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5-4-1 14:22 编辑
挖金
把定陵作为盗陵的首选目标,王绍义一伙是颇费了一番心机的。
李寅介绍,盗陵分子选择目标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地宫内宝物多,二是盗取便利。这个原则一直贯穿了整个盗墓活动的始终。定陵是盗陵开始时最符合这两个标准的陵寝。
定陵是清咸丰帝的陵寝。皇帝的陵寝,肯定是随葬品最多的。而且,定陵位于清东陵的平安峪,占据整个陵区的最西端。相对于清东陵东侧紧挨着的马兰峪镇,这里地广人稀,山高林密,盗陵最不易被发觉,即便有纰漏也最便于逃跑藏匿。
1945年9月23日,正逢马兰峪镇集市,王绍义一伙借机开始了对定陵的盗掘。
盗墓,从古至今都是为人所不齿的行当,王绍义一伙自然要掩人耳目。除了选择盗陵目标和盗陵时机,他们还约定了一些特定的黑话。对土匪出身的王绍义而言,这些自然是“信手拈来”的。他们管盗陵叫“挖金”, 晴天称“天高”,黑天称“明路”,动手叫“立拖”……
定陵的地宫入口很轻易地被找到、挖开了,顺着入口坠入,斜向下穿过金刚墙,盗陵分子们进入地宫通道。在这里,他们又遇到了更大的难题。
清朝皇帝的地宫,都是九券四门结构。所谓“九券四门”,是指地宫有4道石门,9个券堂,整个结构组成一个“主”字形,进深几十米,落空面积达几百平方米,相当于一座地下宫殿。
不说陵寝地道的复杂构造,单是每道石门厚达半米,均为汉白玉、大理石制成。石门外部无锁、无栓,却闭合得严丝合缝,任凭千钧之力也别想从外面推开。秘密在于一块从里面牢牢顶住石门的自来石。
此石呈长方形,底部嵌在一个事先凿出的槽中,上部卡在两扇石门背面同样事先凿就的槽中,类似寻常百姓家顶门用的木棍。只是这里由木变石,且顶抗力较之木棍要高出千倍、万倍。这类自来石在历代帝后陵寝中多有应用。
当帝后棺椁安放完毕,要封闭地宫时,将自来石下端卡在地宫内地面的凹槽中。石门留有一个较大的缝隙,门外的人用粗绳或其他工具牵引将自来石慢慢倾斜,直到上部嵌入石门两边的凿槽。最后,随着石门的关闭,自来石的上部完全进入石门的凿槽之内,并呈斜势紧紧地顶住了石门。陵寝地宫就此彻底封闭。
但这石门真的坚不可破吗?至少在王绍义眼里并非如此。据后来的审判纪录,几个进入地宫的盗陵主犯都提到过王绍义制作的一个特殊工具。对这件工具的描述非常简单,大概只是一个形状怪异的厚钢板,如何使用就更语焉不详了。
靠着这件工具,王绍义从外面打开了定陵地宫的石门。
这件神奇的工具是否可信?李寅说,非常有可能。
民间传闻,要想打开皇帝陵寝的地宫石门,必须有专门的钥匙,这把钥匙叫“拐钉钥匙”。名为钥匙,其实应该是一种特定构造的工具,能够以一种特定技巧伸入到石门里,撬开自来石。但这种工具是什么形状、如何使用却没有记载。
不过,根据史实推测,应该的确存在着这样一种工具。李寅说,理论上讲,皇室地宫一旦封闭就不会再打开,但有个别地宫确实被从外面打开过。
比如乾隆纯惠皇贵妃的陵寝,在封闭若干年之后,又被打开葬入了乌喇那拉皇后。这位皇后本来该有自己的陵寝,但后来失宠,被以贵妃规制入葬,在享殿神龛中甚至没有她的牌位。乾隆皇帝绝不会用破坏性的手段打开纯惠皇贵妃的陵寝,应该是用到了“拐钉钥匙”。
王绍义谋划盗陵多年,很可能从某种渠道获知了“拐钉钥匙”的秘密。但是,王绍义自己做的这个工具并不是每次都好使,一旦遇到打不开的石门,他就会用炸药将其炸开。
为了掩人耳目,王绍义特意分出几个手下,到清东陵西侧的山上炸山开石,用以掩护地宫中炸药的声响。
饶是有王绍义“研制”的“拐钉钥匙”和炸药,这一伙人也花了数天才真正进入地宫,他们劈开咸丰皇帝和其皇后萨克达氏的棺椁,将随葬品盗掠一空。
随后,他们又把盗墓的镐头瞄准了定东陵。定东陵有两座陵寝,分别埋葬着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慈禧陵已经在1928年被孙殿英盗掘一空。这一次,被孙殿英赶走的土匪王绍义卷土重来,又把慈安陵盗空。
定陵和定东陵之间是定陵妃园寝,五座皇妃陵同样无一幸免。然后,他们又盗掘了孝庄皇太后的孝东陵。
这一伙盗墓贼究竟从这些陵寝中掳掠了多少珍宝已经无从考证。据审讯记录所载,每次分赃,都是几个头目先挑选珍贵之物,其余参加盗陵的喽啰,只是在成袋的珍珠、翡翠、玛瑙等小物件中抓一把了事。
不过,王绍义等头目每次分赃,总要把最珍贵的几件单留出一份。他们的理由是:日后一旦有人追查,要靠这些东西给大家“买活路”。
当然,这些宝物最终没能让这些盗匪逃脱被严惩的命运。不过,通过这些宝物中的一部分,他们买通了一个冀东军分区高层领导。他不但受贿,而且亲身参与盗墓,让这一次清东陵盗案迅速升级,变本加厉。
首犯
这个被收买的高层领导叫张尽忠,时任冀东军区十五分区对敌工作部部长。
要了解这个人,先要说明一下他的职务。李寅介绍,对敌工作部是一个特别行动部门,有些类似早期的中共中央“特科”,担负着渗透、锄奸、暗杀、奇袭等特别使命。能在这个部门担任部长,至少说明张尽忠在战争年代是骁勇而智谋过人的。不过,现在用来形容张尽忠的,更多的是这个词:心狠手辣。
张尽忠原名张福元,外号张大麻子。原在一家日本人经营的金矿当矿警。1942年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此人作战悍勇,而他进入对敌工作部后,又曾胜利完成过几个传奇性的使命,因此在冀东一带颇有威名,传闻他能够双手开枪,百发百中。
张尽忠的家就在清东陵陵区内的西沟村。这给王绍义一伙拉拢他创造了一个天然条件。
王绍义找上张尽忠,一是看中了他的身份。张尽忠可以说是当时清东陵地区级别最高的军队领导,这个靠山够大。另一个原因是张尽忠 “够狠”,足以震慑住一干盗陵犯,让他们顺从听命。
张尽忠作为首犯参与盗陵是在1945年的年底了。在这之前,王绍义一伙已经在东陵内大肆盗掘了3个来月。很难说张尽忠对如此长时间又近在咫尺的盗陵活动并不知情。但是,他对此采取了默许的态度。王绍义献上的盗陵赃物发挥了作用。
据张尽忠后来交代,在他听到清东陵被盗的风声后,王绍义一伙曾几次委托中间人和他拉关系,起初他并没有同意。后来,这些人献上了从孝东陵盗得的部分宝物,张尽忠彻底就范。
这些宝物包括:
翠佛头一个
金九连环一个
怀表一只
白玉镯一个
栗子大白色珠子一颗
……
最初只是放任,到后来,张尽忠看到盗陵分子们从皇陵中取出的无尽珍宝,他的想法发生了转变:“他们能干,为什么我不能干?”
张尽忠很清楚盗陵是犯罪行为。
张尽忠插手盗陵,并不满足于王绍义一伙 “鸡鸣狗盗” 似的盗陵活动。
他把盗陵冠以 “斗争皇上大地主”、“帮助群众度过饥荒” 之名, 同时广泛动员陵寝地宫的知情者、会用雷管炸药的能人加入,还软硬兼施地拉拢了蓟遵兴联合县八区区长介儒。
盗陵能够得宝是每个人都相信的事实。于是,这场盗陵活动被迅速扩大化,变成了一场上千人参与的明火执仗的群体性犯罪。
张尽忠把参与盗陵的人员集中起来,各有分工。每次盗陵,都要在陵寝周边五华里设置警戒哨,由持枪民兵负责看守。然后由青壮年劳动力负责挖开地宫入口,进入券门。
按照清朝规制,皇帝地宫内有4道石门,皇后则有2道。每遇石门,先由王绍义用“拐钉钥匙”尝试打开,如果打不开,则直接用炸药炸开。
坚固的地宫构造还是给盗陵分子造成了不少的麻烦,弄开每一道石门都殊为不易。盗开一座地宫,少则几天,多则十几天。
据后来案犯供称,每次盗开地宫,都是张尽忠、王绍义首先进入,然后才是几个头目。为了防止盗匪们抢夺、私藏珍宝,地宫内点燃几十只松明火把,张尽忠站在高处持枪监视。
盗陵完成后,盗匪们一般把宝物集中到神厨殿。先由张、王挑拣,然后按三、六、九等瓜分。
从1945年底到1946年1月,在将近两个月时间里,总计超过千人的盗陵队伍把清东陵除孝陵之外的所有陵寝盗掘殆尽。之所以没挖孝陵,是因为民间传说顺治帝在五台山出家,地宫是空的,只有一双鞋子和一把扇子。盗墓分子认为不值得盗挖。
但这不意味着盗陵分子就这样轻易地放过了这座陵寝。李寅说,在盗墓活动后期,盗墓分子也曾试图挖开孝陵。但陵寝太过坚固,再加上孝陵地宫内无宝的猜测,他们转而开始盗掘其它规模较小的妃陵。
孝陵得以幸免于难。
清东陵经历了这样两次浩劫,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横遭蹂躏,无数瑰宝散失流落,盗墓者的贪婪、野蛮和愚昧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