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

查看: 2739|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紫电安邦 • 推动历史的军刀 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4 00:3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微信上结识的孙兄研究军械有年,是有专业知识,且无浮躁气的冷兵器研究者、爱好者。现征得孙兄许可,在论坛发布他研究军刀的作品一篇。 这篇文章不同于国宝帮、讲坛学者的填鸭式文章,可读性极强。



        感谢孙兄,让我们得以一窥冷兵器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6-4 00: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6-6-4 01:02 编辑


      紫电安邦 · 推动历史的军刀(上)

                  ——中国历代军刀发展演变简史


孙   平


   论点 —— 军刀型制演变的主导因素是:历史上各类军刀的出现、演变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战争形式的变化、甲胄的变化而随之演变的。并由此推出兵器、甲胄的演变相对论即攻击性武器与防御性武器之间的演变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甲胄越厚重(铁甲),刀尖越呈钝角,甲胄越轻便(皮甲、棉甲),刀尖越锐利。如从刀尖反推亦然。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这句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说明了我们很早就认识到了战争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那么,武器的先进性成为保证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之一,体现了一朝的最高科技水平和最先进文化导向。


   军刀,作为冷兵器时代中普及性稍高的一类而广为人知,相对于指挥作战所用佩剑,在一线作战过程中更具实用性,逐渐成为战阵搏杀近身作战的主流武器。中国军刀的发展自汉代起(青铜武器中无军用制式佩刀)至清代成为主战武器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类,经历了2000年的发展历程,下面简单谈一下历代军刀的发展、演变、传承。



   一、汉代  —  三国

    谈及军用战刀的发端当属汉代。景帝时,晁错分析汉匈作战军事形势,就指出优越的武器是克敌制胜的有利条件之一。随着汉代冶铁、锻造技术的提升、普及(复合钢铁和淬刃技术的出现)及钢铁产能的提升,铁兵器以更大优越性几乎全面取代了青铜兵器,到西汉中期已能用反复锻打的方法使之成为早期 百炼钢。特别是武帝时期以 “盐铁专营” 制度垄断全国的制铁业为保障,汉军得以普遍列装铁甲,全军配用环首刀为标配的军刀,并在对匈作战及以后历次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汉军征伐四方,北至内蒙,东到辽东、朝鲜半岛,西至阿塞拜疆,南至越南,均有汉环刀出土。直至东汉末,西凉汉军仍在边境上压着游牧民族打。其时,汉军刀锋所指,尽为汉土,旌旗所至,所向披靡。可以说,是在那把汉环刀的推动下,最终形成今天汉民族的雏形,以国号为族名,沿用至今。






    影视剧《汉武大帝》中霍去病将军形象





   汉代铁甲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博物馆藏  根据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铁甲复原)



    汉代铁甲局部(广州南越王博物馆藏依据南越王墓出土铁甲复原)




   汉代骑兵复原效果图






   汉匈河西之战形势图



   江西地区 出水三国环手刀可以清晰的感觉到汉代环手刀的内弧





   荆州博物馆藏 出水三国(吴)环首刀刀柄




   荆州博物馆藏 出水三国(吴)环首刀刀尖




   国博藏出水汉代环手刀





   河北满城 汉 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黄金质装具环手刀




    根据《文物》杂志(77年6期、92年2期)、《考古》杂志(85年1期)相关文章,及狮子山楚王墓、满城汉墓,江西省博,上海市博、鄂州、荆州市博相关数据统计,出土(含出水)汉代至三国环首刀原始状态均长在67-120厘米,刀根厚度在8-10毫米左右,刀尖厚度普遍超过4毫米,环手,柄包裹木片后缠绕丝麻,刀刃直体略呈内弧,刀尖多做钝角。


    刀尖呈钝角而非锐角的原因为:汉军的主要对手匈奴军(特别是王庭卫队)及吴楚七国之乱的叛军装备甲胄精良,直至三国。三国战事频繁,制甲依然沿袭汉代。锐利的刀尖不但无法刺穿铁甲,甚至在穿刺过程中极易造成刀尖的断裂而影响使用,因此,汉代至三国环手刀刀尖普遍做成135度钝角。汉代环手刀影响之深,直至接近2000年后抗战时期国军所用抗战军砍柄末端仍为环手样式,几乎贯穿汉后的中国史,可以说,环手可算作汉族军刀的典型特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6-4 01:06 | 只看该作者

二、南北朝


    这一时期,五胡乱华,衣冠南渡,战争频繁程度、规模均属空前,属于民族大融合的混乱时期,甲骑具装(即最早的重甲骑兵)的出现与马镫的普及,标志着重甲骑兵登上历史舞台,有如坦克的出现一样,其对作战方式的变革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58年湖南长沙金盆岭出土 出自西晋永宁二年M21,见《考古学报》59年3期





   法国赛努奇博物馆藏南北朝甲骑具装俑






   广西出水南北朝环手刀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出土   北周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河西桓公李贤墓出土佩刀,已与汉环手刀有较大区别






  南京出水环首刀。







中亚某博物馆藏刀(复原图)








俄罗斯高加索地区 古恰西克战刀即采用刀柄全部入鞘,仅余柄首在外的方式



    这一时期的军刀随着重甲铁骑的出现,军刀因为破甲功能不够而导致实用性下降,加之游牧民族体格强悍,鞭、锏、锤等击打类、适合破甲的重兵器开始在战场上普及。这一时期,出土(含出水)军刀实物相对较少,多做为中高级军官佩刀出现,馆藏品北魏、梁等朝代军刀未有出土记录,目前馆藏品仅见北周李贤墓藏佩刀。从此刀看,其制式已经开始凸显受中亚及南高加索地区的影响,即刀刃、刀柄整体插入鞘内,仅余柄环在外,鞘装具一改汉代环手刀的佩刀方式而改为双附耳悬吊法。这一时期的佩刀尽管数量少,但是从装具变化、入鞘方式及悬挂方式的角度而言,体现了中、西亚、南高加索地区军刀随着“五胡乱华”民族大融合,对我国军刀制式产生的第一次重要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6-4 01: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6-6-4 01:14 编辑


  三、隋、唐


    “兵分六镇齐周兴、隋唐杨李出军营”,这句诗讲的是隋唐两朝出身乃是源出西北的鲜卑系军事贵族,目前史学界对这两朝帝王祖先的血缘存在争议,即使最保守的说法,也是说杨、李二姓属鲜卑化的汉人。因此,隋唐两朝带着鲜明的游牧民族特色,以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胸怀,注意吸收国外(特别是西北方向)先进的军事技术,根据《隋书•礼仪志》记载隋代的甲胄已经出现了了明光铠、两档铠、兽文具装(马甲)在内的多种铠甲,唐甲包含明光甲、光要甲、山文甲在内共计十三种,同时铸造更加精巧,加强了对胸部的防护,腿裙加长以更有效的防护腿部。


        特别在安史之乱后,披膊、身甲、腿裙被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大气持重兼之实用性更强。毫无疑问,唐代及其主要敌人的甲胄依然以重甲为主,这就顺理成章的解释了《隋唐演义》等小说中,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的兵器为鞭、锏、斧等重兵器,原因很简单:破甲。




懿德太子墓武将壁画,铠甲为明光铠,重甲的一种。





大都会博物馆藏唐代横刀,上世纪初出土于河洛阳。





陕西省博藏唐代窦檄墓金柄环刀 但其形制与北周李贤墓所出佩刀柄的包金的样式如出一辙(李贤墓为包银),与日本所藏唐代环手刀有较大区别,我们有理由相信,窦氏墓中所出唐刀未见得可以作为唐刀的标准器,可能制造年代更早。








日本四大天王寺馆藏隋唐刀及环首








日本正仓院馆藏  (隋)唐刀








日本古坟时期出土隋唐刀研磨效果





      这一时代的军刀,国内所见有西安窦檄墓所出金柄环刀实物及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壁画等资料。通过分析,可以肯定的说,这一时期的军刀变化,因为丝路的畅通及唐军与大食的交战(天宝年间,坦罗斯之役近30000唐军埋骨黄沙,自此大唐在西域的统治方才一蹶不振),仍然不断地受中亚的影响。现存唐刀最多的国家为日本,但日本所藏隋唐刀装过于华丽,有专家推测:不排除为粟特商贩售与遣唐使,而非赐予的可能,理由则是一是未见相应的赐物诏书及明确出处,二与中原出土的唐刀风格不相符,而日方对其刀的称谓有一部分含混的标为“唐样大刀”而不是非常明确的“唐大刀”(正仓院、小村神社、四大天王寺)。








日本四大天王寺馆藏唐刀及环首






藏刀型制直至民国时期仍然较多的传承了唐横刀切刃造的特征





   《唐六典》卷一六武库令丞职掌条记载: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最常见的为横刀,随着明光铠等重甲的普及,唐刀依然保留了前朝的135度钝角的切刃造刀尖,刀刃仍略带内弧。根据《唐六典》记载,仪刀的特征是有龙、凤环,当时的龙凤纹样为皇家专用。四类中除去陌刀用于大兵团作战,安西军团“陌刀军”甚至一战成名外,其余均不常用于战阵,多用作显佩、自卫。


     唐刀不仅是大唐威仪的体现,同样也深远的影响了中国冷兵器的发展,唐刀随着各国使臣的往来,流向四方,深受唐刀影响的主要有一个王朝、二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辽,高丽、日本、吐蕃。从考古资料来看,辽初期的刀几乎可以说是唐刀的翻版,朝鲜出土的同时期及较晚时期的刀,大量带有唐刀的元素,日本则是部分吸收了唐刀的装具纹样,后间接受中亚影响刀刃逐渐变弯,吐蕃(藏族)战刀保留了唐仪刀切刃造刀刃及鞘装的造型特点。而中原大地随着朝代的更替,战争形势的变化,唐刀也消失和湮灭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6-4 01:19 | 只看该作者


   四、 五代、北宋,辽,金,南宋


    (一)五代、北宋


    五代遗留问题—燕云十六州的沦陷导致整个宋代始终处于北方强虏侵吞、苦苦支撑的艰难局面,尽管宋代高层为警惕五代“以下克上、武夫当国”局面重演,而几乎将“重文抑武”列为国策,但命悬一线的国运又催逼着宋朝政府不敢放松军备供应,加之战马奇缺,难以组建成建制的骑兵部队,只好拼命发展步兵及军备。据《宋史•兵志》记载,军工之署专做铠甲的南北二作坊,共分包含铁甲作、纲甲作、鳞子作、磨头作…  马甲作在内的51作,分工之细已近现代流水作业,重达70斤的步人甲即出现这一时期。科学家沈括主持军器监期间,采用冷锻法制作的“瘊子甲”,强弩五十步射而不入,可见其精坚。



   五代墓葬出土砖雕武士像,可见盔甲的精良




   河北出土宋代武士像砖雕 拓片




   宋、辽、西夏形势图




   广东出水宋手刀 长71厘米





    江西出水长达140CM的环手长柄斩马刀  桃形刀镡 刀刃出水时已经损坏,可参照广西出水宋手刀样式



    伴随着五代朝代更迭和宋朝的一统中原,一方面豪华的唐刀因其制造成本过高对政府财政负担过重而被逐渐淘汰,另一方面,随着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确立、稳固,宋、辽、金时期全面进入重甲时代,中国冷兵器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从岳家军用“麻扎刀”、“捉刀”、“长柯斧”大破金军“铁浮屠”的角度来看,有效而不昂贵的兵器永远是军队装备的主流,直刃军刀以其在破甲方面的优越性而得以延续,五代—宋代军刀因此基本保留了直刀、环手的形制。大量新式的战刀(宋手刀)、长刀(斩马刀)、斧钺、神臂弩的诞生并武装了宋军,军刀的地位得到加强。


    宋代手刀,长度多在60-70厘米,厚度在7-8毫米,在北宋中期熙宁变法时期开始出现长度在140厘米左右,厚度在9-10毫米的环手长柄斩马刀,特别在对西夏作战的战术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山地限制马速,更有利于发挥长柄兵器优势)。


    纵观北宋战史,因燕云十六州军事要害区域及北方养马之地的几近全部沦陷,在地理(无险可守)、兵种(骑兵严重匮乏)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北宋版图仍能不断扩张,其禁军战力之强悍可见一斑。但因沿袭宋初赵普为中央集权、防止出现藩镇割据提出的“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策略,设立转运使、发运使,集权于中央,造成地方无积蓄。这个政策同样存在两面性,好的一面是确保中央集权,保证国家政体稳定;恶的一面是:同样国都被攻破,天宝年间的唐军可以从容实施反攻,收复失地,而北宋限于这一政策影响,造成了北宋灭亡和南宋的偏安,靖康之后,国都汴梁及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再未能收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6-6-4 01:23 | 只看该作者



(二)辽


    关于契丹一词含义,《辽史》中载“辽以镔铁为号”,可见契丹是“镔铁”的意思。以此为名,足见其民族在钢铁锻造方面足够的自信。事实上,在契丹之前的草原地区的遗址中,极少出现铁器,在科尔沁草原上铁器的普及,实际上是从契丹时期开始的。


    据《辽史》记载,辽尚未立国时,军中铠甲主要采用唐末五代和宋的样式,以宋为主。铠甲的上部结构与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显比宋朝的短,前后两块方形的鹘尾甲覆盖于腿裙之上,则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点。铠甲护腹以皮带吊挂在腹前,用腰带固定,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圆护,是辽代中后期特有的。辽代除以重铁甲为主,也辅助使用皮甲。






俄罗斯考古研究机构绘制辽代将士复原图









黑龙江地区出土辽代铁锏








辽祖陵出土铁刀








西亚帕拉弯刀








内蒙古博物馆藏辽代铁刀





    辽代晚期,开始出现了外弧弯刀并得到普及,外弧刀作为战刀在中国地区首次出现,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受地理、气候、生活方式、作战方式等因素对军刀产生影响的明确依据。外弧的刀姿明显受西亚中亚影响,其在中国地区的首次出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刀姿明显受西亚的帕拉弯刀影响,全长普遍在80-90厘米,刀根厚度近10毫米,外弧明显,刀尖锐利,刀背起反刃,类似剑形的刀尖。


        对于此类刀姿的军刀称呼考古学尚无定论,民间收藏群体约定俗成称之为“鲨鱼头刀”或简称“鱼头刀”,其样式影响中国军刀千年之久,始于辽,盛于明清,而断于民国,中间只有一个时间跨度很短的小断层:金灭辽后,因为金的民族意识形态及生活方式、作战方式的因素影响,并未沿用此类刀姿态,直至蒙古征西亚,将此类刀姿二次带入中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6-6-4 01:28 | 只看该作者



(三)金



        金国的主体部族女真族原本是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从一个走出白山黑水的渔猎民族原始部族,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建制相对完整的政权,并对中原的宋王朝造成致命威胁,原因固然很多,但成为那个时代的“战斗民族”、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主要因素。其时,金国军事实力的强大与军事思想的实用性体现在重甲骑兵正面突破与轻骑兵游击战术的结合、围点打援战法的出现等方面,北宋的灭亡于此有直接关系。金国以其强悍的军事综合实力、人种强悍的体格、尽得养马之地为基础组建的重甲骑兵军团“铁浮屠”与“拐子马”,因《说岳全传》而为人所熟知。







   金代壁画中的重甲骑兵“铁浮屠”形象







   
   依据金代壁画及出土甲片复原的铁浮屠甲 重达15公斤








   我收藏金代初期战刀







   金代刀柄与辽刀柄的柄首均做成头盔状,独具特色。




       金代初期军刀刀身厚重,长度在70-80厘米,刃宽4-5厘米,厚度在8-10毫米,背厚刃薄,柄首多做成类似头盔形状,刀姿为略带内弧的直体刀,刀尖部分沿用鲨鱼头刀的刀尖,呈锐角。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特别是“铁浮屠”等重甲骑兵军团经过郾城之败后,机动性差,高成本、大耗损、难补充的问题暴露的比较彻底,随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为配合轻骑兵及轻装步兵的应用,以及完颜宗弼、完颜亮叔侄发明的“跳到对方内线作战,不以攻城略地为目标而以大规模杀伤对方有生力量为目的”的游击战术,最晚在金大定年间开始出现一种全新的军刀——“雁翎刀”,因其形似大雁翎毛而得名。







  国博藏  金 大定二十九年战刀,因其形似大雁翎毛而被定名为“雁翎刀”








  辽博藏 金代战刀,最早的雁翎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6-6-4 01: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6-6-4 01:31 编辑



(四)南宋


    南宋政权除去开国之初在中兴四将带领下取得反击的局部胜利外,先后遭遇金、元自北而南轮番打击。其盔甲样式未有任何考古实物,今已难考具体样式,但是从金元战刀及南宋战刀来反推,应与北宋铠甲差距不太大,其真实样貌有待考古发掘结果及方家考据。








  杭州临安皇宫遗址出水宋手刀 长68厘米 其制式尺寸与咸淳9年镇江府铁刀完全相同





    南宋时期的军刀,根据南宋历史、金元甲胄及考古发掘不难得出结论:南宋大力发展远射武器弓弩及长兵器等,对军刀的创意不足,以沿袭北宋制式为主,少有创新。












(五)西夏


        未见有明确的西夏军刀的出土记载及实物,仅在敦煌阳关博物馆存有一米四长环手刀,完全沿袭宋制,直刃,环手,长柄。西夏以“西夏剑”而誉满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6-6-4 01:5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多晚都得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6-6-4 08: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6-6-4 08:40 | 只看该作者
顶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6-6-4 10:56 | 只看该作者
好,研究的深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6-6-4 17:06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果然是不同于国宝帮、讲坛学者的填鸭式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6-6-4 19:3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6-6-4 20:29 | 只看该作者
专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6-6-4 21:03 | 只看该作者
干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6-6-4 22:09 | 只看该作者
长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6-6-5 01:08 | 只看该作者

各位喜欢就好,一半天我把文字量更大、图片信息更丰富的下篇发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6-6-5 09:19 | 只看该作者
屌就一个字,我多说几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猫坛客服秋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13609933592|09916641055
猫的微信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 新ICP备19000534号-2 )

新公网安备 65010602000597号

GMT+8, 2024-5-7 13:09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