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

查看: 128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石堂中州分舵】汉代玉璧的鉴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7 01:1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玉璧,是中国古代玉器中最为常见且流传最为久远的器类之一。其存在几乎贯穿整个古代玉器制作史,在近七千年的漫长岁月之中。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存中就有数量较多且制作较为精美的玉璧发现,其后绵延发展于殷商、两周,直至两汉达到鼎盛.西汉时期的玉璧就是直接在战国晚期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汉代的玉璧主要用于礼仪、陪葬,有的玉璧也可用来装饰墙壁或作为嵌饰装点铜枕和带钩;一些较小的玉璧用作组玉佩的一部分供佩系,亦被称作系璧。

        古文献中对璧的明确定义主要有两个:其一为《尔雅·释器》所记:“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另一出自《说文解字·玉部》,书中将璧释为“瑞玉圜”,段注:“边大孔小也”;释瑗为“大孔璧”,段注:“孔大于边也”;对环的解释则为“璧肉好若一谓之环”。根据《说文》的解释,璧是圆形扁平状且中部有孔的瑞玉,瑗、环都是璧的一种。

        从现有的考古材料看,绝大部分玉璧肉径和好径的比例是不符合《尔雅》所记载的;夏鼐先生也指出,《尔雅》中对于玉璧的定义“是汉初经学家故弄玄虚”和“儒家系统化的结果”。而《说文解字·玉部》中的表述则比较准确,故下面的讨论以此为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7 01:15 | 只看该作者
一、形制与纹饰
汉代玉璧按形制、纹饰的差异大致可分为六个类型:

第一类:几何纹玉璧,表面布满单一几何纹饰。纹饰有浮雕谷纹、阴刻谷纹、蒲格谷纹、蒲纹、乳钉纹、勾连乳钉纹、勾连纹、星纹等。这些几何纹均渊源于战国晚期风格,少见本朝之创新,西汉时期类型丰富,上述纹饰皆有之,然至东汉,趋于单一,以排列规整、疏朗的乳钉纹最为流行。

第二类:分区玉璧,器表有分区纹饰。尚有双区和三区之别,双区者,内区布满单一几何纹饰,外区通常为相互交缠、分布匀称的图案化兽面纹、凤鸟纹、龙纹,此外在两区纹饰之间饰以一组绳纹;三区者,内区为图案化兽面纹、凤鸟纹、龙纹,中区装饰几何纹,外区纹饰与内区相同,每区纹饰之间均以绳纹相隔。这种分区纹饰的作风可能承继了战国中晚期楚式玉器传统。

第三类:镂空纹饰玉璧、浮雕纹饰玉璧。纹饰主题元素常见有龙、凤、熊、螭、流云、吉语铭文等,这些元素构成了完整的图案画面。其中镂空纹饰玉璧在战国早中期业已出现,而浮雕纹饰之风格为本期特色。

第四类:重环璧,即将玉璧透雕为大玉璧内含小玉璧的重环状,此类玉璧最早出现于战国中期。



第五类:出廓璧


即在前四类玉璧的外缘轮廓处附设各种透雕纹饰,此类玉璧最早出现于战国早中期。战国末期与西汉早期出廓玉璧风格接近,西汉早期出廓透雕纹饰通常位于玉璧内孔、左右边缘;西汉中期以降,出廓部分开始集中于玉璧正上方,年代越迟,出廓部分越为短宽、重心越下移。


西汉末期之前,出廓镂空纹饰的内容主要有龙纹、凤纹、螭纹等;西汉末期至东汉,镂空纹饰多为相对或相背双螭,出廓中部还出现了 “长乐”、“万寿”、“益寿”、“延年”、“长宜子孙”等吉祥文字。出廓玉璧在最大限度的利用玉料的同时,丰富了玉璧造型的视觉效果,是对传统礼器形制的一大突破。

第六类:双联璧,为两形制相同的玉璧外切相连组成,此器形独特少见,零星出现于西汉早期,似乎渊源于战国中期楚式风格。




二、制作工艺
   汉王朝强盛的国力促使玉器制作工具和工艺技术在战国时期先进的基础上得到了极大地发展。汉代玉璧在制作工艺上有以下几点特征,可为其鉴定所借鉴:


1.内孔、外缘的制作


由于大口径金属圆管状工具广泛应用,玉璧内外边缘的制作均规整,内孔直上直下,不见新石器时代、商周玉璧上常见的喇叭孔现象。在外边缘,早期削方为圆的打磨痕迹亦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口径管钻带动解玉砂套打琢磨而遗留的犀利旋转痕,当然不少精品会将这些工痕打磨掉再进行抛光,从而显的光洁锃亮。

2.透雕制作


玉璧的镂空纹饰,以及出廓玉璧边缘的附设装饰均为透雕制作。其制作工序与战国相若,即先按照预先设计,以浅细的阴刻线打稿,再于造型的转角处打孔定位,然后以丝锯带动潮湿的解玉砂,反复拉搜切割透空。此期龙、凤、螭等纹饰,在高超的透雕工艺的雕琢下,体现出了一种飞扬灵动的美感和动感张力,达到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较封闭的镂空截面通常有细密、犀利的纵向磨砂状拉搜痕迹,一些精品在最后又多以金属擦条将易接触到的镂空表面进行处理,以打磨掉拉丝工痕。

3.阴线制作


汉代玉璧上纹饰的阴线主要有三种制作方法:


其一,刻划。以“游丝毛雕”为代表,由金刚石、水晶和燧石等尖状硬性刻具琢出后,再加以修磨而成。其形若游丝,细如毫发,逶迤婉转,顺畅遒劲;微观之形:线槽边缘有锯齿状崩口,且出现作不规则歧出的细毛刺,线条宽窄变化无规律,槽底深浅不一,有多道细丝状划痕。


其二,砣工。由小型勾砣以潮湿解玉砂为介质琢磨出,此处的勾砣是一种形制较小的铁质砣轮。制作时先碾出多条短断线,再于间隙处补砣,接短成长,从而形成了断续相连的朴拙形态。在放大到六十倍的情况下观察:砣工长线为多条短凹槽连接而成,每道凹槽皆作两头尖浅、中间宽深的枣核形,线槽边沿规整,槽底为既相连接又大致等长弧形磨砂痕迹,这是微观见到的典型砣痕。

其三,推磨。分区玉璧上相互交缠、分布匀称的图案化兽面纹、凤鸟纹的加强线都是推磨工艺制作的。加强线痕迹多为深峻的弧形大坡面,每道线纹中间粗重,端部尖浅锋利。玉匠在初砣之后常加以精细打磨,所以沟槽表面磨痕尽化,细观之则呈略有平行划痕的细磨砂状态。加强线的使用既消除了完全使用单阴线的单调,又增加了图案的立体感、层次感和细致感,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4.蒲纹、乳钉纹、浮雕谷纹的制作


蒲纹、乳钉纹、浮雕谷纹,是汉代玉璧上最常见的三种几何纹饰。三者皆浮凸,排列整齐,横成行、竖成列,且制作方法相近,均基于三组宽深平行线作六十度夹角分割减地形成的类似蜂房排列的六边形凸起平面。其中蒲纹较扁矮,且布局密集,分割线较窄细;乳钉纹则凸起显著,间隔疏朗,不少作品还将六角单元打磨作半球状;浮雕谷纹,又是将乳钉纹颗粒再改削成萌芽谷粒状,最后沿浮雕单元之轮廓依形刻划一道谷纹。



5.抛光工艺


抛光,通常是治玉工艺的最后一道工序。此期抛光技术高超,玉璧表面往往处理的像玻璃一样光滑,在局部还伴生有“橘皮纹”痕迹,波光粼粼,光可鉴人。这很可能是采用了“布袋”和“砂轮”等先进的工具,以及细腻、柔绵、犀利的特制解玉砂。

nEO_IMG_4.jpg (26.48 KB, 下载次数: 17)

nEO_IMG_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猫坛客服秋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13609933592|09916641055
猫的微信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 新ICP备19000534号-2 )

新公网安备 65010602000597号

GMT+8, 2024-5-5 22:24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