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管理员1号 于 2016-10-18 11:50 编辑
从个人欣赏品味而言,晓石更喜立体感强、空间贯通、与材料匹配度高的杂件,譬如完整立体的动物、瓜果、有传统韵味的人物之类,遗憾这届亮眼的此类作品不太多……
不知啥石头,小螃蟹有趣味,布景一体性好。
本届子冈杯还有一个比较大的感受,从各地选送的玉雕作品来看,一股浓浓的“启敬风”扑面而来——好多作品似乎或多或少都受到邱启敬作品的启发和影响,这也说明,在当前,一种更具独创性和开拓性的雕刻表述语言已经对我们的行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邱启敬用的材料并不多么高端,青花、俄碧、甚至青海料、黄蜡石……,这些材料在苏州本地的个别大师看来似乎也不怎么入流,可是,正是这些“不入流”的材料到了邱启敬手上却一下焕发出生命的张力和色彩,令人惊叹错愕,流连忘返。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
至于说邱启敬是谁,他有哪些作品产生,他为何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此处不便赘述,玉友百度下即可。
总之,邱启敬的出现,于当今玉界,如一匹天马行空的黑马,呼啸着招摇而过,随即遁于无形……,徒留一批后来者仿效琢磨。
下面这件荷花香插,看得出比较吃工夫,加了个蜻蜓之后更具传统韵味,也有实用性。荷花题材邱启敬做得较多……
小摆件一类,山料这样处理很不错了,看得出题材有明显的借鉴,但借鉴之后还是属于传统玉器范畴,也能为普罗大众所接受,也不显突兀。
一件小而精致的青花笔架,俏色出一朵洁白婀娜的荷花后,一下便生气盎然,文房系列,要的就是这种小情调……
下面这组作品空间感有,一白一黄也有对比,只是整组作品布置过于花哨,让人感觉不太协调,下方非玉雕的紫睡莲在色调上有些抢。这样的佛莲题材(包括布置)应该也有明显的邱氏风格吧……
下面这几件效果和感染力都相当不错,但在风格创意上有明显的邱氏特征,也说明好的创意好的语言形态,大家都想学一学尝试下……
其它就不多例举了,好在玉器行业作为一个民间产业,向来对专利权和知识产权不太认真,否则……,呵呵。
反过来,难道说整个玉雕行业从此就进入了一个邱启敬模式、进入了一个虚无浩渺的无相佛世界了么?或者说邱启敬这样的人才实在出类拔萃,带给玉器界的震撼实在惊心动魄,玉雕界只能跟风随行?这个问题值得思考,我作为一名玉器爱好者在思考,相信有一小部分见过点世面的玉器行里人也在思考,或许只有更深入的思考才会让我们的琢玉人更审慎地看清自我,看清这个时代,然后更好地着眼于未来……
本届子冈杯,一些小众材料(或者说是和田白玉的附属边缘品种)的运用也是可圈可点,为整个大玉器环境增添了色彩和魅力……
真心觉得独山玉目前的创作状况好……
很文气的一组砚……
鱼翔浅底,虽只三、两尾,却尽显空灵风流……
清新婉约的一组……
墨色撩人,鱼的动态、鱼鳍活泼些则更好……
尤要夸一夸这件原矿松石做的三羊开泰,没有将松石原皮磨开,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原石形态,这样的思路晓石向来比较推崇。
朱永兴的一件蜜蜡作品,意境处理相当好,很能体现苏工韵味,也对得起这颗材料……
传说中的鸡油黄材料(右一),但提醒下玉友,蜜蜡这一行水深,尤其新珠子……
最后,吐槽归吐槽,感觉还是有必要总结一下。
总的来说,本届子冈杯是苏州历史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覆盖面最广、参展作品和人数最多的一届,晓石花了半天时间泡馆里,感觉可看性很强,也看得出一些传统苏工领军人物如杨曦、蒋喜等是卯足了劲在参展,从他们的参展作品和姿态来看,明显感受到他们既有饱满的创作热情也有明显的危机感,因为后面有一批有天份有才情的新生代年轻人正在追赶……,应当说,这种颇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展览于整个玉器行业而言是件大好事,也让我们这些喜爱玉器的朋友大饱眼福、受益匪浅,尽管看完难免要调侃吐槽下,但仍希望被调侃吐槽的作者能明白,不论吐槽也好,调侃也好,这些,都是建立在艺术关注和欣赏角度并希望他们继续前行的前提之下……
也申明下,晓石的主业并非玉器,至少从近两年来看,晓石跟上述被调侃点评到的玉器作者或工作室没有任何加工或商贸往来,纯属一名老文艺爱好者的个人观点,也不代表任何机构、团体或协会。
作为一名资深玉友,晓石今后仍会把看子冈杯、吐槽子冈杯作为一件幸事、乐事,并真诚祝愿以后的每一届子冈杯能象这届一样越办越好,不仅能吸引到更多有实力的参展作者,也能在玉作水准上获得更大的提升。通过看子冈杯作品展,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一个真正的明显超越于乾隆朝的大玉器苏工时代已经来临,也希望我们爱玉者都能以一种更开放包容的心态来迎接它。
(完)
|