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

查看: 13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石堂】藏礼于玉——良渚用玉的等级和身份及传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4:0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良渚文化是高度复杂化的等级社会,各聚落群之间存在着级差和等级,体现在聚落规模的大小和聚落内部的社会结构上。比如作为良渚文化中心址的良渚遗址群,以良渚古城为中心大约有42平方公里,加上新近发现的位于古城西部的面积为8平方公里的水利系统,总面积逾50平方公里,而水利系统所保护的良渚遗址分布的密集区域达100平方公里。良渚古城中心有莫角山大型礼仪性建筑基址、反山王陵,以及扁担山、卞家山等组成的外郭结构。在高等级聚落内部,社会集团的等级表现在生活的居址和死后的墓地上,墓地的营建和规模、墓葬的葬制和礼仪,尤其是反映高端手工业水平的随葬品更是这方面的集中体现,玉器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不但反映了当时的原始宗教信仰,而且体现了墓主人的身份、等级和地位。


        良渚文化墓葬除了少数位于现在的水位线以下,保存较好之外,大多数都埋设在人工堆筑营建的高台(坟山)上。不过一般等级的聚落中生活区和丧葬区并不区分,墓葬就埋设在房前屋后,只有高等级聚落才有专门的高台权贵墓地。权贵墓葬多有复杂的棺椁结构,如置放独木棺的棺床或枕木,再套框形的椁。不过江南潮湿,土壤多酸性,墓室又有一定的空间,人骨保存很差,甚至遗骸全无,所以墓主的性别常不能鉴定,只能通过随葬品的组合关系进行判别。


        崧泽文化墓葬中,随葬璜、纺轮还是石钺是两性的重要标识。在能够鉴定墓主性别的崧泽文化墓地中,凡是随葬璜和纺轮的,基本为女性,随葬石钺的一般为男性,青浦崧泽、昆山绰墩均如此,这与同时期凌家滩文化墓地中璜、钺同墓共存,没有男女性别之分有着鲜明的区别。


        作为女性标识的璜,在良渚文化时期的使用非常短暂,到了良渚文化中晚期璜就基本不见了。良渚古城外东北的瑶山遗址,位于天目山余脉的一座小山丘上,海拔约36米,依托山丘堆筑营建,是一处回字形祭坛和墓葬复合的高等级墓地。13座墓葬分为南、北有序两列,南列M12为核心墓葬,墓地整体保存完整。北列墓葬随葬璜、成组圆牌、纺轮,不见南列墓葬中的玉石钺钺、三叉形器、成组锥形器、琮,显示了鲜明的性别特征。北列墓除了M11墓坑大、出土玉器数量丰富、品种多样之外,其余墓葬出土玉器数量和品种远远少于南列,女性地位虽逊于男性,不过人数大致与南列相当。

图1瑶山祭坛和墓葬复合墓地

图2瑶山北排女性显贵墓葬M11局部


        良渚古城内西北部的反山王陵,平地堆筑营建约4.5米高,加上封土应该更高。反山墓地也大致可分为略有偏方向的南、北两列,九座墓葬中仅M22、M23随葬璜、成组圆牌、纺轮,它们不出土男性墓葬标识的玉石钺、三叉形器、成组锥形器。女性墓葬数量大大减少,反映了男权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图3反山王陵

图4反山女性显贵墓葬M22局部


        高等级权贵墓地中女性地位不及男性、人数也逐渐衰减,这一变化自然有一个发展过程。璜是崧泽文化时期体量最大的玉器,为女性墓葬所特有,良渚文化中后期璜退出了玉器组合的舞台,说明良渚社会向男权居本位的转变,也反映在血缘社会中男性已经完全发挥着维系社会稳定和凝聚力的作用,从女承嗣演进到从男承嗣。


        反山M12、M20是反山墓地中随葬玉器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品质最佳的男性权贵墓葬,可以视为最高等级权贵用玉的代表。反山墓地中一些玉器组合,如成组半圆形饰、带盖柱形器、成组锥形器等还是良渚遗址群和相邻地区的高等级墓葬所特有。


        反山M20棺外套椁,出土的玉、石、陶、象牙器等随葬品若以单件计算共538件,以玉器为主。三件琮式柱形器置放在葬具(也可能是椁盖)上,这种用玉制度仅见于良渚遗址群和毗邻的临平遗址群的高等级墓葬中。良渚遗址群后杨村遗址的良渚文化晚期M4中,弧凸形的棺盖尚存,三件琮式柱形器原样等距伫立,说明这一制度在良渚遗址群延续了近千年。

图5反山M20全景

图6后杨村M4独木棺出露及棺盖上的柱形器


        除了单体的柱形器,良渚遗址群权贵墓葬中还有带盖柱形器。瑶山M9带盖柱形器出土时,盖体位于柱体的下方,柱体图像正置,推测原先可能系挂在葬具的一端。

图7瑶山M9带盖柱形器出土状况


        反山M20墓主头端部位有成组半圆形饰、冠状器、三叉形器、成组锥形器等。成组半圆形饰目前仅见于瑶山M12和反山M20、M23、M12四座墓,除反山M23外均男性权贵,有相当的等级,出土时半圆形饰呈环周状位于墓主头端上方,半圆朝下,背面的凹弧面有缝缀的隧孔,应该是冠的缝缀玉件。

图8反山M23成组半圆形饰出土状况


        冠状梳背是墓主头部的插件,海盐周家浜M30首次发现玉冠状器镶插卯销在象牙梳上,后来海宁小兜里遗址也有发现。冠状梳背分布地域较广,但有自良渚遗址群向外围区域渐渐减少的趋势。反山、瑶山墓地中每墓1件,青浦福泉山30座墓中却仅出土4件,苏南地区就很不多见了。冠状梳背没有性别指向,只是在相对低等级墓地中出土数量少,材质也较差。如桐乡新地里140座良渚文化墓葬中,仅5座墓葬出土冠状器,3件叶腊石材质,2件透闪石软玉。又如在良渚古城西南的文家山墓地中,18座墓中仅M1、M16各出土1件冠状梳背,当然这两墓也是墓地中等级最高者。



图9海宁小兜里M6:23冠状梳背


        三叉形器是男性权贵独有的头部插件,分布范围远比冠状梳背小,除了良渚遗址群和临平遗址群,到了嘉兴地区就很少见了,苏南和上海地区不见。三叉形器的中叉都有贯孔,贯孔的下方原先应该有笄一样的插件,反山、瑶山三叉形器出土时,中叉的上方往往有一玉管,与中叉贯孔组合后可使得中叉的长度加大。

图10瑶山M7三叉形器出土状况


        成组锥形器出土时均奇数,目前所见一组有11、9、7、5、3件不等。反山M20、M12、M14、M16均一组9件,等级逊之的M17一组7件,再逊之的M18一组3件。在良渚遗址群中,一般聚落墓地中的成组锥形器多为一组3件,级差昭然若揭。文家山和相邻的仲家山墓地中,最大型的文家山M1和仲家山M4,头端部位成组锥形器都仅3件。成组锥形器中1件往往较长,或雕琢纹样,锥形器底端或榫部均有小孔,底端面或榫头部位多不抛光,说明原先应该卯销在某一载体上。良渚遗址群庙前墓地M4曾发现成组锥形器的下方有横向的朱痕,应是锥形器卯销的载体残痕。嘉兴地区良渚文化显贵墓葬中,墓主头端有佩戴成组野猪獠牙的习俗,如海盐龙潭港M26,墓主头骨顶端出土了7对共14枚野猪獠牙,最粗壮的一对保存较好,下端磨平,中间挖孔,两侧切割出V字形小缺口,可以安插和绑扎固定在冠上。成组锥形器的使用方式可能与这种野猪獠牙组合冠饰类似。

图11反山M20成组锥形器出土状况

图12良渚庙前第三、四次发掘M4成组锥形器出土状况

图13嘉兴高墩M3墓主头端部位成组獠牙冠饰


        豪华型玉钺配有玉瑁、玉镦,还有结合玉钺纳銎后捆系的对应玉饰,有的髹漆柄还镶嵌玉粒。配瑁镦的玉钺数量极少,瑶山仅M12、M7两座,反山仅M12、M14、M20三座墓葬。良渚遗址群汇观山高等级墓地不见,嘉兴地区迄今也没有发现,其它区域也仅青浦福泉山、武进寺墩等少数高等级聚落的极少数权贵墓葬才有。玉钺一般每墓1件,良渚文化晚期福泉山和福泉山吴家场地点一墓出土多件玉钺,说明到了良渚文化晚期用玉制度发生了变化,不再严格遵循旧的制度。低等级墓葬中随葬玉石钺的情况就明显不如,用不上玉钺的以石钺替代,石钺数量最少的就只剩下一件了。余杭临平玉架山第V号环壕聚落中,一些墓葬出土了数量不菲的石钺,但粗制滥造,利用质地软的泥岩打制成坯后仅略加修整,随便钻一个孔,体形小的仅火柴盒大小。尽管如此,随葬玉钺也好石钺也罢,它们始终不与纺轮为伍,彰显了这一时期男性本位的控制力量和世俗权力。

图14瑶山M7玉钺出土状况


        反山、瑶山是同时期出土玉琮数量最多的墓地,材质和工艺最为精美,功能也最为齐全。反山M12:98大琮位于墓主头端部位,正置,可能原先枕于头下。武进寺墩M3:5大琮形制和出土位置与反山M12完全一致,不过两者相距近千年。反山M20有3件琮出土时正置,紧挨在一起,原先应摆设在墓主身侧。瑶山M9:4镯式琮出土时大体位于墓主上肢部位,侧竖,应是墓主的臂穿,后来桐乡普安桥、新地里遗址陆续发现了墓主臂骨穿琮射口的实例。反山M23:126琮位于两件璧之间,是目前唯一琮、璧有关联的个例。反山M12:91豪华权杖的玉镦位于M12:90琮射孔内,这件琮很有可能原先就串在权杖的柄上。反山M20有一件象牙器也穿到M20:124琮射孔内。可见琮的出土情景非常丰富多样。

图15武进寺墩M3大琮

图16反山M20三件琮出土状况

图17反山M12可能串了玉琮的豪华权杖


        反山、瑶山也是端饰出土数量最多的墓地。端饰是各种组装件的端部玉件,有卯孔、榫头的装置。少量端饰的功能已经明确,如玉钺的瑁镦、踞织机具的端饰,一些还用做塞子。绝大多数的端饰的本体应该是各类权杖,如反山M22:24端饰的卯孔内还残留有象牙质的柄。根据墓内的出土状况和端饰的形制特征,可以判断一些端饰存在配伍关系,如反山M20:48、49端饰,间距约80厘米,与玉钺仗的长度差不多。端饰的载体柄多朽烂不存了,一些称之为“柄形器”、“条形器”的玉件,它们的两端或一端有的还特意雕琢纹样,或许是某种端饰本体的写照。如瑶山M10:25、反山M12:110、反山M17:37、反山M17:40等。青浦福泉山M144:25,是一件琮式的柄形器,底端有榫头卯销,顶部雕琢圆柄,实际上也是某一完整端饰本体的写照。

图18反山M22:24残留有象牙质柄的端饰

图19青浦福泉山M144:25琮式柄形器


        良渚遗址群内良渚文化晚期权贵大墓的资料不多,从后杨村墓地M4的玉器随葬情况分析,玉器种类和出土情景基本上保持了旧制,有冠状梳背、三叉形器、成组锥形器、柱形器、琮、璧、钺、带钩、玉刀等,然而同时期的武进寺墩M3、无锡邱承墩M5、青浦福泉山遗址吴家场M204、M207等,除了管珠、环镯之外,其它的种类几乎就精简为琮、璧、钺三大类了,虽然这一时期以反山、瑶山为代表的高品质玉资源(指受沁后的鸡骨白、象牙白的黄白色玉器)已经匮乏,材质上已经无法讲究,开始使用玉色斑杂、质地致密性差的玉料,由于多数玉料的致密性差,无法进行细致的纹样雕琢,纹样越来越粗糙简约,体量倒是越来越大,顺应了这一时期开始追求高琮、大璧、大钺的形制需求。寺墩M3随葬的33件琮中,高度超过10厘米有27件,最高的M3:26琮高36.1厘米。寺墩M3随葬的24件璧,外径超过18厘米的有20件,M3:65外径达26.2厘米。吴家场M204一墓随葬多件玉钺,最大的M204:28玉钺长30.7厘米。良渚文化晚期良渚玉文化浓缩精简为琮、璧、钺三大类,也为良渚文化后续玉文化因子的扩散和承袭埋下了伏笔。

图20武进寺墩M3全景


大禹杀防风——良渚文化地区流传的神话


“大禹杀防风”的神话故事大约发生在公元前21世纪,距今约4100年了,其传说的防风国即今日良渚文化发祥地的近旁,距安溪仅数里的德清县封隅二山之间。这个神话在史籍上早有记载,如《鲁语》《淮南子》《史记》《山海经》《搜神记》等。


        很久很久以前,尧王和舜王都十分重视治水,因为洪水一发,老百姓就会丧失生命,五谷食粮也会被水冲走,连砂子泥土都会被冲得所剩无几。舜王便派鲧治水,鲧用堵挡法,把水挡在一片片低洼地里。但是大雨一淋,大风一吹,水就又越过堤岸流淌出去了。鲧用这个方法治了三年,不见成效。于是舜王一怒之下把鲧斩首了,并继续在全天下招募治水英雄,一定要把洪水治好。
        又过了好多好多年,出来了一个禹,他是鲧的儿子,是鲧死后三年才出生的。禹生下来时像条虫,但是长得飞快,不久就变成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了。他听说父亲是治水英雄,但因为治水不得法被舜王杀了,所以他也立志要治水。他想既然堵挡不成功,就要找别的办法。他巡视大江南北,总结出风水的特性:水往低处流,随风势汹涌成洪,即使有千钧之力,也是没法阻挡它们的来势的。因此,就必须用疏导的办法,帮助湖港的雨水顺着江河流淌到大江大海中去,不让它在陆地上聚积起来。
        禹跨五岳,走三江,在途中结识了一个朋友叫萧伍,两人时常谈天说地,结伴而行。当他们遇到洪水阻隔,就合力没日没夜地挖掉老堤,搬了座小山,有时还用开山斧劈开一座大山。来到了东海之滨的太湖,禹就和萧伍在钱塘江边一处叫涂山的地方暂时安顿下来。
禹和萧伍到涂山以前就发现钱塘江的北面有一片土地特别丰沃,后来打听到那里有一位和鲧同时代的,被舜王封为“治水英雄”的防风,据说治水很有一套。禹就让萧伍去实地察看察看,究竟防风是个什么样的人。
        萧伍是个精细人物,他听从禹的调遣立即动身,走了五五二十五天,来到了防风王的属地。只见那里不少老百姓都在磨石头,萧伍就问道:“这是做什么的?”大家齐声说:“石犁。”这时,一只玄龟伸出头来补充说:“防风王到太湖治水去了,你是哪里来的?”萧伍循声看去,心想,还说治水呢,这么只乌龟能出什么力气啊?玄龟早就测出萧伍的心思了,蓦然变成了一个身形比萧伍高大得多的人,这把萧伍吓了一跳,他吸了口气说:“我是禹王的军师萧伍,奉命前来向防风取经学习的。”玄龟就客气地说:“身胚变大变小是我们治水的手段,我们防风王的本领更大了,他的架胚更粗呢。”
        萧伍回涂山向禹王报告了在防风国的所见所闻,特别提到防风的偌大的身胚。这让禹觉得不可理解,就自言自语地说:“他治水的办法一定很了得,我要去拜访他,向他请教。”


        过了两天,防风从太湖治水回来了。这次他们把太湖里的西山重新打造了一番,把山头垒高,把洞穴挖通,把盆地里的水沟填平,让“金、银、龙、虎”四弟相公轮流到这里把守,教那里的百姓耕地种田。防风在回来的途中把苕溪的狂暴大雨顺势整理了一下,还在一些小高地上安排了一些百姓居住下来(这些小高地就在防风国的四周,就是大冠山、反山,汇观山、瑶山、灯笼山,玉架山、横山等地方。)防风在治水时路过湖州,遇到一批老百姓被洪水困在一个小高地上。大家见到防风就高叫“救命”,防风这时实在很累了,但他想救人要紧,就命令四弟相公立即行动, 用自己的身子往湖里一压,把湖水挤成了七七四十九条支流,向大江大海里流去。小高地变成了一片丘陵,老百姓得救了,可是防风王却陷在了湖里。经过三天三夜,他的身躯变成了一个土丘,就像一座塔,后来大家就叫它“防风塔”。
        南方雨水多,防风在这一带没日没夜地治水已经九九八十一天了。刚回到家,玄龟就高兴地迎上前来说:“鲧的儿子禹来过防风穴了。”防风和四弟相公说:“过几天,我们到涂山去一趟,和他交流交流治水的经验。”
        大禹来东南治水十三年,在涂山安家娶妻,他经常外出,结交一些治水英雄。他在上游山谷里扎陂,在下游平川上开沟,头枕天台山,脚踩东阳江,很见成效。为此,舜王下令立禹为王,让萧伍当宰相。禹立朝纲,定都于越,享誉天下。防风也就归在了禹的统治之下,从此都称禹为夏禹王、大禹王或“平水禹王”了。但是,大禹王一直没有见过防风。而一遇水患防风都得亲自处理,故一次又一次地推迟了访禹的计划。


        就在防风去天目山治理洪水的时候,玄龟接到萧伍的通知,说禹王要交流治水经验,行赏有功之人,要大会诸侯于会稽,特别要请防风王介绍治水的经验。开会之日到了,可是防风还在山上,等他回来,接到通知就对玄龟说:“我们立即动身,可能还能赶上大会的尾声。”
        因为禹王要在茅山开大会,所以山上山下,人来人往。当禹王来到会场,各诸侯都纷纷呈送贡品,山鸡、野兔、貂皮、虎骨……
        大会上,禹王当众宣读了诸王治国安邦的功过,对诸侯的表现,有功则奖,有过则罚。所以大家情绪都很高涨,现场一片欢腾。这时,禹王想起了多次想要见的防风,但不见他的影子,问了几回,大家都说没有见到。又问萧伍,萧伍说:“这不是通知的问题,通知是同时发出去的,大家都按时来了,就只有他没来。”萧伍走近禹王身前,低声地说了一句,禹王就立刻沉下脸来,不说话了。萧伍请诸王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要大家乘兴而来,尽兴而归。不久,茅山四周就响起了管乐之声,大家都沉醉在舞者的翩翩身影中,忘记了时辰。
        大会进行到最后一天,只见塘上来了一批人,走在最前头的是位身形很高大的人,只见他卷着的裤脚上还粘了不少没干的泥浆,后面的几十个长手长脚的人也都像刚从战场上下来的战士,都是筋疲力尽的样子。会场上有人高呼:“防风王来了。”但禹王却冷冷地说:“把防风带上来。”防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快步向禹王的三级台座走去,只走到第一级就能直面禹王了。大禹见防风高挑强壮,说话声如洪钟,一下子看呆了:“真是奇才啊!”但内心却鼓动着一股不名之气,就高声地吼道:“防风!你知罪吗?”防风正打量着被大家歌功颂德的大禹和眼前的一堆贡品,突然听到大禹的话,脱口而出:“我有罪?我勤勤恳恳操劳一辈子,治天目之洪,疏大湖之灾,我防风国内,老百姓安居乐业,我有什么罪?”大禹觉得防风的一席话还蛮有道理的,而萧伍却在一旁说:“我们大王召开这次大会,你为什么今日才来,这不是罪吗?”防风一听就怒目圆瞠:“我刚治了一处山洪,从山头连夜赶过来的,连贡品都来不及备,就只带了些玉璧玉琮来,每件玉器都是金、银二相公和老百姓没日没夜赶制完成的。”防风说完,转身就退出会场。与防风一道来的金、银二相公觉得要把情况和大禹说清楚,就高声嚷道:“大王诸侯们,刚才防风王说的情况完全是实情,请禹王原谅,三天会议我们最后一天还是赶到了,怎么就不算数了?”防风正大步退出会场,根本没听金、银相公说的话。大禹见此情景,内心更是火冒三丈了,就大喊:“把防风抓回来,斩首。”他手下的一群人士就拥了下去,萧伍最为积极地想要抓住防风,可是他个头还不及防风的腰,被防风一手甩了出去。
        防风王立在山塘上,没有一个人能近前抓住他,金、银、龙、虎四相公要他一起回防风国去,但他跨回到禹王台下。昂首挺胸,像等候禹王来斩首似的。这时会场上一点声响都没有了,诸侯们在等待大禹下一步棋怎么走了。突然有位谋士说:“垒土。”众人就立即在防风王身旁垒起了土堆,一级级地高起来,但土高一尺,防风王也长高一尺,还是够不到砍他的头。又有谋士说:“火烧。”他们拿青松、翠柏、香樟等树枝围住防风搭成一个木架,形成了一个刑台,一把火燃起了它。刑台上青烟燎绕,防风在火中大笑了三声很快就化成了灰烬,人们围观了很久才渐渐散去。大禹看着这凄惨的场景,自问是不是做错了,回家后就病倒在床上。
过了十几天,他出巡察看茅山,在一块巨石上题写了“禹穴”两字,又顺便向刑塘走去。只见塘上建造起一路的七尺小土庙。十里刑塘七尺庙,他知道那是老百姓在怀念防风的义行,暗想一定要把这不得民心的影响挽救回来。


        大禹决定再访防风穴,认认真真地学习防风的治水、治国经验。他找了萧伍等人一起,翻山越岭、迎风涉水来到了防风国。大禹见江湖上风平浪静,国民们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他们都各自分工,人人手脚都十分麻利,起坯烧窑,切土挖沟,垒石砌墙,一派繁荣景象,
        禹王一行经过了几座谷岙,行过几条山路,来到了封山脚下的防风穴,阳光照在水面反射上来,把山洞映得光芒万丈,禹王不禁感叹:“真是个好地方啊!百业兴旺,国泰民安,防风还真是个好君主呢!”他们来到了洞穴深处,只见玄龟和金银相公都聚在一起,商量着为防风王筹办一场盛大的追悼典礼,见大禹一行进来,立刻就静声无言了。玄龟一见萧伍,就激动地说:“你这害死防风王的罪魁祸首。你在开会前一天才把通知送到这里,就算当时他在也不能按时赶到茅山。防风王第三天赶到,这怎么能算是迟到呢?”大禹当即质问萧伍,萧伍只得说是他有意使防风迟到的,因为他见禹很器重防风,而防风的治水本领又比自己强,要是防风被大禹重用了,他宰相的位置可能就不保了,所以就设计了这个陷阱……
        大禹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跟了自己十几年的朋友居然是个小人,当即就把他驱逐了出去。大禹又听玄龟和金、银相公讲述防风的事迹,深深地觉得自己误杀了一个有本领道德又高尚的伟人,感到非常内疚。他翻阅了防风的著作,决定吸收到自己的《夏律》中去,并特别增加了内容,如重用人才、防备内奸、立言立德、自我戒备等等。玄龟听了夏禹的一席话和他巡视封山前后的仪态,渐渐冲淡了大禹杀害防风的怒气,同意在封山建一座防风庙,把每年的8月25日作为祭奠防风王的日子,把防风王葬于王城北面的高墩上。
        禹王以为这些工作已能弥补他错杀无辜的罪行了。但是,防风国的很多老百姓并没有原谅他。有的人已立誓不再拜禹,要为防风王报仇。在禹王巡视防风国回茅山的路上,有一批携弓揽箭的山神拦住了他的去路。大禹高呼:“我是夏禹啊!”山神们不理不睬,不住地拉弓把箭射了过来。禹王的卫队冲了过去,抓住了两人,两人没说一句话,突然抓起两支箭刺向自己的胸口,两股殷红的鲜血喷到大禹的脸上,大禹见两人死了,就命令手下人拿出两团不死草塞进这两人口中,他们就立刻生还了。大禹说:“他俩是防风国的臣民,是为防风报仇才来攻击我的,让他们回去吧。防风真是有幸啊!有这么忠诚的臣民。”
        大禹回到茅山的第二天早上就停止了呼吸。大家遵从他的定命:衣衾三领,苇椁四寸,桐棺三寸在会嵇山旁营葬,执行了他的“死于山者葬于山,死于陵者葬于陵”的制度。旁取火石一块镌铭“窆石”,立庙禹崩于会稽,在位十岁,寿百六十岁。
        防风国臣民永远都不会忘记防风王的恩泽,他们在各处修造了防风庙。在隅山南面的朱岙(后名横塘,在苋桥)即建有一个较有规模的大庙,用土木做成的神像,龙首牛耳,祭拜时奏防风古乐。人们往往忘情地长夜歌吹,尽情地怀念他们的祖先——防风王。这习俗延续了几千年。孔子在《鲁语》中也提到过。直到上世纪40年代,还能见到这座防风庙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猫坛客服秋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13609933592|09916641055
猫的微信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 新ICP备19000534号-2 )

新公网安备 65010602000597号

GMT+8, 2024-4-27 06:48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