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标题: 夏代有工的玉 [打印本页]

作者: 玉龙雪山    时间: 2014-3-29 01:04
标题: 夏代有工的玉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4-3-29 17:42 编辑



       前些天,看电视,见江苏台非诚节目,有个女子说出四句话:“后海有树的院子 夏代有工的玉 此时此刻的云 二十来岁的你”。纳闷一下,其后就百度了一下,原来是叫冯唐的名人作的《可遇不可求的事》,一首诗不论好坏,自个也不懂欣赏,好歹作者是个名人,估摸着沾点名人效应,便有了题目。


       按草民惯例,自嘲一下,以充实勇气。每日奔波,得有闲暇时,上网看看。高古玉,人皆曰门槛高。一班的人说一般话,二班的人有决定话语权。很羡慕考古界、文博界、史学界等二班的专家,个人再努力,要见二班的专家,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其实俺也很想上鉴宝类的电视节目。



       奈何俺好象遇到了夏代有工的玉,借猫坛,道友面前,就一班人说一般话 :自藏 非卖品,供鉴赏,接受批评指正。


       奈何俺也有点骚情:俺就是一条小鱼,向往大河的荣光,一力逆流而上,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至此,方敢言夏代依据:桯钻工、磨制工、刻划工、青铜沁色。



       不以功利为目的,受骗子的当,不是我的原因 。显摆也不对,人品不是骗子,所以讲夏代,也很要有勇气,俺今晚就很有勇气。



       鱼长一根烟,宽约15mm ,厚不过3mm,边缘薄不过1mm,双刃双面工片形器。




(, 下载次数: 15)
(, 下载次数: 19)
(, 下载次数: 16)
(, 下载次数: 20)
(, 下载次数: 19)

(, 下载次数: 14)





     

作者: 玉龙雪山    时间: 2014-3-29 01:12
(, 下载次数: 15)
作者: 玉龙雪山    时间: 2014-3-29 01:13
(, 下载次数: 14)
作者: 37580226    时间: 2014-3-29 07:18
请个价 学习
作者: hope    时间: 2014-3-29 07:37
眼的砣逼圆法痕迹蛮明显的,鱼鳃阳线也不是推磨的剔地起阳,打孔不是桯钻特征,沁色艳且不自然
说一点比较玄乎的(俺不太喜欢用作标准),鱼形和细节不符合时代推崇强者和力量的审美特征,形态既不夸张也不写实,呆板
俺觉得表现的不是您所列的夏代特征,一班的人讨论乱说的,说了也不算数,您别见怪。到底是真古是假古,是哪个朝代的,还得让二班的人说说。
作者: 品月    时间: 2014-3-29 09:17
三代古玉想要定论几不可能,无定形参考,无确凿理论依据,“感觉”更无法定量。同一Hope兄的见解。
作者: 玉剑如虹    时间: 2014-3-29 09:19
高古,心中的痛

作者: 新疆的猫    时间: 2014-3-29 10:37
还是玩籽料吧。几万年几十万年前形成的。夏商周都是浮云啊浮云。呲牙。
作者: 董阿国    时间: 2014-3-29 10:46
开门的仿品,高古还是放弃吧,明清玉可玩。

作者: [-墨攻-]    时间: 2014-3-29 11:11
二班的人说说    龇牙
作者: 园地子2    时间: 2014-3-29 11:43
来回看了几次,很崇敬,想定论,可惜等不到二般的人。
作者: 神马在飞    时间: 2014-3-29 13:11
呵呵,一眼低仿
作者: woworuirui    时间: 2014-3-29 16:36
楼主文笔好生幽默。。
不懂古玉--静等二班的上课。
作者: 37580226    时间: 2014-3-29 17:02
新疆的猫 发表于 2014-3-29 10:37
还是玩籽料吧。几万年几十万年前形成的。夏商周都是浮云啊浮云。呲牙。

这个我赞同 籽料的沁色 比高古的还要高古

作者: 花斑熊    时间: 2014-3-29 17:41

  一楼最后一图,

  鱼尾巴反光处,

  能看到很长很直的线,

  以前手艺真这样牛?

  看得我阵阵晕眩。


   都知道我连二般都够不上,但凭着对古玉 “ 看到一点疑惑可整体怀疑 ”  的大胆无谓精神,我看着玄。



作者: 空城映画    时间: 2014-3-29 17:49
不管是不是到代, 造型和颜色俺都不喜欢,至少他没有给我美得享受,或者是我水平太低没法欣赏,说的不对还请原谅。
作者: 云归处    时间: 2014-3-29 17:52
这玩意不懂啊,但我保证可以做出夏天有工的玉来,哈哈哈
作者: jasondai    时间: 2014-3-29 18:27
不看好.没有看到过这么艳的高古沁色,
作者: 桂林0773    时间: 2014-3-29 22:12
个人觉得眼睛一圈痕迹凌乱,只有工具好才作得这么性急
作者: cs3981    时间: 2014-3-30 10:01
高古俺不行,这得老K来品评
作者: 陈志刚    时间: 2014-3-30 11:03
这件东西我看价到60000000元。
作者: xjkthero    时间: 2014-3-30 12:12
猫言有理,如真是老祖宗用的物件,俺觉得还是摆放在陈列馆合适些!玩些代代相传的更有情感,或是佩戴、把玩心仪的小籽紧跟着时代
作者: hope    时间: 2014-3-30 12:27
陈志刚 发表于 2014-3-30 11:03
这件东西我看价到60000000元。

哈哈,眼花了没数清几个零,反正是很多钱了,果然识货的才出得起价。
调查了一下行情,包老的新坑汉代簪子普遍才千儿八百元人民币一支啊,仅供参考

作者: wuhaibing123    时间: 2014-3-30 15: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hope    时间: 2014-4-1 14:48
wuhaibing123 发表于 2014-3-30 15:57
同意兄的说法,我看新仿。

握个手

作者: 绿茶    时间: 2014-4-1 14:54
看错标题了,以为是夏惠杰代工的玉.
作者: 玉龙雪山    时间: 2014-4-6 17:50
        谢谢楼上诸位赏眼了,因为爱玉,所以就努力往前追溯,希望能看到更古老的玉。夏代考古,是前沿的,我凑合进来,是讨人嫌的,可俺确实是鼓足了点勇气才敢如此。有人劝我定为早商的,俺仔细思量,还是喊出了夏的断代。愿意以身试法,但求明证。
作者: 桂林0773    时间: 2014-4-6 18:07
楼主,这里没人讨嫌你,能在这玩的很多都是和田玉的高手,也包括雕刻高手,他们对玉料对工痕都有相当的认识,各地玉友见识也多,你不必执着了,呵呵
作者: 玉龙雪山    时间: 2014-4-6 19:54
    先谈一下青铜。
  史前龙山文化期,只有红铜器出现,一般来讲,夏的时间窗在新石器晚期与青铜文明早期。夏代,还没有掌握铅含量对提高青铜合金品质的作用,所以,夏青铜为中锡或者低锡青铜,至商,青铜文明到顶峰,为铜锡铅锌合理配比。所以判别附着金属物成分含量,是青铜器的断代依据之一。按眼学来判断青铜,此玉附着金属应为夏青铜。
作者: 玉龙雪山    时间: 2014-4-6 23:43
     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要特点,所以磨石头的技术炉火纯青,很薄的玉片,双面的锋刃,技术上不存在问题。禹立国,远远超过划时代的意义,尤其在早期,危机四伏。对比秦人立国,推测都以尚武为荣,锋刃感应该是那个时代的审美。
作者: 玉龙雪山    时间: 2014-4-6 23:55
    用手刻划工表现阳线及阳起,应该是铜砣出现前,与磨制工相配套的工艺。阳线的表现手法也是后期商代双沟拟阳线的雏形。
  磨制工随着技术的发展,后期逐渐消退了,比如在商及其以后,很少见到锋刃的出现。手刻划工也被砣具工所代替,斜刀法也开始慢慢出现并发展,西周出现铁器,春秋末出现铁砣,最终导致汉八刀工的出现。
作者: 玉龙雪山    时间: 2014-4-7 00:06
     至于钻孔,因为钻木取火的技术原始人类早就掌握,用木质或者石质钻打眼的技术不存在问题。毫米级玉薄片边缘打孔,如果桯钻与玉片表面垂直,受力面小,作用力集中,很容易造成玉片开裂。所以采用斜向双面打孔,受力面大,作用力分散,不容易造成玉薄片开裂。




作者: 玉龙雪山    时间: 2014-4-7 01:25
     再发两张图上来,俺的理解也就这样了。
(, 下载次数: 21)

(, 下载次数: 15)
作者: hope    时间: 2014-4-7 09:22
玉龙雪山 发表于 2014-4-6 19:54
先谈一下青铜。
  史前龙山文化期,只有红铜器出现,一般来讲,夏的时间窗在新石器晚期与青铜文明早期 ...

俺简单地说说前面判断的依据,兼顾您后面几条回帖,可能还是辞不达意,但至少表示是尊重您的。
您说的青铜沁判断太依赖于经验感觉了。个人认为,沁色不好作为断真伪的直接依据,但和基本原则不符就比较可疑了。1。一眼看沁色太艳且太匀了; 2。玉鱼宽度才15mm,沿整个纵向出现这样有型、过渡锐利的沁纹,沁质是如何接触的呢,有点巧了; 3。鱼背也有沁色,所以并非没有接触到沁质,但是最薄弱、最可能破坏玉结构成为沁门处,反而沁得轻,沁色淡;4。您看沁色在工痕处有连贯感吗?从图片看,俺觉得鱼鳃工痕处沁色和抛光面不一致,且有沁在工下的感觉。



作者: hope    时间: 2014-4-7 09:44
高古玉的工艺比我们眼睛粗看的、头脑直观想的要复杂一点,从您的论述中看我想您也认同这样的观点的。工虽然属于人为痕迹,但恰恰那个时代的治玉工艺流程及由此产生的特征微痕,是仿古不容易注意到或难仿全的,也是判断真伪最有说服力的依据。深入讨论码字太费劲了,所以后面几点俺更简单点说。
鱼鳃处剔地隐起,从鱼头端边沿轮廓、鱼身端坡面、沟底看,个人认为是砣磨减地然后打磨的
从外观看,鱼眼轮廓就是切线逼圆法切出来的,痕迹明显,尤其鱼眼上还有个坡面作证;按您的观点,若是先刻画轮廓再用硬石反复琢磨,您觉得眼轮廓的棱和拐角会不会很大程度磨圆?
钻孔的孔壁微痕、孔腔形状、孔口都看不到桯钻特征。另外,若是按照您说的方法,为什么孔上半部分是倾斜的,下半部分是垂直的,不是直接斜钻透呢?
玉鱼边缘那张图看不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磨制微痕,花版说的那点是直观最明显的疑点。
。。。。。。
玩古玉的有种搞法,不多言半句直接断真伪,或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显得高深莫测的。俺感觉兄同是爱玉且喜欢琢磨的人,所谓同声相应,所以码一堆字谈俺的看法,同时也是为了抛出观点获得前辈指教(也可能是奢望了,往往卖个痴出了低级错误,也没人愿意指正说透。不过还是保持希望吧,最好是以理服人,带挖苦也可的)。

好吧,前面 wuhaibing123 兄说破了,那也是俺的观点,低仿
作者: 学玉    时间: 2014-4-7 09:56
学习了
作者: 桂林0773    时间: 2014-4-7 11:34
楼上各位厉害呢,呵呵,没包浆,玉质新鲜,没老化的痕迹,对比下老吴清平安扣的老化就知道了,那才200^_-300年!就物论物
作者: victorian    时间: 2014-4-8 12:54
follow hope~
作者: 玉龙雪山    时间: 2014-4-13 01:30
hope 发表于 2014-4-7 09:44
高古玉的工艺比我们眼睛粗看的、头脑直观想的要复杂一点,从您的论述中看我想您也认同这样的观点的。工虽然 ...

     沁色吗,就不多说了,因为你说的1234全是眼力感觉,比如看风景,看懂就是看懂,看不懂还是看不懂,各有感觉,发挥余地很大,主观而已。
    至于工痕,你说的“砣磨减地”,还请画图明示,图片俺提供了,你再在图上画个圈给我看看。
    至于你说的“桯钻特征”,你给我提供些图片看看。
    就此,还请上心,一直期待。

作者: 玉龙雪山    时间: 2014-4-13 02:03
    就算俺为师傅着想,给他及自己有个回复吧。
  不论对错,届时都不要换马甲。
作者: hope    时间: 2014-4-13 11:28
玉龙雪山 发表于 2014-4-13 02:03
就算俺为师傅着想,给他及自己有个回复吧。
  不论对错,届时都不要换马甲。

问题没那么复杂,您把玉鱼发在自由讨论区,俺跟着参与讨论,就这么简单。是否涉及您和您师傅之间的关系,俺一无所知,您师傅不允许您出来讨论吗?
俺在猫坛就一个号,没想出什么道理要换马甲。俺在任何百度贴吧、任何古玉论坛都没有号。古玉吧曾经浏览过,没有注册号,听说以前有很专业的前辈,后来一文博专业人士被骂走了,其他几位也不去了,真威武。


作者: hope    时间: 2014-4-13 11:36
玉龙雪山 发表于 2014-4-13 01:30
沁色吗,就不多说了,因为你说的1234全是眼力感觉,比如看风景,看懂就是看懂,看不懂还是看不懂,各 ...

沁色不多谈了,道理您说了。
那么,您能否找到一件公认为真的高古玉,不论是蛇纹石玉还是透闪石玉的,有这样就着器形、这样有型的沁纹的?找一例足矣
个人觉得这样的沁色,玉料尤其大块玉料的局部可能,成器后在墓葬中几乎不可能。


您要的划圈圈的图如下,具体可以站短逐条探讨。


作者: hope    时间: 2014-4-13 11:51
玉龙雪山 发表于 2014-4-13 01:30
沁色吗,就不多说了,因为你说的1234全是眼力感觉,比如看风景,看懂就是看懂,看不懂还是看不懂,各 ...

钻孔的道道很多,都是从出土物总结出的,有合理解释的,应该是专业人士和藏家的共识,有些藏家只看孔就能对一件古玉做出基本判断。
1。前面俺关于钻孔的论述,主要对您的判断表示异议。红山、良渚管钻的使用都常见了,桯钻为什么作为夏代特征;这条玉鱼不是桯钻钻孔;不是您说的斜钻孔。
2。关于您要求的桯钻图片,下面的学习图片挺典型,俺前面提到的基本特征都有表现,您对比一下。
3。个人判断钻孔是现代工具先钻孔后修的,这也是看仿古的依据之一,要把判断点准确表达出来,还得费些文字。

作者: hope    时间: 2014-4-13 11:58
嗯,俺觉得您还是找二班的人上手判断比较了当,不知他们用什么新法则判断。不论东西对错,请您到时公布一下他们的观点及依据,就算猫坛玉友着想,给他们及自己有个回复吧。
就此,还请上心,一直期待。
作者: hope    时间: 2014-4-13 17:12
hope 发表于 2014-4-13 11:36
沁色不多谈了,道理您说了。
那么,您能否找到一件公认为真的高古玉,不论是蛇纹石玉还是透闪石玉的,有 ...

补充一张砣痕

作者: 董阿国    时间: 2014-4-13 22:51
横向的螺旋痕,纵向超长的打磨痕,已经说明了问题,只有现代工具能做出来。
作者: 玉龙雪山    时间: 2014-4-14 00:19
    谢谢,都很认真,君子不器,以求道为上。
  真不知道论战对我有什么好处哈,又是超长贴,最近懒惰,反正俺得空上来交流。
  转篇文章,可以先对这篇文章讨论一下。
    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发明了砣具,到了晚期,还出现了金属砣具,这是不争的事实,很多考古发现已经证明.这在很多玉器的孔洞加工工艺可以体现。
    从很多玉器孔内的旋纹看,当时的打孔肯定使用砣具带动锥形的桯钻加工而成,否则,手工加研磨砂加工留下的旋纹一定细小,杂乱无章,抑或是孔内相对平滑。那是因为手工钻孔的力度不够,要钻成一个孔,钻具在孔内来回转动的时间,次数肯定比用砣具加工时要多的多,孔内的磨损也会增大。
    既然古人发明了砣具是为了完善加工工艺及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加工阴线也会使用砣具的。加工阴线既然使用了砣具,至于加工的方式(横向或是纵向使用砣具)那就取决于加工者的操作习惯和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加工的玉器部位上,所以,纵向阴线里有横向旋纹(或横向阴线里有纵向旋纹)有它的必然性!
    再补充一点:阴线里是否有旋纹还要看加工后是否又进行过打磨,如果没打磨就会很明显,反之,则不明显甚至没有。

请看下图,是台湾一个摄影师拍的“内蒙赤峰地区巴林右旗博物馆藏”红山玉器细图,大家可以清晰的看见纵向的粗阴线里的横向旋纹.(为了更具说服力,所以引用此图,望原作者谅解)
(, 下载次数: 14)



  
作者: 玉龙雪山    时间: 2014-4-14 00:46
花斑熊 发表于 2014-3-29 17:41
一楼最后一图,

  鱼尾巴反光处,

斗胆回您一张图吧。
内蒙古敖汉旗份子地遗址出土,现藏于敖汉旗博物馆。
(, 下载次数: 10)
作者: aq12234    时间: 2014-4-14 21:31
呵呵,故事还算是个故事
作者: 火海马    时间: 2014-4-17 09:13
二班的人说我们还没开高古课嘞,向一班学习。 Y(^_^)Y
作者: 桂林0773    时间: 2014-4-17 10:18
觉得此痕非彼痕,赞同hope兄说的,上图,也是馆藏的,大家比较下痕迹和包浆
作者: 玉龙雪山    时间: 2014-4-17 18:02
桂林0773 发表于 2014-4-17 10:18
觉得此痕非彼痕,赞同hope兄说的,上图,也是馆藏的,大家比较下痕迹和包浆

   谢谢这位道友把螺旋痕的图片也一并放上来。管钻和桯钻打的孔要分别说明一下。
   我在考虑要不要再发资料图,吹牛说:在中国制玉史上极具重要研究价值的玉器不容易见到,二班的那些人老是把图片藏着掖着,图片俺也不愿发,可能会大幅度提高仿品质量。


作者: 玉龙雪山    时间: 2014-4-20 00:23
    再次谢谢各位掌眼!
  见到螺旋痕就枪毙,大概问题的焦点在这里。而我担心的攻击点是放在砣具工有的无及表现上面。
  结论就是没有结论,老土大红,搁谁谁信,还夏代呢。
  反方胜了,证明不了假,正方胜了,证明不了真。东西传下来的,不计成本,就是一个准确定位的问题,也许像华豫之门之类的节目得上,可车马费咋报销啊。
  自己之前是做了准备功课的,把资料放上来,见仁见智吧。
   (, 下载次数: 13)

(, 下载次数: 31)

(, 下载次数: 18)

(, 下载次数: 15)

(, 下载次数: 17)

(, 下载次数: 22)

作者: 玉龙雪山    时间: 2014-4-20 00:27
下图反映了远古先辈的郁闷。连打两孔,玉都是开裂了,郁闷之下,胡写乱画一番,草草收场了事。看来打个眼也是个技术活。
(, 下载次数: 17)
作者: 玉龙雪山    时间: 2014-4-20 00:29
下图是一篇考古报告里的图,借用过来,燧孔打法。
(, 下载次数: 13)

作者: 玉龙雪山    时间: 2014-4-20 00:34
呵呵,图变形了,再发一遍。
(, 下载次数: 22)
作者: 玉龙雪山    时间: 2014-4-20 00:37
下图是未打磨抛光的一件玉器,远古先辈让她穿越过来了,桯钻、砣具还是。。。。。。,谁知道呢。
(, 下载次数: 19)
作者: hope    时间: 2014-4-20 16:58
虽然先说了见仁见智的,但是看到说用棉绳切割(有没有想过到什么时候才有棉绳?),粗、中、细抛磨工序(相当于现代的打磨工序吗?),俺还是很不合时宜地要表现出些许怀疑。
有太多理不清脉络泛泛而谈的资料,从来没见完整清楚地论述过一个问题。没看懂过,俺看一眼飘过。
作者: hope    时间: 2014-4-20 17:04
桂林0773 发表于 2014-4-17 10:18
觉得此痕非彼痕,赞同hope兄说的,上图,也是馆藏的,大家比较下痕迹和包浆

桂林兄的微距图有管钻的,有桯钻的,挺不错的学习图片

作者: 爱哈宝6    时间: 2014-4-20 21:48
不懂。。。
作者: bubuyiyi    时间: 2014-4-21 09:45
考古断代有夏朝吗?传说而已...
作者: 天工琢玉坊    时间: 2014-4-21 11:40
咋看都是现在的东东
作者: 水丫头    时间: 2014-4-21 18:38
bubuyiyi 发表于 2014-4-21 09:45
考古断代有夏朝吗?传说而已...

呵呵,看过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视频,貌似已经有定论了,这个是有的,至于这件小鱼,个人觉得这还真不是夏代的,呵呵,这种形制的薄刃小鱼我倒是有幸上手过,线条简单,但神韵非常棒。有些东西实在看不懂就别下结论,放下吧,随着你的视野见识的改变,几年后再回头来看你就会明白了,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作者: 玉龙雪山    时间: 2014-4-22 10:19
bubuyiyi 发表于 2014-4-21 09:45
考古断代有夏朝吗?传说而已...

    这我可要回您话了。
    推荐两本书,有空看看。
(, 下载次数: 26)

(, 下载次数: 20)

作者: 玉龙雪山    时间: 2014-4-22 10:21
水丫头 发表于 2014-4-21 18:38
呵呵,看过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视频,貌似已经有定论了,这个是有的,至于这件小鱼,个人觉得这还真不是夏代 ...

   中肯的意见。先放着吧。
作者: bubuyiyi    时间: 2014-4-23 09:17
玉龙雪山 发表于 2014-4-22 10:19
这我可要回您话了。
    推荐两本书,有空看看。

不用推荐我看什么书,断代需要实物是最朴实的理论,夏商周断代工程在国际上就是一个笑话

作者: bubuyiyi    时间: 2014-4-23 09:18
玉龙雪山 发表于 2014-4-22 10:21
中肯的意见。先放着吧。

定论是有还是木有?中国专家说有的话我就只能呵呵了,那个断代工程....

作者: bubuyiyi    时间: 2014-4-23 09:20
水丫头 发表于 2014-4-21 18:38
呵呵,看过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视频,貌似已经有定论了,这个是有的,至于这件小鱼,个人觉得这还真不是夏代 ...

夏商周断代有什么定论?给个出处看看,国产砖家的就算了

作者: 玉龙雪山    时间: 2014-4-23 17:10
bubuyiyi 发表于 2014-4-23 09:17
不用推荐我看什么书,断代需要实物是最朴实的理论,夏商周断代工程在国际上就是一个笑话

    原来你是真威武!

作者: 玉剑如虹    时间: 2014-4-23 18:13
喜歡高古玉,完全看不懂,沒有理論底,沒有琢玉技。
不管如何,敬佩有專研精神和討論勇氣的玉友。




欢迎光临 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http://www.xjdm.net/)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