鞳似石钟者,有峰崖相等似楚山九嶷、齐山七十二峰者,其
山形之异也如此。



    或阿香轰于涧底,或长虹勒乎山腰,或狂飙乍逝,板屋有秋叶之危;或雾锁大壑,白昼有下舂之实。
兼以晴雨倏忽,挥霍万状者,其气象之变有如此。"



    《郿县志》中还记载了另一位旅行家、17世纪的官员贾鉝对太白山的印象:



    “余入山,见景之奇者,若宋元之图画,开阖反侧,变态万状。见径之险者,若羊肠、鸟脊,进退一
线,极人境之幻矣.



    陈仲醇云:‘世之游山,不过七足筇与一鞆屐。必士大夫有騶从、餱粮之资而后可’。若余之入太白
,则既难假于舆儓,亦莫资筇屐。



    逼水不测其深,掷石齿而跳跃之,少错则坠矣.遇土不计其泞,入足而随出之,少缓则陷矣壁立数仞
之峰,或蚁缘以上;建瓴千尺之坂,或蛇伏以下,不知其身之捷于猿猱,而勇于贲育者。”



    贾鉝的介绍之后,还有详细的描述。它成了爬山的标准记述,甚至被刻在石头上,以利益子孙后代。
虽然我没有去接近太白山的任何地方,但是我从一位在太白山上住了几十年的道士那里,了解到了太白山
的路径情况。这位道士熟知通向山顶的每一条路——它们共有四条,两条在南,两条在北。



    南面的两条路,一条从西南上来,经过自然保护区附近;另一条从东南上来,从黑河沿岸开头。北面
的两条路,分别从鹰头村(音译)和塘峪村(音译)开始,然后在太白山北坡的半山腰处会合。在那里,从黑
河上来的那条路,也汇入其中。大部分游客走北面的两条路:从眉县来的人走鹰头那条路,从周至来的人
走塘峪那条路。不管走哪一条路,要到顶峰,人是九十公里,鸟儿是二十五公里。



    还有,这些路并不总是开放的。甚至山上的大道观,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也都是荒凉的。农历六月
份,太白山一带的所有出家人都在顶峰聚会。会面之后,他们又重新分散到点缀着山路的十一座道观中
—“文革” 前有三十七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13: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6-29 13:58 编辑



   告诉我有关太白山的事情的那位道士说,要到顶峰,得爬四天。除非盛夏,否则几乎没有人去爬太白
山。盛夏的时候,道观是开放的,可以提供简单的食宿。他说,大部分登山者都在七月末和八月中旬之间
上来。否则,太白山上太冷。不过采药的人和香客意志却坚定得多。从四月直到十月,在通向顶峰的山路
上,都能够发现他们采集草药和汲取太白山上湖泊里的神水的身影。在贾鉝的记述中,他解释说:“……
其神异同,而不令人久憩其傍。久则雷电即至,名为行法。…诸池皆神所司,土人敬礼。”



    这些湖泊除了是神灵和水龙的家之外,它们还蕴藏着其他的秘密。首先,围绕着顶峰,它们形成了一
串由六个圆形山谷组成的项链,海拔高达3500多米,这使得它们成为中国最高的高山湖泊,离天只有一口
气那么远。它们是在一万二千年前.最后一次(第四纪)冰川时期形成的。其中最大的那个湖泊真是深不可测。
那位道士告诉我,1956年,两位苏联潜水员携带着某种水下呼吸设备,试图潜到最大的那个湖泊的湖底。
几分钟后,其中的一个人回到水面上,气端吁吁的;另外一个回来得晚多了,死了。那位道士说,他看起来像
一根冰棒。



    是太白山朗水促使贾鉝这样开始他的记述的: “及山,舍骑而徒,三里,至三官池,池清澈。祷雨
必取水设坛中,山高不可到,多汲是池焉。”公元11世纪,苏东坡曾经是这一带的地方官。一场早灾使
得他参拜了太白山的山神庙。后来,他写下了一首五百言的长诗,其中有这样的四句:



    “平生闻太白,


    一见驻行騶。


    鼓角谁能试,


    风雷果致不。”



    苏东坡所提到的是太白山更为著名的一个特征。根据著于公元4世纪的《水经注》的记载:“山下军
行,不得鼓角。鼓角则疾风雨至。”当苏东坡参拜山神庙的时候,他一定召集了当地的民兵。他说,他的
祈祷得到了回应,3天大雨如注。



    李白是太白山所偏爱的另—位诗人.李白出生以前,他母亲梦见暮星使她受孕了,于是为了纪念李白天
上的父亲,母亲便给儿子取字曰“太白”。因此对李白来说,去探望他的石头兄弟,只不过是个时间的问
题:



   “西上太白峰.


    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


    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


    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


    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


    何时复更还。



    李白是一位道教徒。虽然佛教徒也来这里隐居,但是太白山始终是一座道教名山。像其他的山一样,
关于第一批选择太白山作为隐居地的隐士,没有任何历史记载。道教徒们说,老子曾经在此逗留过相当长
的一段时间,以采集云母和长生不死药的其他配料,然后才通过散关消失了。但是即使老子确实曾经来过
这座山,他也从来没有被列入过太白山的隐居者的名单。



    与太白山有关的第一位隐士是鬼谷。公元前4世纪,他曾经住在这里。尽管鬼谷喜欢隐姓埋名,但是
他的两位学生苏秦和张仪,却因为在战国时代提出“连横”、“合纵”的政策而蜚声—时。结果,鬼谷就被公认
为是吸收了当时各家思想的法家的祖师。鬼谷本身是一位道教徒,据说他曾经在这里生活了几百年。太白山
上有一座悬崖,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唐朝的时候.有人撰写了一部道教经典,署上了他的名字,这就是
《鬼谷子》。



    从太白山早期名字的神话基础来看,几千年来,它必定一直是宗教仪式和宗教修行的圣地。但是历史
最早提及太白山上的庙宇,则在仅仅两千年前。那时候,有人为了纪念谷春,于公元前一世纪歉收的年
份里.修建了一座山神庙。



    谷春是汉成帝宫廷中的一个小官,他也是道教瑜伽的修行者。他死的时候,身体还是温的。因此当他
下葬的时候,他的家人拒绝钉上棺材盖。3年后,他突然出现在他生前所在的村庄的大门顶上,坐在那里.
当他的家人听说了这个消息以后,他们打开谷春的棺材.结果只看到了他的衣服.在大门顶上过了3夜以后
,他拒绝了家人要求他回家的恳求,然后消失了。后来,入们又发现他重新出现在长安城一个主要城门的
顶上。但是3天后,他又一次离开了。历史记载上说,他最后出现在太白山上。因此后来有人为了纪念他
,就在顶峰上修建了一座道观。



    不过,太白山最著名的隐士却是另一位道教徒——孙思邈。公元7世纪上半期,孙思邈第一次来到这
里,把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在太白山上采集药草,完善他的医学知识,以及修道。尽管有几位皇帝
召请他做官廷里的高官,但是他更愿意专心致志于道教修行和医学实践。他说,不管病人的社会地位或社
会关系怎么样,医生应该给所有的人治病。他在老百姓当中赢得了崇高的声望,被人们尊为“药王”。直
到今天,他仍然是中国最伟大的医生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位营养学家。



    孙思邈去世的时候,留下了两部著作:一部总结了他所在的时代以前的药方(《干金要方》),另外一
部则收集了他自己的杰出贡献(《干金翼方》)。在《干金翼方》中,他记载了用海藻和鹿茸治疗甲状腺肿
大,牛肝和羊肝治疗夜盲症,杏仁、谷白皮和蜀椒治脚气等治疗方法。



    作为中国一座主要的道教修行中心,太白山的重要性,最终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得到了承认。那个
时候,道教作者司马承帧补充了十大洞天的遗漏,把太白山列在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一座 —— 在这些洞天里
,人们能够找到或者炼制长生不死药。大约在太白山被列人道教名山名单的同时,在李白的古风系列中,
他写下了这首诗:



    太白何苍苍.


    星辰上森列。


    去天三百里.


    邈尔与世绝。


    中有绿发翁,


    披云卧松雪。


    不笑亦不语,


    冥栖在岩穴。


    我来逢真人,


    长跪问宝诀。


    粲然启玉齿、


    授以炼药说。


    铭骨传其语,


    竦身以电灭。


    仰望不可及,


    苍然五情热。


    吾将营丹砂,


    永与世人别。



    太白山不仅是想成仙的道教徒的家,它也是儒家隐士的家。中国隐士传统的一个循环论题是,与其说
隐居意味着放弃社会,还不如说它意味着放弃贪欲。作为一个原则,隐士们首先通过改造自己,进而寻求
改造社会,因此他们中的很多人来太白山是为了冷却自己的热情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13: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6-29 14:00 编辑





    早在公元l世纪末,儒家隐士就已经出现在太白山麓。这段时期,选择隐士茅篷而放弃宫廷职位的学
者的数目大量增长。学者们不再仅限于掌握通常的一两部儒家典籍,而是对接受更广泛的教育产生了兴趣



    这第一批汉代学者学到了有关大部分主要典籍相关的广博精深的知识,挚恂就是这批学者中的一位。
他吸引了十多位弟子,到太白山的隐居地跟他学习。其中一位弟子叫马融,他的才华使他很快成为挚恂最
喜爱的弟子。后来,马融娶了挚恂的女儿,在太白山上创建了自己的学院。公元166年,马融去世的时候
,他被公认为是儒、道两家典籍注释者中的泰斗。有一千多人宣称马融是自己的老师。



    来太白山跟马融学习的人中,有一个人叫郑玄.虽然郑玄曾经师从当时很多著名的先生,但是他还是
没有马上被马融所接受。他被迫在附近搭了一座小茅篷,并通过马融的其他弟子,间接地接受指导。
有—次,马融在解决一个涉及天体运动的问题时,遇到了麻烦,他的一位弟子说,郑玄能解决这个问题。
郑玄迅速地解出了答案,最后被接纳加入马融的核心圈子。跟马融学习了几年以后.郑玄离开了太白山,
到长安开办了自己的学院.在那里,作为经典的注释者,他的声望最终超过了白己的老师。当他淮备离开
太白山的时候,马融抓着他的于说:“大道随你东去了,为它而尽你所能吧。”



    不管郑玄做了什么,都是不够的。儒家对于世界和人类在其中的位置的解释,很快就被道教和佛教所
淹没了。但是将近一千年后.儒家最终重新赢得了领先地位,太白山再度成为儒家隐士的一个中心.张载
就是这一时期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出生于太白山北面的眉县,后来又隐居到太白山麓。像汉朝的挚恂
、马融和郑玄所做的一样,他创建了宋代最著名的学院之一。公太白山的山影里,张载发展出了儒家第一
套伟大的玄学体系,这个体系是建立在下面这个理论的基础之一上的:我们的物质世界只不过是气的短暂
聚合,气分散之后,又组合和重新组合,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为了与他的儒家隐士的角色保持一致,他
又把这个理论应用到了人际关系山面:我们都是由同样的气所构成的,所以应该待人如己。



    在太白山上,我们看到了隐士传统和它的解决方式中所凸现的一个主要矛盾:修道的人无法脱离人群
,然而为了找到道,他们又必须远离社会隐居 —— 至少是暂时的,以进行自我修炼和制心一境。如果对于
学者来说,这是正确的,那么对于出家人来说,就更是如此了。在很多出家人求道的过程中,他们因住在
暮星之家 —— 中国最纯净的气所聚集的地方,而大受激励和鼓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14: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6-29 14:04 编辑




    空谷幽兰——寻访当代中国隐士    第十一章     访王维不遇




    在中国古代,选择隐居生活并不总是意味着艰苦的生活。除了宗教苦行者和正直的穷人之外,还有一
些富有的隐士,他们的艺术感受力促使他们走出城市,走进附近的山里。住在离长安一日行程之内的清贫
的终南山隐士们,偶尔会发现,他们正在与中国最有教养的人分享自己的茅篷 —— 为了寻求宁静和安慰,
这些人也转向了终南山。



    那些走世间成功道路的人,虽然也能得到快乐和荣誉,但是总有一些人中途转了方向:厌倦了宫廷生
活的贵族,没能通过考试的未来的官员,不愿意放弃自己原则的学者,精疲力竭的官僚,遭到放逐的大臣
,比刽手手抢先一步的罪犯,等等。在每一个朝代,那些有教养的隐士的住宅,都散见于乡村各地。在那
里,它们的主人花费时间去学习遗忘。



    有时候,这些有教养的隐士把他们原来在城市所享受的豪华,也带到乡村的家里来了。但是一般情况
下,他们更愿意(或者被迫)把豪华置之脑后,而去追求俭朴生活的快乐。这样的人在中国的山里生活了几
千年了。尽管他们在乡村所逗留的时间,从短暂的拜访到终身的居留不等,但是在盛衰之时,他们的存在
会变得格外地引人注目。



    在《中国诗歌的伟大时代:盛唐》(TheGreatAgeofChinesePoetry:theHighTang)—书中,史蒂芬?欧
文解释说:“公元8世纪,在高官和隐士之间,开始真正出现了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在整个
传统的中华文明的余下的很多个世纪中,以多种形式得到了延续。” (第27页) 实际上那个时候,这种关系
已经很古老了。但是8世纪的时候,这种关系确实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那就是有意识地把隐居在乡村作
为在社会上出人头地的手段.唐朝的时候,这种吸引朝廷注意、从而弄到一个官位的方法变得如此流行,
以致于人们称它为 “终南捷径” 。8世纪期间,终南山上的茅篷和别墅,大概比此前或此后的任何一个时
期都多。看起来似乎每一位重要人物,以及每一位想成为重要人物的人,都有一座终南别墅。



    在这些隐居在终南山的有教养的隐士中,有一个人不是在寻求通向都城的捷径,这个人就是王维。王
维选择了终南山作为出世的捷径,而不是入世.就是在这里,在辋川别墅的相对的隐居生活中,他把生活和
艺术用这样一种令人无法抗拒的方式融合到了一起,以致于创造了一种标准,从那以后,受过教育的中国
人,都一直受到这个标准的吸引。王维是位无与伦比的有教养的隐士。他认真地对待自己的隐居生活,把
隐居变成了艺术,又把艺术融入了隐居生活。



    公元699年,王维出生在太原的南面 —— 太原是今天中国北方省份山西的省城 —— 出生在帝国最有权
势的两大家族中.他的童年时代都花在为一份与他的家庭背景相适应的职业做准备上面了。唐史说,九岁
的时候,他开始写诗。公元761年,王维去世了,时年六十二岁。他被唐太宗誉为当时最伟大的诗人 ——
而当时是中国历史上诗歌艺术的鼎盛期。随后第二年,李白也去世了,时年六十一岁。八年后,杜甫也与
世长辞,年仅五十八岁。



    在王维去世以后的很多个世纪里,他的诗名并没有衰减,虽然他不再排在李白和杜甫的前面.这很难
说是一种轻视。王维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位诗人,而认为自己是一位艺术家.而作为—位艺术家,他是无与
伦比的。诗歌只是他所擅长的几项艺术中的一项而已。他也精通音乐。关于他的音乐才能的故事有很多:
有一次,一只簫由于无法承受为他的琵琶伴奏的张力而崩裂了;还有一次,人们把一幅壁画指给他看,上
面画着一队乐人,他能够说出壁画上正在演奏的是哪一首曲子的哪个音符。实际上、王维年仅二十一岁的
时候,就已经获得了大唐帝国的最高学位,他的第一个官职是在朝廷的音乐机构里作太乐丞。但是他的音
乐才能比不上他的诗歌,而他的诗歌又比不上他的绘画。他告诉我们:



    “宿世谬词客,


    前身应画师。”



    十九岁的时候,他恢复了自己前生的爱好。尽管王维的画作没有保存下来,但是有几幅早期的摹本,
为他的绘画才能提供了充足的证据。宋朝诗人苏东坡称他为“中国惟一真正伟大的山水画家。”明代书法
家董其昌总结了他的同事们的评价:“右丞以前作者,无所不工,独山水神情传写,犹隔一尘。”



    在长安,王维为孟浩然这样的诗人朋友画肖像,也画古代的佛教人物,诸如维摩诘等——维摩诘的名
字他取来作了名及字。但是他厌倦了朝廷里的生活,尤其是在经历了几段时期的流放之后。因为政治过错
,他先是被流放到山东,后来又被流放到西北边境.四十岁生日以后的某个时间,他买下了初唐诗人宋之
问昔日的乡村别墅,它坐落在长安东南六十公里处的辋川岸边。接下来的二十多年,他经常回到都城,以
维持从政的表象。最后,他做到了副丞相的位置。但是他却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呆在乡间别墅里,致力
于山水画和诗歌的创作。经常与王维会面的朋友中,有一位叫裴迪。为了给他的著名画作《辋川图》配诗
,与裴迪一起创作了一系列诗歌,描写了他的隐居地附近的风光。



    当王维接近老年的时候,他对佛教的兴趣越来越多地主宰了他的生活。他花很多时间坐禅.同时代的
人说,他越来越像自己过去所画的那些瘦骨嶙峋的隐士中的一位了。在他去世以前的很长时间里,他似乎
就已经消失在自己的一幅画作或诗作中了:


    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


    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



    我去台湾之后不久,就开始读王维的诗。我在一座佛寺里住了两年,每天我都要去爬佛寺后面的小山
。爬山的时候,我就背王维的诗。我喜欢它们所唤起的心境。每记了一首之后,我就会坐下来,在一座坟
墓上打坐。从那里,从山的边缘望出去,能够看到台北这座飘浮着的城市。有一天,当我正想放腿子时,
我发现一条有花纹的环蛇正盘在我旁边 —— 环蛇是世界上最致命的毒蛇的一种。我极其缓慢地站起来——
从那以后,在我呆在那座佛寺的余下的时间里,我再也没有背过任何王维的诗。不过,我对于这个人的兴
趣却一直保持着。十五年后,当史蒂芬和我来中国寻找隐士的时候,我想起了王维。



    我在香港买的一本书上说,在王维昔日的隐居地,他手植的一棵银杏树仍然活得很好。一个阴雨天,
没有什么其他事情好干的,我们决定去看看王维的树。我们雇了一辆车,沿着灞河向东南开去,五十公里后,
我们在蓝田掉头向南,然后沿着辋川穿过终南山的一个山口.昔日当王维去辋川别墅时候,他要在这里下车
,然后剩下的路都坐船。过去这里没有山路,更不要说大路了.直到20世纪50年代,政府才在山谷的东部边缘
炸出了—条路。



    半路上,一道滑坡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工人们说,他们希望几天内能把这条路清理出来。我手脚并用
,爬上那道滑坡,停下来去看一些蓝色的雏菊 —— 原来它们是我的老朋友了。在我在台湾的家附近的路边
,我的妻子常常摘它们的叶子作晚餐。我很惊讶在这么远的北方看到了它们。在滑坡的另一面,史蒂芬和
我与六个当地人一起,坐上了一辆三轮摩托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14: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6-29 14:37 编辑





    当我们把小汽车和滑坡甩在后面的时候,山谷很快变得开阔起来,四周环绕着云雾缭绕的青翠的山峰
。其他的乘客在阎村和官上村下车了.在官上村的东面,我找了找孟城坳,它是宋之问原来的居处,也是
王维初次来这儿所住的地方。他的关于辋川的组诗,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但是这个地方现在是辋川高中的
家了。我们继续向东南行去.



    过了白鸦坪村,路分岔了.右边的那条路通向王维的银杏树和他昔日的鹿苑隐居处,距此地大概还有
一公里左右。司机却建议我们往左走,先去看看一个山洞,从那里,我们可以饱览这一带的风光。


    我们经过了一个检查点。但是天正在下雨,负责的人肯定躲在里面了。几分钟后,我注意到一辆警车
远远地尾随在后面。我们继续往前走.大路变成了土路,土路变成了岩石,当岩石变成了鹅卵石的时候,
我们下了车,开始爬山。



    几分钟后,我们爬到了一个平台上,从那里可以俯瞰周围的群山。一位管理人员从一间小房子里走出
来,为我们打开了观音洞的大门的锁。观音洞里有普通的钟乳石和石笋,造型像大悲观世音菩萨。我们更
喜欢洞外的风光,于是站在平台上.看着那些山峰消失,然后又重新出现,就仿佛王维的画卷被展开在我
们面前,一会儿一景……



    当毛毛细雨开始变成大雨的时候,我们下山住回走。透过乌云的缝隙,我注意到几个警察站在我们的
三轮车旁边。我让史蒂芬换了胶卷,把曝了光的胶卷塞进他的袜子里。当我们来到大路上的时候,警察通
知我们,我们被捕了。他们一直把我们“护送”到那道滑坡处。在那里,我们被押上了另外一辆警车它一
路鸣着警笛,拉着我们回到了西安外事局的所在地。在那里,我们被指控从事间谍活动。尽管我们没能去
到那么远.但是王维当年在他的鹿苑隐居地手植的那棵银杏树,现在在一家核工厂里。很显然,杜甫也有
过相似的经历:



    “何为西庄王给事。


    柴门空闭锁松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14: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6-29 14:53 编辑



     空谷幽兰 —— 寻访当代中国隐士    第十二章     大道入尘


    在《楞伽经》中,佛陀说:“悲生于智”。在过去的五千年里,中国寻求智慧的个体们 —— 不管他们
把它称之为 “法” 还是 “道” —— 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寻找着它,有时候,他们在山里发现了它。但是迟早
。智慧会生起慈悲。迟早,道会来到世间。



    把道带入世间的佛教徒被称作菩萨.道教徒被称作神仙。他们自己也承认。很少有道教徒能修炼到那一步
。但是有些人确实成仙了,尽管他们总是很难找到 —— 只有那些确实不与其他人住在一起的人,才能
成仙。如果他们不是一起离开这个世界而飞到仙岛上去,那么他们通常都住在大山里、沙漠里和沼泽间。
但是他们也喜欢去有人烟的地方的佛寺、市场和酒店:他们来人世间寻找可以授之以道的人.



    在长安,或者说西安,在过去的一千年里,神仙们的聚会地点一直是八仙宫。它建于公元11世纪,是
在一座早期的道观的旧址上建的。8世纪的时候,在一家酒店里,吕洞宾遇见了神仙汉钟离。八仙宫就在
这座酒店附近。



    吕洞宾和汉钟离是一个隐士群体的创始成员。13世纪的时候,这个群体以“八仙”而闻名。几百年前
,诗人李白和杜甫在 “饮中八仙“ 之列。提到这种八位圣人的组合,要追溯到很早以前。但是这些早期的
群体,没有一个能像吕洞宾和汉钟离所在的八仙群体这样,激起人们的热情,更不要说尊敬了。当然,道
教所承认的神仙有成百上千位,正像佛教所承认的菩萨有成百上千位一样。为什么这八个人得到特殊的青
睐.原因不得而知。当初是谁选择了他们,也不知道。除了修道以外。他们惟一的共同点是,他们中的大
部分人在终南山修道.



    尽管这个群体的成员不时地有所变化,但是“八”的选择却不会变。很显然,这是要给《易经》中的
八卦赋予人的形式。据说这样一来,八仙就代表着不同的阴阳关系的组合,诸如第一和最后、年老和年轻
、男性和女性、美丽和丑陋等等。



    八仙中的第一位是汉钟离。他常常被画成手持一把扇子,坦腹迎风。顾名思义,他出生于公元1世纪
的汉朝。他是一位将军,被派去跟藏人打仗 —— 其时强人已经入侵到都城西面的渭河平原上。他被打败了
,耻辱地逃进了附近的终南山里。在那里,他遇见了几位道长,他们把长生不死的秘诀传授给了他。八百
年后,他又把这些秘诀传授给了吕洞宾,其中包括八段锦 —— 为了促进气的循环,直到今天,人们还在练
习它。



    八仙中的最后一位是曹国舅。他常常手持一对阴阳板,上有皇家标志。他是宋代曹太后的弟弟,据说
宋仁宗给了曹国舅这对阴阳板,以确保他得到广泛的布施和尊敬。有一天,汉钟离和吕洞宾发现曹国舅在
终南山里坐禅。他们问他在修什么,曹国舅说他在修道。他们问他道在哪里,曹国舅指指天。他们问他天
在哪里,曹国舅指指心。两位神仙大笑起来,恭喜曹国舅对道的理解,并邀请他加入到他们当中。



    八仙中最老的成员是张果老,他手持一只名叫“鱼鼓”的竹筒,常常倒骑一头白驴,这头驴能够日行
千里.它也能够被像一张纸一样地卷起来,以后往它身上喷水,它就能活过来。尽管两部唐史中关于
张果老的传记,都说他出生于8世纪.但是也有人说,张果老曾是混沌初开时的一只白蝙蝠,这样一来,
他就成为八仙中资格最老的成员。



    八仙中最年轻的成员是韩湘子。他是9世纪时的学者兼诗人韩愈的侄子。一般情况下,他被画成是手执
一只簘。他因为无心从政而遭到叔叔的批评。韩湘子写了一首诗作为答复,描述了他在终南山隐居生活
的快乐——他靠路珠、彩云和研碎的珍珠粉过活。但是直到后来他显示神通.使牡丹在冬季里开花,才最
终使他叔叔确信,他决意要修道,而不是当官。



    吕洞宾是八仙里最受人欢迎的一位,已经成为几门艺术和手工艺行业的祖师爷 —— 其中包括文学。为
了显示阳刚之气,他常常背悬一口宝剑,手执一把拂尘。这把宝剑能使他隐身.帮助他斩断烦恼。拂尘代
表权威和师父的身份。



    8世纪的时候,在长安的一家酒店里,吕洞宾遇见了汉钟离。他睡着了,目睹自己过完了世间的一生
,经历了成功和失败、欢乐和悲伤。(13世纪的时候,他的梦被写成了不朽的戏剧,剧名为《黄粱梦》。)
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他向汉钟离请教怎样才能超越生命的短暂。汉钟离教他修道,于是吕洞宾就去隐居了
。先是在终南山里,后来在中条山,最后他也成仙了。除了向这个杰出的团体的其他成员传道以外,吕洞
宾还留下了几部专著,其中一部已经被译成英文,英文译名为《金花之谜》(SecretoftheGoldenFlower)
。为了觉悟世人,他还写了—些简单的诗,其中的几十首 (应为几百首,但是下面的这首诗并非出自《全
唐诗》——泽者注) 被收在《全唐诗》里:


    我有松风卖.


    世人买得无?


    三万两黄金,


    与尔一葫芦。



    八仙中惟一的女性成员是何仙姑。她手持一茎荷叶,有时候是一朵灵芝。她是广东人,也是八仙中惟
一的一位南方人。她拒绝嫁人,孤身一人在大山里漫游,靠采集野果和野菜来赡养她的母亲。最后,她不
再去任何靠近人烟的地方,学会了以服食云母为生。这使得她身轻如燕.能够像鸟儿一样飞过山脊。有一
天,她遇见了吕洞宾,从他那里得到了仙桃。



    蓝采和是八仙中最俊秀的成员,有时候被画成一个女孩。他的最早的传记出现在宋朝。传记中说,他
出生于此前早些时候,大概是在9或10世纪。他走街串巷,四处卖花。敲打着两只大拍板、唱着关于神仙
的歌儿。他只穿一只鞋子,穿的衣服永远不合季节。



    最后,八仙中最丑的成员是铁拐李。铁拐李住在终南山的时候,学会了连续数日离开身体。一次他漫
游回来之后,发现自己的身体己经被弟子烧掉了——弟子以为他死了。幸运的是,他找到了一具刚死的跛
脚乞丐的尸体,并用它作了自己的身体。从那以后,他就拄着铁拐,蹒跚而行。



     我们被警察拘留的前一天,史蒂芬和我去了昔日八仙会面的那座道观——也许现在还在会面。它还在
原来的位置上,在两安东门东北大约五百米处。不过这座道观已经等到了好日子。占据了整个主院的一个
工厂最近才被拆除了。很显然,政府认为这座道观有旅游潜力,于是拨了一部分资金,做了一些修缮工作
。在院基的后面,我们参观了最近才修复的两座大殿,一座供奉着八仙,一座供奉着斗姥



    在一座修复了的大殿里,史蒂芬和我加入到其他游客的队伍当中:上香,许愿,抽签。签是竹子做的
,上面写着数字。我抽到了“2”,于是走向附近的一个窗口。在那里,我为我的命运付了五分钱。签文
是这样的:“那些隐藏着的人,终有一天会大放异彩。”



    我向一群道士走去。其中的一个人原来是方丈。我告诉他我正在寻找隐十,他说我的命运决定了我注
定会成功。几个月前,史蒂芬和我参访了湖北武当山上的道观。在那里,我们听说了有关600岁的老道长
住在神农架的深山里的事儿。我问这位方丈.终南山里有没有这么老的师父。他说,他从采草药的人那里
,听说过类似的传闻。但是他自己所遇到过的人,从来没有超过150岁的。他问我史蒂芬多大了。



    我们在中国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想知道史蒂芬多大了,他们一瞥见他的胡子,就确信他一定很老了。
我笑了,说史蒂芬500岁了,说他来中国就是为了找比他更老的人的。这句话在道观里掀起了一个冲击波,
眨眼之间,这里所有的道士都聚拢过来了。我试图挽回损失,告诉他们,我只是在开玩笑,史蒂芬是一个不
到50岁的胡子。这句话使得众人像泄了气的皮球。所以,你们可不要跟道士开关于年龄的玩笑。



    一个星期后,我们又回到八仙宫,西安外事局让我们在风里转了三天之后,终于认为,我们太蠢了,
当不了间谍,并把护照还给了我们。但警告我们说,从事未经许可的采访是可以驱逐出境的理由。他们对此很关心,即我们旅行的目的是在跟他们控制不到的人交谈,尽管这些人只是一些无害的隐士。



    当我们重新踏进八仙宫的时候,我垂头看着自己的肩膀。看起来似乎没有一个人对我们获准回来有足够的
戒心。一般情况下,不管史蒂芬和我走到哪里,我们都会吸引一大群人;可是这一次、当我们从院子中间
穿过去的时候,就好像我们已经变成了隐身人。一位中间人已经为我安排好了一次采访,采访这座道观里
的一位常任道士。我们到了东厢杨道长的房间,根本没有人注意我们。我敲敲门,一个声音说 “ 进来”。
我们进去了,我关上门,以确保我们不会受到干扰。



    本来杨道长一直在坐禅,可是放下腿他也并不觉得烦恼。在他所坐的床的那一头,有一顶蚊帐。靠近
另一头是他弟子的床——他那一天不在。仅有的家当是两只装衣服和杂物的大木箱,两张木桌,还有两把
折叠椅。我在其中的一把椅子上坐下来,问杨道长他多大了.他说他才七十二岁,还一点儿都不老。他说
他出家将近50年了。我向他请教关于修道的事情.



    杨:修道就像当胎儿。当我们在母亲体内的时候,我们看不见任何东西,也听不见任何声音。我们所
知道的一切,只是我们自己的感觉,我们不知道自己在母亲的体内,也不知道她是谁。当我们能够看和听
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出生了.修道也是如此.当我们最终明白道的时候,我们的修行已经结束了。但是首先
我们必须花很长时间修行。不过我们所修的并不是这个肉体。老子所谈的不是这个身体。我们的肉体不是
我们的真身。我们的真身在假身里面,就像胎儿在母亲体内—样.我们的母亲就是我们的假身.除非我们把
假身弃置一旁,否则真身就不会出来。



    问:修道的人看起来与众不同吗?



    杨:也是也不几年前,我在楼观台遇见一位老道长。他也姓杨,每天只吃一顿饭,这一点与众不同
。那时候,楼观台住着一百多位道士,他是惟一一位每天只吃一顿饭的。除了早餐固定以外,他没有时间
表。什么时候想睡觉就睡觉。不睡觉的时候,他就劳动。他比其他的人精力更旺盛,但是除此以外,他看
起来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几年后,楼观台发生了一些变化,人们在争夺领导权,他被大众推举接任了方丈
。大约一年以后,我又见到了他,当时他是来八仙官开会的。他完全变了。他的眼睛看起来不一样了,他
的声音听起来不一样了。突然之间,他的举止就像一个已经得了道的人。但是以前他从来没有显示过自己
的这一面,因为那时候他的责任不一样。



    问:您为什么决定致力于修道?



    杨:我出家的原因是想学习。当我长大的时候,我没有机会上学。我家太穷了。可是农活儿不忙的时
候,我的堂兄们就可以去上学。但是我父亲说上学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不过我还是想学点什么。当我快
二十岁的时候,我哥哥答应让我上学。我学了三四年,但是没学到多少东西,只够看故事的。直到我出家
当了道士,我才真正学会阅读。从那时起.学习给我带来了很多麻烦。它并不像我想象得那么容易。它就
像风过耳,于是我决定最好把精力集中在修行上,而不是学习上。不过这么多年来,只要有时间,我就读书。



    解放后,不准我们再读老书了。但是我还是想办法搞到了不少道教的书,我把重要的都藏起来了。然
后“文革”来了,他们开始烧书抓人。那个时候,我很清楚书里写的是什么。所以当红只兵来了的时候,
要求我们把自己的书上交,我就拿出了一整箱子书,包括我自己写的东西。我让他们把他们想要的书拿走
,把剩下的给我留下来。他们把所有的书都搬进了厨房,烧掉了。



    问:多可惜啊。当时您难过吗?



    杨:不怎么难过.这只不过是一种变化而已。此外,”文革”后,我又收集到了一大箱子书,几乎每
我都可以阅读一会儿。之后大约七年前,我失明了,跟我所有的书再见了。



    问:您的眼睛怎么啦?



    杨:道教修行有时候挺危险的。我做错了一件事,它们就像蜡烛一样,熄灭了。



    问:您最喜欢哪些道教经典?


   
    杨:当然是《道德经》。解放后,人们对《道德经》批判得不少。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他们也同
意,《道德经》是道藏中最深奥的书。大部分道教书籍,你一看就能分辨出它们是深还是浅。但是《道德
经》不行。《道德经》是只给有大智慧的人看的。它不是给普通人看的.它是第一部道教经典。之后出现
了《黄帝阴符经》。在解释道教哲学和修行的本质方面,《黄帝阴符经》甚至比《道德经》还简明扼要。



    但是所有道教经典中最重要、最珍贵的则是玉皇大帝的《心印经》,它也是《皇经》最核心的部分。
我们上早晚课的时候都用它。它是玉皇大帝传出来的教义,它讲的不是外面的事情。它解释说,我们都是
小宇宙,我们的体内都有太阳、月亮、星星和宇宙。它讲我们怎样用气来滋养和保护我们的肉体,以及怎
样聚气来修出一个长生不死之体。如果我们的气只来源于外部,我们很容易就精疲力尽了。它教我们怎样
去修炼内气。修道不容易。有些人一辈子都在修道,却没有成功。关键是要聚气。一旦你能把气聚到一起
,你的智慧自然而然就会生起,容易得就像生火、下雨一样。



    问:在学习道教方面,您觉得书有用吗?



    杨:书就像食物。它们能填饱我们的肚子,却不能填饱我们的心。如果我们不明白什么东西,我们可
以买一本书.对它进行了解。从书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但是渎完以后,我们会发现,书今所讲的与
现实是不同的。


    现在行很多讲爱情的书。一些道士读了这些书.就决定还俗、结婚生子。但是爱情是变化的,它会变
得毫无意义。书能蒙蔽人。修行要花时间。花了很多年修道,然后还俗了,只等着失望,这是一个耻辱.
再重新修行可就难了。


    如果你想修道,你就必须做好受苦的准备。除非你生来条件很优越,否则你就要受苦。但是从苦中会
得到乐。这就像钱。钱来得容易,去得就容易。如果你不得不为钱而劳作,钱就意味着更多的东西。你不
会浪费它。修道也是如此。如果你生在一个优裕的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就容易多了。如果你没有,你就
必须有更大的毅力。但是悟道要花很长的时间,要成功需要很大的决心和毅力。修道的人很多,多如牛毛
。但是成功用要时间。真修道的人是非常少的。成功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问:在修行方面,您觉得佛教和道教之间有什么区别?



    杨:佛教徒和道教徒走的是同一条路,他们只是做着不同的梦而已。从本质上来讲,佛教和道教是一
样的。佛经和道藏讲的是相同的事情。只不过道教强调命,而佛教则强调性,但是真正修行的人是性命双
修的。在实修方面,佛教在某种程度上比道教要好一些。虽然道教徒们谈修心,但是在控制自己的情绪方
面。他们常常会有一段困难时期。在压制骄傲的感觉方面,这一时期对他们而言,更加困难。但是不管修
佛还是修道.要成功都是很困难的。



    问:在最近的几十年里,道教变化了吗?



    杨:道永远不变。我们的吃穿变化了,但是道没有变。科学和社会进步了,但是那又怎么样呢》现在
我们吃得比以前好,但是道教还是原来的旧老子。


    问:您能通过教人修道来养活自己吗?



    杨 (哈哈大笑):这就像做豆腐。如果一个豆腐师父决定把花了他很多年时间才学到的东西教给一个弟
子,他怎么能算清带一个弟子要花多少钱呢?传道是不计价钱的。



    也许确实是不计价钱的,但是时间到了,我们该走了:是向杨道长和终南山里的隐士们道别的时候了
,也是为此向中国道别的时候了。



     在西安的最后一天,我去给儿子买些邮票。邮票专卖店在柏树林路的路尾,离西安南门不远。我略过
了清朝的邮票和 “文革”的邮票,买了—串邮票,上面是花卉和古代著名的美女。然后我回到柏树林路上
.我还没有走出一百米.就在此时,我注意到右首有一个手写的小标志:卧龙寺。我读过关于卧龙寺的资
料。清朝末年,虚云老和尚搬到嘉五台以前,曾经在这里住过。我听说它已经被红卫兵砸烂了,可是这儿
却有一个标志,表明它还在。我循着这个标志,走进一条小巷。走了大约五十米,来到一个锈迹斑斑的大
铁门前。里面就是卧龙寺。



    唐朝的时候.它被称作观音寺。宋朝的时候,它的名字变成了卧龙寺——那是为了纪念这座寺庙的一
位方丈维果禅师的,他总是躺着修禅。



    大铁门吱吱嘎嘎地响起来。前院是荒芜的.又一座工厂最近被拆除了。寺院建筑破烂不堪;维修状况
如此之差,我儿乎要订退堂鼓了,经过内院,我走进大殿。上香致敬之后,我注意到一尊小石佛。
服务员告诉我说,它是5世纪末雕刻的。他还指出了一幅唐代的观音像。这样一座破破烂烂的寺庙,
却藏着这样令人难以置信的宝贝。



    就在我要离开的时候,几个和尚出现在门口。他们问我在干什么,我告诉他们我在参访隐士。他们哈
哈大笑起来。其中一个人说:“那你就来对地方了。我们都是这里的隐士。” 我情不自禁地也哈哈大笑起来。
这位和尚名叫如成。很显然他是方丈,虽然他不承认——他说他太笨了,当不了方丈。他说:”政府已经给了
我们钱,让我们重修这些建筑。但这是一座禅寺。我们不需要花俏的建筑。花俏的建筑只会吸引游客。”



    他告诉我,大约有五十位和尚住在这座寺庙里。他说,其中的两位八十多岁了。他们的名字是慧净、
慧通。他说,他们每天早上3点起床,然后直到午夜之前才休息。他们醒着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禅垫上
了。我问如成他们的师父是谁,但是我本来应该知道答案的。他说:“虚云。”



    我们交谈了半个小时,谈卧龙寺,谈终南山。他说,卧龙寺每年有四次长达七十天的禅七。然后他开
始列举他所认识的所有山中隐士的名字。那些人我都认识。我笑了,告诉他这还是第一次,我遇见城市隐
士。他哈哈大笑起来,我也哈哈大笑起来。此时我想起了中国人所说的那句话:“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再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我鞠躬为礼,告辞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14: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6-29 18:51 编辑



    译后记


    《空谷幽兰》第一版出版至今,书中的很多人物已经仙逝了,如书中提到的观音山上的圆照比丘尼,
在上个世纪末圆寂时,给世人留下了完整的金刚心舍利子,此事曾轰动一时,为很多报刊所转载;草堂寺
的宏林老和尚也于去年冬天示寂了,并留下了大量的舍利子,不仅舌根不坏,甚至连内脏的纹理都清晰
可见。还有更多的我们所不知名的隐者离开了这个世界……据说传福尼师也已搬了家,而任法融道长则当选
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如是种种,人事变迁,不一而足,让人不免兴起物是人非的无常之叹。



    今年上半年去了一次终南山,于一山峰上默坐良久,想到书中的人物,不禁怅然。因作诗一首,以志
见闻,并表怀念:



    游终南山



    独坐群峰上,


    胸臆自开张。


    风拂长松静,


    泉响落花香。


    古道生幽草,


    梵钟渺仙乡。


    昔人何处去?


    岚雾湿衣裳。

                                                                                明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
发表于 2013-6-29 18:15 | 只看该作者
大隐隐于朝,应该去中南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发表于 2013-6-29 18:16 | 只看该作者
修道,名师难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猫坛客服秋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13609933592|09916641055
猫的微信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 新ICP备19000534号-2 )

新公网安备 65010602000597号

GMT+8, 2024-5-20 05:36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