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

查看: 13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玉雕艺术“工”与“艺”的重要性 |一帆推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7 15:4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巧夺天工”是对那些传世佳作的形容及赞美,中国古代的玉雕制品也无不透露着那种精美与精巧绝伦的信息。同其他雕刻艺术相比较,因为材质的特性,玉雕制品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圆润、流畅、端庄、精巧、通透等,而其中,圆润、流畅与精巧是最突出的。
  从玉文化的发展史上来看,玉雕制品无论被视为工艺品还是艺术品,尤其是那些优秀的玉雕作品,充分的说明了在玉雕作品的制作中,工艺应该是占有着相当重要的成分。
  在玉雕制作的过程中不能没有“工”,而是要更加强。“工”的优劣,决定了“艺”的成败,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一个琢字道出了其工艺的主导性,没有“工”,就无“:艺”,没有“工”,就无从谈“艺”。
  就雕琢而言,“工”起到了主要的作用。然而,“琢”要琢多少,没有定论,这一点可以肯定,但是一定要琢。至于工艺的繁简,多寡,不是绝对的,没有什么数据分别、比例区分,而是因材而异,因人而异。
  相对而言,它没有一个标准,更不可能有定律,因生活和思想的复杂、多变,同时也为了满足、丰富人与社会的多种需求,工艺的表现手法、方式同样也呈现出它的多样性,复杂性,而绝非单一的、片面的。
  届时工艺的繁简精细程度,最后所揭露的艺术的思想主题,文化内涵,均反映出琢玉人自身的技艺、学识、修养等综合素质,以及对材质,包括形态、色泽、质地的充分合理的运用。所有这一切只有通过工艺的实施方能表现与展示出来。
  只注重表现材质,而忽略思想、观念主题的制作,这类制作是浮浅的,因缺少琢磨而无从推敲,生命力不强,或根本没有生命力,不值得提倡。“艺”是需要人“工”后天不断的加强充实,才得以完成实现,而不是简单的再现。
  那些大自然造就的一些形态优美、造型奇特的石木等等,所谓鬼斧神工,它们也有“工”,是自然赋予的“工”,它们经过漫长且精雕细琢的岁月,由时光将其一点点雕琢而成型。这里面依然是“工”不可没。
  艺术再现不是一个单纯的问题,简单的工艺难以满足深厚的艺术需求,文化思潮也不应该倾向于回归原始,一味的追求物质感观,追求表象,工艺必将淡化,而缺少精致、精细的玉雕制品,将难以承载社会文明与人类文化的信息。
  从观赏的角度来讲,玉雕作品或工艺品可分为多种形式,一种是经雕琢的,主题明确,一目了然,谁看了都明白。第二种是未经雕琢的,自然形成材质,原材料本身无需任何琢工,即可成为理想的收藏品、观赏品。第三种是那些经雕琢的,且形制抽象、造型奇特、纹饰神秘的制品,运用抽象的艺术语言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意识。
  可让人天马行空的想象,人云亦云,无所定向,艺术的倾向性不明确,思想性不强,艺术观念模糊,因为工艺的缺失,所以,抽象的东西是有局限的,揭示艺术观念浅显不明,感观不强烈,感受不深刻,欣赏的程度、范围有限。
  还是从“玉不琢,不成器”谈起,这个琢字,我以为它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雕琢,用手工琢,二是思想,用思想琢。我们常说的“琢磨琢磨”就是这个意思,只有做到了这两点的结合,并通过对一块玉石原料的反复思索、推敲,施以精湛的工艺,玉雕作品的艺术性方有可能充分展现出来。
  我们再从相对的观念来看,“琢”字相对而琢,雕者琢,观者琢,在这里琢字不光是针对雕琢者一方面的问题了,而成了雕者与观者的心灵互动,双方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艺”因“工”而现,“工”赋予“艺”灵感,工艺相互结合推动艺术创作。古今中外,艺术作品的发展历史均表现出同一个规律,玉文化的发展史也不例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猫坛客服秋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13609933592|09916641055
猫的微信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 新ICP备19000534号-2 )

新公网安备 65010602000597号

GMT+8, 2024-4-20 21:23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