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

【大石堂中州分舵】春秋时期玉器背景及小知识

查看数: 1307 | 评论数: 2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7-11-26 04:10

正文摘要:

        春秋时期的玉璧,既不同于良渚文化的素面玉璧,又不同于战国时的大形饰文玉璧,而是一种小型系璧,直径5厘米左右,大多边出细廓,两面饰纹。此种玉璧不是祭天之器,而是 ...

回复

帅硕鼠咣啷 发表于 2017-11-26 04:14
13、纹饰的新技法和新风格

        概观多数春秋装饰品玉器上,雕刻一种新型的纹饰,即满满雕刻了由勾云纹或卷云纹组成的复台型龙首纹(整体看为龙首纹而龙首纹均由勾云纹或者云纹构成)。

        纹饰的工艺技法是以单阴线勾画出龙首纹、勾云纹、卷云纹的轮廓结构,然后将阴线全部深入地刻下去,使龙首纹能突出起来,最后将突出起来的部分,琢磨得圆润而有光泽。

        这种工艺方法可称作‘阴线刻兼浮雕法’;因为,在整体视觉上,龙首纹呈浅浮雕形。这样的龙首纹表现出敦厚而灵秀的美感,它大大优秀于商和西周玉器多平面阴线刻技法的艺术水平和艺术表现力。

阴线刻兼浮雕型的纹饰具有的形式美特点是;
其一,满密充实,
其二,敦厚圆润。

        满密充实是指纹饰不仅布局满铺,不留一点余地,而且细密均匀排列有序,表现出装饰手法的严密丰实的新风格。

        敦厚圆润是指纹饰表现出的视觉美效果看上去纹饰似比器物加厚了,有柔秀厚实之感;浮雕有匀圆莹泽之美,手感滑润舒适,敦厚圆润的艺术美,恰与玉的厚朴温润的本质美相谐。

        春秋时通过纹饰的装饰美来表现玉与玉器的审美特征及审美价值,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阴线刻兼浮雕型的纹饰,在战国玉器中得到继承。

        “游丝刻”也是春秋玉器中的新工艺与新风格。这种极为细密的阴线纹,其细微的程度,有时肉眼会难以辨清楚。游丝刻多施饰于龙首纹的耳、唇或舌上,实际为表示束丝纹。

        另外在虎形饰、兽面饰和器物的边缘上,也有这种纹饰。“游丝刻”以细如毫毛、间不一发的纤微秀美,表现出工艺的精巧妙绝。

        14、春秋玉器制作技术也有新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开料技术的提高。此时的开料很均匀,也很薄,厚度一般从以往的0.4cm减到0.2cm左右。多次发现做好的一件两面纹饰相同的玉器从中间对剖成两件相同之器,结果因器形太薄而无法再在其剖面处重新饰纹,而形成一面有饰纹,另一面光素无纹的现象。

        春秋玉器的饰纹,早期虽然仍见殷商至西周流行的双钩线纹,但此期的双钩线已无西周时的一粗一细相互搭配的特色,而多呈细密布局和线条短小感,所组图纹更抽象变形而不识为何物。及至春秋的中晚期,上述现象除在陕西省雍城(先秦国都城)出土物中尚见单条或双条阴线组成的纹图外,在其它地区,则由隐起加细阴线纹代替双钩阴线纹,并多像夔龙纹.鉴于此类饰纹虽做工精致,但均表现出抽象变形,且各条夔龙间界线不清,首尾互缠,奇特细密和似有似无感,故有人又称其为“寄生虫纹”。

        春秋玉器中,在穿透孔眼的位置和粗细等方面也有一些特点。如玉璜穿孔的位置,在此前或一端有一至二孔,或两端各有一至二孔,及至春秋的中晚期,其穿孔除两端仍有对称的各一孔外,另在弧凸一侧的中央增加一个穿孔,结果当用其佩挂时,此前是弧凸一侧朝下,凹弧的一侧朝上,而此时朝向刚好相反。

        又如穿孔的直径,春秋早期仍与前期各代同,即穿孔时的钻孔痕是入口大出口小,通条孔径较短和较粗,及至春秋中晚期,有的孔眼因开始用铁钻穿孔而表现整条孔眼的直径用肉眼看时是大小相等,而且孔眼更细小和长度更大,甚至有的已达10多厘米。

15、玉制工具和仪仗器已消失不见,即使有个别发现,也多是前期遗物;“六器”虽时有发现,但数量极少,唯“六器”中的“琥”,若此期的虎形玉器确为玉琥的话,则其数量是相当多的,往往在一个墓中就出土几件乃至十几件。

16、成组佩不仅数量有增无减,且组合形式也大变,出现上部有珩、中部有璧或环,下部有左右分列的璜和冲牙,并于各器间缀串琚、珠和管等饰品。


延伸阅读

        从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前770年)至周敬玉四十四年(前476年),史称春秋。春秋的考古发掘遗址,主要分陕西及中原两大区域。陕西有宝鸡福临堡、茹家庄、阳平奏家沟、益门村、凤翔八旗也、石家营、姚家岗、瓦窑头、高庄、河南屯、长安客省庄、雍城马家庄、南指挥乡、户县来村、城南关、铜川枣庙、陇县边家庄、十脂桃树前;河南有陕县上村岭、斯州下寺、温县西张计、光山空相寺、信阳平桥、洛阳中州路、固始候古堆;甘肃灵台景家庄;江苏吴县通安乡、苏州符墅关真山、六合程机山西太原全胜材、晋都新田侯马寺村、晋城、长子牛家坡山东蓬莱柳格庄、临淄郎家庄、管县大店子,沂水刘家店子。临胞凤凰岭安做寿县西门;湖南长沙洲城桥;湖北随县城郊等。



帅硕鼠咣啷 发表于 2017-11-26 04:12
春秋玉器的特征

1、西周玉器的遗风

        中国玉器发展过程中的一条基本规律是承前启后,说明玉文化有承传性与流变性双重特点。一般的情况是、承传性不如流变性表现得突出;流变性主要表现为在承传基础上呈现多方面的创新。

        春秋玉器在继承西周玉器的造型。纹饰上,亦表现出这一特征。如双龙首璜饰有宽窄双阴线纹的龙首纹等。双龙首延续了西周的基本造型,但有了新变化。

龙首纹造型可分为三式:
一式,龙首为具象形,如江苏吴县吴国窖藏者,
二式,龙首为概括形,如太原金胜村、宝鸡益门村所出者
三式,龙首为抽象形。另外,方嘴龙首是春秋时期首现的,如吴国客藏者。这些种龙首级政,被战国玉珍所沿用。

        西周晚期始兴的宽窄双阴线纹在春秋时沿用,但线形有新变化。两条线的宽窄比例扩大,即定线加宽,且线底呈凹圆形,纵剖面为凹形,即在宽线的一侧加刻极细的单阴线。如吴国窖藏的龙首纹环、双龙首琐(残)、龙首纹摇和龙首纹佩等,均很典型。

2、玉觿的广泛使用

      《诗经》是周初至春秋期间的中国最早的诗集。《芝兰》所描述的佩觿,说明它是重要的服饰文化内容,恰与春秋多玉觿相同。制觿的材质,陈玉外还有象牙、犀角,当以玉者最贵重。觿的用法,据《礼记·内则》“子事父母左佩小觿,右佩大觿。”觿可能是随身附带的一种解结工具,以备父母使用,似包含某种礼仪意义。《说苑·修文》:“肆治顿决乱者佩觿”从宏观上看,古时变乱为治并以解难,以佩觿为象征。

3、援、胡、内结构玉戈的初现

        商代和西周的玉戈,由前部的锋(援)和后部的柄(内)两部分构成。西周的实用铜戈,造型变为在援内相接处,加上短‘胡”,其上有“穿”(孔)。胡部穿孔是为了加强戈与秘(柄)捆绑的牢固度,以增强杀伤力。苏州符墅关真山基所出残玉戈,实为戈的胡部,其上有二孔(上部孔残缺)。可以想见,当初它是完整的援、胡、内结构的新型“玉兵”礼仪仪仗器。这样的玉戈,此为首见,其造型当源于西周铜戈。

4、龙虎合体造型

        龙虎合体造型的玉器,在商和西周时尚未见到,春秋时始有这种创新造型。河南光山宝相寺黄君盂墓和益门村的龙虎台体佩,可分为三式:一式,虎体,龙首,龙角,背上出一龙首,前后肢有龙鳞纹,虎爪、虎尾;二式,虎体,龙首,有虎毛纹,两肢有龙鳞纹,虎爪,虎尾;三式,虎形,满身刻细明线龙首纹。古时把龙虎两类造型相系一处者,最早见于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的贝塑龙虎图形。

        文献上则有《易·乾卦》:‘云从龙,风从虎’说,将二者喻为同类相应的现象,所以《注》说:“龙是水蓄,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出;虎是威猛之兽,风是震动之气,故虎啸则谷风生。’实际是将虎龙比喻为风雨。


5、云纹龙形佩

       春秋云纹龙形佩,大大突破与发展了商和西周的同类器型,表现出造型与形式美的创新成果。

在构图结构上分为三式:
一式,单独排列;
二式,与其他卷云纹相钩连;
三式,作为龙首纹造型的基本构成。龙的造型别开生面,它九曲婉转,体态活泼灵动,风格飘逸柔美。

春秋云纹龙形佩为战国两汉同类器开了先河,特别是战国灵动优美的玉龙造型,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形成的。

6、首现谷纹

        玉器中的谷纹极为普遍,古代以饰谷纹的玉器为祥玉,玉器谷纹是谷物种子颗粒的象形。玉器中最早的谷纹,见于春秋晚期。如金胜村所出的谷纹龙形佩、谷纹管等。

谷纹的造型及布局特点是:
其一,浅浮雕,谷粒圆鼓,体形较大,手感圆钝;
其二,谷粒后端较尖细,但加细弯阴线(表示种子萌发后的根须);
其三,排则较稀疏,且不太规则。

        自西周时,谷物生产已很兴旺。《管子·轻重》:‘九州之民,乃知谷食。”加上铁质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应用,粮食生产十分发达。谷纹在造型艺术上的反映,则是很自然的事。

7、谷纹龙形佩

        谷纹与玉龙的结合,始兴于春秋晚期。典型的谷纹龙形佩,见于金胜村所出者。做九曲弯转的回首龙,满饰圆圆饱满的谷纹。
   
        春秋谷纹与谷纹龙形佩为战国玉器谷纹及谷纹龙形佩的直接源头,并一直流传下去,直至清代的仿古玉器。谷纹与谷纹龙形佩的源远流长及其强大的生命力,说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立国为根基,其文化架构的主梁之一,归根结底是龙星崇拜(祈雨)文化。

8、螭纹初现

玉器的螭(蟠螭)纹始见于春秋已被考古学所证明。

        从总体看,螭纹造型的发展,是由简向繁变化。如从无角到有角,从无足到有足,从无翅到有翅等。春秋玉器的螭纹,则是最初的蓝本。

9、龙鳞纹造型的新变化

        龙鳞纹在商和西周玉器基础上,出现了从简与从繁的两种新形式。从简者如黄君盂墓残虎形佩,从繁者如上村岭M1634。黄君孟墓龙鳞形饰,是双重叠加形,是迄今所见龙鳞纹的最繁复者。

玉器龙鳞纹造型发展的趋向大体是从简到繁。龙鳞纹的变化是鉴别商至春秋(从战国起基本不见龙鳞纹)玉器的一个重要依据。

10、龙首纹是玉器的主体纹饰

        这是春秋玉器总体艺术特点和风格特色的所在。作为单独纹饰的龙首纹,最早见于商代,如妇好墓所出龙首纹玉刀。

        春秋玉器龙首纹造型的基本共性是:由单阴线或双阴线勾云纹或卷纹构成在一件器物上,龙首纹按一定的方式(方位及顺序)排列铺置;极为细密,龙眼睛细小难辨,以龙首为单位,绝对不见龙身;龙口吐舌。较有代表性的龙首纹,可举下面几例:上唇上卷,下唇内敛,吐舌,立耳椭圆眼睛;尖耳,开战国玉龙耳形之先河,圆眼睛,下唇向下卷;双阴线构成,双唇呈S形,是战国玉龙唇形的源头,双圆圈眼睛下后出前足。


11、新创的蟠虺纹

蟠虺之蟠,读为盘,形容小蛇卷曲盘旋状。虺是一种毒蛇。春秋蟠虺纹大多为圆首、尖嘴、小圆眼、短蛇形身。

12、双龙合体佩

春秋新兴的双龙合体佩,其造型突破了西周双龙合体纹饰的旧范,变成独立成体。



猫坛客服秋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13609933592|09916641055
猫的微信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 新ICP备19000534号-2 )

新公网安备 65010602000597号

GMT+8, 2024-5-19 00:21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